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官册(珍藏版)/高阳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清官册(珍藏版)》——高阳清史风云系列作品最强音!

再现“大清王朝第一清官”的官场生存传奇!

“三藩之乱”已经四年了,局势的演变,证明皇帝所作的“撤藩”的决定是睿智的。三藩悉索敝赋地征敛了百姓的脂膏,去填他们的贪壑,照这样子岁糜巨饷,何时才能修水利、劝麻桑、兴文教,与民休息,出现太平岁月?

内容推荐

《清官册(珍藏版)》是台湾已故作家高阳的作品。

《清官册(珍藏版)》讲述“三藩之乱”已经四年了,局势的演变,证明皇帝所作的“撤藩”的决定是睿智的。三藩悉索敝赋地征敛了百姓的脂膏,去填他们的贪壑,照这样子岁糜巨饷,何时才能修水利、劝麻桑、兴文教,与民休息,出现太平岁月?这一连串的疑问,从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时,就已困扰着他。于是他一方面用武力解决三藩之乱,一方面勤政志国,任用汤斌、陆陇其与张伯行等理学名臣,使得康熙一朝清官最多。

目录

1 天子右文

2 节母之子

3 科场大狱

4 仕优而学

5 特达之知

6 辅导太子

试读章节

1 天子右文

“三藩之乱”已经四年了,局势的演变,证明皇帝所作的“撤藩”的决定是睿智的。

最初是四藩——清朝开国以后的四个异姓王。定南王孔有德早死而无嗣,剩下三藩: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名为镇守,实同割据。尤其是盘踞西南半壁的吴三桂,自从康熙元年以弓弦绞杀永历帝由榔,斩绝明祀以后,逐渐跋扈,用人则吏部、兵部不得过问,用财则户部不得稽迟,每年耗费军饷二千余万两银子,邻近数省的收入不足以供应,还要取给于东南财赋之区。“他要干什么?养那么多兵!大乱之后,悉索敝赋地征敛了百姓的脂膏,去填他的贪壑,这是公平的吗?照这样子岁靡巨饷,何时才能修水利、劝麻桑、兴文教,与民休息,出现太平岁月?”这一连串的疑问,从皇帝十四岁亲政时,就已困扰着他。

多少日子积下来的深思熟虑,终于在一次御前会议中表达了出来:撤藩。没有人相信吴三桂和耿精忠能像宋朝那班开国的将领那样接受劝告,奉还兵权于朝廷,以享厚禄为已足。此举只能导致一个后果:激起叛乱。

八旗的重臣都期期以为不可,而二十岁的皇帝断然作了决定。“撤亦反,不撤亦反!”他说,“不如先发制人。再拖下去,吴三桂羽翼更盛,越发难制。”

拥护皇帝主张的,只有极少的几个人: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至于汉大臣,在这种论用兵的廷议中,是没有发言的余地的。

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果然都反了。

平乱的军事起先很吃力,但皇帝深具信心,所以在亲裁调兵筹饷的大政,以及不分昼夜批阅军报、指授方略之余,依旧亲近儒臣,不废讲学。这样到了康熙十六年,也就是三藩之乱进入第五个年头,战势已在控制之下,平定只是时日迟早而已。

在用兵的四年之中,皇帝更了然于治乱之道;明朝的遗民志士还很多,然而吴三桂却不能得到他们的助力,因为吴三桂不忠、不孝,复不义。一个皇朝的兴废,全系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先要看读书人的态度,读书人的态度又决定于这个皇朝的做法,讲究仁义礼乐的孔孟之道,读书人自然就会拥护。

他深切了解人心望治,明朝的那班遗民志士,只是在感情上还倦倦于故主;而故主之祀已绝,就只有隐于岩壑,自了一生。然而作为天下之主,不容此辈高蹈,盛运宏开,要靠大家一起来努力;尤其是读书人,应有先忧后乐的天下之志,责任更重。

于是,他决定特开制科,名为“博学弘儒”。

制科是皇帝下制敕,特别举行的一种定期考试,以待非常之才,盛行于唐朝,名目甚多,有特重品行的“贤良方正”,识拔骨鲠之士的“直言极谏”,选取将才的“军谋越众”,而最通行的是访求“博学”,或称“博学宏词”,或称“博学通识”。自南宋以来,制科不常举行,明朝有“举荐”的制度,不行制科。因此,这是规复盛唐旧制,成为一代盛典。

康熙十七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颁下上谕: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弘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时暇,游心文翰,思得博洽之士,用授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尊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实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绝之人,不论已未出仕,着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余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于该督抚,代为题荐。务令虚公延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

上谕是发给吏部的,吏部再录谕分行京内外大小衙门。照上谕上说,凡是官员,都可荐举贤才;但话虽如此,访求遗贤的主要责任,还是落在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身上。其中有些人,是非要征请到京不可的。

这几个人是有名的遗老,第一个是顾炎武,这年已经六十六岁,卜居陕西华阴,早年有志恢复明室,而且守着他的绝食而死的亡母之诫:“弗事二姓。”为何垂暮又肯失节?因此县官到门,坚卧不起;如果强迫他上路,那也很简单,一把并州利剪,或者一包毒药,就可了结。以后靠他的外甥徐乾学、徐元文的斡旋,总算免了这场麻烦。

第二个是黄宗羲,他是明朝东林巨头,与杨涟、左光斗同时被害的黄尊素的长子,亦是反清有名的,此时已经六十九岁,归隐浙东,致力于著述及讲学,为一代儒家,当然亦不肯受征召,以老病的理由,推辞掉了。

再有一个是李颙,为关中理学大儒,学者称为“二曲先生”。县官到门征请,李二曲叫家人回报,说病重不能动身。那县官当差巴结,一定要把他弄到京城,于是连床抬了上路,李二曲水浆不入口,预备绝食自尽,只好放他回去,一回整厔,锁入窑洞,除了顾炎武以外,什么客都不见。

还有一个是山西人傅山,字青主,这年已经七十四岁,辞谢不赴,县官也是派人抬了床上路,到了京城崇文门外二十里之处,无论如何不肯再往前走,否则就自杀。于是找了个野庙把他安置下来。在野大老,自有人尊敬,大学士冯溥素有爱才之名,首先去探望,接着公卿毕集,而傅青主睡在板床上,来既不迎,去亦不送,只说病重不能应试。他的同乡、左都御史魏象枢代为陈奏,奉旨免试。这原是很好的事,不想另生枝节。

受官照例要谢恩,傅青主不受亦不谢,而冯溥非强迫他这么做不可。于是依然连床抬着到宫门,傅青主一望见由“大明门”所改的“大清门”的门额,顿时泪流满面,从床上滚了下来,仆倒在地。

这一下搞得非常没趣,而有人还要簸弄着让他望宫门磕头,魏象枢见机,赶紧伸手阻拦,“好了,好了!”他说,“这就是谢过恩了。”

俗语道得好:“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有顾炎武、黄宗羲、李颙、傅青主等人宁死不受征召;亦有人以为这是登龙捷径,千方百计谋求荐举。因此盛传荐举有价,公价是二十四两银子。有人作了这样两首诗:

博学弘儒本是名,寄声词客莫营营。比周休得尤台省,门第还须怨父兄。

补牍何因也动心?纷纷求荐竟如林!纵然博得虚名色,袖里应持廿四金。

这是指在京的人而言,由各省举荐的,大多高才博学,四海知名,而且颇多寒士。“长安居,大不易”,皇帝知道了征士的苦楚,特地嘱咐大学士索额图和明珠,交由户部酌量给予衣食。因此从康熙十七年十一月起,待诏的征士,每人每月给米三斗、银三两。于是“文酒之会”便多了,征士把杯吟联之地,常在虎坊桥西炭厂的众春园。于是又有人作诗讥嘲:

荐雄征牍挂衡门,钦召金牌插短辕。京兆酒钱分赐后,大家携醵众春园。

有一天雅集,正当兴高采烈之际,有人托跑堂的送了一首诗到席间,结句是:“从此长安传盛事,杯盘狼藉醉巢由。”巢父、许由是上古高士。许由居颍川之滨,帝尧欲召之为九州长,许由听得这话,认为他的耳朵都已受污,因而以颍川之水洗耳。当时巢父正在牧牛,怕许由洗耳的水污了牛口,特地牵牛到上游去饮水。举此典故,讥讽得非常刻毒;然而这无非是不与其选的人,有意轻薄而已。

P1-5

序言

从事历史小说写作以来,二十余年心血所积,得书若干,计字又若干?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甚了了,约略而计,出书总在六十部以上;计字则平均日写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所谓“著作等身”,自觉无忝。

上下五千年,史实浩如烟海,所以我的小说题材,永远发掘不尽;更堪自慰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华人社会,无一处没有我的读者。有些读者奖饰之殷,期勉之切,在我只有用“惭感交并”四个字来形容心境。

行年六十有五,或许得力于凡事看得开,更应庆幸于生活在自由自在、不虞匮乏的大环境中,所以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可说并未老化;与笔续盟,二十载可期。不过今后的笔墨生涯,一方面从事创作;另一方面亦须整理旧稿。新作单行本将仅交由联经及远景两家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与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合作的开始,在个人的创作历程中,是一块很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特缀数语,敬告读者。

是为序。

一九八六年九月杪

后记

高阳(1926—1992),一说为1922年。台湾著名作家。高阳以历史小说的创作,享誉当代文坛,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历史入小说,以小说述历史”,从考据中探索历史的真相实况,并将求证索据所获的资料运用于小说之中。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高阳过世的时候,友人挽联云:“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

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缘知晓高阳这位浙籍著名历史小说巨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高阳作品的陆续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开,祖国大陆读者、研究者才逐渐有机会一睹其艺术风采。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高阳热,许多出版社陆续出版高阳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高阳的作品的出版分散于多家出版社,当然也不完整。基于这些考量,我们计划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高阳文集珍藏版》。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域和语言风格与我们现在的阅读习惯有所不同,但出于对高阳先生作品的尊重,我们在稿件编辑过程中,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除了对原文中明显差误作了更正,极个别地方略有删改,尽量保留文章原貌。

书评(媒体评论)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杨明(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官册(珍藏版)/高阳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01348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