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影之忆(电影工作坊2011)
内容
试读章节

滕:谈及2011年的中国电影,恐怕我们还是要先提及一连串“眩目”的数字。

据电影局公布的数字,全年电影票房收入131亿。从观影条件讲,日增银幕8,3块,全年新增银幕3030块,90%的影院有数字电影放映条件,从产量上讲,全年生产791部,其中故事片558部,动画片24部,数字电影102部,从观影人次讲,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3,7亿,还不包括二、三线城市和农村。您以前也曾说过,谈电影通常是以数字开头的,这些数字好像确实表明,中国已是某种意义上的电影大国。但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有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被凸现出来。比如说131亿,同比增长28,93%l但是和前年649自的增速相比,明显下滑。

第二个问题,国产影片数量占优,但是票房仅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同进口影片几乎平分天下。而且国内票房的前3名全部都是进口影片,《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总共吸金20亿,而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52部影片也不过收入这个数。35部票房过亿的影片当中,国产影片虽占20部,但大多是有票房无口碑的“烂片”。

第三,银幕数增加但观影人次未相应增加,增幅不足28%。与中国相比,2011年法国的观影人次达到了45年来最高的2,16亿,而且票房前3名都是法国本土影片,是最近几年来第一次击退好莱坞大片。2011年美国本土的观影人次降到16年来最低,好莱坞内销转出口的战略非常明确,在这样的情势下,法国电影能够在其国内赢得票房胜利,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我们呢,大银幕不断增加,但似乎都是为好莱坞“视听盛宴”服务的。

第四,当电影人沉醉于电影大国的跨越式发展的瞩目成就时,实际上。中国电影”早已淡出世界影坛的焦点。像您观察到的,近几年国际电影节还是以第三世界电影为热点,但中国电影并没有提供比较新鲜的文本。

一方面是票房高速增长,我们已经是连续9年增长,5年间增长了4倍,如此迅猛的势头,不由得人不乐观。业界预测说如果保持每年20%到30%的增速,不出10年就有望达到100亿美元的市场,和美国现在的情况相当。虽然每年只有20%的电影是盈利的,但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资本涌人到电影的投资当中。但另一方面,电影贸易逆差如此严重,作为整体的“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与国际舞台式微。您怎么看目前中国电影这种不均衡与矛盾的发展态势?P1-2

后记

《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出版以后,我们陆续接到一些反馈,鼓励、称许居多,但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其中最可使我们自己引为警示的,莫过于“学院里圈子式的评论”这一类了。

这个批评在理,作为作者的我们也并非没有意识。武库的单一,枪法的一致,说起电影的姿态以至语气,看起来大都出于同一路数,难免令读者生出单调,疲惫之感。所幸我们也还有几位别样路数的作者,他们各有自己的姿态和语气,有些是不甚相同的,有些则甚不相同。他们的参与并不固定,每一年都会有更替,而有的也不介意继续留在这个“圈子”里——只是它的形状若因此而愈显固定,那也是我们避之不及也辩之不及的。又所幸今年这一本所辑的文章,有一篇是我们从自由投稿中评审选出的,希望投稿信箱(yearbookPku@163.com)未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结识更多的爱电影之人,发掘更多的精彩文章。

关于“圈子”,还很可以多说几句。开人家的小箱子叫“偷窃”,谋朝篡位就可称是“革命”了——庄子的故事也好用在这里。只是说国内难免麻烦,还是拿国外说事儿吧,反正我们的眼睛早已是习惯朝着外面看的。

1980年代以来,欧美真正有创见的电影批评和理论几乎都来自电影学界之外,从卡维尔、德勒兹、詹姆逊到齐泽克、朗西埃、巴迪欧皆是。不过,无论这些人再怎么牛,奈何你根本“不是这里面的事儿”——大卫·波德维尔对齐泽克的嫌恶,大概就属这种感觉的。例外也有,冷战结束前后的劳拉·穆尔维就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而且是明确受到詹姆逊影响的,这在她的《恋物与好奇》中说得很清楚。不过这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呢?反正一篇“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已足使她名垂影史,不好好做她的女性主义一代宗师,闲来没事地“转”什么“向”,穆尔维也真是有够自取其扰的典范了。《恋物与好奇》的中译本也是我们这个“圈子”的合作,或许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还是让穆尔维留在1970年代吧,“后理论”的时代我们该追随波德维尔才是。不过,像。长镜头”这样以讹传讹、令巴赞佛头着粪的说法,平常用用倒也罢了,可把它堂而皇之地写进电影入门教材(《电影艺术:风格与形式》)。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比起我们每个人都会犯的常识性错误(我们在米歇尔·希翁、齐泽克、张真的著作中都能看到),更亟待纠正的,难道不是常识本身的错误吗?对于事实、经验的盲信,波德维尔算是这股潮流的先发者,我们追逐其后也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了。在一个股票跳水决定活人跳楼的时代,不知所谓地执著于“可见”,真是一种奇怪的恋物癖。从巴拉兹·贝拉到斯坦利·卡维尔,对电影的关注始终没有走出现象学的世纪,如果表象真能锁定本质,我们也就不必像跳踢踏舞那样狂蹈着脚下滚滚流沙般的不确定性了;直到詹姆逊的《可见的签名》。“可见”之于“不可见”的辨证才得以被发覆,货币哲学对现象学的釜底抽薪才得以被揭示。

什么时候,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变得“可见”,这才是一个值得去追逐的问题。当然也并不一定非此不可,齐泽克所阐发的希区柯克影片中“实在界”与现实的对抗、希翁所说的幽灵式的声音对画面(“可见”)的袭扰,难道不都是现象学的激进化本身带来的电影理解吗?抛开其他的不谈,真正造成“理论”(Theory)衰微的恰恰是电影研究的学科化、机构化,而波德维尔的学术本身就完全是这一趋势的产物—这样一种悖谬的情形他自己不自知吗?人文学科里任何一门学问要是过于“规范”了,都免不了变成死水一潭,“理论”是如此,“认知主义伍的”何尝不是了?

更何况成其为潮流而追随者众!

好在我们现在用不着只追着波德维尔不放了,现在有米里娅姆·汉森接替他。我们这本年书也生怕落伍地纪念了一把,可见也不能免俗。不过,《电影与经验》的论述对象也是汉森借以为她的理论资源的几位德国思想巨匠,没有一个算是电影专业的。其实这一情形在所谓的古典理论时期更为明显,因为那时也的确没有形成“电影学界”,圈子无论大小,都是不存在的。继本雅明之后,克拉考尔成为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学界的理论时髦,汉森他们于此有很大功劳。我们恐怕也会循迹跟进追逐着,一个预期中的“克拉考尔热”又是可以想见的。不过,有谁会去真正关心,早期克拉考尔的时髦只是“20年代,全面回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呢?谁会去真正辨析,为什么在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最新接受中,现象学的遗产被有意无意地放大,而马克思主义却被悄无声息地退还了呢?

某些不可见的,或许就仍只有被淹没在它的不可见中的命运罢。

如果说,年书作者群的主体,是聚拢在文化研究的大方向上的,那么,我们也应该大方地承认,文化研究(文化转向)自身的脉络中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学的激进化(这在克拉考尔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得就很突出)。它的批评效果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的,陷入某种僵化的定式思维就更会是如此。好在,新鲜的东西也还是有的,而且很值得瞩目。等待你的慧眼识珠。

孙柏

2012年4月30日

目录

2011年度电影访谈

羊皮纸上的光痕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钢的琴》:记忆与生产

《夹边沟》:历史与“事实”表达的困境

《金陵十三钗》:谁的“金陵”?

《秋之白华》:多余的人如何归来

小片的色栅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碧罗雪山》与不可见的人们

《额吉》:“大爱”有疆

《永生羊》:羊的边缘书写与风情叙事

穿越黑暗隧道的艺术:《观音山》观影随想

《失恋33天》:一剂挽救中产梦的致幻剂

远方与近旁

太监:关于武侠修正主义

《赛德克·巴莱》:在影像之外展示与探寻台湾

《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禁闭空间与被编码的“现实”

《高地战》:历史叙事与民族想象

《向着炮火》《小莲池》:重写历史的角度

《奇迹》:所谓“绊”

欧美之风

《哈利·波特》·十年:戴锦华讲演实录

《哈利波特》大事记

动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景观:《碟中谍4》的随笔

另一个世界:科利奥兰纳斯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捍卫死者的安全”:《光尘之忆》的记忆与身体

《大地惊雷》:孤女复仇记,或,在蓝色星空下

沉默是金:从《艺术家》透视好莱坞经典叙事

理论武库

电影与经验

迈向一种新的数字美学

驻步瞩目

当冲绳电影映入中国的视线

年度碟报

2011电影大事记

编后记

本书作者简介

内容推荐

对光影世界再现历史记忆的深度审视。

正如《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的作者戴锦华所言:“再现的政治不仅联系着历史与记忆,但21世纪之初,它却的确成为再现政治中极为突出的命题。于今日中国,历史与记忆的命题不仅关乎过去,而且联系着当下,指涉着未来。”

接续上一年《光影之隙》的追求,年书仍深怀全球视野,既关注新新人类送别《哈利·波特》的“稚嫩的沧桑感”,更把目光锁定在“夹边沟”“光尘之忆”等历史记忆的表述及其对遗忘的抵抗之上;既关注小成本制作的突围之举,也关注新技术手段带来的冲击和无限可能性。一起来翻阅《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吧!

编辑推荐

戴锦华主编的《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出版以后,我们陆续接到一些反馈,鼓励、称许居多,但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其中最可使我们自己引为警示的,莫过于“学院里圈子式的评论”这一类了。

这个批评在理,作为作者的我们也并非没有意识。武库的单一,枪法的一致,说起电影的姿态以至语气,看起来大都出于同一路数,难免令读者生出单调,疲惫之感。所幸我们也还有几位别样路数的作者,他们各有自己的姿态和语气,有些是不甚相同的,有些则甚不相同。他们的参与并不固定,每一年都会有更替,而有的也不介意继续留在这个“圈子”里——只是它的形状若因此而愈显固定,那也是我们避之不及也辩之不及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影之忆(电影工作坊20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锦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90920
开本 16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