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
内容
试读章节

在《阳关雪》中,余先生开篇便道:“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出自《宋史》中刘挚所言,一经顾炎武在《与人书》中所引,从此成为文人永远的自嘲。文化被专制主宰,权力之掌对文人的翻手云覆手雨,文人对政权的苟且,可不真是“无足观”嘛。余先生文化散文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文化的灾难上,集中在这一类的文人和文化事件上,如苏东坡(《苏东坡突围》),有清一朝被流放的文人(《流放的土地》),明末清初的文人(《一个王朝的背影》),发现并盗卖敦煌文物的王道士(《道士塔》),老三届(《老三届》),张先生(《酒公墓》)等,他总是指引读者也要注意到权力对文化的亲和,文人相互倾轧的可恶,灾难开启的文化创造。这也是真实,另一种真实,一如《借我一生》中的真实。这样看来,《借我一生》与此前的《文化苦旅》等是一种同样的历史呈现,一样的文脉,同一种理性。

不过,余先生在《借我一生》中,用苦难遮蔽依附,用没做坏事来回避“说错话,做错事,写错文章”,更深的原因是《文化苦旅》等书中揭示的历史上的文化苦难,是权力对文化的束缚,是专制对文化的削足适履,尚不能说是彻底的反文化,而“文革”则是近在眼前的文化灾难,彻彻底底地以革命的名义反文化。《借我一生》中担承文化道义发扬斯文一脉造神运动的内在逻辑,很自然地要求他与“反文化”脱离得一干二净,而认错则意味着承认背叛。近乎狂热的梦想,传说中的期待与自我期许,写作与出镜的种种成功遮蔽了真实,筛选出了《借我一生》的真实。

“文革”的灾难已过去近三十年了,但过去不等于消失,这创伤不但永留在人们心底时时作痛,还固着进人们的潜意识,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人们已被它改变。简单举例,《借我一生》中的“金牙齿”便是典型的“文革”叙事模式,“文革”文本常见的恶人符号;余先生视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一言蔽之“大批判”,这也是只有“文革”才能形成的读者反应模式。“文革”后清理三种人,余先生脸上刺着“石一歌”的墨字,审查,检查,饱受冷眼与歧视、打击、排挤。余先生将讲述议论他“文革”表现的举动,视同“文革”中的揭发与诬陷,反应之激烈,那种义正词严正气凛然,那种对别人哪怕是指出自己半点瑕疵的坚决澄清,这也是只有强调阶级对立大搞阶级斗争的岁月,面对揭发才有的心理压力下的反应。而一呼百应成群结队的倒余军团中,也未尝没有打倒(话语)当权派的“文革”小将式的野心与凶狠。

文化散文,集体性的回光返照

余先生对自己的“文革”经历也有个评价的底线:“也是胆怯的,无奈的,高尚谈不上。挨饿,也没有和他们斗争。坏事肯定不做。”他虽“没有讲批评者就是盗版者”,但他肯定“某些盗版者与批评者有联系”,他告诉读者“北京的记者透露,有一段时间,凡是发表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可以拿到三倍的高稿费。而且有关的人告诉我,这些人防止我去追查盗版,首先在名誉上、情绪上把你弄坏,把你搞臭”。这种揭发,置对手于死地的反击方式也是“文革”式的,但用的是符合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情的子弹。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余先生这一批新时期文化思想精英们的神圣岁月。走过上一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光辉岁月,他们都已身处庙堂之高,占据了大大小小的山头,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党派宣传文化广电出版机关,各类大学科研机构,各种学术文艺出版团体协会摆着他们的位子。政权思想文化传媒教育学术等等都由他们控制,即使像声称自己是个自由人“没参加作协,没参加文联,除开我自己写的文章外,和任何单位都没有关系,完全脱离所谓的文化圈”的余先生,依然有学术教育与传媒上的霸权,时髦的说法是有话语霸权,参加央视歌手大赛任评委、赵本山小品研讨会上当专家等等,则是很现实的权力。很自然地对他们的批评便是搞破坏,确实,只有对于权力,批评才是在破坏。这一批人从90年代起,以余先生为代表,纷纷写起文化散文历史散文来,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话语转换,一方面是在行使自己掌握的文化权力。另一方面从历史逻辑看,这又是他们进入更年期的焦躁唠叨,甚至是集体性的回光返照,也可称作是集体谢幕表演,而后便是他们的死亡了。他们的学术成果文化创造,基本上只在上一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还是举余先生为例,他正在修订的四卷本学术文集,也就是四本书《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余先生自己说“是我在‘文革’结束以后花了八年左右的时问完成的”,余先生可真是同辈一个典型。他们的创造力已经枯竭,剩下的只有僵化保守固执。当然还有炒冷饭、复制与稀释,这便是文化散文历史散文的兴起了。

曾经创造了上一世纪80年代那样一种文艺与学术繁荣,登上了神坛之后,便成了木偶土胎。新时期的思想文化起步于对“文革”的反思否定,他们的创造性也就是他们的批判性,当他们逐步取得权力,与体制水乳交融,批判性彻底丧失,生命力丧失,经不得也就容不得别人对他们的批判,他们也就死亡了。他们推崇文化,将文化神圣,超出一切,成为唯一的神唯一的主,因为他们是文化人,文化神化,他们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文化人对权力的追逐是与生俱来的,其实并不像猫需要把辣椒涂在屁股上才去舔。文明社会,权力需要文化,对文人有吸力,文人更有拥有权力的野心,他排除万难贴上去。在《借我一生》中,便有这种贴,有贴得上去的显摆,贴得与时俱进。19世纪后期,余先生的曾祖勇敢闯荡上海,赶上了殖民带来的商机,贴上了。新的社会变动前夕,余先生的姑母“当时很可能已经是共产党地下组织中的一员,而且多半还是负责人。”也贴上了。而在“文革”,两个凡是,思想解放运动等时期,则是余先生亲自的贴。书中广而言之的贴,则有与“吴石岭里藏古书”的贴,与毛泽东主席蒋介石父子的贴,与巴金王元化等的贴。贴成了文人的生存姿态。不管什么都贴得上去,什么才是他们真实的思想?他们的独立人格呢?这也是当代思想文化,在新时期短暂的繁荣之后停滞甚至倒退的原因。新时期文化思想的开创者,有“新儒家”的遗老,有“老右派”“反革命”,有老三届,有“文革”小将老将,各种出身都在否定“文革”的基点上统一起来,但依然是一个声音,依然是无脑之口,而且依然紧贴政治依附权力。无所持,无特操,所以短命,而且腐朽。在官场上,成克杰胡长清刘方仁李嘉廷等接二连三地倒下,而学术腐败也时露报端。这一批人形成的官场与文场的潜规则,也许比他们的文化创造影响更为深远。

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文化创造,他们都快退出历史舞台了,文化散文过后,是自传,而后便是死亡了。《借我一生》,真的成了余秋雨文化创造的终结了。P10-14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在批评领域里拥有准确的判断、良好的趣味和收敛的野心。跟大多数聒噪的同行相比,他的文字还多了冷静、细致和谦逊的品质。

朱大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

本书对当下社会的文化现象提炼、总结,是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索引。

徐庆全(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炎黄春秋》副总编辑)

后记

“本文的写作,一直伴随着笔者对自己的追问,是不是过于峻刻,近乎王元化先生所恶堕入畜生道的酷评。”——在评论余秋雨先生所著《借我一生》的文章中,我坦言自己的谨慎和疑虑。本书每一篇批评的撰述,都伴随着这样的追问、审思和防御,更有“了解之同情”甚至是“温情与敬意”。批评之道本就是“善善恶恶”,但今日之批评在“恶恶”这面,有“毒舌”模式,怨毒、狂噬、刚愎,个性的阴暗、报复心、出名的野心、恶习都是源头;在“善善”这面,抬轿子吹喇叭昌盛着繁荣景观,祖国财政富得流油,研讨会遍地开花,总是那么一群批评家嗡嗡一团共襄了“文化”盛事。批评在膨胀,批评更在消蚀、腐烂。

批评的底线在哪里?批评的底线在阻断自己的批评与利益的联系。据传,暮年冰心说自己“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我非文坛祖奶,不敢如此托大。一向自认在体制外,却被追问,你吃着财政饭怎么不是体制内?你怎么不是既得利益者?为之瞠然自失。率天之下莫非王土,还真不能把自己摘得干净!从此再不以之自喜。但一介寒士,老老实实教书,廿六工龄,月人四五千,我又何惭之有?身处僻远,草野无闻,名利之诱之扰,本就细微,华发已生,益加淡却,所以还能坚持道不同不相谋。又因为沉于下僚,是一株“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的野草,贴近地火的奔突和烤炙,所以预知地火即将喷出而战栗而放声。

胡塞尔说:研究人员、学者是“人类的公务员。’,拿国家的ll:资,回报以对自然界或社会的新发现。布尔迪厄由此引申,认为对业已成就的一切的反观,正是“人类的公务员”责任的一部分。布尔迪厄强调的反观及反观性,是站在现实与自我的另一面的反思,是自省、自我清理与自我监督的自律,这才是批评。本书的创作,一以贯之的也就是反观,一个活在当下的文化人对时代对文化的反省,把时代与时代文化内化为自我的自我清理。鲁迅先生的反观,抉心自食,先贤筚路蓝缕,愿作柴草传得薪火。天落黄河,浊沙壅堵,海内承平久,政经及文化既得利益淤塞,穿新衣的皇帝们横行无忌,正需要小娃娃们喊出:皇帝光屁股!小娃娃的大胆、干净、尖锐正在于其是赤子,肉身无名利之重负。这些反省更是自警,但愿多年后看到这些文字我不觉得亏心不脸红。

感谢时代给予言语空间,感谢递给我话筒的报刊和编辑老师们:《博览群书》李焱,《中国图书评论》杨平、李可可、周志强、邓晶晶、程成、刘昕亭、袁剑、张娟,《书屋》胡长民,《出版广角》高霞,《社会科学论坛》张平,《艺苑》卢旭、万书荣,《教学月刊》吴颂华,《生活教育》胡荣,还有《文学报》、《上海戏剧》、《温故》、《中关村》、《粤海风》等等,当然,还有出版本书的上海三联书店及本书的责编殷亚平博士。版面时下就是金钱就是人情,我们却仅是文字之交,反过来你们还给些稿费,一声谢谢真的难以抵还你们带给的安慰和激励,对本书我不敢妄自菲薄,因为时代和你们都是执笔者。秀才人情半张纸,谢谢,我会更踏实的。

余者无话。

是为后记。

2012年9月21日

目录

第一辑 文字欢场

余秋雨《借我一生》,新时期思想文化的意外终结

天象·俗情·经典——《天香》及王安忆之魅

莫言与诺贝尔的文字欢场

苍老的脐带:贾平凹的修辞与乡愁

雌性社会的诞生——《她的城》与池莉的创世纪

狰狞的乡土——“温家窑”细端详

牧神的午后:“他们”的小说姿态

纸上知识分子——王尧《脱去文化的外套》发覆

异端的成立:“后中国”症候之丁成篇

书评,在思想与学术问摇摆——以《读书》为例

文体的战争与和平

赵汀阳之局:世界,抑或天下

第二辑 声色天下

肉身沉重的“公知”:新世纪传媒红人易中天

逢时异己的独唱:屌丝领导者韩寒

铜版纸帝国的这些事:身体的生产、性和丰义

原罪还是替罪羊——民国教材热卖背后的罗生门

步入意图丛棘,丁亥大片《色,戒》《集结号》……

《金陵十三钗》:屠杀的搁置与暧昧的崇高

裸奔的影像:国家、青春、肉体、土地

女器清扫:MV《煎熬》的性政治和技术主义

声音的政治经济学:从新华广播到中国好声音

低矮的上海屋檐下

母语呼告: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平衡发展

恢复并保护市场化的戏曲生态

后记

序言

“对语言冷漠不信,像情人间的日久麻木。能短不长,能不写就不写,像老夫妻的房事。”

这话口味重了,但确实是吾口吾心。这倒不是受说了白说和无处去说刺激多了,因而丧气,因而灰心,因而笔懒文疏。完全没有吗?好吧,我承认也有些,这个时代发篇“有所思”的文章太难了。还有对文字操持久了,渐生对语言的警惕。你要表达的文字都能呈现吗?你有没有把文字神化?文字总是趋向化约与本质主义,趋向虚拟世界的。岁月忽已晚,不惑之年,爱情、文字、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魅影渐渐剥落,相信还是相信的,坚持还是坚持的,热爱与义愤还时时在肺腑席卷在肝胆轰鸣,只是不拿来表演。当然,还有对人类制造文字等种种虚像能力的忧惧。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生产故事片745部,立项拍摄电视剧1040部33877集,长篇小说登记出版5300部,光这几个数据就令人感到个体的智力孤危,更何况还有网络,还有全球。文字、影像、声音,人类每天都在创造海量文本,然后望洋兴叹。文本生产者,当然该自觉地节育了。

虽然节制,竞也攒下些文字,新世纪以来十余年的评论文章录为一集,就是本书。之所以出版,自然有敝帚自珍,有“文章是自家的好”之意,更有对其价值的自信。这自信就是做到了萨义德所说: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价值就是对有权势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实在(政策制度、类型产品)的质疑与批评。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总是造神运动,众声喧嚣中一面有乌合之众的随波逐流追捧若狂,一面有神的圣殿降下莲花与雷霆。本书所评所论,皆为新世纪以降文化热点人物、事件及作品,有尽可能宽阔纵深的文化视界,从文学、影视、传媒、音乐、戏剧到教育、哲学、语言、青年亚文化,解读这个时代缠密的文化文本与文化权力的生产、技术,解读余秋雨、易中天、莫言、贾平凹、王安忆、池莉、赵汀阳、张艺谋、周星驰、韩寒、《读书》、语文教材、普通话、时尚画报、屌丝、中国好声音等等神的谱系。因为反对简单化约,所以文中尽可能消除捧与骂,而有尽可能丰富的文化切片、尽可能多极的视点、尽可能深长的历史轨迹、尽可能新鲜的启悟,以期赓扬人文传统和独立批评。萨义德还说:从事批评和维持批评的立场是知识分子生命的重大方面。本书当然也是我的生命,生命在追求学术、文章、品格、境界的活力、丰饶与独立,追求生活的无边宽广和诗意。

时代十面“霾”伏,最终自由并未到来,晦暗中魅影憧憧,时时上演三岔口式的争斗,眼前就有莫言获诺奖后挺莫倒莫的对峙,紧张够紧张的,据说造成了舆论的分裂,舆论在哪儿分哪儿裂啦?声嘶力竭剑拔弩张成了表演。暗夜星点,自由之路更为幽邃崎岖。卡夫卡说:“我们只该去读那些会咬啮、刺痛我们心灵的书。书如果不能让人有棒喝般的震撼,何必浪费时间去读它。”

2013年1月31日

内容推荐

《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评论新世纪文化热点人物、事件及作品,有宽阔纵深的文化视界,从文学、影视、传媒、音乐、戏剧到教育、哲学、语言、青年亚文化,解读这个时代缠密的文化文本、文化权力的生产与技术,解读余秋雨、易中天、莫言、贾平凹、王安忆、池莉、赵汀阳、张艺谋、周星驰、韩寒、《读书》、语文教材、普通话、时尚画报、屌丝、中国好声音等等神的谱系。以丰富细腻的文化切片、多极不居的视点、深长幽微的历史、生气勃勃的启悟、酣畅快意的文字,重铸批评的锋芒,建设时代的理性,赓扬独立批评和人文传统。朱大可先生称许作者“在批评领域里准确的判断、良好的趣味和收敛的野心。跟大多数聒噪的同行相比,他的文字还多了冷静、细致和谦逊的品质。”徐庆全先生也认为这本书:“对当下社会的文化现象提炼、总结,是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索引。

《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的作者是孙曙。

编辑推荐

《苍老的脐带:贾平凹的修辞与乡愁》;《狰狞的乡土——“温家窑”细端详》;《牧神的午后:“他们”的小说姿态》;《异端的成立:“后中国”症候之丁成篇》;《文体的战争与和平》……《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作者孙曙)评论新世纪文化热点人物、事件及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字欢场与声色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1540
开本 32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5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