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那些事儿(上下)》是一部以现代人个人视角重新全面解读《水浒》的作品。作者曲昌春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眼光来品评《水浒》这部经典之作,用作者自己的话讲是:“幽默是我的法宝,风趣是我的调料,巧妙是我的内涵,感悟是我的深度。写史注重从历史的沉沉暮色中打捞出活生生的人,问诊历史深处的暗伤。”每个人看《水浒》均有不同,但以往遵循前人,无非是忠义二字,但在作者审视下,高俅变成了有志青年,朱贵变成了职场高人。作者的个人解读看似荒诞不经,却无不与现实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谓借题发挥、借古讽今,或许才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所在。
《水浒那些事儿(上下)》是70后作家曲昌春历时五年,三易其稿,精心撰写的通俗白话版《水浒》,《水浒那些事儿(上下)》通过个人独特的视角,运用当下社会观,对《水浒》中的人和事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全书分为数百个小节,对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及同时代人物尽收笔下,内容含量极大。同时,作品引经据典,借古说今,语言通俗幽默,风趣中不失深度,幽默中更显深沉,既呈现出恢弘大气的大历史观,又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大历史中的历史细节。
《水浒那些事儿(上下)》可谓今人视角,民间立场,用时尚话语,品千古文章,“70后”品读《水浒》第一书!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戴宗穿上他的甲马,向梁山进发。一路上他把无数的马车甩在身后,他看着路边的房屋快速地倒退,他对自己说:“不是我,是风。”
从江州到梁山,戴宗足足跑了三天,这三天他马不停蹄,至于他那几个甲马也没必要神话,照我理解可以理解为比较高级的旱冰鞋,只是高级到都能适应农村的土路而已。实际上送信这活最适合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干,手下有一千个黄金力士,一挥手就把李逵送到几百里之外,比动车组还快,大家就当个神话看吧,别当真。
命苦不能怪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戴宗紧赶慢赶总算赶到了梁山脚下,结果一顿酒他又被麻翻了,下手的当然是朱贵的手下,为此宋江和戴宗都对朱贵意见很大,以至于朱贵后来在梁山一直被歧视,好在朱贵早就习惯了匍匐前进,心里才没有那么大的落差,所以做人得学朱贵,想开点。
麻翻了戴宗,朱贵翻了包袱,结果发现了那封关于怎么处理宋江的请示信,而此时的戴宗已经被带进了操作间,马上就要变成肉馅了,结果他的腰牌在最后时刻救了他,因为腰牌上写着“江州两院押劳节级戴宗”,就是这几个字挽救了戴宗,所以以后出门还是得带着身份证,关键时候管用。
戴宗最终非但没有变成肉馅,反而变成了梁山的座上宾。晁盖一听宋江有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可能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的亲密兄弟宋江却无心为他报仇,你最信任的人却往往是伤害你最深的人,晁盖哥哥,该警惕了。
怎么救宋江,指望晁盖是没希望的,还得指望智多星吴用老师,结果这一次最后证明吴用确实挺没用,他居然犯下了天大的错误,差点直接害了宋江,后来在梁山上宋江还经常拿这件事跟吴用打趣,直到吴用写了无数次检讨才过了关,吴用,还得加强学习啊。
吴用决定弄封假信来骗骗那个弱智知府,于是他迅速整合了他手头的资源:会模仿各种笔迹的萧让,会刻各种印章的金大坚。这两个人一组合,写个圣旨也不在话下了。事实证明,凡是被梁山看上的人都没得选择,不然就得家破人亡,从宋江到卢俊义,从萧让到金大坚,只要跟梁山沾上边,那么你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上梁山,梁山对于他们就是一个百慕大,有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有主动,也有被动,最后就是莫名其妙地加入梁山。萧让和金大坚命运还算不错,他们在征方腊之前就被借调离开了梁山队伍,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专业人才都是被社会需要的,即使成吉思汗征战中原乃至欧洲的时候,他的选择也是把城里的所有工匠都留下来,其他人就不需要了,说明他也非常看重有专业技术的人,所以萧让和金大坚还是把专业技术练习好吧,如果有机会,成吉思汗都会请你们喝杯奶茶,但前提是你俩别伪造圣旨啊。
这一次的伪造比较简单,就是一封蔡京的回信,吴用撰稿,萧让执笔,金大坚刻章,戴宗负责快递,一个完整的组织严密的办证刻章的违法集团已经宣告成立,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人找他们刻过专业证书之类的东西。
假信很快就写好了,戴宗也火速拿着这封信往回赶,一切看起来都天衣无缝,但仅仅是看起来。
最大漏洞还是出现在那颗印章上,这是一个大大的败笔。
首先,一般写家信,父亲给儿子写信,一般落款就写个“父字”或者“父亲写于某年某月某一天”就可以了,结果在吴用的安排下居然还规规矩矩地盖了个章,章上写着“翰林蔡京”。其实那个时候蔡京已经升官了,已经是太师丞相了,谁还会盖个以前的印章了,好比你已经从市长升到了省长,即使要跟儿子走正式的格式,也得写“省长某某”,谁也不会写“市长某某”,那样的结果是儿子一回信就得问:“爹怎么又从省长变市长了,咋啦,腐败啦?”
后来关于这封信宋江还跟吴用讨论了一番: “吴用,你到底会不会写信啊,连个落款都弄不清楚。”
“哥,怪我,这几年光发E—mail了,都不知道怎么写信了。”
得,把罪过推给了高科技,这个没用的东西。
错误永远跟真理一样,时间长了就分别出来了。
错误也会跟怀孕一样,时间长了,总会被别人看出来。
吴用的那封假信让戴宗顺利过了关,因为蔡九的智商确实不高,太容易哄骗,于是蔡九开始按照吴用这个“假爹”的安排,准备押送宋江去开封,如果真的按这个剧情发展,那么吴用他们就可以在梁山脚下直接把宋江抢上山,问题就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水浒》里有很多地理概念混乱的地方,比如从江州到开封,实际上根本就不路过梁山,三个地方是个三角形,所以吴越大师经常由此批评施老爷子地理知识不过关,其实何必呢,老爷子那时也没有交通旅游图,就在家里比画能比画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再者说了,一般电视剧不都写着嘛,“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巧合的事情还是太多了,就在蔡九准备送宋江去开封的时候,黄文炳又出现了,结果假信一下就被人家看破了,吴用的阴谋还没怀孕,就流产了,真是倒霉催的。
倒霉的还有戴宗,一下就漏了馅,这下问题严重了,谋反的不仅是一个宋江了,还有个监狱长戴宗,更可怕的还有外部势力——梁山。案子大发了,蔡九和黄文炳要发达了,平定叛乱这可是大功啊。
那个时候叛乱可以先斩后奏,于是蔡九就开始着手安排将两人问斩,结果不承想,负责定日期问斩的人也是个无间道,这个人跟戴宗关系很好,为了给戴宗多争取几天时间等待梁山好汉下山营救,这个人巧舌如簧,非说这几天都不适合问斩,不是赶上国家忌日,就是赶上哪个妃子的生日,总之五天之内没有好日子,等第六天吧,六六大顺。唉,斩个人还得选日子,封建愚昧啊。
五天,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五天,已经足够梁山人马步行到江州啊。这五天对黄文炳来说度日如年,他多么渴望这一天早一点到,他也好早点完成这个功劳,只可惜啊,五天,可以改变的事情太多了。
五天后,蔡九知府已经准备好了,梁山也准备好了,而宋江和戴宗已经准备认命了,奋斗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结果一个文字狱就把他俩都装进去了,如果来生可以选择,就选择跟李逵一样吧,不识字,也就没有文字狱了。对于宋江而言,这一辈子实在太坎坷了,在江湖上跑路,磨难如此之多,一般人早就死了好几回了,幸好他命比较大。无奈啊,灵猫也只有九条命,更何况你只是宋江,至于你是什么生肖我们并不知道,但至少你不是属猫的。
刽子手的刀已经准备好了,只要手起刀落,宋江你的人生就要落幕了,无论是郓城,还是梁山,甚至江州的牢城你都已经回不去了。人生的风景,该以怎样的笔墨去形容,又该以怎样的目光去审视,以怎样的灵魂去容纳?人生并不是永远都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的,生命中本就有许多无可奈何的悲哀和痛苦,所以宋江大哥,好汉不与命争,认命吧。
血已经出来了,原来血是咸的。P2-4
梁山接下来的回归落入了传统的俗套,他们集体被招安,《水浒》的有趣故事也就此结束,剩下的都是悲剧。
梁山的故事结束了,我的《水浒》演绎也该收场了。梁山是永远的梁山,《水浒》是永远的《水浒》:梁山在我们心中永远爬不完,而《水浒》在我们心中永远读不透。
《水浒》故事来自民间,又经历了多人之手,经历几个朝代,经历无数人的修改,到最后实际就是一部来自民间的大百科,在里面你可以看到北宋、南宋、元朝、明朝,甚至秦汉等更为遥远的朝代。《水浒》已经不单单是一本书,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对于《水浒》,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这些人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也不全是萎缩世俗的小人,他们其实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尽管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造反的农民起义领袖,而《水浒》中的宋江则是经过改良加工的一个有志于仕途官场的人,这个人也有些不太真实,但这个人身上有太多人的影子,寄托了很多书生救国的希望,寄托了书生打破阶级堡垒不拘一格参与救国治国的理想。所以说,宋江太沉重了,他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
《水浒》是一本奇书,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处境,你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不太可能,而我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梁山,这很有可能。因为不同的人读《水浒》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少年读《水浒》会读到鲁智深的侠义心肠和张清让人痴迷的疯狂石头,青年人读《水浒》能读出青年救国奋发图强的味道,中年人读《水浒》能读到官场的智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而老年人读《水浒》则能读出自己的人生阅历。职场人读《水浒》则能读出人生的职业规划,看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又是应该放弃的。
自古以来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水浒》,我的这部《水浒》更多的是从人心理、人生的道路选择一点有趣的角度,有一点用今天的视角看《水浒》的味道。但这一切还不够,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我更希望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水浒》,那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角度。
其实仔细读来,《水浒》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集合呢?里面有道教、佛教、儒教,有官场、职场、民间,有北宋生活写照,有南宋生活映射,有元朝社会背景,有明朝生活点缀,更有秦汉时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所以说水浒是一个大集合,需要我们细细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