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交通/中国红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交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17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原始先民只能在所居住的洞穴附近,沿着河谷小道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在这些原始人离开洞穴去打猎、捕鱼和采集的时候,中国人最早的交通活动就在他们脚下开始了。这一时期的道路处于“踏地为路”的被动状态。当这些原始先民掌握了农耕、畜牧、制陶等一系列生产、生活的技术之后,便逐渐在平原、丘陵和山区这些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定居下来,建立起以血缘为纽带的星罗棋布的氏族村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氏族和各部落之间为了联系和沟通,逐渐开辟出各类天然道路,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开始了自觉的水路交通建设。

伴随着中国古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一些较大规模的城邑建立起来。人们开始在这些城邑之间铺设道路。比如在河南省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城门、路基遗址和陶制排水管道等,就证明了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工道路系统。

中国古代造船始于新石器时代。1958年,在浙江杭州和湖州先后出土了数只新石器时代的木桨。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又发现5000年前的木桨。这些划水工具的出现,表明当时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已有舟楫往来。1960年在黑龙江江边发现的岩画上绘有一叶头尾上翘的小舟。2011年,在浙江省境内发现了一艘在地下沉睡了至少7500年的小木船,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从上述舟船的分布来看,当时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广大地区部有舟船航行,它们显示出原始先民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征服水域的早期历程。

夏、商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出现,使原始而分散的道路状况出现了根本的转变,交通道路的建设已成为社会的总体行为,大规模的道路网开始形成。

夏朝(约前2070-前1600)的统治中心主要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并呈现出沿黄河流域自西向东横向建立交通联系的大趋势。《史记·夏本纪》中在彰扬夏朝有名的君主禹时,就着重谈到他率领诸侯百姓“开九州,通九道”的功绩。商朝(前1600-前1046)的统治中心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其道路发展呈现出由这一地区向四方辐射推进的趋势。《墨子·非攻》一书中说商朝君王汤“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正是在这种经营观念指导下,商代人以王都为中心,在王权直接统治的范围之内,初步建立起通往四方的交通干道。在干道沿途还专门建立了供贵族、使者食宿的“羁舍”和保障道路畅通的机构。分布四方的属国、异邦则在王畿干道之外建立起与之相连的普通道路系统。

这一时期是奴隶制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迫切需要运用先进的交通工具,以便对日益辽阔的疆域实施有效的统治。车辆的发明和改进,恰恰满足了统治者的这一需求,因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这一时期的畜力车已经从实验进入到实用阶段,用人力的挽车在祭祀、迎宾等场合也经常出现。从殷墟出土的数量众多、形制完备的车马遗迹来看,至少在商代,马车便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牛车的使用也与马车一样古老。在商、周遗址中出土过众多的鼻环、玉牛和铜牛,这显示商周的先民已经懂得系驾牛车了。这一时期的车辆一般为独辅双轮、一衡双轭的结构,这类车被称为“独轿车”。

夏、商之后,文献中关于舟楫的记载也多有出现,考古中出土的船舶实物也逐渐增加。据《周易·系辞》一书记载,中国占代最初的舟楫就是“刳木为舟,剡木为揖”而成的独木舟。当独木舟不能满足先民们在水上的需要时,他们便在其四周增加木板,加装船舷,从而改制出新型的木板船。这在殷商的甲骨文和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这一时期的木板船已经被用来运兵作战。

西周(前l 046一前771)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闷和属地的控制,十分注意道路建设。在以镐京(今陕西西安)为中心的方圆千里的王畿之内共设有十余个关口,在关内专门修有宽阔的大道。在关外则有通往各地的普通道路。这些道路平坦笔直,故有“其平如砥”(和磨刀石一样平坦)的赞誉。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各国对道路的修建不遗余力,在商、周交通干道的基础上,修建了纵横南北和东西的多条交通干线。这一时期的道路类型以车的宽度为标准,大致可分为五种:径(可通牛车)、轸(可行大车)、途(一轨,宽约26 4厘米)、道(二轨宽)、路(三轨宽)。另外,此时在高原和山区还建起各类栈道,如秦蜀之间的栈道等。

水上交通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人们不仅利用了自然河道,而且还开凿了人工运河。春秋时期,最先开凿运河的是陈、蔡、楚等国。当时,陈、蔡两国为了改善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开凿运河将淮河的两条支流沙水和汝水连通起来。楚国也开凿了一条从都城郢到汉水的水道。不过,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是吴国开凿的沟通太湖与长江的胥河、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沟通淮河与黄河的菏水,以及魏国开凿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

春秋战围时期的造船业也迅速发展,南方已经有了专门的造船工厂——船宫。渚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且已有诸多关于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与民用船只不同的是,战船既要配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方进攻,因此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力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当时吴国水军的战船是最有名的,包括“余皇”、“三翼”、“突冒”、“楼船”等多种舰艇。其中,“余皇”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中翼长约33米,宽约5米,可以载士兵90多人,而且有较高的航行速度。p2-13

目录

中国古代交通概述

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

道路

桥梁

中国古代的水上交通

河运

海运

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

骑乘驮运

车辆

肩舆

舟船

序言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中国是一个陆疆广袤、河湖众多、海域辽阔的国家。几千年来,繁衍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建立起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并创造出灿烂悠久的交通历史。那交错纵横的道路,那形式各异的桥梁,那四通八达的水运,以及那种类繁多的交通工具,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交通的繁盛。

本书通过各个朝代的交通状况,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变迁,对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作出简要介绍,借以展示中国古代交通的悠久历史,帮助读者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疆域广袤、河湖众多、海域辽阔的国家。几千年来,繁衍和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建立起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并创造出灿烂悠久的交通历史。《古代交通》(作者王亦儒)通过各个朝代的交通状况,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变迁,《古代交通》对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作出简要介绍,借以展示中国古代交通的悠久历史,帮助读者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

编辑推荐

“中国红”系列图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了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这本《古代交通》(作者王亦儒)是其中一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交通/中国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亦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35045
开本 16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512.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