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做母亲)
内容
编辑推荐

网络、电视、手机……让孩子渐渐迷失,父母拼命防堵却徒劳无功。三十余年学校教育经验,二十余年家庭教育经验,数千封给家长的回信,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做母亲》一书中,邹晓彬老师将告诉你:如何让孩子幸福,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让父母不必再为孩子抓狂!

内容推荐

网络、电视、手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比以前更为复杂且混乱的环境。太多来自外界的诱惑与压力,不但孩子受影响,父母也是防不胜防,教育的过程有时仿佛一段遍布险阻的旅程。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做母亲》作者邹晓彬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用自身的教育经验以及专业的眼光,用爱心真诚地回答着每位家长的来信,为家长、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打开心绪,既保护了家长和孩子的隐私,又扩大了家庭教育的实效,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个平凡教师博大而深沉的爱。

三十多年来,她已经给家长写了数千封回信。《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做母亲》是她从留存的千余封信中选取出来进行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是针对学生最具普遍性、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相信作者的答复是深入家长内心、最具针对性的回答,能够帮助每一位“家有学生”的家长更顺利地教育好孩子。

目录

编者的话 父母之外的父母心

自序 做一个网络时代的好母亲

第一篇 孩子的“麻烦”不麻烦

 1 孩子是个小懒虫怎么办

 2 孩子怕见生人怎么办

 3 孩子淘气怎么办

 4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5 孩子不爱做家务怎么办

 6 孩子做事毛躁怎么办

 7 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闹怎么办

 8 孩子上小学了还爱哭怎么办

 9 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10 孩子说谎怎么办

 11 孩子偷拿家长的钱怎么办

 12 孩子偷同学的东西怎么办

 13 孩子乘公交车逃票怎么办

 14 孩子学会了“伪装”怎么办

 15 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怎么办

 16 孩子自理能力差怎么办

 17 男孩爱化妆怎么办

 18 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

第二篇 让学习轻松起来

 1 父母如何轻松送孩子上小学

 2 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3 孩子写作文没素材怎么办

 4 孩子爱读书却无法提高写作能力怎么办

 5 孩子语文成绩上不去怎么办

 6 孩子学数学的兴趣低怎么办

 7 孩子偏科怎么办

 8 孩子厌学怎么办

 9 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怎么办

 10 孩子认为老师不公平怎么办

 11 孩子假期过后不收心怎么办

 12 孩子记忆力差怎么办

 13 孩子成绩上不去怎么办

 14 孩子补习后成绩还是上不去怎么办

 15 孩子出现了学习障碍怎么办

 16 孩子不会规划假期怎么办

第三篇 学习得有好习惯

 1 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

 2 孩子学习不专。怎么办

 3 孩子学习自觉性差怎么办

 4 孩子学习效率低怎么办

 5 孩子学习缺乏热情怎么办

 6 孩子一学习就犯困怎么办

 7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8 孩子没考好在家发脾气怎么办

 9 孩子成绩差还无所谓怎么办

 10 孩子不思进取怎么办

 11 孩子重视爱好而学习分心怎么办

 12 孩子参加活动耽误学习怎么办

第四篇 个性养成终受益

 1 孩子胆子太小怎么办

 2 孩子爱生闷气怎么办

 3 孩子消极怎么办

 4 孩子郁郁寡欢怎么办

 5 孩子逃避困难怎么办

 6 孩子耐挫能力差怎么办

 7 孩子任性怎么办

 8 孩子不够宽容怎么办

 9 孩子过度追求完美怎么办

 10 孩子做事缺乏魄力怎么办

 11孩子依赖性强怎么办

 12 孩子自控力差怎么办

 13 孩子意志力薄弱怎么办

第五篇 做父母应有的智慧

 1 孩子家、校表现不一样怎么办

 2 孩子在学校总惹事怎么办

 3 孩子回到父母身边问题频发怎么办

 4 孩子抱怨妈妈偏心怎么办

 5 孩子对父母不耐烦怎么办

 6 孩子厌烦妈妈唠叨怎么办

 7 孩子对父母大吼大叫怎么办

 8 孩子和父母吵架怎么办

 9 父母容易对孩子发火怎么办

 10 孩子有个“狼爸爸”怎么办

 11 父母没有能力教育孩子怎么办

 12 孩子要求“隐私权”怎么办

 13 孩子迷上网络游戏怎么办

 14 儿子认为上大学是混文凭怎么办

附录 “网络时代下的母亲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简介

试读章节

1.孩子是个小懒虫怎么办

尊敬的邹老师:

您好!

我的女儿萌萌8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可她非常懒,作业经常拖到很晚才做,做起来也拖拖拉拉的;如果让她做点家务,无论如何也不肯。邹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祝您工作顺利!

萌萌的妈妈

2010年8月23日

亲爱的萌萌妈:

您好!

看到您的留言,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读三年级的8岁小女孩的样子,我感觉不太高兴听到她的妈妈说她“非常懒”。所以,在正式回复您的问题之前,我想提醒您,在孩子面前或者在别人面前评价孩子时,尽量不要用“非常懒”这样的话,这几个字,真的很重,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或负面的教育效果。

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懒”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习性,几乎每一个人都存在过,当这种习性很顽固的时候,就成了一种秉性,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好吃懒做”。当这种习性还不顽固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心理学、教育学上一般称为“惰性”。对于像萌萌这么大的小孩来说,有惰性是正常的,但通常还没到“懒”的地步,这也是我提醒您尽量不要说孩子“非常懒”的原因。

我想重点和您谈一谈孩子的惰性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帮助孩子克服惰性的一些建议。

孩子的惰性有两个层面: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

思想上的惰性一般有几种情况。

一是表现为“待会儿再说”的想法。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这件事现在应该完成,可总是这样想:算了,现在不想做,待会儿再说吧。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仍然是想“待会儿再说”,这样不知不觉中,一件该做的事情就拖黄了。

二是畏难和烦躁心理暗示。许多孩子回到家里打开书包,拿出课本和作业本,就忍不住想:真烦呀,又要做作业。于是就拖着不做。

惰性在思想上的第三种表现是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比如在一个班级的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同学,更多的同学懒得动脑思考问题。他们心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回答,懒得麻烦。在家里则是依赖父母,许多孩子针尖大点事情也会喊父母,这就是惰性。

行为上的惰性,是思想层面的懒性的必然结果。上面列举是一些思想上懒惰的情况,结果都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当然,除了学习上,孩子在行为方面的惰性还有很多表现,比如让他起床后叠被子,他不叠;吃饭的时候叫他拿个碗筷,他不拿;这些情况,有的是家长没有要求,有的是要求了但不做,后面的情况就属于惰性。

其次我要和您聊聊孩子的惰性对他们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前面说了,惰性顽固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懒”的秉性,也就是“懒人”。懒人不仅行动力差,对事物的兴趣和感知力也会很低;意志力、耐力肯定低于常人,很难按照自己的愿望或他人的要求进行活动。对他人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凡事都缺乏主动或主见;懒惰的人行为比较散漫,对别人的评价也难以做出积极的反应。总之,懒惰的“后果很严重”,说懒惰的人会一事无成也不过分。

第三个问题,我想和您聊聊孩子懒是怎么养成的。

我想问问您,在您向我咨询之前,您问过自己为什么孩子“非常懒”吗?我不得不说一句,孩子的“懒”都是大人“养成”的,一般来说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误区而导致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父母或爷爷奶奶喜欢把家中的事全揽下来,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有的家长用物质奖励的手段让孩子做点家务,比如扫一次地、洗一次碗,父母就奖给一元钱等等,物质奖励可能起到了孩子做家务的“效果”,但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做家务是分外的,是能得到奖励的,这样就会形成没有奖励就不做家务的思维定式。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一做法带到了班级中,找同学替做一次值日付给一元钱。

有的家庭不仅家务活不要孩子“染指”,甚至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送孩子上学不仅用自行车驮着孩子,还要给孩子背书包;孩子洗澡换衣服时候,家长不仅把衣服找好,还要给孩子穿上;有的家长还会帮助孩子穿鞋、系鞋带。您说,这样长大的孩子能不懒吗?

孩子在学习上的惰性也是父母造成的,从小的时候没有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没有使孩子心里形成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日积月累,孩子在学习上的惰性就逐渐增长。

最后一个问题,也应该是您最关心的问题,我和您聊聊父母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懒及拖拉的习惯。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您认同我的看法,承认父母对孩子惰性的形成有责任,那帮助孩子克服惰性也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我的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而且最好把完成这件小事的快乐感觉传达给孩子,父母如果有时候做事拖拉,要勇于对孩子认错,并且把拖拉的后果告诉孩子。这样的“感召”比单纯的教育或教训孩子更有效果。

2.鼓励孩子参与劳动

在家里要求孩子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洗自己的衣物,孩子能自己做的事父母更不要代劳。很多家长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做家务耽误学习,但很多孩子成功的经验表明,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仅不耽误学习,还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您不妨试试,在发现萌萌做作业拖拉的时候,给她“安排”一点家务,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3.积极介入,严加督促

克服孩子做作业拖拉的习惯,关键是做父母的要发现孩子什么时候拖拉了,在什么情况下拖拉了,一旦发现,就要积极介入,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方法有很多,原则是严格要求和鼓励相结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给予正面帮助多一些,让孩子感受到按时完成作业的乐趣,在这样的督促下,孩子一般比较能安心完成作业,拖拉逐渐减少。

当然,孩子在做作业方面的拖拉往往不是孤立的,所以家长要全面督促,要让孩子知道:只要能坚持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就马上行动起来,遇到每一件事都立刻主动、积极地去做。持续几个星期后,就能养成“事到立即做”的勤奋和积极上进的好习惯。

4.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

上面说到,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克服作业拖拉的习惯,父母可以正面帮助更多一些,但如果能够帮助孩子自我督促和自我管理,那就最好了。这里我推荐一个“三问法”:让孩子做到每晚三问。一问今天都学了哪些知识,都会了吗?明天准备学习哪些知识,都预习了吗?二问今天我为班级和家庭都做了哪些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好?三问今天该完成的事都完成了吗,还有哪些事是明天必须完成的?

当然光问孩子是没有用的,问过之后要落实,通过这“三问”并且检查问的结果,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做作业的拖拉也就会克服。

5.心动不如行动,纠正孩子从现在做起

前面说到,孩子思想上的惰性往往表现为“待会儿再说”,尤其是父母督促孩子做作业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容易这么说。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待一会儿”后面还是“待一会儿”,必须抓住眼前。一次,两次,三次,通过多次的训练,孩子就能逐渐摆脱“待一会儿再说”的惰性。

总之,我对萌萌充满信心,我们聊得也够多,我想以一个故事结束我们的交流,我把这个故事命名为《农夫移石》。

有一位老农的农田中横卧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每次碰坏犁头的时候老农都想把这块石头弄开,但看着这么大的石头又犯愁了,觉得肯定弄不开。于是,这块石头一直躺在他的田里。后来,他买了一台农耕机,也被这块石头碰坏了,老农心疼极了,下定决心弄走巨石。于是,他找来很多人帮忙,但当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的部分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稍微一使劲儿就把石头撬起来了。

亲爱的萌萌妈,这个故事给您什么启发呢?

相信萌萌、相信自己。

邹老师敬上

2010年8月24日

P3-6

序言

父母之外的父母心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本书或许给了我们答案。书中80多位向邹晓彬老师提问的父母亲,他们孩子的种种问题,就是父母的种种烦忧,似乎构成了一幅“父母心”的全景图。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父母心”是什么样的呢?

我反反复复被本书作者邹晓彬老师的一片慈爱之心打动。

邹老师在前言开篇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因为孩子在情绪失控之下走向河里而向她求助,她来到河边,听见水中不时传出孩子的咆哮:“你们敢下来吗!你们敢吗!你们不是说很爱我吗!”家长和在场的所有人都在迟疑,没有人敢靠上前去。邹老师却对正在河水里面的孩子喊道:“孩子,我是网上的那个邹老师,我敢下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那句话挽救了一个生命!

为什么那句话能够挽救一个生命呢?难道仅仅是邹老师临场的勇敢和果断吗?如果说这句话会使正在河水中不顾一切耍性子的孩子心头一震的话,能够让他安静地接受邹老师向他靠近并接受她的拥抱的,则是“网上的那个邹老师”平时对他的影响!没有邹老师对这个孩子日积月累的影响,这个孩子的心理防线就不可能被攻破。

“滴水穿石”一词或许能够很好地描述教育的规律,“穿石”是结果,“滴水”是过程。邹老师用一句话救起一个孩子,做了父母都无能为力的事情,这决非一日之功。亲爱的读者朋友,您从这里受到了怎样的震撼呢?

“网上的那个邹老师”——本书作者、重庆市首届十大杰出母亲、“中国首届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当代十大孟母”邹晓彬,我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和描述她,她的感人故事,千百万字也讲不完。

我只知道,邹晓彬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母亲,她的孩子从小身体不好,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邹晓彬把孩子一路培养成高中时的“力王”,培养成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成为一名中国科学院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年轻工作者。

我只知道,邹晓彬1978年走上讲台,30多年来,她转变了数不清的“问题学生”,使他们成为被各界交口称赞的好学生;她转变了许许多多“问题班级”,使这些班级获得各种锦旗。在邹晓彬看来,“问题学生”就是资源,有差距才会不断进步。邹晓彬,已经成为重庆市一代一代新教师入职的“教母”。年轻的教师和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邹妈妈”。

我只知道,邹晓彬是一个患有心衰竭,在死亡线上游走的人,可是她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她的工作,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工作的宗旨就是关怀与唤醒,仿佛海浪拍打沙滩的韵律,给予海边人获得内心的平静,寻求自我的意境,他们茅塞顿开,他们酣畅淋漓,他们也承诺将收获更好地传播和应用。

我只知道,邹晓彬老师发起并主持了重庆市“基于网络环境下运用国学智慧进行母亲教育研究”课题,市教委还专门在重庆德育网上开设了“教子有方栏目”,在重庆市青少年八大工程之一的赛乐网和江北区区域网开设了“邹老师母亲教育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的母亲和孩子有100多万人次访问她的工作室……

我只知道,邹晓彬生命的历程,作为母亲的历程,作为教师的历程,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起死回生。

亲爱的读者,邹晓彬的存在,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力量?

回望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都是在家里进行的,几乎是“全封闭”的,在家里教育好了,就参加科举,就走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早期的家庭教育决定了或者说奠基了。

如今,社会的变迁使教育社会化。可以说,完全独立的家庭教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的孩子在襁褓之中甚至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可以摆脱社会的因素。把社会因素利用好了,就等于编织了一个家庭教育的“网络”,如果您用心利用这个网络,您的孩子成长中的一切问题都不会“漏网”。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难管和不好教育,邹晓彬老师用她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没走进孩子的心”,而且邹老师用她的实践告诉我们怎么样走进孩子的心,这就是本书的要义。这本书,是“父母之外的父母心”;这本书可能比您更懂您的孩子。您的孩子需要这份“父母之外的父母心”。

金光印(本书特约编辑,资深出版人、媒体人)

2011年11月,敬记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他(王东华——编者注)写下了第一本关于母亲教育的著作《发现母亲》,他组建了第一家母亲教育研究所;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的中国,他的母教理论和实践对家庭教育及社会化的学校教育都具有启示意义。

——摘自《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我读过这几本书后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更加体会到了做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第二本书是《发现母亲》,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它让我们深感提高广大妇女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原河北省省长,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季允石

做了妈妈后,我逢人就会推荐的书是《发现母亲》,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著名主持人 沈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做母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晓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704374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