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科医生
内容
编辑推荐

陆星儿编著的《精神科医生》通过描写一名野路子出身的精神科医生,为病态人格包围,所产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痼疾被病人们进一步畸化,人的常识被质疑,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人的各种病态心理。本书通过描写一名野路子出身的精神科医生,为病态人格包围,所产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痼疾被病人们进一步畸化,人的常识被质疑,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人的各种病态心理。

内容推荐

陆星儿编著的《精神科医生》以写知青和女性文学著称的女作家陆星儿,这次深入精神病医院,不平静的医院生活,令她以深沉的、饱含思虑的笔触写就了这部题材独特、鲜见的力作。

精神科医生谢城池,认为要彻底治愈精神病患者,除以药物加以控制以外,还需根据他们的病症、病因,调整其心理压力、工作环境、家庭的氛围……可是,在实施过程中,他遇到了医院要创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为保荣誉,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恋爱婚姻等诸多矛盾和阻力。作品由此折射了真实的人、现实的社会问题。

《精神科医生》内涵深刻,生活气息浓郁,颇具可读性。

试读章节

偶尔有一丝风,烫人的,好像刚从高炉里燎过,划一根火柴能着。院里的两棵梧桐树被晒得无精打采,叶子都蔫了,软塌塌地垂着,只有躲在枝叶里的一群知了,愈燥热声音愈嘹亮刺耳,把人叫得心烦意乱。

一楼的门诊停了。三楼、四楼的住院病人很听话地开始午睡,尽管热得睡不着,在席子上翻来滚去,但没有人敢出声。所以,护士长宋樱樱认为,精神病人要比幼儿园里的小孩子好哄。当然,有的病人一旦发作,天不怕地不怕,压制或强迫他们得有一套特殊的办法,虽然残酷但是有效,毕竟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

病房安静。楼梯拐角处的一道道小门随时都锁紧着,医生护士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得不断地用钥匙开门,还得习惯性地随手锁门。谢城池来精神病防治院报到的第一天,就在院长办公室领到十几把编了号的钥匙,并由宋樱樱领着,把一道道编了号的门试开一遍,再挂到裤腰上“叮叮当当”的。回到家,他妻子一看到那串钥匙就嘀咕一句:“像监牢里的看守!”他不还嘴。每天上班前,谢城池先把一大串钥匙别到裤襻上,像武装警察别手枪一样郑重其事。

天热,病房的门窗都敞开着。窗上有一根根铁条纵横交错。留出的空档,能伸出手臂但钻不出脑袋。窗朝南的病房,风被铁条切割了,可仍然畅通。最闷热的,是那间有西晒的观察室,原先是仓库,墙角还堆着十几只从病床上撤下的垫子。观察室很小,只放一张病床,还有一把椅子和一个吊输液瓶的铁架,如有家属坐着看守,别人再进去,只能侧着身子了。昨天,送来一个正发着高烧的女病人,还没确诊,还在观察。这女病人,是谢城池在门诊值班时收下的,神志完全糊涂了。她高个子,却瘦得只剩下一把骨架。住进观察室时,也没有家属来陪。观察室闷热,像半截货车车厢,有股同候车室差不多的气味。谢城池在病床边站了会儿,就有窒息感,必须张大嘴呼吸。病人接过氧气,打了退热针,体温仍不见下降。

“这房间怎么能做观察室?没病的也要住出病来!”谢城池对护士长宋樱樱说。

“你不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喔,我们这个医院在区里是先进单位。你知道吗,院长室马上要腾出来做病房,院长只好和你们医生挤着办公。现在病人多起来了,医院就这个条件。”宋樱樱好心告诫这位新来的医生,“我看得出,你眼光蛮厉害的,不过,在这里做医生,还是少挑剔。”谢城池笑笑。来报到之前,卫生局一位处长找他谈话:“这个精神病防治院,是先进单位。我们看你考得不错……”处长的眼神里有恩赐的意味。谢城池隐隐感到,他还没有迈进医院大门,好像已沾染了先进的光。也许,护士长的提醒有道理。他反省过自己,所有的挫折,是否可以归结为一点:他的眼光过于敏感,忍不住地要挑剔……

中午的时候,总值班的护士坐在二楼半的过道口,有一把尼龙躺椅,可半倚着稍稍地闭目养神。谢城池从四楼观察室走到三楼时,靠在躺椅上的小护士,一听到有脚步声,立刻端正身子,扯了扯刚遮没膝盖的白大褂。

“谢大夫,你值了夜班,还不早点回家?”

“观察室里的病人高烧不退。”

“应该转院。”

“再看看情况。”

谢城池在走过二楼半的过道时没停下步。他还不知道这位小护士姓什么。小护士名副其实的小,瘦削的脸像颗剥出壳的瓜子仁,嵌着的小眼睛、小嘴巴都细细巧巧的,笑起来嘴角还有一股稚稚的奶气。谢城池很想停下来问她:“护理精神病人害怕吗?”她长得文气、纤秀,应该坐洁净、衡温的电脑间似乎才相配。而楼上病房里有些疯疯癫癫的女病人,因为长期眼用有激素的药物,一个个都臃肿、粗粗拙拙的。他还想问她:“从护校毕业是自愿来精神病防治院的吗?”他是自愿。因此,他妻子不断埋怨:“像你这种人,世界上少有!”他不还嘴,对待妻子他有既定的方针:大事不让,小事一律装戆。

阿七头学名叫施七,可从来没人这样庄重地称呼他,都喊惯了绰号:“丑八怪!”阿七头的长相的确不堪人目:橄榄头,斜白眼,两条倒挂眉毛又稀又短,像两条僵而不死的毛毛虫。他说话结巴,结巴得厉害时,“毛毛虫”就在他狭窄的脑门下一起一伏地抖动着。阿七头还驼背,八字脚,走路像只企鹅一摇一摆的。但阿七头心肠好,临时留在医院里看门房间,工作极端认真负责,大门口只要有人进出,他两只小斜眼,一左一右的瞥,视线成放射型,连蛛丝马迹也躲避不过。这样酷热的中午,他却一点不瞌睡,聚精会神地守着门房间的小窗口,好像在边防线放哨,时刻会有敌情出现。

“施七,我在四楼观察室,如果有人找,麻烦你喊一声。”谢城池站在停车棚里对着门房间说。

“谢大夫,有,有数嘞!”阿七头听到这一声“施七”的称呼,受宠若惊,还在学堂里读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才叫他名字。他激动地迎出门,在毒辣的日头下站得毕恭毕敬。

“快进去,外面晒死了。”谢城池跑进门房间,把桌上的台扇拧大一档。

那个老式台扇,旧得掉牙了,转动的速度稍稍加快,三瓣铁锈斑斑的叶片,犹如一个患有狂躁性精神症病人,不仅抖动得厉害,还呼叫出令人惊悸的响声。

“还,还是开小……小点,要把病人吵、吵醒的。”阿七头说得恳切。他在三楼的男病房里,断断续续住过几年,很能体会到睡不好觉的痛苦。他发病时,经常兴奋得几天几夜不想睡觉,而且无法自控,有时就野在马路上到处走,狂想着全市的电车在听他指挥由他率领,他只有马不停蹄地走,所有的车子才能开动……

“施七,等会儿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P4-7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动,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科医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星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07236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307976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1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