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国歌响起,沙坝小学举行了升国旗仪式。阳光下,169名大小孩子努力站得笔直,仰着小脸,庄重肃穆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礼。

我们需要对孩子说一些什么。

站起来,望着全场安静看着我的百名孩子,我突然哽咽。“只要沙坝小学存在,我们的免费午餐就要继续做下去。”握着一支嗡嗡作响的旧话筒,我挥动手臂,使狠劲喊出这句话。

掌声雷动。

这是我们对沙坝小学孩子的承诺,也是给我们自己的鞭策,只能往前,不能退缩。

要开饭了。在领了一个崭新的不锈钢饭盒后,8岁男孩陈兴安走到盛饭菜的阿姨面前,得到了一份米饭、一个煮鸡蛋、一勺酸菜炒肉、一勺烧土豆,一勺白菜汤,双层饭盒被塞得满满的。

回到座位上,他和几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孩子们始终没有去动饭盒中的鸡蛋。“鸡蛋揣起来。”陈兴安向伙伴们喊道。听他这么一说,其余孩子赶紧将鸡蛋放进衣兜,还腾出一只吃饭的手,紧紧地护着衣兜,生怕鸡蛋掉在地上或被别人抢了去。

有的孩子说,要把鸡蛋带回家,给没有上学的弟弟妹妹尝尝。有的孩子说要把鸡蛋留着当作晚饭。

这顿简单的午饭,孩子们吃得很开心,却令我们悲喜交织。吃完后,他们又小心仔细地将饭盒擦洗干净,紧紧地抱在胸前。这一切都被校长看在眼里,“孩子们太想吃饭了。”

一早赶来学校看孩子吃饭的,还有不少家长和村民。一位老人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孩子饿着肚子上课老人心也疼,但是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没时间管孩子。现在好了,孩子有吃的了!

其他村子的家长也来到了现场,他们请我们也去他们的学校。我安慰他们,我们一定会去他们的学校,尽快。

校长腾空了一名老师的宿舍,做了一个简易食堂,架口大铁锅做饭,并在乡村招聘了两名阿姨。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两名厨师将尽快前往医院接受健康体检,学校也将为食堂申请卫生许可证。  万事开头难,但我们猛打猛冲,开头似乎并不难。接下来真正考验我们的是“免费午餐”的成本、安全和流程控制。

我的伙伴胡益华律师从北京赶来,他带来了一份合作协议,规定我们和学校的权责:我们定期给学校打款,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组织全校做饭,并负责食品安全。

多年做调查记者,帮助我获得了一些统筹能力,并掌握常识。午饭后,在沙坝小学的教室里,我们和校长、老师们商量,作出如下决定:

一、就地取材。大米和油盐等去镇上购买,但蔬菜、鸡蛋和肉类就在学校周边村庄采购,就地取材确保食材新鲜和安全。

二、师生同食。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这既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补偿,也是将老师和孩子们温柔捆绑,这样饭菜也不会太差,更减少食品安全事故。

三、厨师必须在当地乡村聘请,我们来支付工薪。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亲朋好友的孩子都在学校里,本村厨师可能较多维护乡村和孩子,而不是外来校长。

四、整个运行过程中,校长要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此外,我提议吸纳乡村的老干部和老党员监督“免费午餐”。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乡绅,但一个村庄总有几名老干部和老党员,经历沧桑一路走来,身上刻着那个时代烙印,有较多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他们真诚勤勉,珍惜名誉,是“免费午餐”学校的“土地爷”,可以帮助保护各自村庄的孩子。

我们上门去拜访这些老人,说社会现在需要他们发挥余热,邀请这些乡村精英组建“免费午餐”监督小组,请他们出面负责照看自己的孩子,赋予他们定期查阅学校账本和询问校长午餐进展情况的权力,形成第三方力量。

没有什么指导,就凭着这些常识,我们意外建立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控制体系,有力保护了行动。

傍晚,远山如黛,乡村里升起袅袅炊烟,突然下起小雨。  P12-P17

目录

第一章 青蘋之末

第二章 泉涌微澜

第三章 熔金淬火

第四章 柔软力量

第五章 国家行动

第六章 协同治理

第七章 未来的眼睛

序言

2011年秋,庐山东林寺,黄叶一地。

大安法师问我,为什么要做免费午餐?

我说,是不忍。

他再问,为什么不忍?

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或是天性。见人有苦,心有恻隐,人皆有之吧。

一直想写完这本书,告白大家这两年来我们做的事情。但一直在各地奔走,几乎没有一段整块时间,事务也总是像帽子戏法一样变多,无边无际,似乎永远不会有写尽之时。

生命的箭簇扯开新的地平线,来不及回头。

只有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飞机上或者静寂午夜,我的心才回落到记忆的水面,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群记者、小职员、基层公务员和大学生等志愿者,使用怎样的方法,又是凭借何种力量,奇迹般完成一场变革?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第一个学校生火造饭时,我们只有2万元。

我从中国洞庭湖边一个乡村走出,做了一名调查记者,倔强正直,信奉真相的力量,试图用笔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我曾发誓要写出中国的幽暗秘密。像是一个永不缺席的防疫者,以笔为针剌,穿刺这个国家肌体上的各种病灶,将问题曝光出来,呼喊医生们来医治。

污染、腐败、贫富悬殊、资源透支……这个国家在高速行进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我写了11年,保留着令同行惊讶的激情、敏感和愤怒,但沮丧渐生,因为改变稀少。纠结的是,我知道内心某处分明又保留着一份不肯睡去的期待。

对这具庞大的社会躯体,我想要找到新的方式,期待它能好起来。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悟性和心意。

2011年初,我遭遇了一次偶然的内心触动。在贵州,我看见小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这是撤村并校的后遗症,无数孩子因为上学路远,只能在课堂上忍饥挨饿,但无人关心。

撤村并校的背后是更加宏大的时代变迁与断裂。中国一度牺牲乡村来发展城市,制度性抽空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给乡村留下至少6100万承受空虚重担的孩子。

我爱自己的女儿,也爱其他的孩子,天性中的温热令我熊熊燃烧,决意改变。

因为微博,加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中国人不再是一地碎玻璃,而是通过集群形成组织,整合无数人财物变成行动力。

2011年4月,我和500名记者同行在微博上发起“中国乡村儿童免费午餐”,尝试行动,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为他们发育的身体获取基本的营养公平。

我意外看见柔软力量,中国人的爱和善良激活流淌,涓涓细流,汇聚江河,波澜壮阔,滚滚向前。在互联网上透明、公开、接受监督,我们做得好,得到掌声,做不好,则被质疑、批评甚至责骂,逼迫我们及时纠错,坐实稳健执行体系,形成严密解决方案。

我们不争吵,不抱怨,回归诉诸最基本的人性,融合各界,也获得一些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我们深信是人对孩子都会心生恻隐。我发现了庞大社会躯体上那个灵敏的触点。

概括起来,我们通过微博这个新工具,使用柔软、透明和联合等三个方法采取行动,获取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国家领导人看见巨大的民意雪球,也看见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央拨款160亿元,先行解决中国最贫困地区2600万乡村儿童的营养问题。

用新媒体发起倡导,呼吁联合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实现官民合作,令改变大规模发生。我们为中国温和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由此出发,我们又发起了“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为孩子筹钱治病,让他们有尊严且病有所医。我们发起“让候鸟飞”,帮助候鸟免于大规模杀戮。今年,我们又发起“中国水安全计划”,再度联合各界着手解决中国水污染问题,坚守生态红线,保卫人民生命健康。

我们的行动不断增加,力量持续壮大,出发点仍然是最初的一次感动。我知道爱和不忍,这一直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今年,中国领导人完成了新一轮的换届。

对人民的困境和期待,这个国家的总书记习近平或许更多感同身受。他诚恳表态: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是什么?

前总理温家宝说,任何一项改革都将艰苦卓绝,需要人民的觉醒,参与和支持。

人民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必须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帮助我们的国家。我们已经证明,不抱怨,行动起来,就可以令改变发生。

数十年的发展消耗了中国各项红利,中国或将推进城镇化,汲取发展动力。但随着乡村精英进一步转移,中国乡村还将剧烈变动。

中国,如同一台正在高速奔跑的车,乡村则是这台车的底盘,底盘不稳,或将车毁人亡。

今后多年,我和我的伙伴将整合多个儿童公益项目——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和暖流计划,组建一个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并建立一个网络社区,召集和组织更多儿童组织形成联盟,更有力地引导城市良善资源回流乡村学校,从营养、图书、大病救治、人身安全、各类生活用品、精神抚慰到教育均衡,我们竭尽全力去服务6100万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公平的成长环境。

这些乡村孩子,是各自家庭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这本书,我先重点讲述免费午餐的故事。我得到了我的伙伴刘长、赵家鹏、张建峰的帮助,他们梳理我数万条微博,整理脉络。我的老搭档、老编辑袁凌则再次为我润色文字,令我的书写更加克制和结实。

谢谢我的伙伴、免费午餐的志愿者、免费午餐学校的老师们,我们的努力帮助了数万孩子获得安全的午餐。

谢谢一百万名捐款人,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你们沉默而坚定的支持,是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谢谢大山里的那些乡村孩子,是你们帮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激活爱,联合爱,涓滴汇聚,奇迹般地完成了一次美妙的社会运动。

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妹妹。我很幸运,一家人从乡村到小镇、县城、省城再到北京,从无分开,安全温暖。而我的妻子和女儿三三,则令我时常感恩天赐。这个港湾帮助我休整和修复,获取爱的力量,可以一次又一次出海远航。

我,这样使用我的生命,我可以不虚此生。而孩子们,他们的生命里有了免费午餐的成长印记,未来将拥有更舒展的身段,还有植入爱意的心灵。以善养善,爱自生爱,他们身受了民间社会的哺育,也必将成为新的酵母,催生新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成长。

爱是我们的成人礼。同样,它也将帮助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成长,帮助日渐麻木迟钝的社会躯体,重新醒来、行走、呼吸。

为了一个更好的国家,请让我们一起并肩奋斗,努力。

内容推荐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编著者邓飞。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内容简介:互联网的出现,曾经颠覆我们的沟通方式,将我们孤立在各自的屏幕前,透过代码嘘寒问暖。今天,我们正在从这种松散的社交网络中,找回凝聚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社会的不公必遭谴责,不幸的人也能及时得到援助……当无数微小的力量透过网络汇聚到一点,一切都将为之改变。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翻开本书,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

编辑推荐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编著者邓飞。

“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是由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现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的邓飞发起的一次公益活动。该活动的创办源于中国中西部偏远山区的小学生吃午饭难、甚至吃不上午饭的现状,作者邓飞有感于孩子和家长的艰难,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孩子们提供真正的免费午餐。这一活动历经多重困难,终于收到巨大收效,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对贫困山区学生营养问题的关注。这一书稿讲述了这一行动的发起、建立、发展过程,见证了邓飞及其团队为贫困山区孩子所作出的努力。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涌动的社会变革热情。邓飞向您汇报:截止2013年11月,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共募款超过7000万元,参与人数突破千万,项目惠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28所学校,7万余名学生。这是一场全民公益行动,学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老板、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国家领导纷纷参与其中,这更是网络时代的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一项标志性事件!翻开本书,见证用行动改变中国的每一个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40970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3281561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