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看见/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不一样的三江侗族风情、风俗!

用戏谑和解构构成的“吾土吾民”式小说!

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敏感而细腻的视角!

《我看见》作者杨仕芳以年轻而尖锐的目光,审视身边变幻莫测的世界,用独到的叙述方式,解读现实的困惑和心灵的沧桑。小说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了一名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活所作的思索。

内容推荐

《我看见》反映了侗族青年作家杨仕芳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在小说创作上,杨仕芳擅长于从三江侗族的民间传说及风土人情中取材,作品思想内容也不同程度地融铸了积淀于题材中的民族传统精神。他用戏谑和解构构成了其作品的总体面貌,加之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了一名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活所作的思索。

目录

流逝

鬼火

致蔡先生

我们的逃跑

五叔的歌谣

别看我的脸

谁遗忘了我们

最后一个夜晚

伤疤河的影子

没有脚的鸟

后记

试读章节

流逝

欧元刚坐在三十二岁的夜晚里,头顶悬挂着一轮圆月。二十年前的夜空,头顶也悬挂着这么一轮圆月。皎洁,孤寂,似曾相识。他这么想,心中便涌起一丝酸楚和悲伤。那个遥远的夜晚,他和他父亲并肩坐在桂花树下,巴望着静默在月光下的田野和山谷,还有安宁的小河流,夜莺却不知去向。

他父亲说,你到小镇上拜李逵为师吧。

欧元刚没有接茬,目光越过他父亲的头顶,落在缥缈的月色里,似乎寻找着那只隐身的夜莺。他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而且是用心良苦的,这些他心里明镜似的。自从他母亲病故后,他便没心思念书了,坐在教室里只是煎熬。起初,他隔三岔五地逃课,后来干脆连学校都不去了,还把书包丢进水塘里。从此,村庄里的孩子唱着歌去上学,他就哼着小曲走上山坡。他躺在山坡上望着日出日落,望着鸟儿飞过,望着花儿竞相绽放,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父亲却急得团团转,再三劝他,结果都是对牛弹琴,终于抡起一根手腕粗的木棒对他说,你再不去学校我就打断你的腿!他给了他父亲两只白眼,说你就是把我的手也一起打断我也不会去!他父亲终于泄了气,绷紧的脸皮耷拉下来,最后手中的木棒也极其沮丧地垂下来,终于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不久后,他父亲便带着他走向山外的小镇。他父亲一路唠叨不停,教他要懂礼貌要用心学手艺将来才有出息。打个铁还能有出息?他没把这话说出口,而是默默地点着头。他父亲还是不放心,嘴巴又唠叨起来,直到小镇忽地出现在视线里,才上了锁一样紧闭起来。他的心也跟着紧锁起来,越锁越紧,终于紧出一阵酸酸的痛。

他父亲牵着他走进李铁匠的铺子,颤颤瑟瑟地把一只信封搁在桌面上,说师傅,收下这孩子吧。李铁匠斜了欧元刚一眼,又斜了那只信封一眼,说我从不收徒弟的。欧元刚心里立即蹿起一股火,想瞧不起他可以,瞧不起那只信封就不行,那可是装着他们家的牛换来的钱啊。他觉得李铁匠太傲慢,便不愿在这里学打铁了,于是他猴子一样跃上椅子,解开裤子就往火炉里撒尿,滋滋的声响跟着一阵灰尘升腾起来。他父亲和李铁匠一同望过来,脸上呈现出同一种惊愕。他父亲连忙跑过来,抡起巴掌就抽他屁股。李铁匠却若有所思地问,这孩子多大了?他父亲满脸愧疚地说,师傅,别跟这小孩计较,他才十二岁。李铁匠轻轻地哼了两声,说这孩子有个性,我改变主意了。

多年之后,欧元刚还记得拜师的情景。那时李逵把一张竹椅搬到堂屋里,那张竹椅已经上了些年月,椅背上沾了一层黑色的铁屑,右边的扶手断了一截,左边的椅脚也折了,怎么看都像个找不到队伍的伤兵。李逵却把他肥大的躯体搁在那里,睁着双老鼠一样细小的眼睛紧紧盯来。欧元刚跪在那里,目光垂了下去,瞥见那只折了的椅脚,想这破椅子会不会忽然倒呢?

给师傅拜茶!

他父亲端过来一碗茶。欧元刚才醒悟过来,接过那碗茶敬给李逵。李逵接过碗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欧元刚斜起眼,看到李逵突起的喉结,像滑轮一样上下滚动,想必他真的渴了吧。欧元刚想笑了。此时李逵从桌面上拿起一个三尺长的盒子,轻轻地打开,取出一把铁锤。那把铁锤油光闪亮,散发着一股直逼人心的威严。李逵把这把铁锤轻轻地压在欧元刚的肩膀上,欧元刚顿然感到肩膀上压着一座大山。

李逵说,这把铁锤是清朝康熙年间流传下来的,当年这把铁锤是祖师傅的,他带着这把铁锤为国效力,平定了内乱便回到乡下,从此以打铁为生。祖师傅姓李,传授下来的手艺称为李氏铁匠。祖师傅只收一个弟子,后来便成了规矩。现在这把铁锤传到我手上已经是第五代了,如果我没看走眼,那你就是第六代传人了。

欧元刚跪在地上,一动不动,忽然想到了电影,似乎他跪在遥远的电影故事里。他心底顿然涌起了一股暗流,快把他给淹没了。他对着那把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铁锤深深地磕了三个头。

欧元刚掏出烟狠狠地抽起来,烟头在夜色下一明一灭,埋在心底的记忆也跟着一明一灭起来。他回想起当初走进林荫镇的情景,首先是一条黑狗从记忆里蹦跳出来。当时那条黑狗趴在一棵桂花树下,阳光从树梢上照下来,落在那只懒散的脑袋上,看到了陌生人也不愿汪汪狂吠。欧元刚便笑起来,扯着他父亲的手臂,说阿爸,那是一条懒狗!他父亲没有说话,白了他一眼便径直往前走,只把沉默的背影留给他。欧元刚便感到无趣了,于是抬起眼越过他父亲的后背,看到一条简陋的街道,街上摇曳着几数人影。街道两旁是陈旧的木板房,搭着两三层的模样,屋檐下挂着衣物,还有不少灰尘和蜘蛛网。每座楼房的一楼要么改成米粉店,要么改成商铺,出售着盐和糖果,还有许多衣物和鞋子。街角总是偶尔趴着一条狗,懒洋洋地瞟过路人一眼,然后又把眼皮耷拉下去。又是一条懒狗!他不再把这句话说出来,小镇上的狗比南山村的狗懒惰,也许是小镇上的狗不用狩猎吧。不狩猎的狗还叫狗吗?他回答不出来。李逵也回答不上来。那是三个月后的下午,欧元刚看到路边有一条无所事事的狗,便问李逵,说师傅,你说小镇上的狗也是狗吗?李逵就向他投来一束奇怪的目光,似乎在端详着一条极其陌生的小狗,好半晌才开口,说炉火快灭了。欧元刚愣一下,接着慌忙拉起风箱来。他便知晓了李逵和他父亲一样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对无关生计的问题都不感兴趣。

他忽然觉得大人们的想法太没意思了。

P1-3

序言

中华文学园地,可谓浩瀚如海,蔚为大观;源远流长,血脉相连。其中,少数民族文学,便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一朵耀眼的奇葩,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及满、蒙古、土家、畲族等散居民族。自古以来,在少数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从不乏文人雅士,传世文章。在广西的文学版图上,少数民族的作家和作品,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闪耀着璀璨的星光。早在唐朝,壮族首领韦敬办为建成大宅自撰《大宅颂》,内有四言诗、五言诗,被誉为中国壮族文人文学的开山之作。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使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机勃发,根深叶茂。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民族作家同心协力,相互促进,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家诗人,陆地、韦其麟等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给中国文坛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新时期以来,壮族作家王云高的中篇小说《彩云归》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1年,仫佬族作家鬼子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评奖中,广西作家共有48人次获奖。他们既为本民族、也为广西争得了荣誉。可以说,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中国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水俊秀,风物灵动;乡风朴素,人民勤劳,是生长作家的摇篮。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广西文艺事业的发展,对“文学桂军”的崛起与成长寄予厚望。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连续多年拨出专门经费,坚持实施作家签约制度,至今已历八届,近百名作家参加了签约;开展文学积累工程,出版《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共4辑,80位作家的作品得到结集出版。在这样良好的创作环境下,近几年,一批40岁左右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势头强劲,频频在国家级名刊亮相,显示了不俗的实力和潜力,受到了全国文坛的关注和尊重。在小说方阵里,梁志玲、陶丽群、周耒、黄土路、杨仕芳、潘小楼等,以年轻而尖锐的目光,审视身边变幻莫测的世界,用独到的叙述方式,解读现实的困惑和心灵的沧桑。在散文园地里,何述强、林虹等,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用心灵的触觉,寻找生活的细微之处,用文字组成一篇篇心灵的独白。在诗歌世界里,黄芳、费城等,青春驿动,激情洋溢,以冷峻的笔调,解构生活的细节,剥落陈腐,放射光亮。毫无疑问,他们用真诚的态度、丰硕的成果,表明他们将成为“文学桂军”可以相信和依赖的重要力量。

这批作者大多生活、工作在基层,尽管生活体验丰富,创作精力旺盛,但由于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对外交流、推介作品等方面缺乏助力,使得创作成果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创作的瓶颈。

201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会议决定从2013年起,启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5年计划。这表明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关注,对少数民族作家培养的重视。基于这样的大好形势,考虑到广西从未出版过少数民族作家文集,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目的就是大张旗鼓地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推介,给他们增添信心,激发创作激情,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为广西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入选本辑丛书的10位作者,是由各市文联精心遴选推荐,再由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团认真评审出来的。入选的作品,均是他们近10年来的创作成果,是心血的凝聚。丛书的出版,体现了如下意义:

一、展示和总结了新一代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最新的创作成果。信息时代,任何成果都需要快捷传递,及时宣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出人才,出精品,始终是我们的追求。

二、极大激励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基层的少数民族作家生活和创作条件均十分艰苦,往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劳动和代价。丛书的出版,就是他们辛苦劳动的回报。这10位作者,就是榜样。以此为榜样,可以激励后来者。

三、具有文学积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作家作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状态,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总结,可以为后人留下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成果。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新事物、新变化,需要更多的优秀作家和更多的优秀作品及时地发现和描绘。这就要求我们各民族青年作家,要有刻苦坚韧、探索创新、团结奋进的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地把握时代的脉络,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反映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出现真正有大气魄、大作为的作家和作品。

这是时代的期待。

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文联党组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3年10月

后记

回想起这些年写下的些许文章,更加确信所有的书写都是在努力接近自己的内心,努力走向那根隐埋在灵魂深处的细微的脉搏。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惶恐不安。多年之后,我渐渐明白越往灵魂深处走就越容易离群索居。自喜欢上写作以来,我总想把时间掰成两半来使用,自然而然地便把一些酒宴以及单位活动都推辞掉了,时常利用喝酒、泡茶或唱歌的时间默默地阅读或写作。久而久之,叫我一起出去喝酒、泡茶或唱歌的朋友就渐渐地少了。偶尔出去那么几回,也都习惯静静地待一旁,沉默或者傻笑,总之也便无聊了。然而我终于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于现实生活中,我已习惯和养成了在角落里静默,目光便时常能够透过一些坚硬的外壳看到许多隐匿在表层之下的事物内核,或诙谐,或坚韧,或隐痛。这些事物内核又总是被人们的欢声笑语所掩盖和淹没。这样的感触多了,灵魂便累了,于是心里便有了表达的欲望。

我最初的书写就是为了内心的表达。我不想隐瞒这一点。还在孩童时代,我从山里来到小镇上念书,尽管凡事都小心翼翼,结果也免不了被小镇上的孩子欺负。当时心里满是委屈和惶恐,却又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地方,老师整天上下忙碌管不了这些琐事,父母又远在深山更是鞭长莫及。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所有欺负过我的人全都写进日记本里,让他们在那里倒霉,变成小丑,成绩糟糕,终于被校长批评,甚至一个个被开除,心里便慢慢得以平衡。之后再见到他们时,便不再感到那么心虚和恐慌了,因为他们的耀武扬威,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笨拙而愚蠢的笑话。

工作之后,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事情,也看到了这样那样的风景,于是时常为一些琐事伤透脑筋,也时常因为心直口快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积压在心底的那股情绪便越来越斑驳复杂,最终使灵魂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灰。所幸的是,我学会用笔轻轻地扫除灵魂上的尘灰。至今,我仍旧无法确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时看透了世事并非好事,人世间比比皆是的善意的谎言多半基于此吧。想起当年郑板桥数十寒暑换来“难得糊涂”四字,总教我反复思量着“清醒”这个词语,终于发现这二者间是一种悖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可惜的是至今我仍然无法透悟。我常常想,如若哪一天我能够透悟了,像坐禅高僧一样,那么我的书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书写。

当前我所有的书写都离不开故乡。我的故乡远离中心城市,坐落在狭窄而突兀的山坳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多年之前还是匪患之地,曾经让我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而倍感苦恼和羞愧。后来当我开始写作时,忽然发现生养自己的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和并不湍急的河流,其实是一座让我尽其一生都书写不尽的宝藏。现在我时常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用另一种目光来抚摸故乡,重新认识那些山梁,那些老牛,那些庄稼以及飞鸟和日落,终于看到了许多故乡人所不知道的秘密。这些秘密使脆弱的叙述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渐渐地强韧起来,也使我找到了一条通往叙述的隐秘的通道。我终于看到了叙述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我的工作开始变得简单,在这些可能性里选择述说或者沉默,始终努力朝着内心的远方走去。

我给这本集子取名为《我看见》,顾名思义,这个集子所收录的一些小说,不外乎是我所看见的,是我看见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灵魂也回头看见了我。于是一切就这样来了和去了,像天上的云朵一样,轻飘的,幽怨的,甚至是无比沉重的,总之都被我和我的灵魂看在眼里,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来自我笔端的文字。我想,不管今后在这个世间遭遇什么,我都不会感到惊慌和恐惧,因为写作让我找到了一条特殊的路径,一条通往疲惫灵魂的最后牧园的路径。

但愿,我的文字你能喜欢。

最后,感谢区文联、区作协,以及一直关注我、鼓励我和帮助我的老师、朋友们,使我得以把这些年写下的小说结集成册。  谢谢!

杨仕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看见/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仕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86193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2013243152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