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人常将“五福临门”作为春联的横批。两千多年前的官方史书《尚书·洪范》解释说:“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是:长寿,富裕,健康安宁,好德,善终。)许多人相信“好德”在五福中最重要,可以带来其他四福。

“德”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做了两种“德”的极端对比:“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他们是真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因此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德。)

很多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行德可以积德,行德是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能够得到福报这个果,所以积德和福报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将德分为阴德和阳德。老子所说的上德是完全不要回报的、不流于表现形式的德,或许和“慈悲”同义(从字面上看,“慈悲”是“此心非心”,即不分厚薄,同样看待,像太阳一样伟大),我认为阴阳两德介于老子说的上德与下德之间。

阴阳之德的区别在于人们行德的方式。阳德是公开行善,但可能被人诟责为沽名钓誉,“积”不下多少“德”,因为行善者已经从人们的赞扬中得到回报。然而,一人行善,带动别人效仿,弘扬了积德行善的行为,亦会有不小的福报。

行阴德则为做好事不留名,虽然也是求回报的,但是方式不同。行善者希望通过造福他人,福及自己的来生和子孙后代。有些人认为,同样的善事。跟积阳德相比,积阴德的福报要更大。

在我看来,只要是行善,无名(阴德)也好,有名(阳德)也罢,都是助人为乐,造福他人。只要功利心不太重,没有走到老子所说的“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具备“下德”的人)做善事得不到回应时,就强要)那一步,都是值得颂扬和提倡的。

德的反面是损,也叫“缺德”。暗地里做坏事是阴损,公开地做坏事是阳损。损人必损己,甚至还可能祸害后代,正如《易经》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文言》)。

为善得福,造恶生祸。越多人“有德”,世界越美好。

总是有企业做些损人的勾当。有些是“明损”,比如,通过垄断手段或趁人之危获取暴利,将“自己人”的快乐建立在“外人”的痛苦之上。还有些是“阴损”,比如暗中使坏(产销有毒产品)、当面撒谎(挂羊头卖狗肉)、虐待员工(钻法律空子逃避雇主责任)。为求心安,他们其中有些人一边做着亏心事,一边到庙里烧香捐钱,祈求佛祖罩住他们,岂不滑稽?

有些企业的助人(施德)是以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施损)为代价的。例如,它们在河流上游建立高产值的生产基地,表面上给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生产产品、解决就业),积德;实际上工厂排出的废物严重污染下游环境,视他人性命安危于不顾,损人。

这些企业的眼光都只局限于小圈子,自认为造下了一时之福,却是在以小我之利损大我之福,以当今之利损千秋之福。

古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损人的人必自食恶果。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德字存心,真为自己、他人以及子孙后代造福。P8-9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从身份上的中国人到精神上的中国人

第1部分 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人生的境界

 1—1 死而不亡者寿:要“钱”还是要“命”?(一)

 1一2 道生之,德畜之(一):一命、二运、三风水

 1一3 道生之,德畜之(二):四积德、五读书

 1一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阴德和阳德之说

 1一5 终不自为大:王之涣的黄河精神

 1—6 有无相生(一):向曹操学加减法

 1—7 上善若水:自强不息,还是利万物而不争?

 1—8 自知者明(一):刘邦的《大风歌》

 1—9 自知者明(二):心中有梦可喜,心中有数可贺

 1—10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情练达即文章

 1一11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一12 大巧若拙,大富若穷:不忘稼穑艰辛

 1—13 不失其所者久:“国在山河破”

 1—14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香港的中秋垃圾

 1—1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要“钱”还是要“命”?(二)

第2部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美文化差异

 2一1 知不知,尚矣:天下四种文化人

 2—2 高下相倾(一):中美文化阴阳

 2—3 知常日明:《阿凡达》和《孔子》背后的时间观

 2—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希拉里和温家宝看中美关系

 2—5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血淋淋还是情脉脉?

 2—6 去甚,去奢,去泰:在中国没有纯粹的商业关系?

 2—7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宝洁进中国

 2—8 知止可以不殆: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第3部分 名可名,非常名:企业家的盘古志

 3—1 名可名,非常名:企业家的盘古志

 3—2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一个企业上天人地的框架

 3—3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品牌疆界图

 3—4 美言不信:“三鹿”的美丽谎言

 3—5 有无相生:品牌的两面

 3—6 难易相成:品牌的三界

 3—7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消费者的三个需要层次

 3—8 万物莫不贵德:一个天、地、人“三情”的品牌框架

 3—9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大品牌和伟大品牌之别

 3—1O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品牌之神形

 3一11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品牌形象”还是“品牌意境”?

 3—12 有生于燕:从“亡、氯、无”看创新的极限

 3—13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关系的质量决定品牌价值

 3一14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距离

 3—1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服务的“态”和“度”

第4部分 战胜以丧礼处之:我等做得到吗?

 4—1 战胜以丧礼处之:我等做得到吗?

 4—2 善为士者不武(一):总是损人,岂能利己?

 4—3 善为士者不武(二):总向顾客动武,能赢吗?

 4—4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百忍成金

 4—5 以无事取天下:做生意好比谈恋爱

 4—6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持之有故,言之在理

 4—7 高下相倾(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5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何可为何不可为?

 5—1 小国寡民:乔羽的小民情结

 5—2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丰子恺的儿童漫画

 5—3 信言不美:电器大王蒙民伟

 5—4 见小日明,守柔日强:高锟的潮平岸阔

 5—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金庸小说的魅力”

 5—6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二):香港置地广场

 5—7 夫礼者,忠信之薄:王石与黄光裕谁更“恶”?

 5—8 少则得,多则惑(一):小猫钓鱼”

 5—9 少则得,多则惑(二):谢瑞麟的三起三落

 5—10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第6部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6—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的“识字”人生三阶段

 6—2 知足者富:我的营销学旅三阶段

 6—3 长短相形:中为外用

 6—4 至誉无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6—5 大象无形:刘姥姥进大观园

《道德经》索引

其他书目索引

人名、地名及其他索引

致谢

序言

这本小集子中收录的60篇随笔,是我跨入耳顺之年对营销、品牌、人生、未来的感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我此生心迹的一个回顾。

人生如梦,祸福相依。我今生第一个30年的经历是曲折的:还没念完初一就因“文革”而失学;16岁到农村插队,面朝黄土背朝天近六年,期间“臭老九”母亲因毛主席语录落入厕所而自杀(我至今每天想念她!),同是“臭老九”的“走资派”父亲因教我念英语而受批;22岁那年,我被“上调”到建筑公司,当过一段时间的木工学徒,因肯学而被推荐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29岁(1981年3月)考上教育部出国研究生,翌年赴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我此生的第二个30年“生活”、“游离”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先浸润于美国文化,有了一些浅显的“他知”;随后以美国为“镜”,有了深一点、里一点的“自知”——儒家文化,并将美国文化、儒家文化当做一组跨文化阴阳来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老子《道德经》的些许领悟,先将儒家文化、老子的《道德经》当做一组中国文化阴阳来分析,如今又将“美”与“儒”合在一起,把它们和“老”当做一组更大尺度的跨文化阴阳来考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进入人生的第三个30年,我的人生观(小,有,探目的)、价值观(辨方向)和世界观(大,无,寻未来)仍在“升华”。虽然知道自己永远达不到“超然物外”的境界,但我开始对世俗的“美”与“儒”文化的局限有了进一步认识:一个强调自利(通过处事),另一个讲求自强(通过为人),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求胜”。而《道德经》告诉人们,只有“服从”天、地、万物运动与变化的内在规律,知足、戒骄、守弱、无为,才无不为。《道德经》代表更高的智慧,对我们平衡今天的小我利益与明日人类甚至地球的生存有很好的启示。

本书取名为《要钱还是要命》,是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相对应的。尽管我本人在“钱”与“命”的关系上处理得很差,但时常用这两个字来提醒自己慎辨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用它做书名,希望与读者分享,更希望得到读者的共鸣。

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平常之外,雅俗之间

写在“平常之外”,读在“雅俗之间”——这是我写这本小集子的初衷。它不是我最费气力的作品,但却投入很多心力。效果如何,各位心中自有公论。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想法与做法。

言不在多。我相信各位和我一样,不喜欢长篇大论。所以,不管翻到书的哪个地方,左右两页合为一篇,左页是正篇,右页是副篇。每篇都简明扼要地描绘了我的感悟或心得,借此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有些副篇以图为示,“形…‘象”互辅。虽然每篇内容各异,但根基都在《道德经》。现今流传于世的《道德经》版本众多,本书引用的文字主要参照陈鼓应(2003)《老子今注今译》。

我从未系统地学过国学,对许多经典只是略懂一二,但我相信“天下”各流派都是“一家”,所以在同一篇文章里可能断章取义地将不同流派的观点拼凑在一起,以支持我对《道德经》中某一个说法的“认”和“识”。因此,本书中的“偏见”一定不少。

按大致内容,可将60篇分为六部分:

一、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人生的境界。该部分与大家分享我对为人处世的些许感悟。

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美文化差异。该部分关注的是跨文化比较与分析。

三、名可名,非常名:企业家的盘古志。该部分侧重于品牌经营之道。

四、战胜以丧礼处之:我等做得到吗?该部分重点阐释无为之道。

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何可为,何不可为?该部分主要谈“名人”之道。

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该部分以本人的求学心得为全书收尾。

为方便读者阅读时查找、参照,书后附有《道德经》索引、其他书目索引以及人名、地名及其他索引。

周 南

2012年2月7日

于香港景园

内容推荐

周南编著的《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内容简介:世事无常,祸福相依。有的人生意越做越大,有的却越赔越多;有的品牌百年长青,有的则譬若朝露;有的人事业平步青云,有的则“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很多人不清楚 “钱”和“命”哪个更重要,因而乐极生悲,泰极否来。

《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来诠释人生哲理、中美文化差异以及企业营销和品牌管理之道,亦探讨如何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维来调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心态,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之道。作者于耳顺之年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自己对《道德经》的感悟,也祝愿每位读者心中不仅有梦,亦有数。

编辑推荐

周南编著的《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这本小集子中收录的60篇随笔,是作者跨入耳顺之年对营销、品牌、人生、未来的感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作者此生心迹的一个回顾。本书共分六部分,为方便读者阅读时查找、参照,书后附有《道德经》索引、其他书目索引以及人名、地名及其他索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10796
开本 16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