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酒泉历史文化概览/酒泉历史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酒泉历史文化概览》(作者孙占鳌)是“酒泉历史文化丛书”的首卷,全面论述了酒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旨在向读者概要介绍博大精深的酒泉历史文化全貌。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酒泉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内容推荐

《酒泉历史文化概览》(作者孙占鳌)是“酒泉历史文化丛书”的首卷。全书概括介绍了酒泉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酒泉的历史沿革及政治经济发展概况,《酒泉历史文化概览》是一部展现酒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的鼎力之作。它的出版,必将对展示酒泉形象、弘扬酒泉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第一章 悠久历史/1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酒泉/1

远古时期/l

夏、商、西周时期/2

春秋战国时期/3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酒泉/5

乌孙、月氏西迁,匈奴占据酒泉/5

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5

列四郡据两关/7

移民实边/1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泉/11

曹魏、西晋时期/ll

五凉时期的政权交替/13

北魏、西魏、北周时期/19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酒泉/21

隋王朝统治时期/22

唐王朝统治时期/23

吐蕃占领时期/26

张氏归义军政权时期/27

第五节 五代宋夏时期的酒泉/31

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3l

甘州回鹘统治时期/34

沙州回鹘政权/35

西夏统治时期/36

第六节 蒙元时期的酒泉/38

蒙古汗国时期/38

元朝统治时期/40

第七节 明代的酒泉/43

军政建置和关西七卫/43

修筑嘉峪关/45

两次闭关/47

屯田与工商业/48

第八节 清代的酒泉/50

行政建置/50

左宗棠经营酒泉/51

经济发展/54

第九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酒泉/56

闻家圈起义/56

建置沿革/57

各路军阀掠夺酒泉/58

抗日战争时期的公路建设与石油开发/59

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危机/61

酒泉和平解放/62

第十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酒泉/64

行政建置/64

经济社会发展/66

第二章 灿烂文化/72

第一节 敦煌学/72

敦煌学的兴起/72

敦煌学的内容/76

敦煌学的发展/79

第二节 汉简/84

敦煌汉简/85

居延汉简/86

第三节 诗歌/89

从民间歌谣、口头传唱到文人创作

的探索时期/89

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92

文人学士的唱和应景时期/114

快速发展时期/117

第四节 散文/123

以赋体为主的散文开创时期/123

骈体史论并行时期/124

散文创作的繁荣时期/127

写实创作时期/134

大发展时期/137

第五节 小说/139

古代小说发展概述/139

酒泉宝卷/143

新中国小说创作/148

第六节 音乐舞蹈戏剧/151

音乐歌舞的形成/15l

音乐歌舞的繁荣/154

戏剧艺术的发展/162

音乐、舞蹈、戏剧的全面发展/164

第七节 美术绘画/167

古代岩画墓画艺术/167

古代石窟绘画艺术/17l

古代造型艺术/172

现当代美术/175

第八节 书法摄影/179

书法/179

摄影/186

第九节 史学/189

第十节 奇石文化/193

第十一节 酒文化/199

酒文化渊源/199

酿酒历史/199

饮酒风俗/20l

第三章 名胜古迹/203

第一节 文物古迹/203

火烧沟原始部落遗址/203

酒泉岩画/205

玉门关/209

阳关/211

酒泉境内的长城/213

河仓城/217

悬泉置遗址/218

肩水金关遗址/219

大湾城遗址/220

地湾城遗址/22l

锁阳城遗址/221

党城城堡遗址/223

石包城城堡遗址/223

石板墩遗址/224

白墩子遗址/224

莫高窟/225

榆林窟/229

东千佛洞/232

西千佛洞/233

五个庙石窟/234

魏晋地下画廊/234

文殊山石窟寺/237

白马塔/239

金塔寺/24l

酒泉鼓楼/24l

酒泉晋城门/243

嘉峪关关城/243

悬壁长城/245

长城第一墩/246

药王宫古建筑群/247

桥湾古城/247

第二节 风景名胜/248

鸣沙山·月牙泉/248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249

西汉酒泉胜迹/250

金塔鸳鸯湖风景区/253

双塔湖景区/255

玉门赤金峡水利风景区/255

金塔金鼎湖清泽溪风景区/256

酒泉常青苑/256

遗明梦柯冰川/256

哈什哈尔国际狩猎场/257

哈尔腾国际狩猎场/258

苏干湖/258

渥洼池/259

怪石海/261

金塔胡杨林/26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63

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264

酒泉世纪广场/265

阿克塞民族风情园/268

敦煌古城/268

三危圣境/269

酒泉大法幢寺/270

敦煌雷音寺/272

敦煌博物馆/272

敦煌民俗博物馆/273

金塔榆树井三元道观/274

第四章 民俗风情/275

第一节 饮食文化/275

节 日饮食/275

风味小吃/278

土特产品/284

第二节 节庆风俗/289

春节/289

元宵节/291

惊蛰节/291

寒食节/292

清明节/292

浴佛节/292

端午节/292

中元节/293

中秋节/293

重阳节/294

十月初一/295

冬至节/295

腊八节/295

第三节 民间文艺/296

猜灯谜/296

演皮影/296

唱“花儿”/296

跳“地蹦子”/297

扭秧歌/298

划旱船/298

耍龙灯/299

舞狮子/299

踩高跷/300

驭竹马/301

跳芯子/301

摆锣鼓阵/302

霸王鞭/303

福禄车/303

二鬼打架/304

第四节 少数民族风俗/305

蒙古族/305

哈萨克族/313

裕固族/318

回族/322

东乡族/326

后记/331

试读章节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酒泉先民从事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以部落为社会基本组织单位,多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各氏族部落都是兼营农业的游牧人群。他们在春天出冬场(游牧社会人畜过冬的地方)后,先到河谷种下麦子,然后往山中移动,开始一年的游牧。秋季回来收割后,再回到冬场。如此在河谷中种麦,在附近山坡草场上游牧,生活所需比较充足。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尤其是开垦用的青铜镘和耕作用的青铜铲、青铜锄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各种木石骨蚌农具仍大量使用,尤其是木质耒耜仍然是主要耕播工具。人们较大规模地在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开垦耕地,为了防洪排涝建立起农田沟洫体系。与此相联系,垄作、条播、中耕技术和选种、治虫、灌溉等技术亦已萌芽,休闲制逐步取代了撂荒制。为了掌握农时,人们已开始利用物候知识。不过这一时期农田的垦辟仍然有限,耕地主要集中在各自孤立的村邑周围,稍远一点就是荒野,可以充作牧场,所以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一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错杂并存,生产工具、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战国时期,生活在酒泉一带的主体民族是羌戎、月氏、乌孙。

这一时期,秦人对甘肃境内的羌人发动了无数次征服性战争,大量的羌戎人被驱逐出甘肃,融入华夏民族之中,或向其他地方迁徙流动,或仍留在本地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成为酒泉的土著民族。

月氏人生活在酒泉至张掖、武威一带,乌孙人在敦煌、瓜州地区。

月氏许多部落结成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具有奴隶制国家性质。这既是社会组织,也是生产组织,更是军事组织。平时是游牧生产的成员,在各自的分地内游牧、打猎,也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是勇猛的士卒,听候指挥,冲锋陷阵,驰骋疆场。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人口的繁衍就会更加迅速。

乌孙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事农业的民族。乌孙的社会组织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是宗法的氏族部落组织,已进入阶级社会。乌孙社会实行以昆弥(国王)为首的专制统治,昆弥(王)是最高统治者。乌孙实行全民皆兵,平常的生产组织与战时的军事组织是完全合一的。

自战国以来,甘肃东部的秦人和不少中原人进入酒泉境内,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也同时传人酒泉,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铁器的普及和牛耕的出现,为农业生产中实现精耕细作准备了条件。到战国后期,深耕得到广泛提倡,连种制逐步取代了休闲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多样的轮作倒茬方式。原来一直定居境内的农业人口,由于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品种也不断增加。月氏、乌孙人在祁连山下有许多优良的草场,他们放牧的牲畜品种主要有牛、羊、马、驴等,羊是其主要衣食之源。牛也是主要的畜种之一,它是驮物的役力,也是食品——肉和乳的重要来源之一。马更是重要的畜种,可以吃肉喝奶,可以代步驮物:打仗时还可以冲锋陷阵,更代表一个民族的战斗力。当时的月氏人已经有相当高超的养马技术。P3-4

序言

文化是一种传承,凝聚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文化是一种影响,弘扬着美德,激发着正义;文化是一种情怀,蕴含着民族之魂,体现着国家之神。文化的这种传承、影响和情怀特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力量,无影无形却坚定持久,无声无息却直入人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感召力。一个民族的复苏,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就没有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酒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内涵丰富的简牍文化、大气磅礴的边塞文化、连绵不断的长城文化、横跨欧亚的丝路文化、气贯长虹的飞天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在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酒泉市志》《酒泉通史》出版之后,我们组织开展了“酒泉历史文化丛书”的研究、编纂工作,意在更为系统地向世人展示酒泉灿烂的历史文化。《酒泉历史文化概览》是“酒泉历史文化丛书”的首卷,概括介绍了酒泉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是一部展现酒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的鼎力之作。它的出版,必将对展示酒泉形象、弘扬酒泉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化传承文明,文明促进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吸取本土文化的丰厚营养,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使博大精深的酒泉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希望各级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起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快文化发展。

酒泉人民的大手笔,创造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也一定能铸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我相信,酒泉人民必将高扬“开发、开放、合作、发展”的时代精神,以恢弘的气势、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谱写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康军

2012年9月于酒泉

后记

为加快酒泉文化强市建设,酒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组织开展历史文化研究,编纂出版“酒泉历史文化丛书”。

《酒泉历史文化概览》是“酒泉历史文化丛书”的首卷,全面论述了酒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旨在向读者概要介绍博大精深的酒泉历史文化全貌。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酒泉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长康军先生为本书写了前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魏胜文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卫国教授,兰州大学刘光华教授、汪受宽教授、樊保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伟先教授对本书的编纂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借此机会,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遗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酒泉历史文化概览/酒泉历史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占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1040536
开本 32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2013024078
中图分类号 K294.23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 7: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