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昕夕闲谈》是我国第一部译自西方的翻译小说,1873年首现于《瀛寰琐记》。译者蠡勺居士借鉴中国小说艺术的优良传统,对小说进行创造性迻译,向读者展现欧洲社会全景图,令人耳目一新。译者的译笔取向与创新传达出他独特的翻译中心观和文化观,其关于小说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理论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译者还借翻译小说指出中国必须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才能强国富民。译者超前的革命意识对后世翻译及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试图说明西方文学汉译之初生态的表现与规律,并为我国翻译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书由张卫晴著。

内容推荐

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外国文学的传人肇始于宗教活动。基督教来华开创了西籍中译的事业,其经籍与布道读本带来了颇具文学性的寓言故事和劝善隽语。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小说汉译,则始于《昕夕闲谈》一书。它是我国第一部译自西方,具体说是译自英语的翻译小说。原作名为《夜与晨》,作者是英国作家利顿;译者署名“蠡勺居士”,其译作自1873年起连载于《申报》的文艺副刊《瀛寰琐纪》,历时两年。

鉴于目前学界尚缺乏有关研究,《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利用京、沪两地所藏资料,对作者及原作、译者及译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

这部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世纪欧洲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动摇,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利顿身为贵族却敢于揭露贵族的丑恶嘴脸,便利用长篇小说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制造舆论,试图影响社会制度的变革。他的《夜与晨》以犯罪问题为切人点,揭示平民犯罪和贵族犯罪的种种社会根源,呼吁学习法国革命,废除特权制度,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会。本文在阐明这些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性作了分析,如小说创作的文学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成就,等等。

利顿的政治呼声在中国产生了回响。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蠡勺居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通过改革才有出路。他根据原作的特点,并借鉴中国小说艺术的优良传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创造性的造译。译作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有关这样一位译者的真实情况,迄今所见可资利用的原始资料几乎无存。本文就译者身份问题既梳理成说,又发表己见,并对译者与《申报》的关系、译者翻译工作的真实情况等问题作了考证。

任何实践活动的背后,无不有着某种思想或理论作为明确的或潜在的指导原则,因此就译作而考察译者的翻译观、文学观乃至文化观,也就成了本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译笔的取向与创新,推断译者对于“信、达、雅”翻译观的态度、对于小说之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文化借鉴的向往。与同时代的小说作家和翻译者相比,他明显具有超前意识,理应在近代小说理论的开拓者之列。正因为如此,本文译者翻译实践本身及其所蕴涵的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我国早期的改良派的创作与主张。

总之,通过上述种种考察和研究,《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试图说明西方文学汉译之初生态的表现与规律,并为我国翻译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书由张卫晴著。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西方小说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国人在鸦片战争后的反思

 第二节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

一 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

二 口岸社会对洋化生活的接受力

三 口岸社会的英语学习热

 第三节 译介西方小说的载体——《申报》副刊

一 中国报业的早期发展情况

二 洋人在上海办报

三 关查创办《申报》

四 《申报》副刊《瀛寰琐记》

第二章 英国作家利顿及其小说《夜与晨》

 第一节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

一 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

二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

 第二节 利顿其人

一 利顿生平

二 影响利顿的作家

三 利顿的创作活动

 第三节 《夜与晨》的情节、人物及艺术特色

一 小说《夜与晨》内容概要

二 主要人物形象

三 小说艺术特色

四 小说文学成就

第三章 蠡勺居士及其译作《昕夕闲谈》

 第一节 蠡勺居士其人

一 蠡勺居士身份考

二 蠡勺居士的知识结构

三 蠡勺居士的选介意趣

四 现存版本

 第二节 《昕夕闲谈》的译文特色

一 译作结构章回化

二 专名、数字汉译法

三 异国事物中国化

四 汉译英诗的艺术

五 增译

六 减译

七 改写

八 反译

第四章 蠡勺居士翻译观的透视

 第一节 忠实观

一 文化忠实观

二 结构忠实

 第二节 达雅观

 第三节 读者中心观

一 读者身份设定

二 读者文化习俗

第五章 利顿小说及蠡勺居士译本的影响

 第一节 原作及译作的影响

一 译作的影响

二 利顿作品在日本

三 政治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 小说功能观

一 利顿的小说功能观

二 蠡勺居士的小说观

三 蠡勺居士的革命观

四 改良派的小说功能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卫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15503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4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