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酒泉民族史/酒泉历史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在一定的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相互交往,逐步增加了语言的相互沟通、互相交流。沟通交流的双方相互吸收对方的方言与词汇,逐渐融合,又会形成一种新的共同语言。部落联盟的组织及主体的部落宗教信仰、礼仪形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长期影响,会逐步形成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心理素质方面的共同体,这种地域、语言、经济和心理素质方面稳定的共同体就是最初的民族。

民族在原始社会经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到原始社会末期而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酒泉早期民族的形成,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但民族也随着时间的历程而变化。由于战争、迁移、自然灾害、民族通婚、杂居及文化融合等原因,一些古老的民族逐渐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那种由于民族之间各种关系而产生的新的民族,其过程与由部落而发展起来的民族过程不同。它是在社会发展的更高水平上,由原来的古老民族经过同化、分化与重新融合而形成的,这是民族形成的另一过程。

二、酒泉的早期民族

20世纪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瑞典学者布林,在酒泉市肃北县塔崩布拉克发现约1500万年前的“甘肃古猿”化石,证明酒泉曾经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经过古猿人、直立人、智人的漫长岁月演化,到距今约l万年前,酒泉人类逐渐进人旧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前后,进入新石器时代。最初,人们以打击方式制造石器工具,过着以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生活。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人们结合成一种稳定的集体,几个有亲属关系的氏族又逐步发展成部落。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破坏了部落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使部落聚合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民族逐步形成。

人类自从走出原始社会以后,受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类民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占据着一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从事着农业生产;而游牧民族则活动在广大的地势高寒草原区,进行放牧和狩猎。历史上,这两大种族之间劫掠与被劫掠的争斗一直不断,彼此消长。酒泉最早的民族——羌族,可能就属于游牧民族的一种。. 夏、商、西周时期,生活在酒泉的主要是羌、戎两种民族。羌人是以畜牧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游牧部落人群,兼有狩猎、采集活动,在条件适宜的地方,也从事简单的农业种植。戎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农耕部落人群,兼营发达的饲养业,也进行狩猎活动。

酒泉羌戎人努力继承古羌人的文化,创造出了驰各中外的火烧沟文化,为丰富和发展“西羌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火烧沟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火烧沟遗址以墓葬为主,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给死者佩戴金银首饰并将其作为死者的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是古代羌戎民族先民的一支。P8-9

后记

《酒泉民族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为指导,全面记述了酒泉有史以来酒泉各民族发展的历程,论述了各个时期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演变。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酒泉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长康军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前言;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伟先教授审阅、修改了全书;酒泉市史志办公室刘生平、庄飞提供了部分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酒泉民族史》编纂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历史资料缺乏,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10月

目录

序论/1

第一章 先秦时期/6

第一节 酒泉早期民族的形成/6

第二节 羌族/10

第三节 戎族/12

第四节 月氏/14

第五节 乌孙/15

第二章 秦汉时期/17

第一节 汉民族主体地位的确立./17

第二节 匈奴/2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28

第一节 民族融合发展的孕育/28

第二节 氐族/31

第三节 鲜卑/35

第四节 柔然/42

第五节 粟特/45

第四章 隋唐时期/47

第一节 民族融合发展的高潮/47

第二节 吐蕃/66

第五章 五代宋夏时期/69

第一节 多元化发展中的民族融合/69

第二节 党项族/89

第三节 回鹘/100

第六章 蒙元时期/115

第一节 蒙元统治时期的民族发展/115

第二节 蒙古族/128

第三节 回族/162

第七章 明清时期/185

第一节 明代民族关系的发展/185

第二节 清代民族政策的调整及民族经济的

发展/194

第三节 回民反清斗争/203

第四节 满族/211

第五节 裕固族/214

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228

第一节 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的新发展/228

第二节 哈萨克族/237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253

第一节 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53

第二节 东乡族/290

第三节 藏族/305

第四节 土族/329

第五节 撒拉族/330

第六节 维吾尔族/332

第七节 土家族/336

后记/338

参考书目/339

序言

酒泉,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息、迁徙、征战、交流的大舞台,也是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荟萃的地区。历史上多种民族在这里交错杂居、和战相继,谱写了一部绚丽多彩的民族史。

先秦时期,羌、乌孙、月氏、匈奴等古代民族曾在酒泉繁衍、生息。秦朝初年,月氏逐走鸟孙,独占河西走廊。公元前203年左右,匈奴战败月氏,成为河西走廊的主人。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霍去病收复河西地区,设四郡,据两关,将中原数十万汉族移民到酒泉,掀起了酒泉第一次开发高潮,汉民族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大批中原人士迁居酒泉,拉开了酒泉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序幕。

唐代包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流,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高潮。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领河西地区,实行民族同化政策,酒泉历史经历了一个“吐蕃化”的过程,西藏文化在河西地区广泛传播。

宋夏蒙元时期,回鹘族、党项族、蒙古族政权先后统治酒泉,留下了大量的回鹘文化、西夏文化和蒙元文化痕迹,呈现出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发展。

明代中原王朝与蒙古政权长期对峙,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发生激烈交锋;清朝大力调整民族政策,通过一系列的诸如军事、宗教、政治等手段,对河西地区的蒙古、满、汉、回等民族进行卓有成效的管辖,酒泉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民国时期,在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影响下,大中华民族一元论成为社会主流,民族主义精神空前高涨,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各族人民融合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至2010年,酒泉市有40个民族,人口109.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9个,人口6.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66%。酒泉人口规模在千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1771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8.58%;东乡族220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5.50%;蒙古族621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02%;哈萨克族330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33%,裕固族296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77%;藏族762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2.29%。

酒泉的民族发展,概括起来讲,有三个特征。

一是民族的多样性。酒泉地区民族众多,目前有40个民族。这样多的民族长期生存在同一地区,体现了各民族极强的包容性。实际上,酒泉历史就是多民族共存,多民族交替主导发展的历史。形态多元、体系繁杂、宗教色彩浓厚是酒泉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古代先后受羌、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吐谷浑、氐、柔然、吐蕃、回鹘、党项、蒙古、满族等民族统治,虽然有些民族统治时间长,有些民族统治时间短,但都对酒泉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是文化的边缘性。酒泉地处中原汉文化圈与青藏高原游牧民族文化圈的边缘、交汇地带,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酒泉民族文化中,至少有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三大板块,这在国内其他地区是很少见到的。酒泉地理位置独特,军事战略意义重大,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西域民族争夺的焦点,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舞台。

三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性。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在酒泉大地上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酒泉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多民族的迁徙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文化圈边缘部分的交叉,反映了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它不仅形态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就其文化特性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性。

《酒泉民族史》是酒泉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也是酒泉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民族发展的著述。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为指导,以文献著述与考古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全面反映了酒泉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发行将对我们加强民族团结、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建设酒泉文化经济强市起到积极作用。

在此,我对编著《酒泉民族史》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康军

2012年10月于酒泉

内容推荐

《酒泉民族史》(作者孙占鳌、张宏伟)记述范围以现酒泉市行政区划为准。《酒泉民族史》中的“全市”指酒泉市所辖的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全区”指2002年9月撤地设市前酒泉地区所辖的酒泉市(县级市,2002年改为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安西县2006年8月更名为瓜州县。

编辑推荐

《酒泉民族史》(作者孙占鳌、张宏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观为指导,将汉文献记述的材料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相结合,以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记载为印证,对各时期现酒泉区域内所有民族的历史渊源、人口分布、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综述,论证了各个时期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各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发展的关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酒泉民族史/酒泉历史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占鳌//张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1040451
开本 32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3016876
中图分类号 K280.423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