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懒人的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于樵等编著的《懒人的哲学》是一部由30篇随笔组成的文集。除了《一个父亲的叮咛》外,其余29篇均是我在网络社区和博客上发表过的网文。虽然有几篇写得更早,但见于网络媒体则主要集中在2004至2007年四年间。这四年,我与网络、网上笔友和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也是我积极思考的四年、心灵收获最大的四年。本书内容包括“童年的乐园”、“故乡飘来的云”、“乡音的魅力”、“绿色的童年梦”、“大中华的自豪”等。

内容推荐

《懒人的哲学》收录了作者精品散文、随笔30篇,主题为生活点滴与人生感悟,涉及生活、乡情、亲情、友情、哲理、文化、读书、子女教育等方面,表现了作者豁达、优雅的文化气质,坚守底线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独特的理解,处处体现传统人文精神。尤其是《一个父亲的叮咛》,不仅舐犊之情溢于言表,更以深邃的思考将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熔为一炉,构筑了一个现实而充满理想的人生境界,是当代语境下对子女进行成年教育的力作,值得向读者推荐。

作者为文,浅显而不失韵昧,朴实而不失高雅,华美而不失厚重,凝练而不失生动。中外掌故、黑白幽默、民谚俗语随手拈来,宇里行间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懒人的哲学》由于樵等编著。

目录

故乡飘来的云

 童年的乐园

 故乡飘来的云

 乡音的魅力

 绿色的童年梦

 大中华的自豪

懒人的哲学

 花为什么开

 懒人的哲学

 梦里看人生

 生命间的对话

 潮声的启示

 于樵逸事

毛衣的故事

 爱看足球赛的乖乖女

 母亲节感言

 毛衣的故事

鸡蛋里的文化

 起名漫谈

 鸡蛋里的文化

 七夕话时节

 侃侃汉字

小镇生活

 小镇上的狗生百态

 小镇生活

 小狗巴特

于樵说禅

 于樵说禅

 网络对话:真佛与假佛

 与失恋者的对话

读书也清凉

 楹联小议

 《江村即事》辨

 读书也清凉

 好学的孔子

朋友与酒

 呦呦鹿鸣

 朋友与钱

一个父亲的叮咛

 一个父亲的告白

 基本训诫

 人生必备的品格

 关于爱情与婚姻

 几点参考:节俭、礼貌、识人

试读章节

童年的乐园

土默特平原的东南是丘陵和山地,在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一个平缓的坡带。夏秋季节的山洪顺坡而下,把坡带冲出了一条条沟壑。沟壑像巴掌一样发散着,蜿蜒十几里,最终消失在平原上。沟壑靠近山地的一端沟岔纵横,狭窄而幽深,十几丈乃至数十丈的土崖壁立。沟底怪石嶙峋,草木繁盛,俨然一派洞府奇观。崖底常有泉水涌出,涓涓成流,顺着沟底向山外流去。

这一带气候干旱,风沙频仍。早年站在山边,西北望平原,树木寥落,盐碱斑驳。坡带上也是植被稀疏。夏季尚且有农田泛绿,冬春之季若无降雪,则沙尘漫漫,天地间一片浑黄。这里原是蒙古族同胞的牧场,清康熙朝,大批流民越过晋北长城关隘,来此地放垦,至道光年间更开始了政府的移民。直到新政权建立前夕,晋北通向塞外的黄土道上就没有断过西迁的流民,《走西口》也—直唱得悲凉而充满希望。

移民大多是贫苦人家,所居大为不易,于是因地制宜,在沟边凿崖而居。这些土沟是天然的风沙屏障,又靠近水源,如没有特别大的山洪,沟底的小气候也特别适合农牧业生产,大自然为先民们提供了理想的居所。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沟外农田的大面积开垦,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逐渐迁出山沟,但多数仍面沟而居,我的老家某地就是这样的村庄。

我的家在平原边的坡地上,门前就有一条大沟。儿时不知有多少个晴朗的夏日,我嘴里还嚼着饭,就一溜烟跑出家门,直奔沟里,赤着脚趟着清凉的溪水逆流而上。溪底的细沙软绵绵的,溜圆的鹅卵石不时挠痒了脚心。踩着溪水穿过几片油绿的庄稼地和一片树林,在沟的狭窄处拐一个弯,扑进一大片树林。这里,就是我童年的乐园。

我爷爷的曾祖早年从山西出来,几经辗转,最后来到这个沟崖下,挖了几孔窑洞定居下来。这里的沟原来只有十几丈宽,沟底也不平坦,是这位先人凭一辆独轮小推车和一把铁锹垦出片地来。后来又利用山洪>中宽土崖,在沟底造出了三四十亩田地,慢慢地又修了一套小型的灌溉防洪设施,第一代人就靠这些田地获得了温饱。从第二代开始,家境渐好,人丁也兴旺起来,在沟外也有了大片的田地,还盖起了房子,这个旧家园成了果菜园。只几年的光景,果菜园就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了。我家的老人在老得扛不动犁的时候,就在沟里的旧窑洞中安顿下来,经营和守望着这块园地。绿荫丛中自然也少不了喧闹的孙辈们。这里的绿荫庇佑一代又一代人长大,是孩童们的乐园;又召唤一代又一代人回归,成为老人最后的归宿。

园地有高大的杨柳树围护,中间是几行果树,果树间是菜地。当沟外的杨柳枝还在狂风中懵头懵脑抽芽的时候,沟里的杏树已经顶着花瓣悠然地孕育果实了;在沟外秋风乍起,一片肃杀的时候,沟里的蟋蟀却仍然可以在盛开的野菊花下鸣唱。从春到秋杏花、桃花、梨花、菜花、野草花开不断;从夏到冬桃李、香瓜、苹果、葡萄、山里红吃不完。更有乌唱树间,蝶舞花丛,犬吠荫下,水鸣谷底,俨然一个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

在我的童年,我的爷爷是这个园子的守护者。我刚刚能啜熟透的杏子,姐姐就背着我到沟里玩了。一开始我是坐在草席上看着这些半大孩子捉蜻蜓,吹柳笛,听爷爷唱戏文。再大一些便拉着大孩子们的衣襟捣乱。当我能跑能跳能爬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完全属于我了。

那时候,一棵树也许就是我的一个世界。园子里的山里红是寿命较长的果树,几十岁山里红正当壮年。这些树树身不高,树冠巨大,有的能有半个篮球场大,粗大的枝权纵横交错,春天花开时像一座雪山,秋天果熟时像一片晚霞。走到树下也就走进了树冠中。孩子们可以在树叶的迷宫中捉迷藏,在树枝上骑马荡秋千,也可以在手掌一样的树杈上搭巢睡觉。我经常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蹲在地上看蚂蚁们把一条肥硕的毛毛虫搬回家;会爬到树上静静地隐身在绿叶中偷看在树顶安家的鸟儿喂它们的小宝宝;会躺在树权上闭着眼听风、树、乌和虫子的合唱。

人总说杏花轻薄,可是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杏花是那么绚烂。园里的杏树已经是三代同堂了:老树是老干拥新枝,苍劲而妩媚;成树则硕果压枝,雄健而自信;幼树新条初发,浪漫而娇怯。农历六七月间是杏子收获的季节。初熟时,拿一根竹竿在树间逡巡,拣中意的打下来尝鲜;盛熟时,只要在树干上跺一脚,黄澄澄的杏子就砸到头上,甚至风吹树摆,熟透的杏子也会掉下来。

从杏子成熟开始,园子里便开始了瓜果飘香的季节。吃罢红着脸的桃子、熟破皮的李子,就接上甜脆的沙果了。不经意间也许会有一股香甜飘过来,循着香气,径直来草堆旁,爷爷摘下的香瓜正藏在那里。当你扛着瓜向人炫耀的时候,爷爷会绽开脸上的皱纹骂你狗鼻子。那时你的嘴是那么刁,呆子要吃红透的,西红柿要吃最红最圆的,葡萄要吃黑透了还带白霜的;肚皮又那么好,吃不坏,吃不伤。P1-3

序言

网是缘,书亦是缘

——自序

开卷即是缘。当你打开了这本书时,便是你我今生有缘。

这是一部由30篇随笔组成的文集。除了《一个父亲的叮咛》外,其余29篇均是我在网络社区和博客上发表过的网文。虽然有几篇写得更早,但见于网络媒体则主要集中在2004至2007年四年间。这四年,我与网络、网上笔友和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也是我积极思考的四年、心灵收获最大的四年。

这期间,在人民网社区做过的义务版主,办过专栏。也有过几篇轰动一时的时评,有过直接被全国人大代表采纳为提案、并视为网络问政代表作的《应尽快制定礼典》,有被台湾宋楚瑜先生的网站转贴过的《大中华的自豪》。打过口水战,骂过人,也被人骂过。总之,网络上曾经有过一个活跃的于樵、有人喜欢也有人深恶痛绝的于樵。

只因生性疏懒、不喜喧闹,上面这些早已一笑而过。甚至对于有人对当年的口水战至今都耿耿于怀、有人窃取我的文章发表在某期刊上,等等,也懒得去计较。时事也好,观点立场也罢,玩时热闹,电脑一关一切如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网络。然而,真正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与笔友在网上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讨论一个话题,谈一些感受,相互启发,相互争论,齐赏共析,促膝谈心。更让我在意的是这种缘分。正是承蒙他们鼓励和鞭策,才把自己生活中的涟漪、对人生的感悟拿出来与之分享。有了这份缘,也就有了这些随笔。

后来俗务占据了心力,也逐渐浇灭了灵感。加之言论环境的变化和思考兴趣的转移,近年来写这样的文章已力不从心,原来曾经一日三秋的笔友也逐渐疏离了。上网,也基本上成了围观者。长时间懒得发贴,甚至把博客的账号密码都忘掉了。偏安海角,也懒得与原来的朋友联络,时光在居家、工作和闲暇中悄然逝去。好在懒人随缘,却也心安理得。

目前偶翻硬盘,发现有200多篇网贴和笔墨往来,还有我专门写给儿女的文字。创作这些文字时,并没有打算成书于纸上,玩过了也就算了。但重读旧文,忽然感觉“网事并不如烟”。一则发现俯仰世道人心,自己也许只是个捞月的猴子;但在历史车轮后面,至少是个挺胸的螳螂;不谋稻梁,不求点击,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心与率性之作。还有对女儿的《叮咛》,也算是“幼吾幼”吧,相信与人有益。二是读文思景,一个个朋友浮现,想起了当年的时光。心想,何不印个百十册赠与那些天南地北相识的朋友们?报个平安、表示于樵惜缘,也算一个懒人对友情的补偿吧,遂动刊印之念。

那就选一下吧。200篇文章中有几十篇是所谓“针砭时弊”、“建言献策”之作,逐一翻阅,却不胜感慨。唉,“一样悲欢逐逝波”,别添堵了罢。有一些文章打算纳入专题研究,再搞点东西出来再说吧。剩下的就是这些随笔了。理了理,竟然可以归纳为9个主题。虽题材不同,但精神一贯,且用心炼就。自信情足以共鸣,景足以寻味,理足以说人,见足以解惑。于樵待客向来倾其所有,这回捧给朋友的虽谈不上饕餮大餐,至少色香味俱全吧。

文章结喜缘。因另一著作的出版,又与海天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于志斌先生相识。彼书因故搁浅,此书却蒙于先生赏识并相助,得以出版发行。于先生说:“定个书名吧?”我随口说:“就叫《懒人的哲学》吧。”同笑。只是海天店大难免欺客,版面要限量、内容要和谐,规矩多多,又砍掉五、六万字。不过就冲能让于先生当一回第一读者,也值。至于剪剪指甲、拔颗獠牙什么的,既是编辑之责,也是一种缘分,只要没有把老虎治成病猫,就随他吧。

网是缘,书亦是缘。缘如网,缘如书。文缘于友,友于缘网,书成于缘。书既出版,有缘者就不仅是相识的朋友了。请享受我的美餐、接受我的祝福吧。  2011年8月于深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懒人的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02349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87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