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了《水浒传》,想造反的心凉了;读了《三国演义》,想报国的心凉了;

读了《红楼梦》,想爱情的心凉了;读了《金瓶梅》,想偷情的心凉了;

读了《西游记》,想吃唐僧肉的心凉了;读了《封神演义》,想娶美女的心凉了。

读了陈瓷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想做伟人的心凉了。

平民视角,人性角度,史家态度,现实思考。70后草根史学家陈瓷倾力奉献,我国首部人性视角下的全景三国史。

内容推荐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简介:后有大海困绝,前有大江封闭,处于低地,攻守不利,远离中原文化,处于文明边缘,这样的东吴却在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个中奥秘,仁智互现,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陈瓷所著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通过周瑜、鲁肃、吕蒙等江东豪杰的人生轨迹,从人性的角度,揭晓东吴现象背后的奥秘。

目录

序 让三国活一会儿

第一章 悲情仲父张昭

 三国人物考评表·张昭

 第一节 危险关系

让人头疼的表扬信◎危险的责任感

 第二节 另类战争

前浪死在沙滩上◎用刀剑来表态

 第三节 不得为相

最难对付的猎物◎我的梧桐栖不下你的凤凰

 第四节 非常君臣

怀念自己的影子◎皇帝制造的纵火案

第二章 不归游子太史慈

 三国人物考评表·太史慈

 第一节 职场菜鸟

勇敢的职场菜鸟◎逃亡的功臣

 第二节 神箭离弦

一个比让梨要艰难的选择◎为什么要流浪

 第三节 神亭英雄

能干的不如能说的◎很荣幸与你交手

 第四节 当归何归

因为你是太史慈◎是英雄就有遗憾

第三章 五星级男人周瑜

 三国人物考评表·周瑜

 第一节 青春摇滚

少年特工的重大使命◎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第二节 人生曲线

一个不称职的年轻县长◎一个爱吃醋的老头

 第三节 赤壁风云

一个姓周的孙家人◎一道价值999美元的线

 第四节 生命断章 

三气周瑜的真相◎不忍心探究的历史真相

第四章 反策划大师鲁肃

 三国人物考评表·鲁肃

 第一节 鲁氏狂儿

荒唐奶奶和荒唐孙子◎两个荒唐县长的荒唐事儿

 第二节 江东智囊

忽悠与反忽悠◎诸葛亮涉嫌抄袭

 第三节 纵横赤壁

最佳导演奖◎跑题的颁奖典礼

 第四节 残缺人生

鹰时代的鸽族◎盖棺未能定论

第五章 草根传奇吕蒙

 三国人物考评表·吕蒙

 第一节 草根崛起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应对“木桶效应”

 第二节 创意无限

一座违章 建筑左右了历史◎一个让曹操疯狂的人

 第三节 成本主义

盘桓江东的鱼鹰◎找托儿是降低成本的捷径

 第四节 面对强者

把所有人当托儿◎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

第六章 热血战士甘宁

 三国人物考评表·甘宁

 第一节 华丽转身

最华丽的土匪◎最艰难的跳槽

 第二节 闪亮登场

被需要才有价值◎刀影血光里的酒宴

 第三节 战场传奇

做了几天王八◎性价比最高的胜利

 第四节 亦侠亦匪

虚高的名人效应◎喜欢玩杀人游戏

第七章 传奇书生陆逊

 三国人物考评表·陆逊

 第一节 书生出世

三枚橘子引发的历史大案◎弗洛伊德理论下的陆逊

 第二节 犹亭扬威

最危险的导游◎终结者

 第三节 竞合关系

弱智作文的深奥思想◎孙权解开了他的腰带

 第四节 书生绝唱

优秀家庭教师的悲剧◎一条道走到了黑

第八章 卖萌天才诸葛恪

 三国人物考评表·诸葛恪

 第一节 蓝田生玉

两个字换来一头驴◎卖萌有技巧

 第二节 头角峥嵘

成功原来如此简单◎原来从未有过成功

 第三节 权力高原

一手要软·一手要硬◎管理者最容易有的心理缺陷

 第四节 死亡预言

危险的成功◎并不神秘的死亡预言

◎精彩回头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危险关系

让人头疼的表扬信——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北方来信说好话。

“张公,北方又来书信了。”听到这句话,张昭就感到头疼,因为这些书信又要说他的好话。

建安初年,中国在激烈的动荡之后,大浪淘沙,剩下了有限的几位霸主,就像小组赛出线的佼佼者,站在了争霸擂台上,开始了更为激烈更高水平的强强对抗。黄河以北。袁绍以冀州为中心,公孙瓒以幽州为中心,二者都极力辐射自己的势力;黄河以南,曹操几乎占有了整个中原,俨然成为天下核心;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二人雄峙江南:士燮独占交州,刘璋固守益州,马腾与韩遂分割西北,虽然偏远,但他们也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诸强当中,只有曹操算得上是合法的。其实皇帝才是合法的,但是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都城就在曹操地盘内的许都。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布告天下。数年前,早在小组赛期间,袁术这个愣头青就大张旗鼓地做皇帝,做“决赛”时才能做的事情,结果成为天下公敌,群起而攻之,很快兵败身死。强强对抗赛。选手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才不像袁术那么傻呢!所以,他们虽然都在各自地盘上做着土皇帝,但是都与许都保持着联系。年初计划,年终总结,检举揭发,倡议表决,节日祝贺……这一些都要与朝廷进行书信往来的。写封信,就能获得国家认证,多合算啊。而曹操控制下的许都,也乐意给诸强传达一些文书,这样就能表明对他们的操控。可是,没有人喜欢说是与曹操保持联系,而都是说与北方进行书信往来。

北方给江东的书信,都要先经张昭的手,因为张昭是孙策的长史。相国、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一人,相当于秘书长。198年,曹操为了安抚孙策,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而孙策则把讨逆将军府里最重要的唯一的长史职位给了张昭。长史,是讨逆将军有权任命的最高级别文官了。

孙策远远地看到张昭走来,刚想上前亲亲热热地打个招呼,但是张昭却向他这里看一眼,做贼似的绕道走开了。

二人关系为何如此生分?不,二人亲近得很。按照那时的礼教,大户人家的内眷是不会随便见人的,但是张昭却是可以去孙策家里拜见吴夫人的。升堂拜母。对孙策来说,除了张昭。只有周瑜能够拥有这一特权了。孙策不仅把政务都交给长史张昭,还任命张昭为抚军中郎将,这是讨逆将军能有权任命的最高军职了,这样,孙策又把军事都交了给张昭。文的,武的,都交给了张昭,孙策就放心地东征西讨去了。孙策打地盘,张昭管地盘。这是江东孙吴集团创业时期的典型军政模式。孙策只要见到张昭,就一定会按照对待老师的礼节行事。

既然如此亲近,那张昭见到孙策,为何还要绕道而走?

“哈哈,肯定是北方来的书信里,又把我们做的好事都归到张公身上了,”孙策拍手大笑,“北方人,只认得张公一人啊!”

为了不激怒曹操,孙策也做了一些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的事情,例如接受朝廷征召,加入到讨伐袁术的阵营里去。要知道,孙吴集团从第一代孙坚开始就是隶属于袁术的,而且孙策起兵讨伐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就是奉袁术之命。现在孙策与袁术决裂,坚决拥护以曹操为首的中央政权,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但是,孙策放下屠刀,张昭成佛了。北方人都说是张昭让江东走上了正道,在书信里对他大加赞美,而真正的决策者孙策,却几乎不被北方人提起。

工作是谁干的姑且不说,出了成绩肯定是领导的,这点道理都不懂,张昭岂不白活了四十多年!再说,人家孙策确实是个青年才俊,从一千多士兵和几十匹战马起家,现在平定了江东,可谓能干得很呢。但北方人偏偏把功劳都归到张昭身上!

所以,一收到北方的书信,张昭就头疼不已。北方人慷慨地把所有赞美之辞都给了张昭,对孙策却吝啬得一句肯定的话都没有。这……这……这就没有实事求是嘛。再说,孙策才二十岁出头,一个大帅哥,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呢!

张昭拍拍头,不知怎么办才好。把信的内容原原本本汇报吧,年轻人面子上就过不去;隐瞒不报吧。不符合长史的工作原则。真是让人头疼的表扬信啊!

于是每逢收到北方人的书信,只要遇上孙策,张昭就只能绕着走。

这一次,孙策快走几步,把张昭喊住,说:“张公,把北方人的书信拿出来我们都欣赏一下嘛!”

张昭面红耳赤,嗫嚅不能言。

孙策开心地说:“过去管仲做齐国国相,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可最后齐桓公却成了霸主之宗。现在你有贤能,我能任用你,你的功名难道不也在我身上吗?”

管仲被后世史家称为“春秋第一相”。有人向齐桓公汇报。齐桓公不表态,说是应该先请示管仲如何表态,又有人向齐桓公汇报,他又不表态,又说应该先请示管仲如何表态。左右看不下去了,说:“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你这个国君做得也太容易了!”齐桓公说:“我未得到仲父的时候,做什么都难,现在已经得到仲父,又还有什么事情不是容易的呢!”伯仲叔季本是兄弟间的排行。仲父就是亚父,本来是齐桓公送给管仲的称呼。现在孙策拿来给了张昭。孙策十七岁那年就死了父亲,没有做啃老族的资格,他不甘心,就奉张昭为仲父,可着劲地“啃”他。

张昭太有“啃”头了:

年龄上:孙策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最喜欢论资排辈的中国人心目中,他是很难得到尊重的。可是张昭却已年属不惑,算得上是大叔了:

地理上:北方人占领中原。中原被视为天下中心,所以北方人对江东人的优越感是很强的,但是张昭是彭城(徐州)人,就容易获得北方人的认同:

名望上:孙吴集团武力崛起,孙策与其绝大部分手下,在北方人眼里都是赳赳武夫,而张昭少年时就以好学出名,拜师学习《春秋》,博览众书,而且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擅长写隶书,与赵昱、王朗等名人交往密切,曾经与王朗辩论为旧君避讳的事,占尽上风,虽然这在后人看来是一个无聊透顶的话题,但是当时他却因此而名动天下;

才能上:孙策的部下,除了周瑜文武兼备之外,其他大都作战是好手,管理是菜鸟,但是张昭却能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孙策来说,他不怎么缺少武将,但是缺少能够治国牧民的“大管家”,而张昭,就是最称职的管家。

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多了,这个角色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转移到这人身上。虽然张昭收到北方的表扬信后感到头疼,但是天长日久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啊,江东是不能没有我的。甚至,他还会以为没有他就没有孙吴集团。

P3-5

序言

让三国活一会儿

张爱玲好像说过: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隔着三十年的岁月便已如此,那要是隔上千百年的时光呢,我们还能看见什么?

凭你再怎么鲜活的人、再怎么轰动的事,数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浩瀚尘烟一层层蒙下来,到如今也只剩下些隐约的轮廓,陈旧而模糊。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现实的无奈,因为即便有一颗探寻历史真相的心,也未必就能找到抵达真相的途径。

三国却是个例外,作为中华史上最生动最拉风的一段,千百年来。三国的话题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三国故事也最深入人心,可是,能深入人心的往往未必是真相,却反而是一些被有意拔高粉饰了的传说。

中国人历来热衷于造神运动,于是乎。热热闹闹的三国经了一千七八百年沸沸扬扬的转述,那些事儿渐渐演绎成神话,那些人大多被硬架上了神坛,譬如刘、关、张、曹、孙,外带着诸葛亮、赵子龙等等一大批人,到如今哪一个不是须仰视才见的神?可惜头仰得久了,观众会觉得很累,英雄戏做得太足太美,就难免有假大空之嫌。历史本来是为了还原真实,到头来却让人觉得假。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幸好我们还有陈瓷和陈瓷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陈瓷,用他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还原出一段活生生的三国。跟着陈瓷神游,一千七八百年的光阴轻松穿越,陈瓷带着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英雄时代。

置身其中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一路狂啸着在眼前奔腾,淋漓的鲜血,腾空的烈焰,震天的呐喊,以及那仆仆的风尘都让三国那些事瞬间具备了质感和温度。更可贵的是,陈瓷耐心地拂去后人强加在三国那些人身上神一般的光环,将他们一步步引下神坛,还了他们本来的面目。

我想,三国那些人如果泉下有知,定会视陈瓷为知音,因为都是些率性豪放的汉子,却平白地被拘在高高的神坛上那么多年,展览品一样被人膜拜,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吧。还是陈瓷体恤他们,让他们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而我们,也得以近距离的平视乃至审视自己心中曾经的大英雄们。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却原来那些大英雄们竟也如我们草民一样,有贪妄,有痴嗔,有怨怼,有腹黑,他们也有小小的自私、狡黠和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不完美才是人性的本质与必然。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因为许多英雄的出处实在是拿不上台面。可越是这样,我们便越是感到英雄的可亲可信,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一样谈笑劳作,平易得就像隔壁的大哥哥。只等风云际会,世事大变,才能分辨出英雄和凡人的不同:凡人逆来顺受,媚俗盲从;英雄血脉贲张,拔剑而起。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成全了时势。三国那样前所未有的乱世,注定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论贩夫走卒,只须登高振臂一呼,便会围上来一群追随者,于是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呼啦啦一群人来了,又呼啦啦一群人去了,一来一去之间,陈瓷把三国写活了。那就让三国多活一会儿吧。

陈瓷写活了三国,得益于他鲜活生动的语言。方方正正的汉字在陈瓷笔下不再刻板,而是幻化成一个个活泼的精灵,一不留神,就碰到了你的痛处,止你不自觉流泪;一不小心,又搔到了你的痒处,让你忍不住大笑。这样的文字,可以佐茶,可以下酒,无论在何种情境下,读陈瓷的文字,都是一种享受。但愿越来越多的人,都懂得这种享受。

梁铁荣

(律师、文学爱好者、《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的死忠读者)

2012年5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54450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6.0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