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语文撞上心理学--幸福变色龙
内容
编辑推荐

语文学习也可以变一种方式,《语文撞上心理学--幸福变色龙》(作者肖军)创造性地将语文阅读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语文撞上心理学--幸福变色龙》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解读中学语文课文、赏析课外经典作品,语文学习因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内容推荐

《语文撞上心理学--幸福变色龙》(作者肖军)分为上下两册。《幸福变色龙》分册重在揭示入与人之间的关系,分“趣味心理”、“爱情无价”、“友情无敌”、“亲情无限”、“生命教育”、“情商教育”、“艺术心理”、“心理常识”八个章节,《快乐丑小鸭》分册重在探索自我及感悟心灵,分“人物心理解码”、“刘禹锡对柳宗元”、“认知心理”、“心理防御机制”、“对成语的心理学解读”、“心灵小故事点评”六个章节。

《语文撞上心理学--幸福变色龙》不仅是同学们学习语文与心理学的好帮手,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好参谋,是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好素材。

目录

第一章 趣味心理

1.“水煮扁鹊”:初入职场者的反面教材

2.通过《西游记》人物作自我人格分析

3.疯狂英语与森田疗法

4.我们都是变色龙

第二章 爱情无价

1.《致女儿的信》:爱情的本质是美和力量

2.《致橡树》:什么是真正成熟的爱情?

3.《诗经·关雎》:完美爱情四部曲

4.《诗经·蒹葭》:爱的幻觉是把双刃剑

第三章 友情无敌

1.《论友谊》心理解读

2.友谊与竞争‘

3.《送元二使安西》和

《别董大》(其一):前路有无知己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真正的友情超越时空

第四章 亲情无限

1.《羚羊木雕》:代沟该如何消除?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心理探秘

3.《背影》:笨拙的、有杂质的爱才是真爱

4.《散步》:爱的循环之美

第五章 生命教育

1.《紫藤萝瀑布》:释怀痛苦的启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将欺骗变成怀恋吧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接受有缺陷的生活

4.《提醒幸福》: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人生幸福的法宝

5.《红楼梦’好了歌》:降低心理依赖才是真的“好”

第六章 情商教育

1.苏东坡的情商

2.《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体现了情绪的适应功能

3.跟傅雷学情绪管理

4.《伊索寓言‘蚊子与狮子》:骄傲的根源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积极的情绪让我们从奇寒中感受温暖

第七章 艺术心理

1.《记承天寺夜游》:给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杨修之死》的艺术缺陷

3.《观沧海》: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4.《香菱学诗》中的痴迷心理

5.《白兔和月亮》:审美要有心理距离

第八章 心理常识

1.论语中的心理学

2.《公输》中的“窃疾”是怎么形成的?

3.《自己与别人》:心灵成长的根本

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我们如何获得心灵的自由

5.《狼》:心理战的生动教材

6.《入若耶溪》:以动衬静的心理解释

试读章节

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告诉我们:爱情的本质是美和力量,是忠诚,是心灵的追念。

现在的问题是,在苏霍姆林斯基笔下如此美好的爱情,为什么在现实中那么不容易实现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爱情的海洋中苦苦挣扎?为什么有人对爱情彻底绝望呢?为什么有人要用玩世不恭的态度面对爱情呢?

是苏霍姆林斯基欺骗了我们吗?是他同时也欺骗了自己的女儿吗?

当然不是!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成熟的爱情。

什么才是真正成熟的爱情呢?当代著名诗人舒婷在她的代表作《致橡树》中明确地告诉我们:真正成熟的爱情必须是平等的,是彼此独立的。

《致橡树》一诗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向橡树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爱情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爱情模式,完美地体现出富于现代人文精神的爱情品格。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如果我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灵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如果我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六个否定性比喻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吧!

第一类就是“青藤缠树式”的爱情观,其意象是“攀缘的灵霄花”。这类人因为在爱情中过分依赖对方,所以特别害怕失去对方,会紧紧地缠住对方。而他/她越是害怕失去对方,他/她就越会失去对方。在爱情中,对恋人适当的依赖是必须的,有好处的,但过度依赖对方则是他/她没有足够力量支撑自我人格的表现。过度依赖不仅会限制自己的成长,也容易让对方感到疲惫。一旦对方忽视了他/她,他/她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产生痛苦感和挫折感,并开始埋怨对方。埋怨多了,爱情就变味了。

第二类就是把一厢情愿当永恒,追求虚幻满足的爱情观,其意象是“痴情的鸟儿”。一厢情愿的爱,就是我们常说的单相思。单相思的人爱的大多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而是他/她心中的梦想。或者说,他/她所爱的那个人不过是他/她梦想的载体而已。心理健康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即一个人区分现实与虚幻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与弱可以显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而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其区分现实与虚幻的能力相比于成年人会低一些。因此,青少年在爱情的朦胧期常常会将自己虚构的恋人形象投射到自己喜欢的异性身上。因为他/她爱的并不是真实的对象,当然也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爱啊!唯有走出自我,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成长,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坚实的根基。

第三类就是牺牲自我,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其意象是给对方带来慰藉的“泉源”、提高对方地位的“险峰”、给对方带来温暖的“日光”以及滋润对方的“春雨”。作为女性,诗人也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并不是真正的永恒的爱情。永恒的爱情一定是彼此关爱、相互支持的,而不是单方面付出——单方面奉献的爱情是无法长久的。

为了爱,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她不当附属品,她不想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

读到这里,我们会忽然发现,舒婷笔下的木棉树形象和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形象是何其相似啊!“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简·爱的这段对白和木棉树的内心独白极其神似?

诗人接着写道:“你有你的铜皮铁干,/象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而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迈挺拔、锋芒毕露;也对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像“沉重的叹息”?这叹息声带着旧时代痛苦的伤痕——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女性为了实现自己在爱情与婚姻中的价值而苦苦挣扎啊!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于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P18-21

序言

一切文学都是人学,而一切人学都离不开心理学。如不能从心理学的层面把握人性,文学家的写作就会流于肤浅。因此,文学家往往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一切阅读都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品的思想内涵,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这样,文学与心理学、阅读与心理学就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撰写这套心理阅读丛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启发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及作家。

而另一个目的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这是我在教育教学中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中学生心理日记点评》、《小学生心理日记点评》系列著作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公开出版并获得读者好评之后,我便开始了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来解读中学语文课文、赏析课外经典作品的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初中语文课本中某些文章的主题进行心理诠释;二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码;三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现象(或者是某个片段、某一细节)进行心理透视;四是对一些有心理含量的成语与课外小故事进行心理解读和点评。

这是一项很有趣的工作。在我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我还没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之前,我就已经有这样一种习惯,就是常常不自觉地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文本。在正统的语文教师看来,这种习惯是偏离语文教学正轨的、不入流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这种习惯,而正是因为不放弃,才有了《中学生心理日记点评》、《小学生心理日记点评》 (丛书)的出版以及今天这套鼯文撞上心理学》丛书的诞生。

引导中学生以心理学的视角理解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向中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的需要。这项工作曾经有人尝试过,也有过不少独特的见解,但是很零碎,没有形成一部专著。而本书虽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心理学大师们的引领下向文本深处挖掘,但看到的视野还是非常有限,所到之处仍然很肤浅,系统性也不是很强。读者从本书的目录中可以发现:为了保证我们的素材大部分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少部分来自同学们所熟知的课外文章,我们无法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编排,而只能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

另外,关于上下册的书名还需要说明一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变色龙》在于揭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而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丑小鸭》侧重对自我的认识,侧重个人内心的感受。二者存在着“外”与“内”的关系。因此,《幸福变色龙》分册侧重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快乐丑小鸭》分册重在探索自我及感悟心灵。之所以还要在“变色龙”前面加上“幸福”二字,在“丑小鸭”前面加上“快乐”二字,读者通过阅读书中的相关文章就会明白:心理阅读一定要抛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纯粹心理的层面张开求异的翅膀,翱翔于思想的天空。此种思维方式,难道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吗?难道不正是我们的学生甚至老师所缺乏的吗?

中学生心理阅读是一项大胆而全新的尝试。既然是尝试,就难免有瑕疵。在此希望中学生读者能光临“肖军咨询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beixiaojun)互动交流,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心理教师、语文专家、心理专家不吝赐教。

探秘是一段旅程。在旅程中,有了您的批评与指正,将不会再有寂寞和孤独……

肖 军

2013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语文撞上心理学--幸福变色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0081693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3054850
中图分类号 G633.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