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都的秋(全新彩绘导读评析版)/中学生必读名家/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郁达夫身上有中国传统才子文人的影子,他的散文偏爱自我表现,即使写景也有情绪化的底色,在《故都的秋(全新彩绘导读评析版)》中我们总能触摸到一个作家坦诚真实的心灵世界。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内容推荐

郁达夫编著的《故都的秋(全新彩绘导读评析版)》讲述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解剖自我,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与窒息,率真洒脱,不拘形式。《故都的秋(全新彩绘导读评析版)》中沉吟家国之伤,亦叹生平落寞,因而笔下时时流露出浓郁的感伤。

目录

散文

故都的秋

钓台的春昼

北平的四季

西溪的晴雨

寂寞的春朝

雁荡山的秋月

超山的梅花

江南的冬景

小春天气

水样的春愁

一个人在途上

怀鲁迅

扬州旧梦寄语堂

移家琐记

志摩在回忆里

杭州

小说

东梓关

茑萝行

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

试读章节

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处入了远离的一角,向这方向的云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同样地只是它的好处。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先说人的分子罢,在当时的北京——民国十一二年前后——上自军财阀政客名优起,中经学者名人,文士美女教育家,下而至于负贩拉车铺小摊的人,都可以谈谈,都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就是由荐头店荐来的老妈子,除上炕者是当然以外,也总是衣冠楚楚,看起来不觉得会令人讨嫌。

其次说到北京物质的供给哩,又是山珍海错,洋广杂货,以及萝卜白菜等本地产品,无一不备,无一不好的地方。所以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出走,出前门便觉胸舒,过芦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已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P17-18

序言

郁达夫,原名文,字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三岁丧父,家庭生活陷于困顿,靠母亲佣工买货的收入维持生计。

1902年入私塾,1907年入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九岁即能作古诗。

1909年春初考入嘉兴府中学,暑假后转入杭州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1910年春又转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育英书院,两月后因参加学生反抗校长压迫的风潮而被开除,旋即进入美国浸礼会在杭州办的一个中学。1911年至1913年因时局动荡,在家自修。

1913年随长兄郁华至日本留学,于1914年夏季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开始官费留学生活,1918年夏季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获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精通英文、德文和日文。

郁达夫在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负责创造社刊物的编辑工作。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6年3月间,于编辑《创造月刊》创刊号后,即奔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同年十一月离职。1927年编辑《洪水》半月刊、革命政论性的小型刊物《民众》。同年《郁达夫全集》开始出版。

1930年2月,同鲁迅等人发起并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退出。1933年年初加入宋庆龄、蔡元培所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夏天,移家杭州。

1936年2月,赴福建任福建省参议,抗战爆发后离开。1938年春末,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同年末赴新加坡任《新洲日报》的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的主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华侨组织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并创办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任工作团主席和训练班主任。1942年春,日军逼近新加坡,同胡愈之等撤退并辗转到达苏门答腊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据传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荒野中。1952年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前期以小说为主,小说写作主要集中在日本留学和归国后的几年:二十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减少,开始偏向散文和古体诗的写作。

从总体来看,郁达夫的前期文学创作偏重情感的宣泄,不加掩饰地坦露内心,特别是小说,以青春期的生命冲动为小说叙述的原动力,表现青年人的性苦闷,以及生命力受到传统道德和社会现实的阻压后,内心世界的狂躁与冷静、自傲与自卑、纯洁与罪恶等矛盾情感相交织的内心搏斗。特别是在对“零余者”形象的塑造上,以自我生活经历为审视对象,不注重故事情节的逻辑关联,而是以情感为组织故事的脉络,着力营造情调。与此相适应,这时候的小说和散文在文体上几乎难以分别。如1922年写的散文《归航》,叙述留学日本归国途中的所见所感。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沫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都的秋(全新彩绘导读评析版)/中学生必读名家/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郁达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567366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中学生必读名家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