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未完成的雕像(上下巴尔扎克传)/世界十大文学家
内容
编辑推荐

王路编著的《未完成的雕像(上下巴尔扎克传)》是一本以巴尔扎克为中心的传记读物,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我们在明晰地勾勒描述巴尔扎克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加以凸现的核心内容。

内容推荐

《未完成的雕像(上下巴尔扎克传)》是“世界十大文学家”系列之一,由王路编著。

《未完成的雕像(上下巴尔扎克传)》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现实主义代表。他在《人间喜剧》中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堪称人类文学史上的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为完成《人间喜剧》庞大的创作计划,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20年。他不嗜烟酒,但为保证写作时清醒,他一生大约喝了5万杯浓咖啡;他是写作的天才,却是商场的笨伯,生意的屡屡失败让他终生负债,但他出手阔绰,醉心于豪华的排场;他的感情生活极其混乱,1850年与俄国贵族韩斯卡夫人结婚,但真正爱过巴尔扎克的女人据称是贝尔尼夫人。他去世后罗丹亲自为他雕塑像。

目录

第一章 天堂边的人

 一 “华丽”的家族

 二 校园岁月

 三 初识巴黎

 四 第一个契约

 五 生命中的晨星

 六 债台高筑

第二章 在事业和爱情中振翼飞翔

 一 通往邻人家的楼梯

 二 光荣的苦役

 三 潘神

 四 “三十岁的女人”

 五 感动过司汤达的女子

第三章 推动西西弗斯的巨石

 一 一个外国女人的信

 二 西西弗斯的神话

 三 在深渊与巅峰间

 四 地中海的风

 五 淘金梦

第四章 《人间喜剧》

 一 步入四十年代

 二 逾矩的天才

 三 闪烁的“北极星”

 四 《人间喜剧》

 五 征兆

第五章 天才的“滑铁卢”

 一 解脱与服役

 二 一八四八年的革命

 三 告别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 “华丽”的家族

谬误重复千遍也就变成了真理,这话不仅适用于东方,也适用于西方,更适用于任人打扮的历史。不信你打开任何一部文学史,查阅一下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全名,一定都赫然写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而不是“奥诺雷·巴尔扎克”,更不会是“奥诺雷·巴尔萨”。这种区别或许对我们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对巴尔扎克这位天才作家本人和他父亲,以及千千万万的法国人,特别是巴尔扎克在世时,他的那些文学上的敌人们,却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奥诺雷·巴尔扎克”和“奥诺雷·巴尔萨”意义差别并不大,只不过前者比后者更富于中产阶级味道。如果撇开伟大作家本人,它们都是极其普通的姓名,代表着普普通通的家族,如同路边的石子之于路人别无特异一样。但“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就大大不同了。这个“德”字是贵族的象征,它的背后也就会带出一个庞大、古老而煊赫的家庭。这个家庭在中世纪出现过勇敢而多情的骑士,他们或持枪跃马,在战场上为帝王创下丰功伟绩;或徘徊游弋于高贵美丽的贵族女子窗下,吟唱出一曲曲缠绵缱绻(qian quan)的“破晓歌”。总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这个名字意味着我们景仰的伟大作家是贵族的后裔。这也是作家本人确信不疑的,虽然他的这种确信是从父亲那儿继承过来,但直到30岁以后才建立起来,那时他已经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

历史虽然任人打扮,但它却总会留下几块化石,让后人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因此历史便有时显得美丽,有时显得丑陋。可怜巴尔扎克父子的一片苦心,作家将贵族纹章镶在马车上,也没能让他的敌人相信他的出身。他们知道,这位巴尔扎克是地地道道的乡巴佬,这一点不用追溯到中世纪,只要追查到作家的祖辈、父辈就行了。在他们眼中,巴尔扎克只不过是盗用贵族名号、欺世盗名的骗子。他应当叫“奥诺雷·巴尔扎克”,更确切地说是“奥诺雷·巴尔萨”。

不幸,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从巴尔扎克氏系中找不到一丝高贵的影子。

巴尔扎克,原本姓巴尔萨。祖籍法国南部格朗独立省的诺加伊利安村。这个村子十分偏僻狭小。现在人们之所以提到它,无疑是托了这位大作家的福。村上的人大都姓巴尔萨。到作家巴尔扎克祖父这一代,他们家族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低矮简陋的小石屋中。他们在法国南部灿烂的阳光下,将汗珠洒在肥厚的泥土中,期待着收获;将数量不多的羊群赶上丘陵,接受上帝的赐予。但在贫瘠的生活中,他们也有着低微的憧憬和渴望。巴尔扎克的祖父,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尽管自己大字不识,但却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按风俗惯例,他看重的是大儿子——作家的父亲伯纳·弗朗索瓦·巴尔萨。伯纳出生在1746年,在11个同胞兄弟姊妹中,他不仅沾了头生子的光,将父亲、母亲的呵护宠爱独揽一身,而且他拥有天生的聪明心智和大脑。这一点似乎也被他的头生子、作家巴尔扎克继承了。祖父想把伯纳造就成有用之才,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甫。因为在这个庄稼汉看来,神甫是教区中最受尊重的人,他不仅有文化,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且还离上帝最近。如果伯纳成了神甫,那他就有接近上帝的优先权了。怀着这种质朴的想法,他将伯纳带到一名教区神甫面前,恳求神甫教孩子识字,学习拉丁文。这样,伯纳就成了兄弟姊妹中的佼佼者,其他人必须将精力投放在下等的劳作中,而他不同,他只要投些精力给那些父母兄弟搞不明白的拼音字母就行了。学习之余,伯纳就在村中游荡,遇上几个赋闲而有趣的人,便摇唇鼓舌地练习一番演讲。要知道,他这是在练习将来的布道呢。至少,辛劳一生的父母是这样想的。

伯纳在这种生活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并步入青年。他虽生得孔武有力,体形魁梧。但由于长期脱离体力劳动,因而有上等人的气派。转眼就20岁了,兄弟们有的成了扶犁的好手,有的成了技艺高超的匠人,而他却还什么都不是。有段时间,伯纳给本地区的录事官作过书记,偶尔还在葡萄园里帮帮工,但都没有做长。是不是伯纳真的要将自己贡献于圣坛之上侍奉上帝呢?没有丝毫苗头。其实,20岁的伯纳早就有了自己的主意。在闲荡中,他没有将青年人的热情和活力尽都消磨掉,而是将它们积累起来,凝聚成一个巨大的野心和抱负:他要到巴黎去打天下!注意,是巴黎,法兰西的首都,而不是别的什么城镇。他不想做教师、神甫,更不想沦落成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上帝能许诺给你白花花的银币吗?将汗珠种在土里能长出金豆子吗?年轻人以他聪明的头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坚挺的东西——金钱。最终,装着这个热烘烘的欲望,伯纳到巴黎去了。

我们能够想象巴黎会给予伯纳什么。当然会有无数的挫折与失望,但这并没有磨钝这个年轻人的意志。他虽不再是农民,但却有乡下人的执著和乐观。在街头,在下等酒馆,伯纳继续讲着他的笑话,练习着除磨牙闲聊外一无用处的口才,而且还不时地用自己潇洒魁梧的外形去勾引漂亮的女工,锤炼自己的恋爱技巧。不仅如此,巴黎更多地赐予他的是人生的阅历与洞见,还有在外省永远不可能有的机遇。伯纳已经觉悟到不久将会是资产阶级横行于世的社会,金钱将会成为政治才干的基础,成为生命的动力。所以,他把自己土里土气的姓“巴尔萨”改成资产阶级味十足的“巴尔扎克”,使自己的名字成了“伯纳·弗朗索瓦·巴尔扎克”。同时,他不惜气力地削尖了脑袋往有钱的地方钻。后来,他的作家儿子说过,“在巴黎打天下,不是像炮弹一样轰进去,便是像细菌一样钻进去。”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像细菌一样钻进社会的上层,因为他不像儿子那样是个天才的炮弹。

P1-3

序言

面对一部部历经时光的冲刷却愈益熠熠生辉的文学名著,我们是在倾听大师们的灵魂在说话。情感披覆着暮影,神秘莫测,与之交替的是宏大深邃、透彻骨髓的精神之清明;天空中时而是温暖的阳光,时而是血一般发红的深奥极光,时而是划破苍穹的电光,每一个内容封闭的文本,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大片无垠的心灵世界。因而,也只有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才有望与它们有所关联。

是的,总有些东西会突破那层风尘迭就的坚硬外壳,渗入我们枯涩的心田,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我们为此或激奋,或忧伤,或悲怆,周身因心灵的感动和慰藉而充满了力量。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羞惭、窒闷地感到,这片幽深悠久的风景,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肉眼是太过旷大了;那些宏大深邃的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心智也实在过于缥缈晦暗,无路可循。为此,我们又陷入沉沉的迷惘和郁思之中,深感自身精神的单薄、贫弱和渺小。《哈姆雷特》、《浮士德》、《卡拉玛佐夫兄弟》、《老人与海》、《吉檀迦利》……这些千古不朽的名著在我们心头唤起的不正是如上两种体验吗?在平淡、纷乱、激荡、混沌的人生之流下面,潜存着人生宏大深邃、神秘古奥的本质。那些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也就是被人们通常称为大师的人物,仿佛上帝的灵魂附体,以其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突破了人生的表层,切人到人生的最深处,触摸到了构成人生本质的那些宏大深邃、神秘古奥的东西,然后像精灵一样,吐出了一串串神奇的秘语。由此来说,大师犹如先知。他们驾着语词的云朵,不断地从俗世的沼泽地向上升腾,升腾……终于融入太空,凝为镶嵌在天幕上的启明星,以亲切清冽的光芒照耀着大地上暗夜行路的人们。是了,万籁俱寂、空气中漾动着温润心绪的夜晚,独自倚楼凝望,清明夜空中遥远的星星,难道不正是因此每每使我们感动?

大师们因其不朽的名著而名垂千古,那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他们生命燃成的璀璨火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9币原也是与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缘何他们的生命可以燃出璀璨的光华?这套丛书将会昭示——光华的闪烁不但来自天禀的优异,而更源于“痛苦”的击打。

揭去历史的尘封,检视大师们在沼泽地行走的足迹,我们发现,那些“来自过去而又始终就在眼前的”先知们的路,原是一条既在升腾中坠落又在坠落中升腾的路;那些在作品中为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集真_、善、美于一体的艺术世界的伟大人物,其个人生活原是充满着那么多令人惊讶的混乱与矛盾:浪荡与严峻,放纵与沉郁,天真幼稚与深邃博大,美的逸乐与生之痛苦,盛名远播与坎坷潦倒,激越的反叛与自由的虚无……大师们那跌宕多姿、丰厚沉实、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不唯为其令人荡气回肠的不朽杰作做了最好的注解,而且其本身原亦就是一个个气韵生动、引人人胜、浪漫而又真实的故事。

造化将天才艺术家的人生雕琢成了最完美生动的艺术文本。大师们不但用笔墨描绘着五彩的人生,而且同时也用自己的骨血谱写着绚丽的艺术篇章。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生存的质地而言,大师们的确异于常人。如果说我们常人的生命过程是在时间的绵延中慢慢“氧化”,那大师们的生命存在则堪称是在充满着烈焰与浓烟的钢炉中炽炽“燃烧”。

沼泽地上大师们留下的那混乱而又矛盾的人生足迹昭示我们——他们在人性上并不比常人更完善或更完美,他们在心智上也并非比常人高超优异许多;而精神夜空中大师们刻下的那痛苦而又曲折的升腾轨迹又分明在说——他们生命的本真和心灵的诚挚不同于常人,他们对人类绝对本质和人生终极价值的执著求索与追寻亦不同于常人。因了前者,他们命定地具有自由、刚劲、恣肆的狂放个性,并突破了芸芸众生凭依为人生之本的伦理的人生范式;凭依后者,他们拥有了“宁愿不要百万家财,也要弄清思想”的强大意志,并超越了芸芸众生那种追求物欲“幸福”的功利之心。、由此,大师们便成了内心满是焦虑不安但又极其沉雄肃穆的奇异人物,他们怀有极其原始、狂乱的生命欲求,从来不知魇足,不知节制,只顾在严寒和酷热中伸手拼命朝。“无限”抓去,永远在生活的沼泽地和思想的汪洋中饥渴地奔突……

是的,大师们有时也需要宁静与平和以利于工作,但却文更经常地需妻痛苦和混乱来激发灵感。他们天生不可能太长久地沉浸于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更需要用强烈的感受来打破其视之为颓废与寂灭的秩序与稳定。他们似乎都从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进程是微波荡漾,而更愿涉入激流,历过险滩,降滔天洪浪,驭汹涌波涛……命运应和了他们的生命欲求,便从不让他们心安理得,绝不容他们懒惰自在,更不允许他们像常人一样步入稳定、舒适同时也乏味、平庸的“康庄小道”。它总是在他们刚刚抓住幸福的衣裾作片刻停留的陶醉之际,用其无形有力的手掌适时将他们推进燃烧的灌木荆丛,推下绝望的无底深渊。从一个漩涡被拨向另一,个漩涡,由一次动荡被掷向另一次动荡,大师们那注满热情之血的生命之舟,在奔腾不息的人生变幻之河上忽高忽低,起伏不定……

因其生命逸出常规,于是贫穷、困厄、疾病、灾难排着长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因其精神绷向天堂与地狱的两极在神魔之间延伸,于是孤独、彷徨、非难、迫害以及后来的浮名虚位竞相蚕食着他们的灵魂。这些行走在布满苦难、罪恶与荒诞的大地上的圣徒,坚毅勇猛地从吞噬他们的大浪中一次次挣扎着浮出水面,劲健凌厉地跨越一道道壁障向上飙升。这些伟大的“思想的受难者”,虽九死一生历尽磨难,却其犹未悔仍在期求着风暴的洗礼;虽形容枯槁面色憔悴,却其念更笃仍要渴饮苦痛的佳酿;虽筚路蓝缕伤痕累累,却仍始终大笑着直面人生的惨淡,高蹈着力与美的欢歌。

谛视大师,我们发现,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大都是孤独的忍者。毫无疑问,大师们人格特征的首要方面便是他们的独创性;正是这种独创性及其所衍生的超前性,决定了他们常常是一些受当时社会群体排斥的人。平庸之辈总是与时代共生死,而伟大的天才虽名垂千古,却常常是屡遭时人诟病,直至后世才得到承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千多年前,中国大诗人陈子昂登台一呼,喊出了多少文苑奇才的心声!在这种不无幽怨的感慨中,我们进一步看到,大师们的悲剧,不仅在于他们的见弃于群体,更在于他们不能抛弃同类。博大深厚的人类之爱是大师们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的最大特征之一。作为人,爱使他们有合群与得到理解的强烈愿望;咀嚼孤独,与其说是他们的意愿,毋宁说是他们最大的精神苦难之一。而作为艺术家,他们命定地必须在诸般痛苦之外再承当起孤独的寂寥之苦,因为孤独和忧郁是美最光辉的伴侣,也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超越和灵魂自由。海明威1954年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说得好:“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一个在人稠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受孤独寂寞之苦,但他的作品却往往会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口他确实非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茨威格在谈到托尔斯泰的时候则不无沉痛地说:“这个英雄主义的斗争,正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的一样,是在绝望的孤独中进行的,或者说是在没有大气的空间中进行的。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珂德。……谁也不能安慰他,谁也不能帮助他。为了能够独自死去,他不得不在一个凛冽的严冬逃离自己富有的家庭,而像乞丐一样倒毙在路旁。……正是那些为大家进行创作的人,反而离群索居,其中每一个都是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都在为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为全人类而受苦。”

谛视大师,我们发现,这些人类的精神领袖远非完善、完美之人,但他们的生命却也因此而获得了双倍的生动。肉身在沼泽地行走,灵魂在太空中飞翔,这是大师们生活与创作的基本状态。沼泽地中的现实生活是具体而又琐碎的;作为行走在沼泽地中的血肉之躯,大师们的举手投足绝非每每都包含着意义,也绝不可能没有过失。更何况“完美之人”因其“完美”而终止了发展,所以大师们甚至从来都不指望完美,而只是奋力朝“无限”奔去。大师们的道德更多的时候不是指向完善、完美和准则,而仅仅是要真实、丰富和强度。对这些显然逾越了市民道德的巨人来说,生活永远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存在,经历一切,善恶皆要,并且两者都要以惊心动魄的姿态出现。他们用热忱与自我陶醉培育体内所有的萌芽,不论善恶,无论是激隋或恶习,统统令他们茁壮成长。海明威一生胆大妄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长时间嗜赌成癖,巴尔扎克时常露出贪财虚荣的面孔,托尔斯泰一辈子都极端傲慢、偏执、任性……而伟大的上帝般的歌德则干脆坦言声称:“我具备干一切卑贱勾当的素质。”

谛视大师,我们发现,他们都是一些非常本色的性情中人,其情感欲望的强度和深度均非一般世俗中人所能比拟和理解。大师们的情感欲望总以超前的姿态不断突破种种既定的规范和限制—一不管是艺术程式意义上的规范和限制,还是世俗道德意义上的规范和限制。在生活中,艺术家特有的激情往往使他们拥有更强烈、更生动、更多变、更深刻的爱情。这种爱情,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更为敏锐,各种艺术感觉更为细腻,使他们的整个生命都兴奋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诱发出创造力的潜能。绿蒂之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朱丽叶之于雨果的诸多诗歌创作,海明威四次婚姻之后的暮年在意大利少女身上找回自己已逝的青春激情并由此形成其最后一次创作巅峰,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狂、缤纷的爱情之于其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我们在大师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嗅到爱情的芬芳,在其不朽的艺术作品背后总都可以看到爱情的倩影。这正如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作家蒙田所说:艺术女神缪斯到处都有爱神维纳斯陪伴;也正如大诗人歌德吟咏的诗句:“新的爱情,新的生命!”“永叵之女陛,引领我们上升!”

谛视大师,我们深深感到,时间原来是有浓度和色彩的。对常人而言阴暗幽长的时间隧道,对大师们来说显得是那样短促细密,光华灿烂!一俟他们的身心之力竭尽极限精神再也不能翱翔飞舞,如果不是上帝自然地将他们收归而去,便则是命运那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手让他们抓起枪刀,打开煤气,拿出绳索,吞下毒药……大师们的一生,用审美的眼光看,是一出出崇高的悲剧;用思辨的眼光看,却是一个个空前的成就:他们获得了对自己命运的胜利,在生命旅程的终点上,其灵魂褪去了稚嫩、狂乱、饥渴的目光,露出了真正成熟、宁静、幸福的表情。

谛视大师,我们深深感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凡是让人下跪屈服的东西,才真正令诗人振作。倘是常入,早已被击垮;而那些痴顽狂热、神魂颠倒的天才,则接住劈向他们的每道闪电,将这会焚却自己的电光变成了富于灵性的巅峰感受与精神之火。我们常人逃避痛苦,于是我们的生命“氧化”成为一派平庸;大师们拥抱痛苦,于是他们的生命燃成了卓然不凡的不朽成就。在矿山的最深处,采矿人挖出了最珍贵奇异的宝石;在人生最险恶的深渊里,大师们获得了最激昂坚定的真理。生活与精神的每次颓然倾塌的轰鸣过后,尘埃落尽,人们在大师人生沉陷的豁口与溃面上,总是会发现一座座严整雄峻的创作高峰。这诚如歌德所言:“在我遇有幸运、心情愉快的时候,我的诗才的火焰非常微弱;相反,当我被灾祸胁迫时,诗的火焰炽炽燃烧。优美的诗文像彩虹一样,只在雨后阴暗的地方出现。”

是的,大师们承当了与常人不同的命运。命运爱他们,所以让他们痛苦;痛苦锤炼了他们,他们才变得高贵而又纯洁。在命运最严酷的恩赐中,大师们凭借谦恭与天禀被造就成为可以吞纳任何灾难的巨人。他们的肉体沉沦毁损得愈甚,他们的信仰便愈发猎猎飘扬;他们承受的灾难愈深重,他们也就愈能领悟被尼采赞誉为最有益处的生活准则:热爱命运!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最终必然便是热爱命运。热爱命运便是不但要接受生命的怡然春风,而更要勇敢地抗击生活的风霜雨雪。那些被生活击垮的弱者,只会喋喋不休地埋怨命运的不公,岂不知世上唯一公正的东西便是命运!那些成就了辉煌人生的大师,其唯一的秘密也许就是:对命运的热爱早就使他们明白——能够而且应该战胜的不是命运的“不公”,而只是自己的懦弱;能够而且应该反叛的不是命运的“残酷”,而只是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困厄与灾难。也就是说,只有热爱命运,方可以从容面对人生,以自己的坚强与智慧,化障碍挫折为激励振作,变困厄灾难为胜利成功!

谛视大师,我们不唯在他们那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获得了诸多关于生活与生命、受难与救赎的诸多启迪,而且也看到了艺术创作是比发表宣言要艰辛许多的劳作,它与整个精神质地有着一种命定般的血色。在绝大多数时候,大师们的创作都是在一种比设想更为缓慢的速度中进行的。当然,这种创作过程从根本上说几乎无法用物理时间的长短来加以界定;一部作品可能写得很快,而它的产生在心理压强上却可能是远过于物理时间所能衡量的重负。是的,时间是有浓度的,它的血色较之智性的解释更为沉着。大师们的悲悯与关切拥抱着苦难的大地,灵魂由此上升,化作精神性的艺术文本。由此,我们终于明了:在每一个昭然于世的巨著文本里面,原是蕴含着那么多温情的眼泪和痛苦的微笑,那么多无望的呼唤和热情的煎熬,那么多浅薄的青睐和深沉的悔恨,那么多失常的心理和分裂的意识,那么多奇妙的快乐和神秘的启示……

由以上谛视大师的诸多感触中,便有了这套丛书写作创意的明确设定。

一般来说,作家传记的写法有如下几种:一是大量占有资料,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叙述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尽可能详细可靠的作家生活和创作的资料;二是系统分析作家的作品,描述作家的创作道路,全面评价其成败得失;三是在对作家生平的一般性叙述的基础上,重点抓住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材料,进行深度挖掘.或者验证某种理论,或者在作家研究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作家生活的基础上选择或演绎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进行道德训诫或文化传播;五是以虚构与杜撰为主的外传、别传等。

我们这套“世界十大文学家”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因为我们并不想机械地堆砌和拼凑大师们的生平资料或私人履历,也不是在对其作品进行学院式的简单归纳或枯燥评析;既不要虚构与杜撰,更不想验证或演绎。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每一笼罩着荣誉光环的方尖碑下的生命的沉积,感受真正的生命中炽热的血液的流淌,倾听精神升华的瞬间灵与肉断裂的声音,寻找低处的肉身与高处的精神、生活的晦暗与理想的光辉、深渊的体验与奎高的荣誉的对位,体味瞬间的升华绝非凭空的升腾而只有在沼泽地里才蕴蓄着升腾的力量。

显然,这是一套以作家的人格为中心的传记丛书。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申;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我们在明晰地勾勒描述大师们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加以凸现的核心内容。

此外,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描述,无疑也是我们在这套作家传记写作过程中着意突出的一个方面。作家心态学或支人心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学研究新领域;作为一种思辨色彩较强的宏观研究,它关注的显然是群体或时代的作家、文人心.态。然而,这种宏观研究必须以大量的微观研究为前提,而微观研究正是作家传记的长处和优势。毋庸置疑,既然作家的天职便是文学创作,那么阐释作家的重要作品、描述作家的创作道路、分析其成败得失、评价其文学贡献,便是任何严肃的作家传记都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这套丛书在写作主旨上,明确提出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应力戒通行的那种“评传”式的八股文文风,不要把作品当作一个封闭的客体文本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路子上独断撒野,而要求将作品看做是作家心灵主体性的表现,多对作家在重要作品构思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深入的探索和细致的描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是一个谜”;凌驾于尘世重重痛苦之上,以狂放恣肆的个性和博大深邃的思想突入谜窟探究人性本质及人生终极价值的大师们,堪称是谜中之谜。道路幽暗,我们举着由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求真意志点燃的精神火把,斗胆进入大师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走一步都凝神运思,小心翼翼,但说不定最终还是难免误入歧途。大师们与存在的一切奥秘关联实在太深,他们的世界立足于生存与死亡之间,悬置于五彩缤纷的梦幻与燃烧着的明晰现实之间;他们每一个人的脚下都有一口幽幽的深井朝下通往尘世的疯狂深渊,而头上则又飘逸着一抹神秘的精神云朵联结着清明的天堂彼岸。几乎没有道路能通往他们精神的尽头,没有径渠能抵达他们内心的最低点;景慕之情使我们向他们靠近,而切近的凝眸却又使我们对这些有着远古英雄气概的巨人顿生敬畏。无论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深多远,无论我们对其巨著的沉沉思辨延宕多少时日,我们总感到巨人的神魄与面容,始终呈现为一种愈发不可思议的深奥,且其递增程度恰恰便是我们用功的程度。于是,我们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不由得生出良多不无痛苦的惆怅与喟叹。

然而,浮出这种痛苦、惆怅、敬畏、景慕的水面,转过身来面对现实的世界,我们马上又有另一种更为深切的忧叹——

在物欲横流的喧嚣声中,汹涌的生活之流卷裹着我们直往前“蹿”;沉陷在“生计”和“事件”的汪洋之中,每一个人都像农贸市场上的小贩,只关注着自己面前的货物,与来人口干舌燥地讨价还价……信仰凋敝,心灵荒芜,生命失却了精神的根基流落成为漂泊无依的浮萍蓬蒿。

不时,也能听得到“寻找家园”以及关于“大师”的种种聒噪,但却始终没有见到真正的大师出场……

我们的时代需要大师,我们的时代应该造就出真正的大师!

由是,请允许我说——

在一切都如此繁华丰裕、一切又都如此匮乏缺失的当下,在我们自己的大师到来之前,让我们将心灵的目光转向古典的夜空,在对既往大师的凭吊中,寻觅精神与神圣的相遇。

曾繁亭

于千佛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未完成的雕像(上下巴尔扎克传)/世界十大文学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69493
开本 1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