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以北/回报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北京以北》是一本创意独特、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的书籍。作者是优秀青年作家徐坤,以作家文学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响力的中短篇小说融合在一起,以“回报读者,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文学馈赠”为主旨,在文学界产生很大反响。

内容推荐

“回报者文丛”是一套创意独特、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的书;作家毫无保留地为我们献上一首他们最动情的艺术之歌;文学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响力的中短篇小说融合在一起;回报读者,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回报文学馈赠的低语足以启发和感染任何一个对生活和文字有所感悟的人。

《北京以北》为其中一册。

《北京以北》以作家徐坤生活、情感和文学感悟,融合个人从小到大的影像,以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图片,再加上作家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形成了一个作家“名片”式特色图书,成为广大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

目录

关于回报者文丛第二辑/侯健飞

三重镜(代序)/李敬泽

第一部分:创作与生活

 在鲁院那边

 我的两篇“处女作”

 我的文学之路

 囫囵吞枣

 因为热爱。所以存在

 从《先锋》到《游行》

 关于《厨房》

 关于《遭遇爱情》

 人间烟火

 关于《女娲》

 路啊路,铺满红罂粟

 生命之水

 《性情男女》

 一间自己的屋子

 怀念手稿时代

 风雅之趣

 光荣与梦想

 温柔的强暴

 小人书

第二部分:中短篇小说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起步,停车

 老球迷

 狗日的足球

 厨房

 鸟粪

 先锋

 一个老外在中国

 遭遇爱情

 昔日重来

 爱之路

 如梦如烟

 市长大秘

为开始,为结束(代跋)/侯健飞

试读章节

在鲁院那边

·1·

我们这一期在2002年秋天入学的作家进修班,被命名为“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它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而不是按照鲁迅文学院固有的顺序排列,比方说叫做“第××期作家班”,按照我们私下的猜想,觉得大概是想表明这个班级的特殊性。这个班里的人是在新世纪里招收的第一期正规作家学员,基本上已人到中年,在文学创作中小有成就,多半是获过各类文学奖的作家,有的还在各省市作协担任副主席等要职,再把它等同于以前文学讲习所时代的作家学习班,或者是鲁院前几期人员复杂的短期学习进修班,不足以表明它在人员身份和年纪上的特点。

然而,因为它的名字太长,颇有些拗口,要想在日常口语中把它的全称说正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一天中午,我回单位社科院里吃饭,当在饭桌上被别人问到此事时,就随口答道,我正在鲁院参加首届高级中青年作家研讨班。一旁我的博士生导师杨匡汉先生立刻纠正道:是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而不是高级中青年作家研讨班。一句话说得我颇为羞惭。放错了“高级”这个定语的位置,就仿佛心里有鬼,内壳里窝藏了一颗小资的虚荣心。

如果我不是这次有机会到鲁院来学习了这么一趟,对它的意义的认识,恐怕也不会纳入到文学史的层面上来考虑。从个人的直观印象上来说,以前只知道鲁院是个比较“招人”的地方。这几年,跟文坛接触多了,就能感觉到有个叫“鲁院”的处所一直特别繁荣,大凡是称自己是作家的人,几乎都要跟它沾上点边。经常会有鲁院学生口称“老师”,通过其他朋友的引荐前来拜见;有时候也会被邀请给鲁院的函授学员批改作业等等。对于鲁院,我一直是怀着某种好奇。第一是一直没有弄清它到底是一所什么样性质的院校(当然也并没有真正下工夫去了解);第二是因为关于它的传说太多,或者说是关于它那里的学员的传说甚多。在这些民间口头文学里面,或多或少都带上一点浪漫、神秘、轻狂、不羁的色彩。当然,关于它的最为生动曼妙的传说,还是止于最近的、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一届鲁院跟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那真是个人才辈出的群体,如今在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刘震云、莫言、毕淑敏、迟子建、余华、海男等等皆出于那个班上。再后来,就有点乱了,好作家就没有大规模成群结队出现过。那个时候,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会儿,我们那群所谓“新生代作家”都还年轻,在北京的聚会很多,时不时在一起吃吃喝喝。每逢喝酒饮茶时见哪个年轻男性编辑未到,就问到哪里去了,答日“到鲁院泡去了”。一句“到鲁院泡去了”,很有时代气息和经典意义,除了说明鲁院的人气旺盛、海纳百川、三教九流、美女如云之外,也能说明那时的年轻男性编辑的好动、敬业以及里比多分泌异常。

光阴荏苒,到我们这一届学员进校时,已经没有美女,只有美大妈、美阿姨和美老太太(美不美,全凭自我感觉和自我造势)。学员名额是一个省一个,由各地作协推荐,要求创作上有成就的45岁以下的年轻作家。来了以后才在名单上知道,西藏的马丽华大姐也降低身份,加入到我们这个班的行列当中来。马大姐还以其特有的幽默风趣,用标准的西藏汉话说:“我这一来,把你们这个青年作家班变成了中青年作家班。”众人就笑。由各省派来的作家,外加行业作协推荐来的,总人数有50人(实到49人,广西的作家东西恰逢出国,没赶上开学报到,后来就一直没有来。也有人制造谣言传说,班里某个调皮捣蛋的男生给东西打电话吓唬他:可别来呀,我们这里实行军事化管理!吓得东西同志果然就不敢来了。当然,这全是民间的笑谈)。其中女生占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全都老大不小,最小的戴来30出头。来了后不久,男生就编了一个段子,概述这里的学习情况:“鲁院太小,娱乐太少,街道太吵,女生太老。”传到女生耳朵里,就被随口改为:“鲁院太小,娱乐太少,街道太吵,男生太小。”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在班级里传播。

这个搞原创的男生就是中国煤矿作协的作家荆永呜。最后一句“男生太小”是我给改的。又过了两个多月,同学们彼此相熟、基本上打成一片之后,荆永鸣原创的著名段子又有:“见面装装,背后嚷嚷,电话里逗逗,被窝里想想,蚂蚱眼长长。”我理解,这可能就是《诗经·关雎》的东北话现代版,等同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句子之中,除了把“窈窕淑女”,换成“苗条大妈”,或“腰条阿姨”以外,别的方面,意思是一样的。

·2·

对于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的认识,从史料上只能查出,从1950年秋天鲁迅文学院的前身“中央文学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期第一班(研究员班),到1983年下半年招生的第八期(此时已经改称为鲁院)总共448名学员的情况,以后的届别和期数,因为手头没有现成资料,不知确切应该还有多少。有一次陈骏涛老师找到我,说他应邀为大百科词典撰写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想把“鲁院”作为词条收进去,但是一时找不到资料。听说我正在那里学习,就请我帮助去找些材料来。我请班里一个跟老师关系比较好的男生帮忙,从学院办公室复印来资料。一看,却是极其有限,只有一份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教务处1984年9月编《文学讲习所发展简况》,以及1997年7月18日《华西都市报》上的一篇一整版的采访。直到2003年1月临近毕业,我才偶然在逛小书店时发现一本刚刚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邢小群著《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对于鲁迅文学院(确切点说应该是它的前身“文学讲习所”)的由来记录得很翔实,从成立背景到成立经过以及它高尔基文学院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形式,一一耙梳整理。书前还有谢泳为其做序。

拿到书后,如获至宝。还特地多买了一本,给在鲁院当副院长的胡平寄去。他既是师长,也是朋友和同行,现在又在那里做行政领导工作,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上。这本书首先是应了我一时之需,得到了关于鲁院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料;其次,见有人以这种方式研究文学史,也给我自己今后的研究展开了一条思路。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研究下限只到1957年11月14日,既作家协会整风办公室发文件、作协书记处决定停办文学讲习所并撤销这一机构为止。除去这本书以外,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停办20年的文学讲习所恢复招生,从这往后的一直到两千年新世纪鲁院的历史,就无从查起,至少,资料比较零散,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来研究。为什么呢?或许是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提高对它的认识,还没有想到,研究文学讲习所的兴衰,也可以成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另一个角度;或许是因为从它复兴之日开始,还没有出现一个像丁玲那样贯串始终的人物,能让研究者以人物为统领,肩起这一段共和国文学50年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文艺复兴和文学复兴的历史。改革开放20年来相对平和的这个历史发展阶段,反而使研究者不容易提出有锋芒有价值的批评观点和立意选题。

然而,仅就鲁院来说,当代文学史上太多的历史兴衰、人物命运的升降沉浮,都曾和它有过勾连。只是大多数研究者不能够具慧眼慧心,去细心发掘求证罢了。匆匆翻阅一遍鲁院校史上的人员名单,就会发现,当代文坛几乎所有名家都从这里过了一遍。复苏以后的文学讲习所或叫鲁迅文学院,对于筑就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史和培养造就一大批当代优秀作家来说,都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P3-7

序言

三重镜

——《回报者丛书》第二辑序

◎李敬泽

一·相册

三本书,也是三个人的私人相册,但印出来让大家看,私人的就不再私人,变成了公共风景。

这有必要吗?当然没有必要,世界上已经影像充斥,我们的眼睛每天遭受五彩缤纷的风景撞击:我们看到非洲草原上狮子金色的瞳孔,看到无数人的哭泣、愤怒、羞涩、惊慌和笑容,看到肌肤上初起的皱纹,看到一滴露珠隐秘地滑动……

总之,我们其实没什么理由看这些相册,除非……除非我们有兴趣观察一个我们所熟知的人的梦境,看她在白天、在意识之外的那一重隐秘生活。

是的,我就是这样看这三本书的照片部分,我把它们视为梦境或梦境的碎片。

那些照片镶嵌在文字中,像一扇扇窗口,一个人在窗口中望着外面,她的脸是儿童的脸、少年的脸、成人的脸,她的身后和身边是房屋、树、天空、草垛和别的人;岁月的风在所有这些事物上吹过,好像它们在一瞬间被消去了颜色变得陈旧,而她却固执地长大,好像只有她是不打算停留的,好像她是由于不断的逃离才得以长大;但又好像她把自己永远留在那个地方,无助地看着另—个自己渐渐远去……

照片本来是实在的证物,但是仔细想想吧,在没有照片的时代,人也许能够更为自然地感受实在:人是一棵树,树的此时就是在的证物。但现在有了照片,照片常常让我们感到惶惑:那是我吗?生命的那一刻如果存在过,那么它已经消失了吗?如果它不曾消失,那么它存留在什么地方?一个人五人六、脑满肠肥的家伙和—个光屁股的小男孩共有一个名字,但他们是否共享一种实在?他们不是分处完全不同的世界吗?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本相册与其说证明了我们合乎逻辑的“成长”,倒不如说证明了生命的破碎、悲凉和滑稽。

所以,一本相册无意义,但是有趣,特别是当这相册属于一个小说家、一个以虚构为生的人。当照片镶嵌在小说中时,我们会。说小说是“假”的,照片是“真”的,但照片真的是“真”吗?这些飘浮在小说世界中的影像,它们不是更像梦境吗?梦境把它变幻的阴影投在小说上。

二·小说

裘山山、徐坤、孙惠芬,三位小说家,这三本书也是她们的小说自选集,收录了她们迄今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

我无意论述她们的创作特点,但重读这些小说,我更多地感到某种动荡不宁的气氛。在裘山山那里,流畅、完满的叙述似乎透露着另一个方向上的紧张,好像她一直在驾驭着一辆飞奔的马车,但她希望自己姿态优美、气定神闲,她要理清所有偶然的、狂暴的、混乱的因素,使世界的颠簸、眩晕获得准确的形式感;而徐坤,她机敏、警觉,但是她又欢乐,前者来自怀疑,她对一切表象、一切热闹持有不抱幻想的怀疑,但她的欢乐却来自对表象、热闹的沉迷,这两方面怎样统一起来?或许她的处境中有—个冷酷的悖论:面对生活时,她知道那是小说,面对小说时,她知道那是生活。

孙惠芬的焦虑是时间性的,每一个瞬间都如同一片沼泽,她似乎在沉沦下去,但这件事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她要保存每—个瞬间。让时间占有空间,让它成为一颗饱满的果实。这种努力让我想起普鲁斯特,我认为他是最仇恨时间的人,因为仇恨,所以热爱。

——是啊,她们都不自在,如果自在,她们就不会写小说。

三·自传

她们都站在自己的小说中间,这三本书富于戏剧性地展现了小说与作者问缭绕复杂的关系。理论家宣布:“作者死了”,但是在这里我们看见作者活着,看到作者的经验、作者在世界上的漂泊、作者的记忆和梦想、作者的书写活动;作者是一个层层叠叠的存在物,她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完整的“个人”,而是一个“场”,一种活生生的运动:在镜子和镜子之间,在虚构和虚构之间,在自我和自我之间闪避、寻觅、游荡。

也就是说,作者和作品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有机的、统一的关系,恰恰相反,作者是由于分裂、矛盾、含混和扭曲才得以成立。

我们已经有了相册,有了小说,那如同两重镜子,现在镜子有了第三重:这三本书分别收入了她们的自传。

裘山山的《一路有树》和孙惠芬的《城乡之间》有微妙的差异,裘山山是行进着的,即使回忆中也在行进,那种行进的力量甚至冲破了文本的界限,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而孙惠芬则是恋恋不舍的,一步三回头,在自传和她的小说之间她建立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印证的关系。

而裘山山无意建立这种关系,她干脆利落地把写作当成了生活之流中的一个因素,很重要,但不是目的,或者说是偶然达成的目的,这与孙惠芬那种坚定的必然性构成了有趣的对比。

我无从知道她们撰写自传时的隐秘考量,或许你在她们的照片中,在她们的眼神、表情以及照片的背景转换中可以寻得蛛丝马迹;当然,你还得看小说。但是,这并不是说三重镜子是统一的,恰恰相反,统一本身就是可疑,事情的有趣之处倒在追问为什么会统一,她们在什么地方做了矫正,而在被矫正的偏差中也许隐藏着关于自我和写作的真正秘密。

徐坤是一个更顽强的守秘者, 《鲁院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而更近于一部小说——这不是质疑她的叙述的真实性,而是说徐坤在处理这样一段自身在场的生活时采取了一种对象化的态度,好像她既在场内,也在场外,好像她看着别人,也看着自己,好像她知道,秘密其实不是一个坚硬的答案,而是存在于表象与表象之间,存在于自我的重重差异之间。

所以。这套书最终是关于自我的书,真正有趣的是,在每一本书里,我们都能看到令人难忘的景象: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

后记

为开始,为结束

十年前,李敬泽为丛书第一辑作序时,题目叫《为结束,为开始》,序文高情远致,挥洒自如,初看像专指三位作家,实则剖析了绝大多数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尤其强调了个人成长经历对一个作家的影响。当时敬泽兄还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供职,眨眼之间十年过去,敬泽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而《回报者文丛》一、二辑六位青年作家毕飞宇、鬼子、东西、裘山山、徐坤、孙惠芬也人到中年,硕果累累。于是我斗胆把敬泽的题目前后颠倒一下,即:为开始,为结束。

关于《回报者文丛》的编辑想法,一、二辑前言都做了交代,不再赘言。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的社会反响让人始料未及。虽然近年来纯文学市场越来越惨淡,发行量很小,但仍有很多刚刚崭露头角的文学新锐坦言,这套集作家自述、影像和小说于一体的丛书深深影响了他们——这正是我们当初所希望的,不论一个作家写了多少作品,不论出版了多少集子,这本书既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名片,也要成为有志于文学青年的照明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丛书只做了两辑六位作家,就不得不于2005年中断。幸好十年八年并不算长,多少遗憾、如何痛苦具成往事,《回报者文丛》于2012年恢复出版,第三辑六位青年作家葛水平、魏微、鲁敏、徐则臣、罗伟章、王凯将于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就在编辑新六家作品时,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真让人百感交集。值此良机,为了满足无缘购得一、二辑文丛的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在印刷第三辑的同时,少量加印一、二辑。原来想把前六位作家近年新的代表作增补进来,后来一想,人不能太贪心,再好的事儿也得悠着办。于是,除了增补了作家简介和这篇跋文之外,内容和封面原封未动。

最后仍然要感谢广大读者,没有你们,就没有作家和我们文学编辑的饭碗。话说回到我盗用李敬泽书记的题目,关于文学,我们无需追溯它从哪朝哪代开始,但我们应该相信,文学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直到人类消亡那天,才会真正结束。

侯健飞

2012年11月14日于北京三镜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以北/回报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90003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5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