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乱世流萍(上下杜甫传)/世界十大文学家
内容
编辑推荐

邓红梅编著的《乱世流萍(上下杜甫传)》是一本以杜甫为中心的传记读物,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我们在明晰地勾勒描述杜甫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加以凸现的核心内容。

内容推荐

《乱世流萍(上下杜甫传)》是“世界十大文学家”系列之一,由邓红梅编著。

《乱世流萍(上下杜甫传)》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诗人。744年与李白相识,成为至交。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他被尊称为至高无上的“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在某些方面杜甫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诗歌的认识、借鉴、教育和审美作用是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他恃才自傲,不为世俗所容,一生颠沛流离,其艰难的境遇,令人唏嘘不已;他积极入世、勇敢、忠实,从来都没有失去人生的信心。

目录

第一章 凤凰出世

 一 不凡的家世

 二 坎坷的童年

 三 出游翰墨场

第二章 壮岁交游

 一 十年漫游

 二 筑庄归娶

 三 双星交会

 四 再试失利

第三章 困守长安

 一 饥鹰待一呼

 二 途穷乃叫阍(hun)

 三 摇动的理想

 四 忧端齐终南

第四章 渔阳鼙(pi)鼓

 一 携家流亡

 二 长安春望

 三 凤翔廷争

 四 北征返家

第五章 济世梦断

 一 重返长安

 二 贬谪华州

 三 叹息肠内热

 四 天地终无情

第六章 陇蜀道寒

 一 弃官走秦州

 二 陷入绝境

 三 山程水驿

第七章 漂泊西南

 一 草堂“栖乌”

 二 依人作客

 三 避乱梓州

 四 成都幕府

第八章 夔府落日

 一 旅滞云安

 二 西阁秋成

 三 瀼(rang)西草堂

第九章 湘楚流离

 一 失望湖北

 二 赴衡旅踪

 三 凤落沅湘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凤凰,在《山海经》记述的远古人的想象中,曾经是天帝的侍从兼朋友“凤鸟”、“凰鸟”和“鸾鸟”这三种五彩神鸟中的鸟类,它是吉祥、光明的象征。当先秦人懂得借着神话的精神来比拟人世,它就成了太平盛世的信号以及有德君子的象征。无路报国的屈原在精神世界里伴着凤凰鸾鸟飞腾,周游列国的孔子在找不到信从自己的治世思想的君主时听到的“嘲凤之歌”,就是凤凰的前述象征意义的形象说明。因为凤凰与太平盛世、与天帝这样密切的关系,因为它又可以比拟有德君子,凤凰便进一步成为杰出的首辅大臣的象征——才力可济东吴的庞统之死就被形容成“凤落”。对于杜甫,无论从他年轻时代位希台辅的心迹来看,还是从他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君子人格来看,视他的出生如同凤凰的出世,都是毫不过分的。而他一生走过的道路,伴随着一个王朝的繁荣与衰败,伴随着血与火、泥泞与寒冷,也正像一只迈向涅槃的凤凰。

一 不凡的家世

河南省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虽然僻处乡野,但是有山有水,村后是绿树掩映的崇山峻岭,村前是不停流淌的泗水与洛河。风景清美,野趣盎然,渔夫樵子,劳歌互答,出没其间。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就出生在这里。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传统而且门风彰明的世家。杜氏家族本来居住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后来,在东晋初年,因为五胡乱华,北方战争不息,不堪居留,于是随着晋王室南下,迁居于湖北襄阳。到了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时,因为做官终于河南巩县令,他这一支就此定居于河南巩县。到杜甫出生的时候,杜氏家族虽然处在渐渐走下坡路的光景中,令杜甫后来不胜感慨,但往前追溯,这个家族却有一段堪称辉煌、值得骄傲的历史。他的第十三代祖先是西晋名将杜预,被封为当阳侯。其后代大都具有功名。第十代祖先是杜逊,就是那位带领杜氏家族随东晋王室南下的人。其祖父是杜审言,唐朝前期相当有名气的诗人。其他各代祖先,在南朝大都官位颇高,人唐之后继续列位官宦阶层,虽然到了他的父亲这一辈,已经风尘作吏,在县令、县尉的品级中厕身了。

正如众所共识,人虽是遗传规定下的人,但他的存在也深受环境的塑造,基本上是由遗传和环境合力造成的动物。而他生长于其中的私人环境往往又比大的社会环境影响更为有力,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而这也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修养乃至世界观的形成期。正因为此种缘故,探讨一个在传统宗法社会中成长的人物,不能不注意他的家族特征即私人隐性环境。尤其是一个年代邈远的家族,在绵延中凝结成的风格、传递给后代的信息更不能被忽视。那么,杜氏的门风是什么样的呢?用杜甫自己的总结来说,他家的门风是“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即“奉儒守官”,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信奉不疑的思想原则和进入世界的基本立场。儒家思想虽然头绪繁多,有正负两方面的意义趋向,但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而言,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对天下苍生的博爱与使命感。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仁者爱人”等就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有助于培养一个脱离了琐屑、浅薄和以自我的私欲为中心的高尚灵魂。而它实行起来的能量,与实行者所处的政治地位成正比。所以,沐浴着“奉儒守官”门风并对此深信不疑的杜甫,将得官、得高官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反复在诗中唱叹此事,不避嫌疑,不嫌庸俗,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细说起来,杜甫祖上有两位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影响极大。第一位是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杜预是西晋名将,不仅精通政治、经济、法律、天文、算术等各种具体学问,而且尤通军事战略。他在削平东吴、统一西晋的战争中谋略过人、战功卓著是对那场战争取得胜利的举足轻重的人,之后又对开发两湖流域的经济生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最后被封为当阳侯(今湖北当阳)。同时,杜预又是一个学者型的官员,文字功夫颇深,曾经注解过代表儒家历史观念的《春秋》一书,表明了他对儒家经典的学术和思想的热情认同。这样一位集武功、政绩乃至学术于一身且位至台辅的远祖,完美地体现了杜甫心目中“奉儒守官”的理想境界。杜甫以他为自己建立人生理想的楷模,一上来就想着“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立大志、行大事、以天下的安富合道为己任,而不琐屑计较一己的得失,如此胸襟如此情怀,虽说与盛唐时代社会气氛模糊给出的可能性有关:也与他家以儒立身、胸怀天下的门风及其童年受到的教育有关,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位被引以为家族骄傲的祖先的功业在召唤他、激励他,也很难想象杜甫会那样执著地坚持他的原则,无论遇到多少坎坷,受到多少打击,希望多么渺茫,失望多么深重,他都始终是一个人间的“热性”人,难隐心于佛家的禅室,难遁迹于道家的山林。

第二位是他的祖父杜审言。杜审言虽然没有像杜预那样位至台辅,在功名事业上作出一番过人的功绩,官做到最大时也就是膳部员外郎,死后追赠著作郎。为五品官,但其文采风流,名噪一时,曾经得到一代女主武后的赏识,是武则天时代相当有名的文人。他在年少时就善写骈俪之文,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在诗歌创作上,他与沈期、宋之问一起,对近体律诗特别是五律的体式成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如果说杜预是作为一个完美的人格榜样使杜甫深深地钦服,并因此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么可以说,由于现实生活并没有给他实现政治理想的机缘,他是作为一代诗人扬名世间,所以他受到祖父的文学化养更直接。同时,他对祖父诗歌的成就也相当重视。他在诗里说:“吾祖诗冠古。”又说:“诗是吾家事。”足以见出他对诗歌创作作为家学传统的充分自豪。而这一点,无疑会激发他创作诗歌的热情和取得卓越成就的勇气。

P1-3

序言

面对一部部历经时光的冲刷却愈益熠熠生辉的文学名著,我们是在倾听大师们的灵魂在说话。情感披覆着暮影,神秘莫测,与之交替的是宏大深邃、透彻骨髓的精神之清明;天空中时而是温暖的阳光,时而是血一般发红的深奥极光,时而是划破苍穹的电光,每一个内容封闭的文本,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大片无垠的心灵世界。因而,也只有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才有望与它们有所关联。

是的,总有些东西会突破那层风尘迭就的坚硬外壳,渗入我们枯涩的心田,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我们为此或激奋,或忧伤,或悲怆,周身因心灵的感动和慰藉而充满了力量。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羞惭、窒闷地感到,这片幽深悠久的风景,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肉眼是太过旷大了;那些宏大深邃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心智也实在过于缥缈晦暗,无路可循。为此,我们又陷入沉沉的迷惘和郁思之中,深感自身精神的单薄、贫弱和渺小。《哈姆雷特》、《浮士德》、《卡拉玛佐夫兄弟》、《老人与海》、《吉檀迦利》……这些千古不朽的名著在我们心头唤起的不正是如上两种体验吗?在平淡、纷乱、激荡、混沌的人生之流下面,潜存着人生宏大深邃、神秘古奥的本质。那些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也就是被人们通常称为大师的人物,仿佛上帝的灵魂附体,以其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突破了人生的表层,切人到人生的最深处,触摸到了构成人生本质的那些宏大深邃、神秘古奥的东西,然后像精灵一样,吐出了一串串神奇的秘语。由此来说,大师犹如先知。他们驾着语词的云朵,不断地从俗世的沼泽地向上升腾,升腾……终于融入太空,凝为镶嵌在天幕上的启明星,以亲切清冽的光芒照耀着大地上暗夜行路的人们。是了,万籁俱寂、空气中漾动着温润心绪的夜晚,独自倚楼凝望,清明夜空中遥远的星星,难道不正是因此每每使我们感动?

大师们因其不朽的名著而名垂千古,那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他们生命燃成的璀璨火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9币原也是与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缘何他们的生命可以燃出璀璨的光华?这套丛书将会昭示——光华的闪烁不但来自天禀的优异,而更源于“痛苦”的击打。

揭去历史的尘封,检视大师们在沼泽地行走的足迹,我们发现,那些“来自过去而又始终就在眼前的”先知们的路,原是一条既在升腾中坠落又在坠落中升腾的路;那些在作品中为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集真_、善、美于一体的艺术世界的伟大人物,其个人生活原是充满着那么多令人惊讶的混乱与矛盾:浪荡与严峻,放纵与沉郁,天真幼稚与深邃博大,美的逸乐与生之痛苦,盛名远播与坎坷潦倒,激越的反叛与自由的虚无……大师们那跌宕多姿、丰厚沉实、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不唯为其令人荡气回肠的不朽杰作做了最好的注解,而且其本身原亦就是一个个气韵生动、引人人胜、浪漫而又真实的故事。

造化将天才艺术家的人生雕琢成了最完美生动的艺术文本。大师们不但用笔墨描绘着五彩的人生,而且同时也用自己的骨血谱写着绚丽的艺术篇章。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生存的质地而言,大师们的确异于常人。如果说我们常人的生命过程是在时间的绵延中慢慢“氧化”,那大师们的生命存在则堪称是在充满着烈焰与浓烟的钢炉中炽炽“燃烧”。

沼泽地上大师们留下的那混乱而又矛盾的人生足迹昭示我们——他们在人性上并不比常人更完善或更完美,他们在心智上也并非比常人高超优异许多;而精神夜空中大师们刻下的那痛苦而又曲折的升腾轨迹又分明在说——他们生命的本真和心灵的诚挚不同于常人,他们对人类绝对本质和人生终极价值的执著求索与追寻亦不同于常人。因了前者,他们命定地具有自由、刚劲、恣肆的狂放个性,并突破了芸芸众生凭依为人生之本的伦理的人生范式;凭依后者,他们拥有了“宁愿不要百万家财,也要弄清思想”的强大意志,并超越了芸芸众生那种追求物欲“幸福”的功利之心。、由此,大师们便成了内心满是焦虑不安但又极其沉雄肃穆的奇异人物,他们怀有极其原始、狂乱的生命欲求,从来不知魇足,不知节制,只顾在严寒和酷热中伸手拼命朝。“无限”抓去,永远在生活的沼泽地和思想的汪洋中饥渴地奔突……

是的,大师们有时也需要宁静与平和以利于工作,但却文更经常地需妻痛苦和混乱来激发灵感。他们天生不可能太长久地沉浸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更需要用强烈的感受来打破其视之为颓废与寂灭的秩序与稳定。他们似乎都从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进程是微波荡漾,而更愿涉入激流,历过险滩,降滔天洪浪,驭汹涌波涛……命运应和了他们的生命欲求,便从不让他们心安理得,绝不容他们懒惰自在,更不允许他们像常人一样步入稳定、舒适同时也乏味、平庸的“康庄小道”。它总是在他们刚刚抓住幸福的衣裾作片刻停留的陶醉之际,用其无形有力的手掌适时将他们推进燃烧的灌木荆丛,推下绝望的无底深渊。从一个漩涡被拨向另一,个漩涡,由一次动荡被掷向另一次动荡,大师们那注满热情之血的生命之舟,在奔腾不息的人生变幻之河上忽高忽低,起伏不定……

因其生命逸出常规,于是贫穷、困厄、疾病、灾难排着长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因其精神绷向天堂与地狱的两极在神魔之间延伸,于是孤独、彷徨、非难、迫害以及后来的浮名虚位竞相蚕食着他们的灵魂。这些行走在布满苦难、罪恶与荒诞的大地上的圣徒,坚毅勇猛地从吞噬他们的大浪中一次次挣扎着浮出水面,劲健凌厉地跨越一道道壁障向上飙升。这些伟大的“思想的受难者”,虽九死一生历尽磨难,却其犹未悔仍在期求着风暴的洗礼;虽形容枯槁面色憔悴,却其念更笃仍要渴饮苦痛的佳酿;虽筚路蓝缕伤痕累累,却仍始终大笑着直面人生的惨淡,高蹈着力与美的欢歌。

谛视大师,我们发现,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大都是孤独的忍者。毫无疑问,大师们人格特征的首要方面便是他们的独创性;正是这种独创性及其所衍生的超前性,决定了他们常常是一些受当时社会群体排斥的人。平庸之辈总是与时代共生死,而伟大的天才虽名垂千古,却常常是屡遭时人诟病,直至后世才得到承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千多年前,中国大诗人陈子昂登台一呼,喊出了多少文苑奇才的心声!在这种不无幽怨的感慨中,我们进一步看到,大师们的悲剧,不仅在于他们的见弃于群体,更在于他们不能抛弃同类。博大深厚的人类之爱是大师们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的最大特征之一。作为人,爱使他们有合群与得到理解的强烈愿望;咀嚼孤独,与其说是他们的意愿,毋宁说是他们最大的精神苦难之一。而作为艺术家,他们命定地必须在诸般痛苦之外再承当起孤独的寂寥之苦,因为孤独和忧郁是美最光辉的伴侣,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超越和灵魂自由。海明威1954年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说得好:“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人稠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受孤独寂寞之苦,但他的作品却往往会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口他确实非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茨威格在谈到托尔斯泰的时候则不无沉痛地说:“这个英雄主义的斗争,正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的一样,是在绝望的孤独中进行的,或者说是在没有大气的空间中进行的。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珂德。……谁也不能安慰他,谁也不能帮助他。为了能够独自死去,他不得不在一个凛冽的严冬逃离自己富有的家庭,而像乞丐一样倒毙在路旁。……正是那些为大家进行创作的人,反而离群索居,其中每一个都是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都在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为全人类而受苦。”

谛视大师,我们发现,这些人类的精神领袖远非完善、完美之人,但他们的生命却也因此而获得了双倍的生动。肉身在沼泽地行走,灵魂在太空中飞翔,这是大师们生活与创作的基本状态。沼泽地中的现实生活是具体而又琐碎的;作为行走在沼泽地中的血肉之躯,大师们的举手投足绝非每每都包含着意义,也绝不可能没有过失。更何况“完美之人”因其“完美”而终止了发展,所以大师们甚至从来都不指望完美,而只是奋力朝“无限”奔去。大师们的道德更多的时候不是指向完善、完美和准则,而仅仅是要真实、丰富和强度。对这些显然逾越了市民道德的巨人来说,生活永远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存在,经历一切,善恶皆要,并且两者都要以惊心动魄的姿态出现。他们用热忱与自我陶醉培育体内所有的萌芽,不论善恶,无论是激隋或恶习,统统令他们茁壮成长。海明威一生胆大妄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长时间嗜赌成癖,巴尔扎克时常露出贪财虚荣的面孔,托尔斯泰一辈子都极端傲慢、偏执、任性……而伟大的上帝般的歌德则干脆坦言声称:“我具备干一切卑贱勾当的素质。”

谛视大师,我们发现,他们都是一些非常本色的性情中人,其情感欲望的强度和深度均非一般世俗中人所能比拟和理解。大师们的情感欲望总以超前的姿态不断突破种种既定的规范和限制—一不管是艺术程式意义上的规范和限制,还是世俗道德意义上的规范和限制。在生活中,艺术家特有的激情往往使他们拥有更强烈、更生动、更多变、更深刻的爱情。这种爱情,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更为敏锐,各种艺术感觉更为细腻,使他们的整个生命都兴奋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诱发出创造力的潜能。绿蒂之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朱丽叶之于雨果的诸多诗歌创作,海明威四次婚姻之后的暮年在意大利少女身上找回自己已逝的青春激情并由此形成其最后一次创作巅峰,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狂、缤纷的爱情之于其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我们在大师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嗅到爱情的芬芳,在其不朽的艺术作品背后总都可以看到爱情的倩影。这正如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作家蒙田所说:艺术女神缪斯到处都有爱神维纳斯陪伴;也正如大诗人歌德吟咏的诗句:“新的爱情,新的生命!”“永叵之女陛,引领我们上升!”

谛视大师,我们深深感到,时间原来是有浓度和色彩的。对常人而言阴暗幽长的时间隧道,对大师们来说显得是那样短促细密,光华灿烂!一俟他们的身心之力竭尽极限精神再也不能翱翔飞舞,如果不是上帝自然地将他们收归而去,便则是命运那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手让他们抓起枪刀,打开煤气,拿出绳索,吞下毒药……大师们的一生,用审美的眼光看,是一出出崇高的悲剧;用思辨的眼光看,却是一个个空前的成就:他们获得了对自己命运的胜利,在生命旅程的终点上,其灵魂褪去了稚嫩、狂乱、饥渴的目光,露出了真正成熟、宁静、幸福的表情。

谛视大师,我们深深感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凡是让人下跪屈服的东西,才真正令诗人振作。倘是常入,早已被击垮;而那些痴顽狂热、神魂颠倒的天才,则接住劈向他们的每道闪电,将这会焚却自己的电光变成了富于灵性的巅峰感受与精神之火。我们常人逃避痛苦,于是我们的生命“氧化”成为一派平庸;大师们拥抱痛苦,于是他们的生命燃成了卓然不凡的不朽成就。在矿山的最深处,采矿人挖出了最珍贵奇异的宝石;在人生最险恶的深渊里,大师们获得了最激昂坚定的真理。生活与精神的每次颓然倾塌的轰鸣过后,尘埃落尽,人们在大师人生沉陷的豁口与溃面上,总是会发现一座座严整雄峻的创作高峰。这诚如歌德所言:“在我遇有幸运、心情愉快的时候,我的诗才的火焰非常微弱;相反,当我被灾祸胁迫时,诗的火焰炽炽燃烧。优美的诗文像彩虹一样,只在雨后阴暗的地方出现。”

是的,大师们承当了与常人不同的命运。命运爱他们,所以让他们痛苦;痛苦锤炼了他们,他们才变得高贵而又纯洁。在命运最严酷的恩赐中,大师们凭借谦恭与天禀被造就成为可以吞纳任何灾难的巨人。他们的肉体沉沦毁损得愈甚,他们的信仰便愈发猎猎飘扬;他们承受的灾难愈深重,他们也就愈能领悟被尼采赞誉为最有益处的生活准则:热爱命运!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最终必然便是热爱命运。热爱命运便是不但要接受生命的怡然春风,而更要勇敢地抗击生活的风霜雨雪。那些被生活击垮的弱者,只会喋喋不休地埋怨命运的不公,岂不知世上唯一公正的东西便是命运!那些成就了辉煌人生的大师,其唯一的秘密也许就是:对命运的热爱早就使他们明白——能够而且应该战胜的不是命运的“不公”,而只是自己的懦弱;能够而且应该反叛的不是命运的“残酷”,而只是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困厄与灾难。也就是说,只有热爱命运,方可以从容面对人生,以自己的坚强与智慧,化障碍挫折为激励振作,变困厄灾难为胜利成功!

谛视大师,我们不唯在他们那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获得了诸多关于生活与生命、受难与救赎的诸多启迪,而且也看到了艺术创作是比发表宣言要艰辛许多的劳作,它与整个精神质地有着一种命定般的血色。在绝大多数时候,大师们的创作都是在一种比设想更为缓慢的速度中进行的。当然,这种创作过程从根本上说几乎无法用物理时间的长短来加以界定;一部作品可能写得很快,而它的产生在心理压强上却可能是远过于物理时间所能衡量的重负。是的,时间是有浓度的,它的血色较之智性的解释更为沉着。大师们的悲悯与关切拥抱着苦难的大地,灵魂由此上升,化作精神性的艺术文本。由此,我们终于明了:在每一个昭然于世的巨著文本里面,原是蕴含着那么多温情的眼泪和痛苦的微笑,那么多无望的呼唤和热情的煎熬,那么多浅薄的青睐和深沉的悔恨,那么多失常的心理和分裂的意识,那么多奇妙的快乐和神秘的启示……

由以上谛视大师的诸多感触中,便有了这套丛书写作创意的明确设定。

一般来说,作家传记的写法有如下几种:一是大量占有资料,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叙述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尽可能详细可靠的作家生活和创作的资料;二是系统分析作家的作品,描述作家的创作道路,全面评价其成败得失;三是在对作家生平的一般性叙述的基础上,重点抓住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材料,进行深度挖掘.或者验证某种理论,或者在作家研究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作家生活的基础上选择或演绎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进行道德训诫或文化传播;五是以虚构与杜撰为主的外传、别传等。

我们这套“世界十大文学家”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因为我们并不想机械地堆砌和拼凑大师们的生平资料或私人履历,也不是在对其作品进行学院式的简单归纳或枯燥评析;既不要虚构与杜撰,更不想验证或演绎。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每一笼罩着荣誉光环的方尖碑下的生命的沉积,感受真正的生命中炽热的血液的流淌,倾听精神升华的瞬间灵与肉断裂的声音,寻找低处的肉身与高处的精神、生活的晦暗与理想的光辉、深渊的体验与奎高的荣誉的对位,体味瞬间的升华绝非凭空的升腾而只有在沼泽地里才蕴蓄着升腾的力量。

显然,这是一套以作家的人格为中心的传记丛书。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申;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我们在明晰地勾勒描述大师们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加以凸现的核心内容。

此外,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描述,无疑也是我们在这套作家传记写作过程中着意突出的一个方面。作家心态学或支人心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学研究新领域;作为一种思辨色彩较强的宏观研究,它关注的显然是群体或时代的作家、文人心.态。然而,这种宏观研究必须以大量的微观研究为前提,而微观研究正是作家传记的长处和优势。毋庸置疑,既然作家的天职便是文学创作,那么阐释作家的重要作品、描述作家的创作道路、分析其成败得失、评价其文学贡献,便是任何严肃的作家传记都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这套丛书在写作主旨上,明确提出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应力戒通行的那种“评传”式的八股文文风,不要把作品当作一个封闭的客体文本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路子上独断撒野,而要求将作品看做是作家心灵主体性的表现,多对作家在重要作品构思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深入的探索和细致的描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是一个谜”;凌驾于尘世重重痛苦之上,以狂放恣肆的个性和博大深邃的思想突入谜窟探究人性本质及人生终极价值的大师们,堪称是谜中之谜。道路幽暗,我们举着由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求真意志点燃的精神火把,斗胆进入大师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走一步都凝神运思,小心翼翼,但说不定最终还是难免误入歧途。大师们与存在的一切奥秘关联实在太深,他们的世界立足于生存与死亡之间,悬置于五彩缤纷的梦幻与燃烧着的明晰现实之间;他们每一个人的脚下都有一口幽幽的深井朝下通往尘世的疯狂深渊,而头上则又飘逸着一抹神秘的精神云朵联结着清明的天堂彼岸。几乎没有道路能通往他们精神的尽头,没有径渠能抵达他们内心的最低点;景慕之情使我们向他们靠近,而切近的凝眸却又使我们对这些有着远古英雄气概的巨人顿生敬畏。无论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深多远,无论我们对其巨著的沉沉思辨延宕多少时日,我们总感到巨人的神魄与面容,始终呈现为一种愈发不可思议的深奥,且其递增程度恰恰便是我们用功的程度。于是,我们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不由得生出良多不无痛苦的惆怅与喟叹。

然而,浮出这种痛苦、惆怅、敬畏、景慕的水面,转过身来面对现实的世界,我们马上又有另一种更为深切的忧叹——

在物欲横流的喧嚣声中,汹涌的生活之流卷裹着我们直往前“蹿”;沉陷在“生计”和“事件”的汪洋之中,每一个人都像农贸市场上的小贩,只关注着自己面前的货物,与来人口干舌燥地讨价还价……信仰凋敝,心灵荒芜,生命失却了精神的根基流落成为漂泊无依的浮萍蓬蒿。

不时,也能听得到“寻找家园”以及关于“大师”的种种聒噪,但却始终没有见到真正的大师出场……

我们的时代需要大师,我们的时代应该造就出真正的大师!

由是,请允许我说——

在一切都如此繁华丰裕、一切又都如此匮乏缺失的当下,在我们自己的大师到来之前,让我们将心灵的目光转向古典的夜空,在对既往大师的凭吊中,寻觅精神与神圣的相遇。

曾繁亭

于千佛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乱世流萍(上下杜甫传)/世界十大文学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红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69509
开本 1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