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长的代价(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成长的代价(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手记)》是作者付八军的成长故事与人生之旅,记述了作者从大学的训练营转战社会的实战场,从一个渴望进步的求知者到一位追求理想的求职者,从一个嗷嗷待哺的乳燕到搏击长空的雄鹰,道路艰难曲折,依然坚定信念,在忙碌中享受充实,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辛劳中体验快乐,在辽阔的天空展翅翱翔。该书突破了单纯的成长历程与个人情感,注重从一般性、普遍性的角度来分析、概括与提升。

内容推荐

《成长的代价(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手记)》记录了作者付八军的成长故事与人生之旅,包括作者从大学的训练营转战社会的实战场,从一个渴望进步的求知者到一个追求理想的求职者,从一只嗷嗷待哺的乳燕到搏击长空的雄鹰,虽经艰难曲折,依然坚定信念,在忙碌中享受充实,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辛劳中体验快乐,在辽阔的天空展翅翱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在提炼与升华的基础上,都能给别人带来启发。该书突破了单纯的成长历程与个人情感,注重从一般性、普遍性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概括与提升,具有较大的思想性、可读性与收藏价值。

《成长的代价(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手记)》既有作者学习他人的智慧结晶,也有作者观察生活的心得体会,还有作者亲身体验的经验教训,可谓一位青年大学教授的成长日记与真情告白。该书语言朴实,思想深刻,案例真实,情节细致,是一部人生读本,是一曲生活乐章。

谨以此书献给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追求进步、追求正义的人!

献给每一位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跌倒、不断碰壁,却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人!

目录

第一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生的意义——再读《三国演义》有感 003

 人生的最高境界——陪潘懋元先生赴宁波 006

 用平缓的方式表达奔.甬的理念——我从张楚廷教授那里学到的 010

 撒切尔夫人为什么能够成功 012

 评价一个人的德和才 013

 知其然但不为其所然——《国画》读后感 016

 一位有心人 018

 贺卡 021

 三个小时的人生大书 023

 做一名学者型编辑——参加新闻培训班学习有感 026

第二章 家庭环境,成长摇篮

 千部自传书 033

 深圳求职 040

 强弟的叹息 043

 春节千辛万苦回家为哪般? 048

 寒门子弟成长路漫漫 051

 我的使命,承上启下 053

 取名字 056

 传统观念中牺牲的又一代——从生儿育女的角度来评说妹妹 059

 回家 061

 给母亲立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064

第三章 选对职业,成就一生

 攻博三年的六大收获 069

 择业:要平台还是娶待遇 076

 假如我上了“井冈山” 080

 冒失 082

 讲座与音乐,哪一个更有吸引力 085

 我被北京擅了一下腰 087

 含泪的微笑 092

 工作感悟——我在《中国教育报》当记者 095

 远离北京的信 099

 千万别考公务员? 104

第四章 选对婚姻,幸福一生

 没有眼泪的女人难以幸福 113

 世上已无好男人? 115

 不要孩予的理由 117

 如果我有一个家 120

 安心的不让人放心,放心的不让人安心 121

 “随便”能够随便说吗? 124

 研究“老婆” 126

 ”自我缺乏痘”是一种人性 129

 天才缘于勤奋,名望需要时势——《徐志摩传奇》读后感 133

 婚变十感 136

第五章 选对心态,快乐一生

 一位大学教师的三种人生观 145

 豁达是一种境界 148

 关于我 150

 网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151

 评”野” 152

 个性决定命运 154

 卖书 156

 我们要有选择地收藏 158

 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评说我们对美国的爱恨交加 161

 从搬家看人生 164

第六章 成长挫折,人生财富

 用人之道随感 169

 学会向领导提问——随校长赴学院座谈心得拾记 171

 领导能力不足,还是领导风格不同 175

 不会布置任务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179

 慎讲套话,慎表意见——去北京接课题有感 181

 最愚蠢的一次购物 184

 现代人事工作中的另三大歧视 186

 不懂法律的人,不是现代公民 189

 法律只是我们的备用武器 193

 “不要敢于打官司”?——医疗官司十感 196

第七章 社会生活,思想之源

 南北差异之一——山东的乡村 209

 南北差异之二——山东的春节 212

 擦鞋 216

 我剪断了与北京的最后一根脐带 218

 房予成为普通百姓的财富天平 221

 社会财富的天平应该偏向谁?——土地税是解决房产泡沫的重要砝码 224

 中国人为何这么热衷于找关系 226

 借钱 228

 车站旁边的食宿 232

 WORD文档杀手病毒 234

第八章 学术世界,景象万千

 一位大学班主任的坦白——中小学教学名师让我这个大学班主任感到惭愧 239

 一位真正捐资办学的老人 243

试读章节

人生的意义

——再读《三国演义》有感

几年前,我读过一遍《三国演义》,此后,我对该书的价值估计不高,并不打算看第二遍。因为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大大小小的征伐战役,贯穿其中的主线也就是用计设谋。这与我务实的思想和勤思的风格很不一致。一者,我是一个直面现状的“实干家”,摆在我面前的道路就是以科研为基础去打通我的学术道路或者宦海生涯。明确了道路,也就明确了我的中心任务。就短期目标来说,那就是打好基础,如期博士毕业,再选择研究道路的方向。《三国演义》对我的目标理想的实现意义不大,现在是和平时期而非战争年代,而且现在的战争不是攻城略地的短兵相接之战,而是高科技的信息化战争。人是社会和环境的产物,人也必须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三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何苦要钻进历史的尘埃里而不面对现实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二者,自从我接受了公共关系教育,以及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社交、自律、智谋等方面的书籍之后,我觉得现代人在社会上立足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真诚。古代社会,战乱频仍,法纪不彰,“人治”于事,不仅兵不厌诈,而且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因此,任何有利于保护和发展自己的阴谋诡计都有用武之地。现代社会,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获得别人的认同,不是个人能完全决定了的。如果一个人使用的小伎俩被识破,这个人就失去了做人的品质,别人也会避而远之。虽然你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你在别人心灵深处,永远失去了正直的精神品质。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让别人从你这里得到恩惠,你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就以谋略智慧来说,我觉得我不需要它们了,迫切希望得到的是事实知识、规范知识等固性知识,而不是想象力、推理力等软性知识。

前几天,闲着无聊,翻开《三国演义》看了几页,却觉得兴趣盎然,于是爱不释手,一口气又通读了一遍。但是,这次的感受与上次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不只是战争与计谋,更主要的是国之兴衰与人之沉浮。大者,帝国之道;小者,人臣之道。

该书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描绘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灭吴的这段历史,经历了东汉、魏(蜀、吴)、西晋三个朝代,其中有刘协、曹丕、曹芳、司马炎、刘备、刘禅、孙权、孙皓等十多位帝王。

蜀国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很典型的国家,帝王只有刘备、刘禅两位,国运也是先强后弱,对比鲜明。原因何在?究其原因,乃在帝王自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辅政,且刘备自己勤政爱民,文韬武略,政纪严明,因而获得臣民爱戴,能够偏安一隅,与魏、吴形成鼎足之势,并与魏国分庭抗礼;到了刘禅主政时期,闭目塞听,荒淫无度,不求上进,孔明死后,刘禅更听信奸臣黄皓之言,置智勇双全的姜维于报国无门之地,最后只能俯首投降。从历史的视角看,有了明君,贤能之士才有用武之地,国家才能昌盛起来。这些道理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

就为臣来说,必须选好君,没有贤明的君主,再忠诚精干的臣子也无用武之地,甚至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因而有吕布不用陈宫之谋,招致兵败城破;曹操妄杀忠臣,致使赤壁之败。在今天,有用之才,也必须选好单位,选好领导,让自己有施展才干的舞台。如果你忠心于他,他却只把你当作物品,榨干可用之处就扔掉,这样的领导不足与谋。而且,单位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结构和运用,下属向领导提意见,很容易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果领导不能权衡利弊,不能保护下属,不仅事办不成,而且得罪人,甚或交恶,最后无容身之地。

通观《三国演义》,数百年的历史转瞬即逝,叱咤一时的历史人物如过眼云烟。读后不免感慨万千,顿悟“人生苦短”之真谛,再一次幽思人生意义之何在。

有人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追求。没有追求,红日哪能喷薄而出,帆船哪能破浪而飞?没有追求,青年的血液也会停止奔流。我不免要问,追求什么?追求荣华富贵,则有卖主求荣最后招惹杀身之祸的张松;追求英雄美誉,则有三败于诸葛亮最后负气殒命的周瑜;追求安逸享乐,则有荒淫无度最后丧失祖业的刘禅……

我以前认为,人生的意义,简单直白地说,就是让自己生活得快乐一些。可是,只以快乐作为生活的圭臬,则不会有因儿守孝不忠而自缢身亡的徐庶之母,不会有因弟强恶不化而归隐于山的孟获之兄,不会有因操奸诈而拒降受死的陈宫……

盖“快乐”,人生意义的一种目的而已;夫“追求”,人生意义的一种境界而已。只言“快乐”,乃自私自利,甚或苟且偷生;仅谈“追求”,乃利令智昏,或会迷失方向。故两者皆不得要旨,不能配于“意义”之高尚。

愚以为,人生意义在于确立正确的信念,并捍卫和实现之。故而有刘备勤政爱民,礼贤下士,促进三足鼎立局面之形成;故而有关羽忠心护主,辗转驰骋,终被后人奉为神灵倍加敬仰;故而有吉平誓除奸党,捐躯报主,留下美名流芳千古。盖为君者,事于苍生;为臣者,忠于主上;为妻者,诚于郎君;为弟者,悌于兄长;为官者,念于百姓……

当今,于芸芸众生者,诚信守法为本,理想追求为鹄;于达官显贵者,体惜民众为根,创新求进为旨。岂不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乎?

(2003年8月15日)

P3-5

序言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况思语者 王旭烽

读完了八军兄的两部随笔集《走进大学》和《大学与人生》,接着再读这部题为《成长的代价》的书稿,想起了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毫无疑问,他们文本之间的差异原本是很大的,法国哲人文豪卢梭的这部“为自己而作”的最后作品,跟美国哲人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讲述的都是一个孤独隐居者与大自然对话的故事,由此创造了“遐想”这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更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八军兄的“三部曲”,虽然大量地写到了自我经历及人生感悟,从本质上说,出发点却并非“为自己而作”。法兰西民族自由浪漫的文化品相,与中国文人数千年来浸润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其间跨度,不言而喻。

那么,人们或许会问,是什么缘由让作序者把二者联想了起来呢?

就这样,大千世界中一条路隐约呈现。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之路,卢梭走在这条路的生命终端——他以一个人的姿态、以“走”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生命,夕阳无限好,何妨在黄昏。

付八军,则让我看到了在那条路上出发的背影:起初是一个芙蓉国中的农家少年的单薄身形。少年失母,怎么可能无孤单之情呢?父遭劫难,怎么可能无炎凉之感呢?人在底层,怎么可能无前途堪忧之虑呢?但他一边成长一边修复着自己,就这样走到了生命之路的青年阶段。他开始以一个励志者的姿态,求学求职,步步为营,步步维艰,步步向前,学士,硕士,博士,然后,终于开始初入中年。人生烦恼,学术有成,事业艰辛,前途无量,这条路真是错综复杂,岔道频频,又大道通天。一个如此年轻的教授,目标并无偏离,他一直朝前走着,奔跑着,跳跃着,纵横捭阖着,而且,他把他的每一个步伐都记录下来了。

卢梭在沉思,是已经摒弃一切除精神之外的欲望,完全沉浸在个体与自然的心灵对话中;而八军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不可能让他这样做的,因为他必须维持个人生命的肉体存在,但在这个肉体之上,他又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这是一个起初峻急的年轻人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开始是生动而喧嚣的,渐渐地沉静下来;起初是相对事功的,渐渐地进入学术圣殿,越来越呈现出学术自身的魅力;起初思想的火花是一触即燃的,生命的感受在思考中应接不暇,渐渐地放慢节奏,集中在一些着力点上,理性的力量和穿透力就此呈现了出来。

而两者之间最为接近的,便是他们的诉语。我们可以说,在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发言中,八军和卢梭一致。他们都是那种有强烈表达能力和欲望的人,任何事物只要与他们的生命本体接触,就有可能被语言方式回馈。因此,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生存跨度极大、实践感受丰富、理性感性并存的文本世界。

他们的不一致只在年少者的奔放不羁、掏心掏肺、赤心质文,年长者那经过岁月历练之后的节制,以及一部文学经典经过修辞表达后呈现出来的象征和隐喻。从这一点上说,年少者是永远要向年长者学习的。

而他们最不一致的,则是他们的倾诉对象和倾诉方法。在卢梭晚年,倾诉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自然,倾诉的方式只有一种——自言自语。首先是对自己说,别人听到了,记住了,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付八军,少年意气,胸怀大志,倾诉的对象在全社会,所有与他有关的人。并且他几乎是积极的无任何心理障碍地向世界发言。至于方式,堪称多种多样,有时长信,有时短信,有时呼吁,有时抗议,有时讲座,有时教材,有时论文,有时格言,有时附耳密语,有时大声建言,目的明确,是讲给自己听的,也是讲给他人听的,而且听到的人越多越好。听到的人越多他越自豪,实在没有人听,他也会自言自语,不发声却是万万不行的。这样的付八军,实在是有一派天真气象的。

在付八军的这个年龄和精力阶段,怎么可以只管自言自语呢?精神的花朵不得开放,岂非暴殄天物乎!年少者自有使命,正在人生途中,青春做伴且放歌。

既然是走在路上,便有路上的未知。但丁的《神曲》,恰是在人生中途的遭遇: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我们由此可知,机遇和挑战都永远潜伏在人生前面的路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尤其期待着八军兄的下一部著作,下一段心路历程。那里,别有一番新天地,且在等待行进着的人们。

是为序。

2013年8月24日

后记

近日,我与一位同事聊天,其中聊到我的这些随笔。这位同事,正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处在事业的成长期。他说,你一个大教授,正是创造事业、大显身手的关键时期,写些这样的东西有什么用呢?简直浪费时间!我不禁感慨,难道他们认为那些没有几个人看且看得似懂非懂的学术论文就很有价值与意义?在我看来,这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其内容或许没有太多的区别。如果我没有在学术论文上有过探究,没有对不少博士、教授们有所了解,我肯定不会有这种体会。现如今,我很清楚,人文社会科学,更受欢迎的,还是这种深入浅出、语言凝练的文章。我看古中今外,大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成绩者,都是那些注重从生活中、从故事中、从感悟中、从朴素中提炼文字的人。而且,这些东西,更多的不是急就章,不是纯粹的功利取向,而是一种心灵的呈现。

确实,有些书,是为自己写的;有些书,是为市场写的。如果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最好不过了。该书,最初是为自己写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现这些生活体悟与所见所闻,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启发性与可读性,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于是,在出版教育随笔与报告文集时,把这些生活随笔一并整理了出来。当初,计划利用这些随笔与报告,一次性出版《走进象牙塔》《走出象牙塔》《登上象牙塔》三本著作。在即将开印之际,出版社建议更换书名,并提出《走出象牙塔》暂缓出版,因为内容、风格与另外两本不一样。就这样,《走进象牙塔》更名为《走进大学——献给那些关注大学天空的人》,《登上象牙塔》更名为《大学与人生——献给那些在大学中追梦的人》,已于2013年1月正式出版。利用寒暑假,针对《走出象牙塔》,采用新的体例,增删部分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基于既为自己而写又为市场而作的目的,将书名改为《成长的代价——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手记》,献给那些正在人生道路上奔跑的人。  这本成长故事,既是个人情感的自由流露,更是人生智慧的共享,值得一读。诚然,由于事务较多,许多写于数年前的随笔,来不及进行系统的修改与完善。不过,保持原始记录,才可以看到我的坦荡无私、诚信品质与此时此刻的认识水平,还可以呈现历史原貌,反映社会变迁。同时,欢迎读者对我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欢迎大家共同营造我们的精神家园。我的博客(http://fubajun.blog.163.com)与邮箱(fubajun@163.com)永远欢迎大家的光临。

感谢每一位阅读此书的朋友,正是你们的阅读,才使得此书有了生命,才让我有机会通过此书向大家坦陈心扉。

感谢每一位关心我的亲人和朋友,是你们给我力量,给我支持,让我没有顾虑地追寻梦想。

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及责任编辑王黎明,是你们的支持与努力,才使得此书顺利走出书斋,走向社会。

最后,我得特别感谢国家一级作家王旭烽教授。原以为,请王老师为本书作序,其谢忱可以三言两语概括出来,在收到王老师的序之后才发现,这种谢忱及感受,两三万字也讲不完。正如王老师在序中所言,“八军和卢梭一致……任何事物只要与他们的生命本体接触,就有可能被语言方式回馈”。在该序中,王老师设计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不偏不倚,切中要害。读第一遍,让作者我感到该序写法别具一格,着力点准确;读第二遍,才发现内隐一条主线,时空感强烈。一千来字的序,承载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内力深厚的表现。从王老师的序中,我还悟出,创作可以基于工具理性,但又高于工具理性。读法国卢梭与英国莎士比亚的文字,我们不禁感叹其运用文字的魔力,思想迁移之自如,语言表述之精彩,各种比喻之生动,让晚辈高山仰止,叹服不已。有人说,那是文学家的创作,不是思想家的手法。现如今,我坚信,最好的思想家,也应该力争成为最好的文学家;最好的文学家,一定要先成为思想家。可以说,再经世致用的文章,也可以做到文采飞扬,在字里行间本身就体现作者思想之魅力、想象之丰富及文字之美满。

一流的随笔,既要有思想穿透力,还要有文学表现性。走上创作路,漫漫无止境。由此,与其从中索取结果,不如从中寻找快乐。这部书稿,就是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掩埋其下的,更多的却是挫折、苦楚、义愤与泪水。也就是说,经历这些故事,或许是痛苦较多,而将它们变成文字,则更多的是快乐。

付八军于浙江农林大学

2013年8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长的代价(一位大学教授的生活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八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800217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323736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