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彼得·凯里小说研究》由彭青龙所著,本书的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内容的开创性,是国内首部研究彼得·凯里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次,研究视角的独特性,首次以“立足文化遗产、重塑民族形象”为切入点,审视和论述彼得·凯里的文学创作思想;最后,研究方法的多元性,运用当下文论的最新成果,展开多样化的学术批评。
图书 | 彼得·凯里小说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彼得·凯里小说研究》由彭青龙所著,本书的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内容的开创性,是国内首部研究彼得·凯里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次,研究视角的独特性,首次以“立足文化遗产、重塑民族形象”为切入点,审视和论述彼得·凯里的文学创作思想;最后,研究方法的多元性,运用当下文论的最新成果,展开多样化的学术批评。 内容推荐 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3- )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次荣获布克奖的两位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已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非小说作品。他善于从历史陈迹中挖掘新意,并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讴歌独立的民族精神,同时,借历史人物与事件来诠释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意义。这本《彼得·凯里小说研究》由彭青龙所著,旨在通过解读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论述其文本中蕴含的民族意识、后殖民主义历史观、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小说艺术的创新性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揭示其立足文化遗产、重塑民族形象的艺术特质,为中国学者和作家提供借鉴。 这本《彼得·凯里小说研究》适合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者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彼得·凯里:从新派小说家的代表到民族神话的制造者 第一节 文学创作初期:新派小说家的代表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中期:澳大利亚文化的代言人 第三节 文学创作巅峰期:民族神话的制造者 第二章 离奇世界折射现代人生——彼得·凯里短篇小说研究 第一节 帝国文化的囚徒 第二节 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 第三节 压抑而扭曲的欲望 第三章 立足文化遗产、重塑民族形象——彼得·凯里长篇小说研究 第一节 《幸福》中游离于地狱与天堂之间的澳大利亚人 第二节 “魔术师”的谎言与牢笼 第三节 《奥斯卡与露辛达》:承受历史之重的爱情故事 第四节 《税务检查官》:折翅的天使 第五节 《特里斯坦·史密斯不寻常的生活》:“边缘”向“中心”的呐喊 第六节 《杰克·迈格斯》:重写帝国文学经典 第七节 《“凯利帮”真史》:是“丛林强盗”还是“民族英雄”? 第八节 《我的生活如同虚构》:一部后现代理论小说 第九节 论《偷窃: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艺术欺诈与人性迷失 第四章 继承与超越:彼得·凯里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第一节 彼得·凯里短篇小说叙事艺术 第二节 彼得·凯里长篇小说叙事艺术 第五章 结论:重建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彼得·凯里小说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彭青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6225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8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611.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