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飞蛾之死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哪个女作家能像弗吉尼亚·伍尔芙这样广博、雄辩,她对前辈及她同时代作家的大量的评论,显现出她视野的开阔和非凡、睿智的评判能力,显现出她表达的精确和思想的深邃。她对写作女性和职业女性命运的关注,表明她对性别群体在民族传统中的位置和处境的极大关注,那些叛逆的理论探索,使她成为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最为著名的散文。

内容推荐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最为著名的散文。在文中,她为我们描述了一只飞蛾的悲剧命运。在注定无法突围而出的舞台上,飞蛾用它全部的精神和勇气不断向外飞翔,又一次次被阻挡,最终迎接了自己死亡的命运。文中,伍尔芙的笔调悲悯而热诚,就是这样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它在最后时刻,仍然在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懈地追求着光明和希望。飞蛾小小的不屈灵魂和精神,加之伍尔芙饱满的热情,让这篇文章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更有人认为,伍尔芙通过《飞蛾之死》述说了自己的命运,这只飞蛾代她说出了她留给世间的遗言。

《飞蛾之死》中还收录了伍尔芙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二十七篇。

目录

译序(李迎春)

飞蛾之死

夜幕下的苏塞克斯:一辆汽车上的映像

三幅画像

漫步街头:伦敦历险记

老维克剧院“第十二夜”

老格雷夫人

琼斯和威尔金森

塞维涅夫人

亨利·詹姆斯Ⅰ:圈内

亨利·詹姆斯Ⅱ:旧秩序

亨利·詹姆斯Ⅲ:亨利·詹姆斯书信集

乔治·莫尔

E.M.福斯特小说

不属我辈

致一位年轻诗人

门边人

萨拉·柯勒律治

传记的艺术

人际艺术

两位古董收藏家:沃波尔和科尔

致威廉·科尔的一封信

历史学家与这位吉本

谢菲尔德庄园沉思

中庸之辈

工艺

为什么

女性的职业

和平——空袭中的思索

试读章节

飞蛾之死

确切地说,日间飞行的蛾并不叫做飞蛾;他们不能激起我们对于秋夜和盛开的常春藤的愉悦感,而熟睡在窗影之中的最普通的金翅夜蛾却总是能够唤起这样的联想。他们是一种混血生物,既不像蝴蝶那样艳丽,也不像他们的同类那样晦暗。但是,眼前这只飞蛾,窄窄的双翼呈现枯草色,翼稍如流苏一般点缀着同样的色彩,似乎对生活感到十分满意。那是九月中旬一个令人愉快的清晨,惠风和畅,日丽风清,但气息却要比炎炎夏日更为急促。窗子对面的田野上,农人正在用爬犁耕地,犁铧所经之处,土地被压得平平整整,闪着雾霭的光辉。这种活力从田野和远处的山丘源源不断地传来,叫人无法把目光牢牢地盯在书页上。白嘴鸦也在欢庆着某个年度庆典;他们不断地在树顶盘旋,看上去好似一张打了上千个黑色结点的巨网撒向了天空;过了一会,巨网慢慢降下,直到所有的枝条梢头都布满了黑点。突然,巨网又一次撒向了天空,这一次划出了一个更大的圆弧,同时伴有震耳欲聋的吵嚷声与喧闹声。他们一会儿极速冲向天际,一会儿徐徐栖落在树顶,仿佛这是一种极度兴奋的体验。

这勃勃生机激励着白嘴鸦、农人、辕马,甚至是贫瘠的群山,也激励着飞蛾振翅飞舞,在窗格间来回穿行。你无法不去注视他。心底里不由得生出一丝爱怜。那天早晨,生命的快乐表现得如此宏大宽阔又千姿百态。因此,仅仅拥有一只飞蛾般短暂的生命,而且是一只日间飞蛾,这运命实在过于悲惨。然而,飞蛾却尽情地享受着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快乐,这热情真叫人唏嘘不已。他生机勃勃地飞到了领地的一角,停留片刻,又飞向另外一角。然后,继续飞向第三个、第四个角落,除此之外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他能做的只有这些,尽管群山壮阔,天空浩瀚,炊烟辽远,海上的汽船还时不时地发出一阵引人遐思的汽笛声。他能够做的事情,他都做了。注视着他,仿佛整个世界巨大的能量化作一根细丝,轻薄而纯净,注入到他那柔弱而微小的身体中。每当他爬过窗格,我便设想着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他弱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却是一个生命。

然而,正是因为飞蛾瘦小羸弱,以如此简单的形式呈现出一种能量,这能量从敞开的窗户扑面而来,在我和其他人脑中那逼仄复杂的盘廊中冲击而过,才使他不但令人唏嘘,更加引人惊叹。仿佛有人手捧一颗纯净的生命之珠,轻盈地镶嵌以绒毛和羽翼,使他翩翩起舞轻转飞旋,展示着生命的真谛。这样的姿态叫人不免啧啧称奇。他弓背凸肚,粉雕玉琢,踽踽前行,每一步都充满极致的慎重与庄严,看着他,你会不由得忘记有关生命的一切。你不禁会再一次想到,如果以另外一种形态诞生,那么他的生命又会怎样呢?这样的念头会让你不由得带着怜爱的心情去观察他的每一个简单动作。

片刻过后,飞蛾显然是舞累了,停在了阳光下的窗格上,精彩的表演结束了,我便把他抛在了脑后。后来,一抬头,我又看到了他。他尝试着重新起舞,但身子却十分僵硬笨拙,只能在窗格底部扑打着翅膀;他挣扎着想要飞起来,但却失败了。由于心里想着其他事情,我心不在焉地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徒劳无益的尝试,下意识地等待他再一次飞起,仿佛在等待一部暂时停转的机器再一次开动,却没有考虑到停转的原因。大约是在第七次尝试过后,他从窗格上滑了下来,扑腾着翅膀,仰面倒在了窗台上。他的无助惊醒了我。我突然意识到他遇到了麻烦,再也无法飞起了;他的四只脚徒劳地挣扎着。但是当我伸出铅笔,打算帮他翻过身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他的失败和笨拙源自于死亡的到来。我又一次放下了铅笔。

他的腿又抖动了一次。我四处探寻着,想要为他找到一个斗争的敌人。我向门外望去。那里发生了什么?时近晌午,田间劳作已然停止了。沉静与平和代替了原有的生气。鸟儿纷纷飞下枝头,前往溪边觅食。辕马静静地站立着。然而,那股力量却始终存在,凝结在一起,向外界摆出一副冷酷无情、目空一切的表情。正是这股力量在与小小的枯草色飞蛾作对。任何努力都是徒劳无益。我只能看着他的细腿努力地挣扎着,对抗着即将降临的死亡。这死亡的力量,只要它愿意,能够攻陷一整座城池,不仅是城市本身,还包括城中的万千生命;据我所知,没有什么能够与死亡抗衡。然而,经过片刻疲惫的停歇,他的四腿又挣扎了起来。这最后的抗争英勇超凡,疯狂而猛烈,最后他终于翻身成功。人们的同情心全部集中在了生命上面。与此同时,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竟然与这般巨大的力量进行着殊死抗争,以留住他人毫不珍视和期望保留的东西,这一点着实叫人感动。不知何故,生命之珠又一次出现在我眼前,纯净清透。我又一次举起了铅笔,尽管我知道一切都是徒劳。正当此时,死神如期降临了。他的身体松懈下来,立刻变得僵直。抗争结束了。这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尝到了死亡的味道。看着死去的飞蛾,这一场如此强大的力量对一只卑微的生物的胜利,让我感到异常惊奇。眼下,死亡于我而言,正如片刻之前的生命那样陌生。飞蛾摆正了身体,安享高贵地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接受了死亡。是的,他似乎在说,死亡比我更为强大。

P1-4

序言

无可否认,当上帝在熟睡的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夏娃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杰作是心满意足的。他赋予了她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材,缜密的心思,以及寥落的情感,世界因了女性这种阴柔的美,也变得更加绵长和多彩。然而,女性自始至终从属于男性,男权意识形态犹如一道藩篱,将女性活动控制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女性的写作亦是如此。女性写作的道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女性步人写作的殿堂也是一代代文学女性顽强不屈奋斗的结果.因为女性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在这一现象背后还体现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挤地位。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见证。

从英国女性文学的历史来看.中世纪之前几乎听不到女性的声音。大约到了乔叟时代.妇女的文字才开始流传于世。但她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作家”,而只是一群记录神谕的女性宗教人员而已。到了17世纪,纪英国才出现了第一位职业女作家阿弗拉·班恩,从此妇女开始真正走进现代职业写作。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社会变革的发生,女性终于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教育在某种程度的普及使广大妇女甚至女工女佣都有了读书的机会,于是一大批女性作家在18世纪涌现出来。1 9世纪是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收获季节,这时期涌现了奥斯汀、弗吉尼亚·伍尔夫、勃朗宁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作家,这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所获得的丰硕果实。

生于19世纪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写作走向辉煌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共发表了各类作品350余部(篇),主要包括小说、散文、传记、书信、诗歌和文学批评。这些作品为伍尔夫赢得了不朽的名声,也为她打上了女性主义和意识流文学的标签,这本随笔集便是最好的佐证。

在《女性职业》一文中,伍尔夫将去屈从于男权意识的传统女性称为“房中天使”,她们像幽灵一般左右着伍尔夫的写作,使她无法公开而直率地揭示有关“人类关系、道德和性的一切真理”。为此,伍尔夫选择了反抗,她“扼住了幽灵的喉咙,操起墨水瓶向她掷去”,最终成功地杀死了这位身上无处不投射出男权意识影子的“房中天使”。在《和平-空袭中的思考》一文中,伍尔夫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进行了思考。她在文中指出,男性和女性一样都是囚徒,尽管议会和市政厅中没有女性的身影,但是仍然有“许多领域可供女性施展才华”。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从男性的“希特勒主义”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漫步街头:伦敦历险记》一文中,伍尔夫从一支铅笔出发,将目光投向了伦敦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和物,继而联想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引发了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如,通过二手书店的经历,伍尔夫联想到了几个世纪以前落魄的诗人,想象这位“一百年前骑着马出行的男人,正打算动身前往米德兰和威尔士的羊毛市场进行考察”,继而引发了“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这一问题的思考。最后伍尔夫逃离了幻想中的一切回到了现实,完成了生命的一个“轮回”。在《夜幕下的苏塞克斯:一辆汽车上的映像》一文中,伍尔夫借由四个自我对“美、个体的死亡,以及未来”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所有的自我都“美妙地”集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路伴随着作者走完余下的旅程。

同时,伍尔夫似乎对传记文学情有独钟。她在这本随笔集中讨论了传记文学的艺术性,认为传记文学同小说和诗歌一样是一种艺术。但是传记文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关注的是重大事件中的“微小细节”因此不允许作者有半点臆造的成分。“现实与虚构拒绝融合”,使得传记文学具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伍尔夫也在随笔集中对乔治·莫尔、亨利·詹姆斯、福斯特、塞维涅夫人等文学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刻画。她坚持以现实为基础,不论是缺点还是优点,她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使得这些人物不再像保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蜡像一般,而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尽管有些读者在阅读完这部随笔集后可能会将其扔在一边,但是文中的某些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某些人物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他们在阅读一首诗或一本小说时,常常会感到似曾相识,仿佛想起了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这便是伍尔夫的魅力所在。

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伍尔夫的生命结束了,但女性的写作事业才刚刚开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飞蛾之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译者 李迎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1413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