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
内容
编辑推荐

刘青松所著的《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一段中国人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猛料!

本书以1901~1911年的报刊中国为底色,勾勒出晚清最后十年的言论史、思想史。

改良还是革命?百年思潮,一纸激荡;宪政还有多远?千差有路,一纸风行。

内容推荐

《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简介:自1901年清政府启动新政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间办报盛行,知识分子以笔为旗,在报刊上抨击时弊,监督官员,要求立宪,甚至公开鼓吹革命。改良和革命的论争,自由和专制的较量,对民众的宪政启蒙,均在报刊上展开。当年的报刊,言论之大胆,思考之深入,风骨之卓绝,百年后仍震撼人心。报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嬗变,影响了历史进程。用孙中山的话说,“此次中国推倒满清,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

刘青松所著的《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以1901~1911年的报刊中国为底色,勾勒出晚清最后十年的言论史、思想史。

目录

第一章 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

 炮打武昌,打开一扇天窗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不推翻此政府,则吾国决亡”

 申报馆的玻璃窗被读者打碎了

第二章 慈禧,你该撤帘归政了

 1901:看了洋人耍猴了吗?

 耳目和妖言

 “先进的中国人”严复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以开我民智、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

 “立宪战胜专制”

第三章 革命其可免乎

 “国与朝廷判然为二物”

 “灭此尸位素餐冥顽不灵之满族”

 “杀身以易民权,流血以购自由”

 “君不革命非丈夫”

 “革命当从暗杀入手”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第四章 改良与革命:中国何处去

 向左走,向右走

 要不要革命?

 革命导致内乱?

 革命导致专制?

 土地国有,福祉还是祸根?

 梁启超的尴尬

第五章 苏报案:当野蛮遇到文明

 革命军

 长枪大戟章 太炎

 专制起诉自由

 舆论的胜利

 《苏报》第二,国民第一

第六章 秋瑾案:当舆论唤醒人心

 “国民女杰期无负”

 “振起二万万人之精神也”

 公愤与公理

第七章 报人彭翼仲的社会启蒙实验

 慈禧送给光绪看的白话报

 阅报处、讲报所和戏曲改良

 “叫人人知道爱国”

 “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

第八章 报人于右任的民呼民吁民立

 《神州日报》:旁敲侧击

 《民呼日报》:为民请命

 《民吁日报》:鼓舞民气

 《民立报》:助民独立

第九章 向皇权要宪政

 立宪,立宪!

 国会,国会!

 “争吾辈天赋之权利”

第十章 对新闻审查说不

 想箝口?没门儿!

 一份争取新闻自由的联合宣言书

 挤开的门缝

第十一章 官报批判自由民主

 摊派发行的牛皮

 “民主乱我数千年神圣之善法”

尾声 娜拉出走之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

炮打武昌,打开一扇天窗

1911年10月1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中餐馆,46岁的打工仔孙中山仍像往常一样端盘子。当天,《纽约时报》和丹佛当地的报纸都披露了一条消息:中国武昌被革命军占领。

孙中山并不特别意外,也不特别兴奋。不久前,他接到黄兴从国内发来的电报,说武昌新军必动,请他速筹款应急。半年前,黄兴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捡回一条命。起义失败的次数多了,作为流亡革命家,孙中山显得更淡定了一些。他确实不知道,这一次起义,能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这一天,河南彰德洹上村,三年前被解职后闲居于此的袁世凯心情特别好,当天是他52岁生日。他在养寿园大排寿宴,一边和专程来祝寿的亲信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袁乃宽、王锡彤等人喝酒,一边欣赏戏台上谭鑫培、王瑶卿、王惠芳等京剧名角的助兴表演。

众人正在兴头上,来了一份关于武昌事变的电报。举座皆惊,相顾失色。袁世凯立即下令撤下酒席,请台上戏子回房休息,他和亲信们围坐一起商议对策。他对众人说:“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

众口不一。有人说,大清危矣;有人说,不过是兵变,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要员都不在武昌,数日即可平灭;有人说,该是袁公出山的时候了;有人说,袁公千万别出山,帮朝廷平灭了兵变,保不准又来个卸磨杀驴。袁世凯静静听着,不做声。

这一天,北京王府井大街,《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里循从居所出来,去拜访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安格斯。莫里循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已经在北京待了14年,采访过袁世凯、张之洞等要员,在朝野和外交圈拥有广泛的人脉。莫里循多次在第一时间发出独家消息,使《泰晤士报》成了西方新闻界报道中国的权威,“中国的莫理循”广为人知。

莫里循从安格斯那里得到消息:武昌被革命军掌控,湖广总督瑞潋逃逸,第八镇统制张彪被杀(此误)。获得“猛料”的莫里循,又急匆匆去见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朱尔典当天得到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报告:武昌完全处于革命状态,衙门已被焚毁。总督驻在中国巡洋舰上,此舰泊于英国炮舰的后面。

莫里循抓紧时间给《泰晤士报》发去一封电报,题目是《武昌的重大起义》,下有几个小标题:军队叛变/总督逃逸/要求外国援助/局势令人担忧。他写道,外国人拒绝向瑞潋提供帮助,认为革命党反清但并不排外。①

这一天,北京城内很是热闹——《国风日报》出了号外,用二号字排出武昌起义的消息,市民抢购,奔走相告。朝廷慌了。陆军部、民政部、内城巡警总厅等机关极力封锁消息,“饬知内城各报馆暂缓登载鄂事”,并派出“检阅委员”实行新闻预检。

《国风日报》不吃这一套。这份当年2月面世的报纸是革命党人白逾桓化名吴友石(无有氏)创办的,景梅九担任主笔。报纸公开的宗旨为“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发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懈弛”①。报纸初创时,经常穷得揭不开锅,主事者只好敲敲朋友的竹杠,才能维持。“是时同盟会会员人京任职者日渐增多,白、景两人本隶同盟会籍,因此国风报社遂形成为党人荟萃之机关。如田桐、程克、冷公剑、张友于、温楚珩等均寄宿于报社内。常川往来者尤众多,以新闻供给报社。由是《国风日报》在社会上以消息灵通见称,信誉日增,销路日广。”②天子脚下,无法公然鼓吹革命,《国风日报》就打着“有闻必录”的旗号,通过客观报道,揭露清政府对外屈服对内残暴的大量事实。时评版极尽隐喻暗讽之能事,贬斥官场丑恶;副刊版则刊载南明掌故,介绍明末抗清英雄,发表蕴含种族革命思想的诗词。

当天晚上,《国风日报》准备好的武昌起义报道,被“检阅委员”要求全部撤掉,换上其他新闻。对白逾桓、景梅九来说,这显然无法接受。怎么办?

第二天早晨,《国风日报》的读者们一拿到报纸,都惊呼起来——头版一整版都是空白,只印了一行小字:“本报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③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扇天窗就这样打开了。

天窗一开,人心惶惶。京城内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很多人都在说,肯定是清军完了,革命党人大胜,不然怎么可能空了一整版?

当局无奈,只好跟《国风日报》打招呼:不再作新闻检查,该登什么就登什么吧,只要不造谣就行。

《国风日报》乘胜出击,每天大量刊登前线消息,鼓吹革命军声势壮大。北京满城风雨,清廷举朝惊骇,草木皆兵。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青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8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96.2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