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珠玑南迁/广府文化丛书/岭南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总结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繁荣,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岭南文化书系》。

《珠玑南迁》(作者仲红卫)是“岭南文化书系”系列之“广府文化丛书”中的一册,分为岭南初辟;南越王国等八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岭南文化书系”由《广府文化丛书》、《潮汕文化丛书》及《客家文化丛书》三大丛书共30种读本组成,历史胜迹、民居建筑、地方先贤、方言词曲、工艺美术、饮食风尚无所不有,试图从地域分类的角度完整展现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精髓。

《珠玑南迁》(作者仲红卫)是“岭南文化书系”系列之“广府文化丛书”中的一册。

《珠玑南迁》分为岭南初辟;南越王国等八部分内容。

目录

岭南文化书系·前言

前言

一、岭南初辟

 (一)华夏的雏形

 (二)华夏与百越

 (三)舜帝与韶关

 (四)楚与五羊城

 (五)吴越的移民

二、南越王国

 (一)岭南三郡

 (二)赵佗称帝

 (三)平定南越

三、衣冠南渡

 (一)岭南初辟

 (二)晋室南渡

四、庾岭新道

 (一)庾岭新道

 (二)南北通途

 (三)岭表开发

五、珠玑魅力

 (一)珠玑得名

 (二)避难珠玑

 (三)宋室流离

 (四)珠玑魅力

六、珠玑南迁

 (一)胡妃事件

 (二)罗贵南迁

 (三)去伪存真

 (四)向南逃生

 (五)元明移民

七、广府新民

 (一)广府民系

 (二)枝繁叶茂

 (三)人民力量

 (四)文以化之

八、走向四海

 (一)凄惨华工

 (二)扎根五洲

 (三)奉献母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楚建立以后,和周的关系时好时坏,而且时常侵凌周围的小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楚成王熊恽即位,因为他的王位是联合随国弑杀了哥哥杜敖得来的,基础并不牢固,所以他一面对国内广施恩惠,一面结交诸侯。这时,楚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向周进贡了,熊恽派使者向周天子献贡。天子回赐以胙,并说:楚国可以向南方发展,镇抚夷人和越人,但是请不要再侵凌中国的诸侯了。天子的话,多半是出于无奈,因为那时周室已经衰落了,没有力量讨伐楚;少半是为了稳住楚,不使楚再向中原发展,以免威胁到王室的稳定。但是天子既然说了,不管是真是假,楚国都有了充足的借口。于是楚接连不断地发兵攻取南方,大大地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以至于达到南海边上。楚成了一个地方千里的大国,反倒增强了北侵中原的实力。

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长江流域,其民风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族颇不相同,所以被称为蛮夷之邦。但毕竟,楚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又因为常常和中原的诸侯交战,所以其上层统治者的观念与行事,不能不受到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这样,楚向南方的拓展,实际上使得岭南的“百越”更进一步地摆脱了原始状态,而得以向华夏文化靠拢。

楚成王向岭南扩张,只是势力范围的扩大,还不能说在岭南建立起了有效的统治。在古代,这也许是中央王朝与边缘地区的一种难以摆脱的关系模式——没有固定的疆界,一切都取决于实力。当王朝的控制力比较强的时候,那些“远人”是臣服者;反之,“远人”就依旧是漠不相关的“远人”。楚的力量时强时弱,其和岭南“百越”的关系也时紧时松。成王以后,百越又与楚疏远了。到了楚悼王时候,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吴起,来到了楚国。悼王大喜,立刻任命吴起做了相国,厉行改革。吴起一面改革内政,一面整顿军队,楚又强盛起来。吴起领着楚军,不断地向北、向西、向南出击,百越又一次被纳人了楚的势力范围。

楚对百越的征服,在岭南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今天的广州又被称为五羊城,关于“五羊”名称的来历,其中有一种说法:战国时,南海人高固做了楚相,有五只羊含着稻谷来到了高固的庭院之中。这是极大的祥瑞,于是高固让人画了五羊像到处挂起来,又将此地方命名为五羊。通过这个传说,我们看见了遥远的岭南和楚的关系,也同时看见了岭南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培育水稻和驯化家畜的伟大智慧。

在楚征服和统治百越的同时,位于长江流域的其他诸侯国的人民也陆陆续续地迁往岭南。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迁移的人民很多,这其中尤以吴、越两国为最。

吴本在长江下游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立国。奠定吴国基础的太伯和仲雍,和周文王的祖父季历,是三兄弟,都是当时周族的首领古公宜父的儿子。据说季历的人品才干都比两个哥哥好,又生了能干的儿子姬昌,所以古公□父想将位置传给季历和姬昌。为了成全父亲,太伯和仲雍两人就离开了周,辗转远方,到了和中原诸夏交界的荆蛮之地。太伯和仲雍抛弃了中原诸夏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的人民一样,断发文身,表示自己绝不再回去。后来,太伯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新的部族,叫做勾吴,自立为吴太伯。这是吴的形成。武王克殷,继太伯、仲雍之后,这时正是仲雍的曾孙周章做吴的首领,于是武王就封了周章为诸侯,吴正式建国。武王又将原来殷族的旧地封给了周章的弟弟,建立了虞国。到了春秋时期,虞被晋献公以假途灭虢的计策,顺带给消灭了,而南方的吴国却日益强大起来。吴强大以后,不停地同相邻的楚、越等国发生战争。吴王夫差的时候,吴大败越,越举国投降。越王勾践不忘耻辱,采用范螽、文种之计,卧薪尝胆,终于在20年以后灭掉了吴。吴建国的地方本是百越之地,其民风与岭南之越虽有不同,但亦相去不远。吴亡国,吴人四散而逃,据说其中一支,为了躲避越人的追杀,就逃到了岭南,在今天韶关市的南雄、始兴等县境内筑城而居,城名“南城”。这是吴人向岭南的迁移。

越据说是禹的苗裔,其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姒姓,周初受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一样,越是一个以当地土著氏族——东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诸侯国。在建国后的几百年里,由于经济和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人民还生活在极其原始的蒙昧状态,“文身断发,披草莱而居焉”,所以越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可是到了允常即位的时候,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允常和吴交战,两国结下了冤仇。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越王,又和吴国交战,终于利用吴王夫差的刚愎和骄傲,灭掉了吴国,越成为诸侯之霸。后来,到了王无疆任越王的时候,大举发兵伐楚,结果被楚打得一败涂地,王无疆也被杀了。越的旧地尽归于楚,越人四散而亡。

据《保昌县志》(保昌即今广东南雄市,在梅岭南麓)记载,当楚灭越时,有一族越人逃到了丹阳皋乡,改姒姓为梅姓,改皋乡为梅里。当秦并六国的时候,这一支越人又重新称王,并从皋乡经过零陵,再翻过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交界处的台岭(即大庾岭)到了岭南。在这族越人中,有一个名叫梅绢的人,在越过台岭后就停留下来,并在浈水边上筑城,“奉其王居之”,乡人因谓台岭为梅岭。梅岭的名称,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今天。梅绢所筑的城池,据说在梅岭南麓(今南雄境内)的中站,后称梅绢城。岭上有一山,称“越王山”。明末广东著名文人屈大均曾有诗云:“禺峡本因黄帝子,梅关变有越王孙。”说的就是梅绢迁往粤北的事。梅绢的渡岭南迁和落籍南雄,是有名姓可考的最早一批定居粤北的北方(江南)移民,可视为北人南迁之始。P11-13

序言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形成了兼容、务实、开放、创新等诸多特征,为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和重构提供了多样态的个性元素和充沛的生命能量。就地域而言,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而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核心和主体。为了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总结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繁荣,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岭南文化书系》,该书系由《广府文化丛书》、《潮汕文化丛书》及《客家文化丛书》三大丛书共30种读本组成,历史胜迹、民居建筑、地方先贤、方言词曲、工艺美术、饮食风尚无所不有,试图从地域分类的角度完整展现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阐述对象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们希望这30种图书能够成为介绍和宣传岭南文化的名片,为岭南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再次腾飞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曾获批为2009年度“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项目申报和丛书编写过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多次给予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以及暨南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岭南文化书系》编委会

2011年6月18日

后记

2010年11月底,我刚带领学生从乐昌实习回来不久,突然接到了我的学长兼老友、现任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史小军先生的电话,说暨大出版社要出一套有关广府文化的丛书,其中有一本名为《珠玑南迁》,我在韶关学院工作,情况熟,可不可以承担?我一听这是极好的事,虽然时间很紧,但还是高兴地答应了。

珠玑巷现在是韶关的旅游热点,许多珠三角人和海外华人都到这里来寻根,不少学者在研究珠玑文化,“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还办有网站,珠玑巷的名声已经越来越大。我曾经在十五六年前跟着前韶关大学的一些老教授们做过一点有关珠玑巷的调研工作,前几年又承担了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一个名叫《香港珠玑后裔宗亲会研究》的调研课题,加之在研究江门侨乡文化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的热情鼓励,所以这几年比较留心有关珠玑文化的事情,积累了一些资料,虽然谈不上专家,也算是比较了解。这是我敢于斗胆答应史总编的原因。

按要求,书稿要用80幅左右的图片。因为一开始的图并不如意,所以书稿二校的时候,我打算换掉其中的大多数图片。我的妻子秋华和我带着相机,一起跑了珠玑巷、九龄墓、马坝人遗址等多个地方,照了许多相片,然后再选出比较合适的。这些琐屑的工作我一贯干不来,所以差不多都是她一个人在做,我从心里感谢她的支持和帮助。

书中的地图,基本上是仲伟同学帮我制作的,也用了他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他是毕业生,事情多,还要经常跑到我这里来帮忙,我也很感谢他。

还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潘雅琴老师和崔军亚老师,她们的热情、认真和敬业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谨此为记。

仲红卫

2011年6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珠玑南迁/广府文化丛书/岭南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仲红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58322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54
丛书名 广府文化丛书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