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
内容
编辑推荐

跋涉于画坛艺海,纠葛于缠绵情爱,献身于民族国家!

傅宁军所著的《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完整载入徐悲鸿照片,精雅赏析徐悲鸿画作!最完备的徐悲鸿传记,带你走入艺术大师的动人世界!

还原徐悲鸿为人。告诉你,他对艺术的求索,对爱情的追寻,对祖国的挚恋!

内容推荐

傅宁军所著的《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以细腻悠扬的笔触、翔实丰厚的史料再现了徐悲鸿动人的一生。《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中讲述了徐悲鸿的艺术生涯,解析了他的代表作品,评述了他的绘画思想;同时,作者还向读者真实展示了徐悲鸿坎坷的情感经历,彰显了他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情操。

目录

开篇 寻觅先贤/001

第一章 万里云霄一羽毛

 一 乡土的馈赠/008

 二 千里良驹/015

 三 私奔东瀛/025

 四 京城砺志 /030

 五 名校与名师/038

 六 欢乐与痛苦/046

第二章 耿耿星河月在天

 七 喷薄欲出 /058

 八 教授之家/064

 九 美丽的悬念 /068

 十 讲台内外/075

 十一 新居悲欢/084

 十二 热血男儿/097

 十三 乱世离情/105

 十四 伤心家国 /112

第三章 坐看春尽落花时

 十五 筹赈星洲 /122

 十六 大师的痕迹/132

 十七 印度觅踪 /138

 十八 在泰戈尔故乡 /142

 十九 喜马拉雅山 /151

 二十 乱世之恋 /158

 二十一 世事无常/163

第四章 岂有蛟龙愁失水

 二十二 嘉陵江畔 /172

 二十三 漂泊归舟 /181

 二十四 情感的归宿 /186

 二十五 磐溪易水/196

 二十六 离婚前后 /203

 二十七 一展抱负/212

 二十八 不拘一格/221

第五章 百载沉疴终自起

 二十九 多事之秋/232

 三十 禀性难移/241

 三十一 无悔的抉择/250

 三十二 时代的呼唤 /258

 三十三 甘苦自知 /270

 三十四 大师远行/283

 三十五 死而复生/292

第六章 遗世独立,御风而行

 三十六 未了的心愿 /304

 三十七 一脉相承/316

 三十八 大师与大师 /325

 三十九 芳香如故/340

后记/351

试读章节

寻觅先贤

你知道徐悲鸿吗?

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天,我向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人们都是不假思索地扔给我一个自己的答案。

徐悲鸿谁不知道,不就是画马的吗?

哦,就是那个很早把西洋画引入中国的人吧!

似乎不难回答,似乎又说不完全。

于是,寻找徐悲鸿就变得很有点意思了。

翻开最权威的辞典找吧。一代巨匠,静静地躺在《辞海》两千二百四十七页:“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一九五三),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赴法国留学。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

理性、简约、凝重、冷静的事实陈述。能在《辞海》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是一种人生辉煌,尽管无法概括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它们却如同指示牌,引导人们靠近他。

今天,人们对徐悲鸿的名字,确实并不陌生。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许多日常用品上,类似搪瓷盆、暖水瓶、饼干筒和各种器皿等,时常绘有徐悲鸿那独具风采的马与鹰。

我记得那时家里墙上挂着的月份牌——一天撕一张的日历本,钉于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上面就是一匹墨笔酣畅的“悲鸿马”。

我还记得搪瓷脸盆里的图案。天冷时我把手伸进热水里,抚摸着凹凸不平的马的“肌理”:为啥靠近看是几条黑墨块,离远点儿看却是奔跑如风的骏马?

没有版权意识的时代,孕育了一个时代的奇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悲鸿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众画家。

一位熟悉中国画坛的加拿大画家说,在中国,徐悲鸿画的马使无数招贴画、明信片、邮票、刺绣工艺品、壁毯等受到启发,并且时常得到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的摹仿。与徐悲鸿的马一起出现的惟一的问题是,人们如此经常地看到它们,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徐悲鸿除了画马以外,还同样能画其他的很多题材。

去徐悲鸿纪念馆吧。

在北京我坐上出租车,司机听我说的这个目的地,一脸茫然。我成了个引路人,把出租车引到纪念馆门前。司机恍然大悟,说长了见识。

其实,专门珍藏徐悲鸿画作以及藏品的纪念馆,并不在小街小巷,就坐落在北京新街口一条主干道上,闹中取静。

初来徐悲鸿纪念馆的人,会惊奇地看到,在徐悲鸿塑像的背后,也就是纪念馆库房的前面,站着武警战士。若干年前,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专程来此参观。将军也是位著名书法家,他仔细观看了这些丰富而罕见的藏品,连连赞叹。当他询问纪念馆的馆藏状况时,担心地说,这么多的国宝,没有人守卫怎么行!随后,一个排的武警官兵奉命进驻,直到今天。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他们与徐悲鸿朝夕相伴。

这是共和国的历史上,第一个军人站岗的艺术家个人纪念馆。

据说,至今这里还是共和国的“惟一”。

活在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的徐悲鸿是幸运的。

二〇〇五年五月,我在北京东教场小学三(一)班的语文课上,看到粉笔在黑板上写出的题目《画马》,听到学生齐声朗读这篇课文:“四十《画马》: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都酷爱画马,以擅长画马而闻名,徐悲鸿喜欢画马,是因为他爱马……”

二〇〇五年新版的全国小学三年级统编教材,将中国画坛上这位无法忘却的巨匠编入必读课本,使这段不应断裂的文化历史重新得到连接。经历了太多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人们似乎重新意识到文化传承对于一个民族本身的意义。

徐悲鸿一生浩瀚而博大,似乎很难让三年级的学生完全明白。然而,将徐悲鸿编入教材的意义不仅在于诉说一段往事,更是在讲述一种品格,一种风范。在种植无数梦想的少年时代,让他们认识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

真实的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人?

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仍然令无数人心向往之。

廖静文写过《徐悲鸿一生》,在大陆引起轰动。

蒋碧微写过《我与徐悲鸿》,在台湾风靡一时。

她们写出的,是属于她们自己的徐悲鸿。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在新中国诞生时已是一代大师,以往却总是回避徐悲鸿生存与成长的时代,以及与之交往的民国人物?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怀念徐悲鸿,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二〇〇四年,在徐悲鸿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前夕,我终于踏上采访之路,沿着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足迹,苦苦地寻觅。

当初的想法很简单,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复兴,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就不能不去找寻我们文化历史上的那些先贤们。

很快我就发现,这是一本太大的书。徐悲鸿的生命包含了如此宽广、如此丰富的内容,几乎勾连着一部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比如,在先生最初的人生旅途上,他的身边就已经站满了历史巨人,荟萃着一代大师。而先生早年生活在太湖之滨的江南宜兴,一个乡村僻静之地,他何德何能,竟可以走入这样的境界?

至于徐悲鸿与艺术、徐悲鸿与女人、徐悲鸿与这个纷纷攘攘的尘世,有着太多的话题。一个已为人所知的徐悲鸿,一个仍鲜为人知的徐悲鸿,急需从光环或泥淖中抖搂出来。无论徐悲鸿走得多远,成就多大,似乎他总是摆脱不了贫寒的出身、私塾的熏陶和早年经历所铸就的执拗个性,这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徐悲鸿站在今人的视野里,他还是那么神采飘逸,魅力十足。一个被这么多人关注乃至议论的人,本身就有着未被遗忘的荣耀。

P1-3

后记

这部书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意外收获。

在徐悲鸿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前夕,我有幸作为总撰稿,参加八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的制作过程。这是第一部全面推介徐悲鸿生平的电视之作,也是徐悲鸿故乡江苏的一系列纪念工程之一。我们几乎是白手起家,不带任何框框,也不带主观色彩,只是不停地追寻,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等到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开过了,片子在央视播出了,又在台湾播出了,我还沉浸其中,满脑子装着一个个的人与事。

其实,“苦苦寻觅”的第一步,是茫然而艰辛的。

在此之前,我并不比一般人对徐悲鸿了解得更多。我曾在北京街头不知所措,因为不止一次遭受冷遇,也曾在不信任的目光中怀疑自己。

我不是美术圈里的人,与徐悲鸿家族毫不沾边,只不过有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与执着,也许执着就是一份烛照人心的通行证。

我与众人一样,对徐悲鸿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

说熟悉的,只是那些有关徐悲鸿的概念与符号,纷纷扬扬,不胜枚举。而陌生的,恰恰是一个寻访者大展身手的空白地带。人们熟知徐悲鸿,在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必再冠以任何头衔,就足以引来众多的关注。我与友人说到徐悲鸿,他们总是发一通议论,不管是对于他的画,还是他的私生活,各有各的说法,但没人说不知道。似是而非的熟悉,鼓舞我拨开重重迷雾,寻找一个真实的先贤。

于是,一个难点变成了一个起点。

徐悲鸿并非一个圣人,也有他的喜怒哀乐,有属于他自己认知世界、解决矛盾的方式,有他我行我素的个性。性格即命运,他的性格成就了他的辉煌,也曾给他种下不幸的种子。而他的伟大正是在于真实,在于他对人对事的坦诚。

如今在世的徐悲鸿的亲人和学生,大都年逾古稀,“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些发自肺腑的讲述面前,我用心地倾听。每一个讲述者的记忆中保存着一个徐悲鸿。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绝不是发明什么,而是在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已经存在,或者说早已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拭去尘埃,还原真相。

长达两个年头,我的生命在与徐悲鸿生命贴近。

数不尽的好话,打不完的电话,马不停蹄的追踪。随着采访的深入,线索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线索,我都不放过。一幅画、一首诗、一处景、一段已经逝去的往事、一个与他有关的人物,都可以牵动一段情愫,展开一幕逝去的画卷。

可以用“大海捞针”形容寻找的艰辛,有时一个线索引出另一个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然而耕耘与收获在此,是成正比的。

在国内外的深入追寻,给我一种跨越地域、纵横往昔的大感觉,审视与发掘徐悲鸿也有了历史视角。确实,展现健在的这些徐悲鸿学生的故事,也是一种真实。问题是仅仅就此止步,难以述说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因此,我们寻找徐悲鸿,不能被这条离我们最近的路所局限,还需要去走遥远的旅途。虽然有些当事人不在了,但可以寻找他们的后人与知情者、研究者,还有徐悲鸿一生走过的地方。

原先模糊的文字资料与一些片断的回忆,寻访之中越来越清晰。似乎徐悲鸿刚转身而去,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就赶到了,与之心灵对话。

徐悲鸿生于十九世纪末,而我站在二十一世纪初。

其间相隔一百一十多年,又跨越了三个世纪。

这是一次举步维艰的长途跋涉。

还记得,我们所乘坐的国际航班,一大早到达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随即驱车直奔塞纳河畔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那是徐悲鸿就读的法国美术名校。八点多开始采访,档案馆、图书馆、老教室、艺术长廊、校园雕塑、大厅壁画……巴黎的纬度高,直到晚间十点了,天色居然还没有黑。我们连轴转,忙得不停,头昏脑涨,经陪同的翻译提醒,我们才想起法国与中国有六小时时差,其实当时已是中国下半夜四点钟了,难怪觉得这么疲惫。不过,盘点现场发掘的新内容,苦与累都值啊。

与我有过无数传真往来,而在巴黎头一次见面的旅法画家彭万墀先生,看着我与同事满头是汗,跑前跑后,非常吃惊地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一杯茶、一支烟,你们干活卖力,跟法国人一样,这么讲效率!”

我们的印度之行,有许多险象环生的经历。

走在这片土地上,时时感到的是那神秘的异乡色彩。

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做访问学者,画出《愚公移山》等鸿篇巨作,我在着力找寻老照片背后的往事。赶到第二大城市加尔各答时,离印度国际大学所在的圣地尼克坦(和平乡)还有三百多公里路程,而次天下午我们要离开加尔各答,只有连夜乘车赶到圣地尼克坦,次日上午才能将采访完成。  当地华人朋友劝我们三思,因为社会治安不佳,出加尔各答之后会有一长段偏僻之地,路两旁都是树丛,几乎没有人烟。

就在我们前一天去过的印度教寺庙,发生了惊人的爆炸血案。印度宗教纷争,我们弄不清复杂原因,危险确实就在身边。但我们如果不是连夜赶路,明天一早就不能开始采访,一个重要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说服了这位华人朋友,我们一行人冒着危险星夜上路,穿过那一大段黑压压的丛林,半夜到达圣地尼克坦。那位华人朋友说:“我不敢跟你们说,一路上都攥着一把汗,就怕哪个树丛中冲出人来!”

圣地尼克坦更让我难忘。半夜住进一个蚊虫飞舞的小旅店,窗户是木格的,居然不装玻璃。早上睁开眼睛,只见墙上竟爬着一只蜥蜴!

次日上午七点,天蒙蒙亮,印度国际大学敲钟上课,我们赶去采访,从中国学院到泰戈尔纪念馆,再到校长办公室,感受着徐悲鸿当年在印度的情景。我们本以为躲过了印度最热的夏季,不料赶上雨季,却也是燠热异常,酷暑未消。这所大学除了校长室,其他地方一概不装空调,我们衣衫被汗水湿透,几乎没干过。体格强健的摄像师中暑晕倒,我也摇摇欲坠,忙掏出藿香正气丸大口吞食,才算逃过一劫。

这就是徐悲鸿留下足迹的红土地。

徐悲鸿的成功并非一种偶然。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分与勤奋刻苦外,人生的启蒙老师父亲徐达章、不乏中西渊博学识的康有为、聘请徐悲鸿到北大任职的蔡元培、为他争取留学名额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在法国相识的江苏同乡周恩来、与徐悲鸿有君子之交的李宗仁、与徐悲鸿多次通信的毛泽东,以及许多一代大师与风云人物,都给予徐悲鸿以帮助与影响,并与之交相辉映。

至于徐悲鸿在时代转型时期的努力与困惑,我也作了真实记录。建立新中国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当年极左思想的伤害,殃及无辜者甚多,包括徐悲鸿,以及对徐悲鸿有成见的人。而秉笔直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局限,也更珍惜如今开明的政治环境与学术氛围。

描述徐悲鸿一生,不能回避一个话题,那就是他的婚姻与恋情。否则,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与徐悲鸿度过最后岁月的廖静文,在大风大浪有怎样的惊人之举?而曾经勇敢私奔、与徐悲鸿共度留学时光的蒋碧微,是怎样一个女中强人?曾经受到徐悲鸿赏识、同情、爱怜的孙多慈,又是怎样一个才女?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如此复杂,犹如迷雾缠绕。而蒋碧微与孙多慈都去了台湾,人们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我不仅从历经风雨的廖静文口中,听到了徐悲鸿与她本人的情感故事,而且听到她对蒋碧微与孙多慈平静而客观的评价。后来采访时,我在无意中又遇到蒋碧微与孙多慈在台湾的学生与故旧,得知了她们离开大陆后的最后归宿。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固然是私人化的领地,但是描述徐悲鸿,不能不触及,以便让后人能立体地了解徐悲鸿。他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才貌出众,见地不凡,都是难得的知识女性。本着不回避、不猎奇、不渲染、不伤害的原则,还原真相,成为我的叙述主旨。

采访的过程就是寻觅的过程,寻觅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与一个个名人打交道,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绝非慕名而来,只是因为他们曾与徐悲鸿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有些名人当年并没有名呢。一旦话匣子打开,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回忆着他们所了解所感知的徐悲鸿。散落在某个角落的细节会陡然跳将出来,惊喜在意外中不时地涌现,收获每每超出了我的预期。

随着零零碎碎的素材的整理,我对徐悲鸿从不可触及的遥远到有血有肉的亲近,感觉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很难局限于常见的传记文学的体例。照理说,人物的生命线与事业线并行不悖,常常同时画上句号。而徐悲鸿的生命虽然中止,他的艺术与事业不曾画上句号,我想写出他的生前,也写出他的身后。徐悲鸿经历三个世纪至今,身后的故事与生前的故事相比,同样跌宕起伏,同样别有滋味。

在完成纪录片的时候,无法融入画面的内容,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随后我有意识地深挖,使得有文学意义的线索,得以充分地展开。然而,我也有些担心,如此真实地写作,如此坦诚地直言,能不能被出版社接受?

欣慰的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二〇〇六年,经历了漫长写作与修改的这部书稿,终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中。当时的约稿编辑彭沁阳、责任编辑杨渡表现出了编辑的专业素质,社领导对此书出版也给予了鼎力支持。报告文学评论家丁晓原的评论《行走中的历史本真书写》在《文艺报》发表。这本书还得到了李炳银、何西来、傅溪鹏、刘茵、田珍颖等诸位文学界专家的热情鼓励。后来,它荣获了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时隔六年,二〇一二年初夏,人民文学出版社拟重版此书。有意思的是,我的这部书稿修订重版的时候,仍是同一个作家,仍在同一个出版社,没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门,责任编辑已经从五。后、六。后,变为现在接手的七〇后,而编辑思想也从纯粹的文字叙述为主,衍生为图文并重的现代出版理念。记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站上,我读到一篇关于此书的评论,写得情真意切、文采卓然,对于史实与作品都有心得。经查阅,文章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事情总是这样有因缘,它的作者王一珂也就是现在这部书修订新版的编辑。

也就在二〇一二年盛夏,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节,南京成为赴台湾“自由行”的又一个城市。我和同事踏上了赴台湾的采访之路。与前一次赴台不同,我们此次走的是“小三通”,从厦门五缘码头乘船到金门水头码头,不到一个小时,四天后再从金门坐飞机到台北,也不过个把钟头。在台北坐车经过台湾师范大学,门楣上的繁体字激活了我的记忆,徐悲鸿在中大时聘请的国画大师黄君璧,就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职,而与徐悲鸿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孙多慈,也曾在这所台湾高等学府执教美术……

于是,我在重版修订中,增加了台湾与徐悲鸿有关的人与事。没到过台湾的徐悲鸿,在台湾有这么多的拥趸,确实绝无仅有。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大师,他的同事和世交在台湾,他的众多弟子在台湾,他的素不相识的崇拜者在台湾。可以说,徐悲鸿就活在当今的台湾,成为他的艺术生命延伸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部书初版六年来,我似乎并没有离开徐悲鸿。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如火如荼地令人惊叹。徐悲鸿无疑在艺术上有足够的自信,他生前就有预感,他的画作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然而,一生甘于清贫而执着于艺术的徐悲鸿,也许并不会想到,尽管他的画作流传在外甚少,精品更是罕见,但只要出现就一个劲地飙升,拍卖价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甚至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投资者追捧的一大热点,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杆。

徐悲鸿目光犀利,远远地凝视着这个他所挚爱的世界。

当然,徐悲鸿的画作因为不可复制性,值多少钱都不为过,时常就是无价之宝。问题在于,当人们只是留意徐悲鸿画作的价格的时候,当徐悲鸿的画作变成某些人财富的象征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徐悲鸿人生与艺术,他留下的是一个穿越世纪的精神世界,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思想、品格与追求。

在此,我感谢廖静文馆长的画作图片授权,感谢徐悲鸿纪念馆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接受我采访的徐悲鸿亲属、学生、故旧与学者专家、海峡两岸帮助我的友人、与我一同完成电视片的同事。同时,感谢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联、无锡广电集团、宜兴市政府、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宜兴屺亭街道等来自徐悲鸿故乡的热情帮助。

在书稿上一版的后记末尾,我这样写道:“徐悲鸿生命的丰富与多彩,在中国艺术家中是少有的,我的追寻难免疏漏。我期待着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完善。”这绝非是客套,而是由衷之言。这些年,不少读者在阅读后读出了书中的误差,包括时间、地点与用词的核实,辗转发到了我的邮箱,使我受益颇丰,意外而又感动。正是这份感动,给我以写作的动力,也给我以不竭的激励。

二〇一一年,历时近四年、耗资二十五亿元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在博物馆西大厅的正面墙上,一幅宽三十六米、高十二米的浮雕,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目光。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幅场面宏阔、人物众多、意境深远的大型浮雕,出自于徐悲鸿传世油画巨作《愚公移山》。

徐悲鸿体现着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但愿,作者、编者和读者,我们都能成为徐悲鸿的知音。毕竟我们文化历史的天空中,每一颗璀璨的星座都是民族的骄傲。

二〇〇六年五月三稿于南京明故宫

二〇一二年九月修订于紫金山之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宁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6435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