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就这样收复台湾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这本由张嵚编写的《就这样收复台湾》中的故事,起点在公元1368年,终点在公元1683年,故事的主人公,叫台湾,故事的内容,叫收复台湾。

主人公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内容是我们熟悉的名词,熟悉的下面,却藏着一段遥远的陌生:发生在15~17世纪人类大航海时代下,这个今天越发牵连着我们情感的岛屿,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的分别与喜悦的团聚……

内容推荐

《就这样收复台湾》勾勒了从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斗争至1683年清廷最后收复台湾这300年间中华民族在台湾岛上为抗击外来侵略所做的奋斗,牺牲,一代代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完整和统一,前仆后继,留下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篇章。

《就这样收复台湾》的作者是张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湾抗倭战争

一、鞭长莫及——明朝中前期倭寇侵台全记录

二、一个新时代的线头——明朝中期的台湾

三、开通海路——影响台湾命运的海盗们

四、鬼子来了——日本幕府对台湾的图谋

五、明军威武——沈有容与台湾保卫战

第二章 强敌西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早期对台湾的侵略

一、分赃的小丑——葡萄牙人在台湾的不光彩角色

二、疯狂的“马尼拉备忘录”——西班牙人的侵华战略

三、牛皮骗国土——荷兰人的东犯

四、澎湖浴血——明朝收复澎湖列岛之战

第三章 血脉难断:台湾沦陷三十八年大史记

一、从“汉奸”到“民族英雄”——开台王颜思齐的争议人生

二、亮剑“海上马车夫”——郑家海商集团争锋荷兰

三、血洒料罗湾——郑家水师与荷兰舰队的碰撞

四、海上丝绸路——台湾与明末海外贸易的“黄金期”

五、台湾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国姓爷”郑成功的青少年岁月

第四章 挥师东进:明末清初的收台战争

一、分崩离析——清军南下时代郑氏家族的分裂

二、国破台湾在——郑成功的收台抉择

三、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郭怀一和台湾抗暴起义

四、鹿耳门作证——大明水师扬帆东进

第五章 天下一统:康熙时期的收台战

一、近代台湾奠基人——被遗忘的延平郡王郑经

二、难弃难离——清政府“纠结”的对台政策

三、天下一统——施琅收复台湾

后记

试读章节

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台湾,早在“跑龙套”的时候,就成了越来越多的沿海百姓向往的乐土,那年头外来侵略闹得最凶的是万里长城周遭,“西方殖民者”们还在绕着地中海兜圈子,沿海除了个把海盗外,还算是风平浪静。从隋炀帝平定台湾开始,但凡是东南沿海闹个灾荒出个战乱,便有人卷包袱跳船向东跑,先来最近的澎湖列岛,渐渐地扩展到台湾本岛,到了种两亩地,建几间宅子,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岛上的“原住民”乍一看蛮凶,住久了却也好相处,小日子过起来也越发的滋润呢。然后是没灾荒没战乱的时候也有人往这儿跑,聚的人多了就渐成规模,台湾的地位,渐渐地就从“乡镇级”变成了“县级”,特别是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两个时期,因为战乱缘故,大批的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居民迁往台湾,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新在当地设立“澎湖寨巡检司”时,统计当地户口,居住汉人已有万人之多。小小的台湾岛,在从三国至明初的一千多年里,无数次的“跑龙套”中,默默地攒着人气,渐成繁荣。

攒到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晴天一声霹雳,人气散了,繁荣没了,原本“跑龙套”的台湾,却从此戏份重了。之后几百年历史大戏里越发地吸引眼球,先成配角,然后是重要配角,最后成了主角,有了自己永久的名字——台湾。

所谓的“晴天霹雳”,是那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一道轻描淡写的圣旨:“撤澎湖寨巡检司,所辖军民,悉数安置于漳、泉二地。”然后就是台湾当地汉人们集体“被搬家”,家家户户强制拆迁,房屋全被拆毁,农田尽数荒弃,粮食财产能拉走的拉走,拉不走的一把火烧掉,“被搬家”得相当彻底,然后又在台湾海峡“划线”,规定“片板不能下海”,澎湖列岛和台湾岛严禁沿海居民进人,违者举家严办。原本渐成欣欣向荣的台湾岛,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年的“乐土”,此时却成了沿海居民可望而不可即的“禁区”。

这近乎荒唐的“强制拆迁”,却并非是彼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血来潮。“晴天霹雳”的导火索,是一段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倭寇入侵。

说倭寇入侵,那真是从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一笔绵延了二百多年的血债。

血债的源头还在日本,从元朝中期开始,中国正“天下一统”的时候,日本却进入了内战不休的“战国时代”,“天皇”成了摆设,诸侯们割据一方相互攻打,本身又穷外带战乱,土匪强盗们更“放了羊”,就有大批海盗们结伙每年到中国沿海打家劫舍,这些人就是“倭寇”,他们穷凶极恶,每到一处皆大肆烧杀抢掠,到元末的时候中国也天下大乱,各处起义四起,元王朝疲于应付,海防自然也顾不上,倭寇们每次打劫也就越发“占便宜”,便宜占多了,不少日本诸侯也眼红,纷纷组织自己麾下的正规军来中国沿海“发财致富”,中国沿海的海盗们也纷纷与之勾结。于是从元末开始,倭寇侵扰的规模与破坏力都连年扩大,几乎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台湾自然也难幸免,台湾岛北临日本列岛,对于倭寇来说本身就是“近水楼台”,起先台湾“原住民”多,经济比较落后,外带元王朝在澎湖地区有“巡检司”,经常能截击倭寇海盗船队,“油水少”又“风险大”,倭寇起先也就很少来。后来元末大乱,原本驻在“澎湖巡检司”的元朝军队,被陆续调往内地平叛,所谓“巡检司”早就名存实亡,此时中原内地战乱不休,不少沿海居民纷纷迁至台湾避乱,人多了经济也渐渐繁荣,“油水多”又“风险性”低,倭寇就渐渐来得多了。《元史》上关于倭寇第、一次侵扰台湾的记录,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数千倭寇窜犯澎湖列岛,毁弃元朝“巡检司”在当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钱粮扬长而去,此后倭寇对台湾的侵扰便日渐频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开工点”又发生了变化,此时中国北方连年战乱外加自然灾害,“抢劫利润”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广东等省份成了倭寇首选,而台湾,却是倭寇进入福建,广东沿海的必经之地,如此一来台湾又遭起了“二茬罪”,倭寇来的时候遭一遍抢,倭寇在广东、福建抢完了,返航的时候还不忘了再到台湾抢一把,有时候倭寇在广东福建碰了壁,更要回头在台湾“捞一票”。台湾,因此既成了倭寇入侵道路的“中转站”,又是倭寇劫掠的“重灾区”。

以致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平定了福建割据势力方国珍后,大批逃难到台湾的乡民闻讯后纷纷返归大陆,见到明朝官吏后哭诉道:“我等渡海(去台湾)前遭兵祸,渡海后又遭倭祸,今终见太平也。”

可回来才知道,“太平”,还早着呢。

因为大明王朝建立了,“倭寇问题”却更复杂了,东南方面,被朱元璋平定的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元末割据势力,都有大批残部流落海外,他们盘踞在东南沿海的海岛上,坚持与大明王朝为敌,这些当年参与和朱元璋争天下的“枭雄”们,现在却成了杀人越货的海盗。偏偏他们又与倭寇们相互勾结,甚至有不少人后来移居日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士诚的旧部刘通,陈友定的旧部金子隆等人。这群人常年生活在东南沿海,对东南沿海各处的人口、地貌、城镇分布,都可以说了如指掌,更兼戎马半生见过大阵仗,作战经验丰富,而今摇身一变当了“二鬼子”,那更是相当富有敬业精神,每次倭寇抢掠,他们都积极响应,辛勤带路不说,碰到明军更杀红了眼朝上冲,掩护“日本友人’撤退,可谓是抢劫在前,分钱在后,相当的有“国际主义精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刘通就曾作为向导,引着数千倭寇在苏南、浙东一带大肆抢掠,史载“大掠五府,饱掠而去”。P2-4

序言

我们这本书中的故事,起点在公元1368年,终点在公元1683年,故事的主人公,叫台湾,故事的内容,叫收复台湾。

主人公是我们熟悉的名字,内容是我们熟悉的名词,熟悉的下面,却藏着一段遥远的陌生:发生在15~17世纪人类大航海时代下,这个今天越发牵连着我们情感的岛屿,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的分别与喜悦的团聚。在这痛苦与喜悦之间,是一场场接踵而来的侵略灾难,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前仆后继的抛头颅洒热血。所有的奋斗,牺牲,只为了一个传承到今天的朴素信念: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到这个,不可分割”,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似乎都说得很多。但说得多,却未必就能懂得:简单的四个字,经历了怎样漫长的沉积,又意味着怎样的沉重。

说到它的沉积,我们总是习惯地追溯起台湾的历史,如果仅仅按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台湾与大陆建立联系,是开始于东吴孙权时代,距离今天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真正开始设立官府,进行行政统治的历史,更是直到宋朝才开始,距离今天大约有一千年。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虽然也算漫长,却也只是其中一段。但是考古发现与科学研究证明出来的历史,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台南发现的“左镇人化石,距离今天有二万至三万年,这是公认的台湾本土“原住民”的祖先。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佐证,它与“元谋人和“北京猿人”,都存在着传承关系。台湾东海岸台东县出土的“八仙洞遗址”,是台湾旧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见证,距离今天大约有七千至一万五千年,其文明被称为“长滨文化”,然而从其遗留的石器、角器等物件看,却恰与中国大陆系统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砍器文化息息相关。台湾基隆、淡水地区发现的古文明遗址,更与相邻的福建、广东地区出土的类似遗址有惊人的相似。台湾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台湾旧石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张光直教授更直言不讳: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应该从福建省去找。今天的台湾民间故事中,仍然留存着一个凄美的传说:有一个下地干活的小伙子,在有一天种地归来的路上,却突然遭遇到了地震,接着他看见自己眼前的土地剧烈地震颤,与大陆分割,竟飘成了海上一个岛,与望眼欲穿的家乡越来越远。这个小伙子就是台湾人的祖先,这个漂流而去的小岛,就是台湾。“无巧不成书”,在20世纪开始震动世界的“大陆漂移说”中,同样有这样的科学假说:台湾岛原本就是和中国大陆连成一体的,是在著名的“板块漂移运动中”,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美国科学家曾经按照地图的比例,用电脑将台湾岛与中国大陆福建省做了一次“模拟重合”,实验的结果是,中国大陆福建省与台湾岛之间的地形轮廓,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

台湾的“不可分割”,它的时间的累积,并不是某朝、某个时间段才开始的,相反更加遥远,起于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最早阶段,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开始,它就是我们民族躯体上的血肉。

因为漫长的累积,所以有了它的沉重。虽然台湾有文献记录的历史,是直到中国三国时期才有,但是东吴的史料告诉我们,早在孙权之前,中国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的原住民们,世世代代都与台湾岛有过交往。秦汉时期,就曾有沿海百姓与台湾原住民用粮食交换土珠、玛瑙等货物。在三国东吴孙权时代,卫温第一次率领“甲士万片造访台湾。到隋朝时期,又有朱宽、陈梭等人以朝廷官员的名义巡视台湾。在这日益密切的往来下,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越发互通有无。宋朝的时候,台湾地区定居的大陆百姓,已经形成了规模。北宋时期,第一次将台湾的人口“编户”,隶属于福建晋江县管辖。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府衙的开始。到元朝的时候,更开始驻扎军队,征收赋税。在千年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如果说最初的台湾,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躯体上普通的一部分,那么到了公元14世纪,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血液输入进来,成长日益茁壮。它“不可分割”的地位,在这个大趋势下越来越重。

然而台湾命运的挑战,也正是在这时期开始了。公元14世纪起,正是人类进入“航海时代”的前夜。波涛万里的航船上,承载着外来的野心家们,一次次越洋而来,造访中华。台湾,作为中国东海大门上的珍珠,自然引来了无数垂涎。它太美好了,美好得有无数人要争抢到它,暴风骤雨的灾难,从14世纪的倭寇之乱开始,一轮轮接踵而来。然而,纵然伤痕累累,纵然血雨腥风,纵然分分合合,却有这样多的人,愿意舍生忘死地保护它。拜他们所赐,有了我们这本书的故事:从明至清,在人类大航海殖民时代下,一轮又_轮可歌可泣的保卫台湾,收复台湾的历史。一切,还只为了那个朴素的愿望:不可分割。

以“不可分割”的名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年前那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笔墨;同样以“不可分割”的名义,有了我们今天的这本书,在台湾依然牵连着我们情感的现代社会里,真实地再现那一段祖先曾经走过的道路。

后记

台湾的这一段往事,至此已经讲完了。

就像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大戏,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历史的戏台也一样。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83年,有关台湾岛的那一场场悲欢离合,也早已落下了尘封的帷幕。那一条浅浅海峡问的戏台上,叱咤风云过的生旦净末丑们,无论是壮怀激烈的英雄,蝇营狗苟的奸人,贪得无厌的强盗,磊落无私的壮士,那些机关算尽的阴谋,百折不挠的信念,山河变色的动荡,铁骨铮铮的厮杀,早在沧海桑田的风沙中掩埋了芳华。唯留下周而复始的海涛声,在空荡荡的天水间,诉说着喧嚣散尽后的沉寂。

来不及抚今追昔的喟叹,在确信已经“讲完了”后,心头却已迫不及待地深深长出一口气:作为在远离战乱的时代成长起来,拥有和睦家庭和平凡人生的“80后”,与这个古老岛屿问的情愫,自然与先辈们大不相同。我们未曾亲身体会过骨肉亲人分离的苦痛,我们更未曾亲眼见证过分分合合的聚散,那些去国怀乡的离愁,家国变迁的沧桑,望穿秋水的等待,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中,大腕明星演绎过的影视剧里,流行歌手呐喊过的经典音乐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点点滴滴累积而来。从一种空洞的信念,冰冷的教条,到休戚与共的情感,悲欣交集的期盼。这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以无知无畏的勇气,钩沉泛黄的史料,面对多少段艰难的忍耐,决绝的告别,蓬勃的理想,凄凉的迷航。在理解了这么多陌生的平凡后,才开始真正理解那一场场熟悉的荡气回肠。然后,有了这二十多万字的笔墨,记录有关这个岛屿的一段岁月,记录无数的人,以青丝化自首的执著,为这个岛屿留下的一抹抹明丽的华彩。或许粗浅,或有疏漏,却是一场心灵真切的体会。当这场体会终于结束后,自然地,也就松了一口气。

然后把成稿拿给本书的策划人张钰良老师,之后的许多天里,以平均每天两个电话的频率来催促,急切地询问他对于书稿的评价。那些天里很忐忑,也很兴奋,经过了无数次不厌其烦的“电话骚扰”后,终于等来了张老师深思熟虑后的评价,言简意赅:很好,只是,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听到这个评语后,拿着电话—下子愣住了,好不容易松下来的神经,—下子就紧张了。竞不知说些什么。好在电话那边的张老师又补充卜句:其实,我们都知道缺了什么。

愣完了后明白了,悬着的心,却郑重地沉了下来。跟着点了点头,答:是的,我知道。缺了的,是一个愿望。

为了这个愿望,所以决定补充写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女子的故事。

这个女子的家乡,在福建湄洲,她生活的年代,貌似和本书八竿子打不着。她姓林名默,是北宋建隆年间人。她出生的日期,是公元960年3月23日。这是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是年正月,北方后周政权都点检赵匡胤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史称“陈桥兵变”。然后改年号为建隆,之后平乱,争霸,统一天下,建国。绵延319年的大宋王朝自此开始。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年头,也是群雄逐鹿的舞台,雄才大略的帝王,横扫千军的猛将,高瞻远瞩的名臣,显赫一时的枭雄,诸多闪亮的面孔,在滚滚征尘中交相辉映。比起他们,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娃,自然平凡得很。

然而所有这时代里曾经风光过的人物们,他们不会想到,千百年后,当历史的铅华洗尽,王侯霸业早已成一尺黄土。他们中的许多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枭雄猛将,辉煌的风姿,早在沉沉的烟云中模糊。显赫的威名,更在如梭的岁月中淡漠。却唯独这个叫林默的平凡女子,她的美丽,她的温暖,她的故事,她的形象,非但没有因时代的变幻而隐没,相反明丽恒久,成为代代后人香火不绝的崇敬,今日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信仰。她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姓名,平凡的颜容,却最终超越了这个时代所有不平凡的人。

而这个叫林默的女子,她的出身,本身也有许多不平凡之处。比如,在她之前,她的父母已经生了五个女儿,急切盼望可以有个儿子。所以她呱呱坠地的一刻,却着实让父母失望了。但正在此时,湄洲西北上空却突现异象,一道亮光从天上直射下来,照得山川河流尽皆通红。如此奇景,似为她最终不平凡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又比如,在她出生后一个月里,竟然一声都没有哭过,所以父母为她取名为“默”,乳名“默娘”。天赋更不平凡,八岁就熟读经典,更能过目不忘。到了十三岁的时候,甚至就有半仙道长预言:这孩子太聪明了,将来肯定是要成仙的,十六岁的时候,据说她受了仙人的点化,拥有了机巧的法力,能够卜测吉凶,医治百病,甚至腾云驾雾,神游方外……

上面所说的所有不平凡,皆广泛记录于各类史料之中,因有些内容太过离奇,千年以来,质疑的声音也不少。但这并不奇怪。中国历史上每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不平凡之后,他(她)人生里的所有履历,哪怕是最平凡的点滴,也都会在史料中“被不平凡”一把。而放在林默身上,她后来千年的不平凡,并非因离奇的出生,更不因天赋的聪颖,或是得道成仙的慧根。终其年轻的一生,她只在做一件平凡的事情,一件她身后所有的不平凡,都来自于此的事情:行善。

从幼年起,她就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孩子,女孩子家,大都讲“无才便是德”,多习针线女工,她却偏爱读书,八岁开始上私塾,读得比同龄的孩子都好,多么晦涩难懂的讲义,到她这里都一点就通。可别家孩子读书,大多为将来做官求功名,她却读得很较真,书巾讲的道理,不但很刻苦地学到底,更认真地做到底,书中讲的仁义礼智信,都一板一眼照着做。礼敬自己的师长,孝敬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乡亲,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书中学到了多少,就照着做多少。书读得越多越好,事情也就做得越多越好。从小到大,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或善或恶,或近或远,或亲或疏,她所给予的,皆只有善。

后来她长大成人,到十六岁时,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幼时一道长大的玩伴们,大多都已为人妻母,相夫教子。她却终身未嫁。有说法是,因为十六岁那一年,她在与好友郊游时,路遇仙人指点,从此得道成仙。也有说法称,她从这一年开始,夜夜焚香诵经,将自己交给了青灯古佛。然而有地方志告诉我们,也是在这一年,她经历了人生里第一次不幸,她唯一的哥哥在出海捕鱼时遭遇风暴,不幸落海身亡。得知消息的她不顾亲人阻拦,冒着滔天巨浪驾船驶人茫茫深海中,搜寻数日后,终于找到了兄长的尸体。她的仁孝与勇敢,也从此开始在当地声名鹊起。此事之后,她立下了那个终生恪守不渝的誓言:终身不嫁,行善济世。对比诸如仙人点化,诵经悟道之类的说法,或许这场意外的家庭不幸,才是她做m这个抉择的真正理由:亲眼见证了生命的消逝,亲身体会骨肉离散的痛苦,从此懂得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血脉相连的感情。从此愿尽微薄绵力,挽救每一个面临痛苦的人。这是她用一生告诉我们的情怀。

这以后的她,一直在实现着这样的抉择。她精通医术,因此在当地开馆施药,义务为乡民们诊治疾病,救死扶伤。她还精通天象,学会了准确地观测风信潮汐,从此开始为每一位出海捕鱼的乡民,提供尽量准确的天气预报。从她的家乡湄洲岛至大陆之问,是一大片礁石浅滩,经常有过往船只触礁沉没,每次都能得到她的帮助。至于其他导人向善,乐善好施,济困扶危之类的善举,事无巨细,年复一年,她—直都在做着。后来,甚至连地方行政之类的政务,地方官也常请她商议。某年福建水灾,政府束手无策,她不但捐出了财产赈济灾民,更亲自设坛祈祷,以斋戒的方式,为乡民祈福,十几日来水米不进,直到水灾消退雨过天晴,她已形神憔悴。她的善举恩泽四方,更教化乡民,当地更形成了相协互助,无私共济的淳朴民风。乡民们感激她,送她“神女”、“龙女”等尊称,地方官多次上奏朝廷,要为她请封,皆被她婉拒,在她眼里,所有做过的一切,都是义务。

这样惠泽四方的人物,“被神话”的内容也格外多,有说法称她法力无边,拔一棵身边的小草扔进大海,就可变出一艘破浪的大船。将丝帕投向天空,就可化成镇妖的利器,收服海中肆虐的水怪。闭目掐指一算,更可测知未来的祸福。随手撤一把草种到空地上,转眼就长成茂盛的庄稼,然而她终究还是一个平凡人,所有的神话,皆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平凡的善行,而一次次的“被神话”,更没有让她避免命运无常的残酷:在她二十八岁那年的九月初九,是日东南沿海风暴大作,巨浪奔腾,为营救困于风暴中的乡亲们,她毅然驾小舟冲入波涛,凭对天象潮汐的精确认识,终带领乡亲们平安脱险。然而就在雨过天晴时,当逢凶化吉的乡民们举头回望时,风平浪静的海洋上,却再寻不见她美丽的身影……

如她生前无数次被神话一样,她的离世,更被传颂为一段温暖的神话:相传是日,湄洲岛的上空有彩云冉冉升起,天空中响起悦耳的曲声,仙乐绕梁,数日不绝。从那以后,出海捕鱼的人,会时常看到一个红衣女子从天上飞过,为风浪中的人们指引方向。她离去的那一天,成为东南沿海约定俗成的“休船日”,因为每年的那一天,湄洲岛的四周,据说都有大批鱼儿围绕,那是上天对她特殊的纪念。在她离去的那一年,湄洲岛上耸立起了第一座关于她的庙宇。从那一年起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国历代皇帝对她的册封多达三十六次,民间对她的祭祀怀念,神话传说,亦如雨后春笋,世代不绝。她的庙宇,遍布中国大多数省份,相传,明朝福州闹瘟疫时,是她给当地人托梦,让灾民们找到了救命的草药;清朝台湾基隆闹台风时,乡民们绝望之下高呼她的名字,顷刻间天上霞光万道,立时风平浪静;民国初年,一些被迫离乡背井,下南洋闯生路的游子们,倘临行时朝拜她,势必顺风顺水,福星高照……

她一生短暂的灿烂,早已化成千年弥久的永恒。她的形象,成为海峡两岸中国人代代信奉的神明,她所做过的一切,是千载之下国人们恪守不渝的信念。她的名号,千年以来不停地叠加,有诸如“天妃”、“天后”等诸多称呼,却有一个名号,被亲切温暖地默念至今——妈祖。

是的,就是妈祖,是千年以来,东南沿海不断衍生出“显灵”传说的妈祖。是两岸世代奉为神明,虔诚拜祭的妈祖。是今天在海峡两岸的诸多省份,有着香火不断的庙宇,虔诚不改的怀念的妈祖。是那样一张美丽善良的面容,照亮了_一个民族的心灵。渔夫认得,海员认得,过客认得,政要认得,不同身份的两岸同胞都认得。是她的那样一种纯真温暖的信念,支撑起生生不息的传承,沈友容记得,郑成功记得,每一个在这道海峡问留下灿烂一笔的英雄们,每一位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都会记得。

这就是之前用如此多的笔墨,写下有关她的一切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的那个愿望,其实就在这个有关她的故事之中。都说历史如戏,按照中国传统戏曲的规矩,每一场落幕的大戏,都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在有关台湾历史的这场“戏”中,妈祖,却恰是我们团圆的名义。在我们的这一部书中,写过撕心裂肺的分离,写过不抛弃不放弃的努力,写过无数次绝望中的曙光,写过千百回九死一生的战斗,写过了太多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努力。他们的姓名不同,人生不同,结局不同,却是同一张美丽善良的面容,同一个纯真温暖的信念,支撑起他们前后传承的努力,也支撑起了这个在落笔之时,我们依然念念不忘的心愿——团圆。

最后,还是用一则台湾的民间小故事,为我们这部书作一个结尾吧:很久以前,有一个长大成人的少年,尝试出去闯世界。临行前母亲对他说:“妈妈祝你一路平安。”这以后,少年走过了漫漫的长路,遭遇过无数次生死的考验,遇到过暴君、强盗、魔鬼,多少强大凶恶的敌人,但每一次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帮助他逢凶化吉,一路平安。直到他历经沧桑,终于回到家园的门前。他才明白,那一次次帮助过他的奇特力量,正是临行前母亲的那一声祝福。故事的结尾,是一句实在的话:母亲的祝福,是这个世上最强大的力量。

是的,一道浅浅的海峡,刻骨铭心的分离,千百次艰难的考验,最终,亦不会阻挠那个心愿。因为海峡之间相望的亲人们,是拥有同一个母亲的孩子,也就拥有同一句“一路平安”的祝福。在这条艰辛的路上,也注定拥有同样强大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就这样收复台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42042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4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