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新人文丛书
内容
目录

序言

自然与自由的结盟:走向余让的世界哲学 001

第一辑 中国的中国观——重思轴心时代 001

 导言:“孔子问题”与“感通之思” 002

 时间性的书写:子思《中庸》的传释学 022

 阅读与书写的共通体:庄子对孔子文德之命的多重改写 041

 非马:韩非子的“中势”——一个虚拟的对话 070

第二辑 西方的中国观——比较哲学的视野 119

 导言:发现从未写出之物:谁之庄子? 120

 通往自然的道路:老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重新转向 141

 书写与自然:德里达思想的中国性 182

 余淡:东西方哲学的相互触及 270

第三辑 中国的世界观——从中国经验出发的世界哲学 287

 导言:余与无 288

 平淡的触感论 303

 不可能的礼物:“给出你所无” 332

 余让的元伦理 351

后记

思想与致谢 374

附:夏可君著作目录 376

内容推荐

《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这本自选集可以说是作者个人思想的—个哲学读本,可以看做—部完整而严谨的当代哲学著作。从试图建立一个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的可能性出发,《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从三个维度展开了—个严格的思考框架:首先是“中国的中国内在观”,通过重返轴心时代的突破特点,发现了“孔子问题”,即孔子“德位不一致”的分裂导致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进路,以及“感通”如何可能成为基本问题:其次是“西方的中国比较观”,这是—个比较哲学的视野,从西方汉学家对庄子的诠释出发,围绕自然与书写问题,展开了海德格尔与德里达以中国为他者的思考;其三是“中国的世界未来观”,作者夏可君从当下中国“混杂现代性”的经验出发,发现了自己的唯一哲学概念“余”,试图将有余与无余的张力,以及“余”作为中国人面对现代性困难而做出的独特回应,重构未来世界的哲学。

编辑推荐

《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这本自选集是作者个人思想的哲学读本,可以看做当代中国第一部最为完整而严谨的哲学著作。从试图建立一个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的可能性出发,这也是让汉语说哲学或让哲学说汉语的现代性努力,作者夏可君从三个维度展开了一个严格的思考框架,即中国的中国内在观,西方的中国比较观,中国的世界未来观。就中国的中国观而言,作者重返轴心时代的突破,而发现了“孔子问题”,即孔子“德位不一致”的分裂导致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进路,感通如何可能成为基本问题,而子思,庄子与韩非子从不同角度回应了这个问题,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后来不同的发展方向,但重要的是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出发进行反思时,将代换孔子问题,走向自然与生命的普遍性问题。就西方的中国观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哲学的视野,作者从西方汉学家对庄子的思考出发,围绕自然与书写问题展开了学术性极强的讨论,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试图发现中国的他者性,重新理解“自然”问题,也是对上面思考的接续,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可能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新人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可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9592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