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学关注诗歌作品本身,抛开在诗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读者乃至作者的主体活动,将诗歌作品以科学精神绝对客体化。周圣弘编著的《接受诗学》吸收、借鉴西方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各派的合理因素和成果,从“读者接受”这一特定角度切入,对相关的诗学问题作出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初步建构起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接受诗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精心准备的角度新锐、体系完整、论述充实的诗学专著。
图书 | 接受诗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传统诗学关注诗歌作品本身,抛开在诗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读者乃至作者的主体活动,将诗歌作品以科学精神绝对客体化。周圣弘编著的《接受诗学》吸收、借鉴西方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各派的合理因素和成果,从“读者接受”这一特定角度切入,对相关的诗学问题作出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初步建构起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接受诗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精心准备的角度新锐、体系完整、论述充实的诗学专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诗学本体论 第一节 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 第二节 诗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第三节 解答诗学本体论的新思路 第四节 诗学:三环节 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第五节 诗歌: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第二章 诗歌作品论 第一节 西方美学家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第二节 诗歌: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第三节 诗歌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第三章 诗歌接受论(上) 第一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第二节 接受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第三节 语符—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第四节 二级阅读:反思性阐释和视界交融 第五节 诗歌接受的心理进程 第四章 诗歌接受论(下) 第一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第二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第三节 诗圈与读者群 第五章 诗歌创作论 第一节 从现实的读者到“隐匿的读者” 第二节 从意象到文字:意象—语符思维 第三节 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 诗学价值论 第一节 诗学价值: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读者直接参与诗学价值的创造 第三节 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第四节 诗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 第七章 诗学效果论 第一节 从多元价值向多元效果转化 第二节 效果:对读者视界的改变 第三节 效果:纵向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 效果:横向的交互影响 第八章 诗学批评论 第一节 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阐释 第二节 批评的有效性与价值尺度 第三节 诗学批评的主体性与对象性 第四节 接受诗学的诸种批评模式 第九章 诗歌接受个案 第一节 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若干问题考论 第二节 满瓯似乳堪持玩,应缘我是别茶人 第三节 春风吹破武林春,从来佳茗似佳人 第四节 时代的前哨,大众的良朋 第五节 审美的力度: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写作的得与失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接受诗学”系列论文索引 附录二 作者着述一览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接受诗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圣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2751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2-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0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