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恋恋红茶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今中国,凡品茗者,必知有张天福。张老之所以被尊为茶界泰斗,既因其制茶技艺曾开创先河。品茶技能已臻超凡境界,更因其开创性地总结并身体力行的茶礼精义——“俭、清、和、静”。这正是中国圣贤倡导、万民崇尚的安宁和谐、返璞归真的核心价值所在。

中国是茶的故乡,传承上千年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恋恋红茶》作者  陈安妮女士用笔记录下了她与红茶相恋的数年岁月中的诸多红茶故事,比如与红茶不期而遇,又如结缘茶界泰斗张天福,分享其茶语人生等等。在作者的笔下,品味红茶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个性,是缘,是禅,是闲情雅致,是精致的生活。

内容推荐

《恋恋红茶》这本书侧重点不在谈红茶的生产、制作或是历史文化,而是在于分享通过品味一杯红茶而产生的心灵感动,是一本红茶“心饮”、心灵之书。它不可简单地视为作者陈安妮个人博客的汇总或者汇编,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她品味中国红茶、体验红茶生活、思考与感悟中国红茶文化以及中国茶道的心得,更确切地说,这是她多年来静参中国红茶之“道”的心路历程。《恋恋红茶》中,有她与红茶从结缘到眷恋的经历,有她游历世界红茶茶乡、感受异国饮茶风情的所见所闻,有她品味红茶的美丽心情,也有她体验红茶生活的人生感悟,还有她对中国红茶能否再次红遍世界的深深祝福……或诗或文,或叙或议,或长或短,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体裁,哪种篇幅,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真爱,不光光是对红茶的喜爱、热爱,更是一种从品味红茶所产生的一种心灵之爱,这是一种大爱、博爱,红茶也正是一种拥有大爱的饮料——它有着博大的“胸襟”,包容性很强,可清饮,亦可调饮。

目录

第1辑 我的红茶生活

1 最早的茶事/2

2 我和红茶/4

3 那一杯奶茶/6

4 High Tea/8

5 并不遥远的梦想/10

第2辑 我的红茶故事

6 当年的故事/14

7 君子务本/17

8 上善若水的爱情/19

9 我自临风鸣素琴/22

10 想念我的老师/25

第3辑 张老与我

11 张老印象/32

12 张老的好奇心/33

13 再说我的好奇心/35

14 拜见张老张太/38

15 博雅之说/41

第4辑 茶——俭、清、和、静

16 茶尚俭,勤俭朴素/44

17 茶贵清,清正廉明/46

18 茶导和,和衷共济/47

19 茶致静,宁静致远/49

第5辑 我的茶旅日志

20 WOODSTOCK的下午茶/52

21 法国印象/56

22 马来西亚之旅——给雪梨小姐的信/60

23 真实的台北/62

24 台北街角的陈小姐/65

第6辑 读书·电影

25 心中的石榴又红透了/70

26 读书的感悟,写画的心情/72

27 慕夏·沐夏/75

28 但愿人长久/78

29 私语·色戒/80

30 杜拉拉的成功之道/82

31 “锦”玉良言/85

第7辑 红茶·人生

32 让爱成为一种习惯/90

33 留香/92

34 遥念母亲/94

35 这也是一种爱/96

36 教育的良心/98

37 终身教育/100

38 安妮的背影/105

39 陈安妮·魅力女人的红茶情缘/107

 (《闽商》杂志记者采访稿)

40 来自博友的声音/112

后记/113

试读章节

茶贵清,清正廉明

我不懂茶,但喜欢茶。喜欢喝茶,喜欢茶的故事、茶的境界和茶的神秘。小时候,一到夏天放学回家就能喝上父亲泡的一大缸茉莉花茶,那时候我们都是用大牙缸泡茶。南方人不说喝茶,都说吃茶。看着青绿的茶叶上漂浮着几朵白色的茉莉花,闻着馨香,看着舒心,吃着清甜,那是少年时候的茶境。父亲不在以后,很久没再喝过那么大碗缸的茶水。现在嫁夫随夫,改喝红茶。红茶里历史最悠久的是正山小种(Lapsang Souchong),那里面有400多年前的传说、历史和中国人的荣耀。当摄影师问我想拍怎样的一幅代言人照片时,我告诉他,不必怎样,就是让别人对我手中的这杯红茶好奇,并且也想喝上一杯就行。那时我捧着的是我们亲自在香港崇光百货买的英国宫廷碎花瓷器,里边装的便是一杯浓香甘醇的坦洋工夫。那一瞬间在摄影师的灯光捕捉下从此定格,那张照片,那个意境将成为我永远的经典至爱。

有人问,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核心价值究竟何在?这个问题博大精深,古往今来爱茶之人皆孜孜以求,但却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谁能真正说得清楚呢?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茶道有高远,意境有大小,绝不是我这个门外汉能说得清楚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爱茶,品茶。张天福老人特别强调他的“清”字见解有根有据,它来自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说茶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亦能“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清心的人有福了。”

茶导和,和衷共济

我在博客的留言板上看到一位博友给我留言,说我先生告诉他做红茶生意是跳进一个美丽的陷阱。我回复他说,我先生不仅是自己跳进去,还拉着我一块儿往里跳:诱惑我作代言人,诱惑我出书,诱惑我出钱又出力。虽然我有点不情愿,但奇怪的是不知不觉中竟被他诱惑得顺顺服服,这个陷阱也跳得心甘情愿。

我的弟妇说她简直受不了我的贤妻良母样式,这话我也不是第一次听说,早已习以为常。我不知道这是优点还是缺点,但问题是我从不觉得自己贤惠,良母仍尚算称职。也许是我书读得不多,只记得《三字经》里教我们要“首孝悌、亲师友、夫妇顺、兄弟和”。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我比较听老公的话。这对我来说好像天经地义,我知道老公在外边工作非常辛苦,压力很大,世道艰难,回到家应该给他一片清净的天空,让他呼吸温暖的家庭空气,让他回到这个家的码头可以歇歇靠靠,爱说话就说话,不说话就保持宁静。正像书中说的那样:宁可住在旷野,也不与争吵使气的妇人同住。我害怕老公不高兴会跑到旷野去,无家可归。

这也许便是一种家庭的和睦气氛吧。说到“和”字,大至国家,小至小家,都一样离不开它。早时古人造字,“和”是由一个“禾”和一个“口”造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有口饭吃日子就能过得和谐安乐。一个家庭同样如此,贫贱夫妻百事哀,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日子怎么过?更谈不上和睦安稳!富人也一样,三妻四妾包二奶养二爷,客舍似家家似寄,彼此对家庭都没有归宿感,拿什么谈包容、迁就和体贴?

“和”这个境界非常优美,恰如其分,不温不火,不失不过。有一次,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子夏和子张谁更好一些?孔子回答他,子张较为优秀,子夏逊色一点。子贡便追着问他的老师,这么说来,子张更好了?孔子回答他,太好和达不到都是一个样,这叫“过犹不及”。过,太好了,不及,达不到。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中庸平和之道。

另外,中国人还有一句结交朋友的座右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观点可以不同,但不能为了迎合朋友而扔掉内心的准绳,这样的朋友不是真朋友。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只要有爱有包容,亲情爱情和友情才能持久弥坚。不知道张天福老人蕴藏在喝茶以外的人生哲学——他的“和”之境界将如何阐述?但我相信,不论是什么,我们都能“和而不同”。

“用爱心彼此联系,用和平彼此包容。”

茶致静,宁静致远

前日,收到曾经在大学教我中文的陶榕教授的电邮。电邮里说,难得放假偷得半日闲,静下心来写起毛笔字,那种行走笔尖,虚怀若谷,释放自己,人淡如菊的心情甚是稀罕。但想到很快又要放下毛笔,加入到“风波逐利人”的队伍中去,去拼杀去闯荡,还不知结果如何,心境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

是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为了追逐功名利禄,不知放弃了多少这样行走笔尖,心游万仞的春花秋月。我们的万世之师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为有星月,黑夜才显得静谧。因为有太阳,白昼才能蓬勃。因为有百川,大海便能宽阔。因为有雨露,万物可以滋润。因为有母爱,我们永远有幸福。天上人间,所有的大美和大爱都不必多言。

我突然想起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故事说,一只狗问它的妈妈,我的快乐和幸福在哪里?狗妈妈告诉它,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那只可爱的小狗便不停地追逐,但怎么追也追不上。它很懊恼地去问妈妈,妈妈回答它,傻孩子,你不必苦苦追寻,其实你的幸福和快乐一直都跟在你的身后伴随着你。

丰子恺先生说过,我们人生有三个境界:主真,主美,主善。也就是物质生活,审美生活和灵魂生活。小狗找不到快乐,就像我们找不到春花和秋月,日月和星辰,看不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样,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宁静。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水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照到天地万物和我们自己的影子,如果我们的心像湍流那样汹涌,那样彭湃,我们的心就只能永远浮躁,永远不安,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价值和坐标系数。现实生活里,我们虽然不可能做到如圣人之心似的“静乎”,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主真,主美,入世的同时,不要忘了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出世的——主善田园。

“静”的内涵相当丰富。苏东坡这样认为:“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就是说,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储蓄力量,静可洞察明澈,静可沉淀反省。其目的便是可以在宁静中给自己精神洗礼,做到超越自己,达到宁静致远。我想这也是张天福老人提倡的茶礼之道:心要静笃,茶要静品。只有让心真正安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不迷失自己,才能做到像庄子说得那样:“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安稳,你们竞自不肯。”

P46-50

序言

红茶有大爱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六大茶类,花色品种更是数不胜数,同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输出地。如果说中国绿茶、乌龙茶影响了日本、韩国,普洱茶影响了东南亚诸国,那么,中国红茶则影响了世界,因为中国红茶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红茶文化是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种中国茶,直到今天,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红茶依然是主流饮料之一。

福建是中国红茶之原乡,早在明代,武夷山先民就发明创制了正山小种红茶,它漂洋过海后很快就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在英伦皇室中风光无限,引领了英国人乃至欧人的饮茶之风数百年,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红茶因茶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销曾一度萎靡不振,以至于濒临消亡,好在有茶学家张天福的强烈呼吁才得以留存,继而发展壮大,否则我们今天也很难看到或者喝到纯正的红茶了。如今,中国红茶不仅是茶叶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而且在祖国大陆市场也是异常火爆,几乎占据了茶叶市场的半壁江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盛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华茶人以及茶企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的。作为中国红茶茶企之一,元泰茶业可谓有先见之明,早在7年前,正当福建茶界考虑如何“红改绿”“红改乌”之时,它就开始尝试推广红茶了,此后并通过举办红茶征文比赛、中国红茶节、中国红茶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普及中国红茶文化。

我和元泰茶业董事长陈安妮、总经理魏文生的结缘正是以红茶为“媒”。2008年11月,魏总打算在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期间推出一套纪念红茶,名为“五缘红茶”,里面囊括了福建的4种红茶以及台湾红茶,以象征海峡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这在两岸无疑是首创。于是,魏总就请我为这套茶寄语。当时,我想:茶业是海峡两岸都有的产业,而且闽台都有红茶,既然要发展茶业,两岸就要联袂发展。所以,我就题写了“要红,两岸一起红”这七个字,祝愿两岸红茶产业共同繁荣。此后,我又应魏总的邀请,来元泰红茶屋开设《台湾红茶》讲座,并参加了元泰茶业发起的首届海峡两岸茶人高峰论坛,有幸与茶学家张天福进行了对话。近来,也常常听闻元泰茶业活跃于两岸茶事交流中。为此,我能深刻体会到,元泰茶业为两岸红茶产业乃至中国红茶产业的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中国人饮茶有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更重要的是通过泡茶饮茶实现自我精神的一种升华,这种精神的升华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道”,而元泰茶业在中国红茶的推展、普及上亦是不遗余力。除了举办各种红茶主题活动之外,近年还出版了几部红茶茶书,元泰茶业董事长安妮女士著述的《恋恋红茶》便是继《话说福建红茶》(2009年)、《中国红茶经典》(2010年)之后的又一部红茶著作。它与前面两本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侧重点不在谈红茶的生产、制作或是历史文化,而是在于分享通过品味一杯红茶而产生的心灵感动,是一本红茶“心饮”、心灵之书。它不可简单地视为她个人博客的汇总或者汇编,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她品味中国红茶、体验红茶生活、思考与感悟中国红茶文化以及中国茶道的心得,更确切地说,这是她多年来静参中国红茶之“道”的心路历程。书中,有她与红茶从结缘到眷恋的经历,有她游历世界红茶茶乡、感受异国饮茶风情的所见所闻,有她品味红茶的美丽心情,也有她体验红茶生活的人生感悟,还有她对中国红茶能否再次红遍世界的深深祝福……或诗或文,或叙或议,或长或短,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体裁,哪种篇幅,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真爱,不光光是对红茶的喜爱、热爱,更是一种从品味红茶所产生的一种心灵之爱,这是一种大爱、博爱,红茶也正是一种拥有大爱的饮料——它有着博大的“胸襟”,包容性很强,可清饮,亦可调饮。推而广之,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也正是中华茶人的品格和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民族性的象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是为序。

范增平

辛卯年秋于台北

后记

外子常笑话我是个爱做梦的小女人,我说他也是。我做的是小梦,他做的是大梦。我想,嫁给他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他帮助我实现了两个小梦想。

从前,听母亲说我父亲年轻时英俊不凡,他的相片常被照相馆的老板留在橱窗里作模特儿,我望着父亲的相片也常常发呆:什么时候,我这个丑小鸭也能登上大雅之堂,也就不负父亲的盛名和如花的母亲。我是做梦也没想到,如今,我的照片什么时候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外子借去用作生招牌,放着哪儿哪儿都是。这让我又惊又喜,还慌张了好长一段时间,幸亏并未因此培养出骄傲的心情。这算是他为我实现的第一个小梦想。

第二个梦想就是,我也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出书,我竞也能体会到当作家的美梦。几十年来一直都在阅读别人广阔的天地,忽然有一天,我心里也做起了美梦,什么时候也让人家来阅读我的红茶世界,不知那是怎样惬意的一件美事。但是,这样的心情从未敢告诉过任何人。虽然,我的外子和张老一直都是我博文最忠实的读者,我也没敢告诉他们。突然,在一个月前,我得知经过元泰公司全体同仁一年来的努力,终于要正式为我出书了,我又惊喜了好一阵子。为了出版此书,我重新翻阅了这几年的博文,原来不知不觉也写了很多的杂文。我不敢说自己写得好,但我是在用诚实和心灵在写作。我很用劲地把它们分了类,有的重新做了整合。当我挑选博友的评论时,因为出版社催促,我只看了一半,挑了一些,这已让我头晕目眩,顾此失彼,因为实在有太多很优秀的评论。但这期间,让我又有了对文字的新感悟,阅读和写作表面上看似孤寂冷清,其实内心热闹非常,就像泡好的一杯红茶,荣光潋滟的背后尽是不为人知的默默耕耘。

至于外子的大梦,他做的则是复兴中国红茶使命的梦想。他能帮我实现小梦,我恐怕是帮不了他实现这个大梦。因此,我只有义无反顾地支持他,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回报和支援。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张天福老先生,没有他可能就没有这本书。还有,台湾的范增平老师、香港的李锦洪弟兄、田小琳老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前首席研究主任王春新博士为我写序推介。当然,少不了为我策划的代媛媛编辑,校对的杨巍、庄鑫臻和拍摄插图的陈暖、陈燕。

谨以此书送给喜爱红茶、喜爱元泰、喜爱安妮、喜欢阅读和喜欢写作的所有朋友们。没有你们的青睐,我们的梦就不会精彩。

陈安妮

辛卯年秋写于香港励勤汉语教室

书评(媒体评论)

好的文章如璞玉,能“沁”——在不经意间透着温润质感的能量,沁透人心,开发原始的触觉与反应,叫人爱不释手。

好的文章如其人,能“真”——让文字与生命结合成有机体,展现美善与真诚,存活就是一种感恩,生命本是一首赞歌。

好的文章如好茶,能“品”——一字一句的开落,好似茶叶在水中泡开,释放馨香与色泽,由浅入深,满足味蕾与视觉,诠释生命最深沉的味道。

因识安妮,再读其文,自有一份品茶赏玉的抒怀,爱美求真的觉醒。

——香港《时代论坛》社长 李锦洪

当今中国,凡品茗者,必知有张天福。张老之所以被尊为茶界泰斗,既因其制茶技艺曾开创先河。品茶技能已臻超凡境界,更因其开创性地总结并身体力行的茶礼精义——“俭、清、和、静”。这正是中国圣贤倡导、万民崇尚的安宁和谐、返璞归真的核心价值所在。安妮乃张老忘年之交,她以著书立传这一别出心裁之举,敬贺张老百年华诞,以流畅笔调娓娓道来,徐徐打开茶界泰斗之思想宝库。愿读者可从本书得到更名的启示,从此建立起科学的品茶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首席研究主任 王春新

中国是茶的故乡,传承上千年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安妮通过与茶界泰斗张天福缔结的红茶情缘,一事一议,谈古论今,娓娓道来,向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茶文化的真谛。安妮的文字秀丽、清新、活泼,读来如同喝一杯红茶,香味俱全,沁人心脾。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 田小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恋恋红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安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1063659
开本 16开
页数 1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