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玻璃器/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

于元编著的《古代玻璃器》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于元编著的《古代玻璃器》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

《古代玻璃器》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录

一、略谈玻璃

二、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

三、中国古代玻璃器史

四、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

五、玻璃器的保养

试读章节

我国玻璃器产生于西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其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玻璃有以下多种称呼:

“璎琳”,此称呼见于《尚书·禹贡》。璎琳原指美玉,古人借以称呼状似美玉的玻璃。

“琉璃”,此称呼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盐铁论》,“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琉璃这一称呼—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区现在还在使用。清初,皇家认为“琉璃”一词与“流离”同音,不吉利,于是改称“玻璃”。

“药玉”,此称呼见于《穆天子传》,晋代郭璞注释说:“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药玉”即如熬药般烧炼出来的玉一般的玻璃。

“瑾玉”,元代设置瑾玉局,作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因此瑾玉局制造的玻璃称为瑾玉。

“罐子玉”,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说:“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这是将玻璃称为“罐子玉”。

“料”是清末北京流行的对玻璃的称呼。北京不产玻璃,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加工成玻璃器,因此将玻璃称为“料”,至今仍有人这样称呼玻璃。

玻璃古时尚有流璃、陆离、颇黎、火齐、琅玕、明月珠、瑟瑟等称呼。

自然界有天然玻璃。天然玻璃是这样形成的:火山爆发时,一种较为透明的液体物质在熔化时形成连续的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大,硬化后形成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物质——玻璃,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三千多年前,欧洲古国腓尼基的一艘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走着走着,海水突然落潮,商船搁浅,船员们不得不纷纷登上沙滩。这时,大家都饿了。有的船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用几块天然苏打做支架,在沙滩上支起大锅做起饭来。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当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东西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声喊道:“快来看啊,锅下的沙地上哪来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船员们闻声跑过来,把这些闪光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熔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做饭时用来做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人造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后制成玻璃球,到处兜售,发了一大笔财。我们现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经高温制成的。这些物质的熔液在冷却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大,形成不结晶的固体材料——玻璃。

玻璃性脆而透明。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造出了无色玻璃。在西周时期的古墓中,曾发现玻璃管、玻璃珠等玻璃饰物。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玻璃器,有实用器皿,有供观赏的摆件,也有佩戴在身上的饰物。现在,玻璃大显身手,其制品已被广泛用于建筑、日用、医疗、化学、电子、仪表、核工程等诸多领域。

—直到明末,玻璃都通称为琉璃。清初,琉璃专指用于建筑上的用低温彩陶所烧造的釉面砖瓦,而将琉璃改称玻璃。清末,又将玻璃制品改称料器。

除清代外,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未能像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给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造成卜定的困难。但各代玻璃器仍然有迹可寻,因为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一个时代的风格之下的。

一般来说,西周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较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工艺水平较高,光洁度好,以仿玉为主;两汉时期的玻璃器延续了战国时期的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又轻又薄,透明度较好,异域风格加重了;隋唐玻璃器亮丽多姿,波斯风格浓重;宋元时期的玻璃器小巧精致;明代玻璃器多为民用器皿;清代玻璃器数量多、色彩艳,工艺高超,登上了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顶峰。

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比西欧滞缓,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制陶、青铜、制瓷、漆器等工艺高度发达,致使对玻璃工艺发展的要求不是很迫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玻璃工艺的发展,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配方与技术传人中国之后,中国玻璃工艺仍未发展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到了清代,我国的玻璃工艺终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

P3-13

序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玻璃器/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41194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9
154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