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读本/中华文化普及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刘良琼、余秉颐编著的《中国哲学读本》对每位哲学家的生平有简略的陈述,并且选取他们生活和学术活动中的重要事迹作了介绍。这些事迹,能够反映哲学家的学术个性,体现他们各自的思想特色和风格。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每一节标题的开头,都是用四个字概括本节的基本思想内容。这样做,主要不是为了形式的整齐,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这简明的四个字,较为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每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主要贡献。

内容推荐

刘良琼、余秉颐编著的《中国哲学读本》按照历史本身发展的顺序,精选哲学文化里的杰出人物、经典名著、重要事件等,透过现代学术的眼光,用简洁精当的描述和阐释,向读者系统介绍中华文化精华。使恢宏壮丽的中华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特别是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重视,帮助青少年理解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贡献和重要地位,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祖国、对民族的由衷热爱。

为了让深奥难懂的古代经典和远离今天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在青少年心目中“活”起来,《中国哲学读本》在严格尊重史实,力求内容准确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引人入胜地介绍哲学知识,使读者在了解中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又享受到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

目录

第一章 先秦篇

第一节 阴阳之道:《周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仁者爱人: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

第三节 言有三表:墨子提出的真理标准

第四节 道生万物:《老子》对宇宙本原的探索

第五节 精气生物:《管子》对宇宙本原的探索

第六节 知彼知己:孙武的军事哲学

第七节 以德服人:孟子的“仁政”学说

第八节 万物皆一: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

第九节 犬可为羊:惠施“合同异”的逻辑思想

第十节 白马非马:公孙龙“别同异”的逻辑思想

第十一节 人定胜天: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第十二节 物各有理:韩非的规律论

第二章 两汉篇

第一节 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中的政治哲学

第二节 虚廓生气:《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天人感应: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

第四节 烛火之喻:桓谭论形神关系

第五节 天地合气: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第三章 魏晋隋唐篇

第一节 正始之音:何晏、王弼开创玄学新风

第二节 时空无限:《列子》的宇宙论学说

第三节 刃利之喻:范缜论形神关系

第四节 天人相与:韩愈的天人关系论

第五节 天人相分:柳宗元的天人关系论

第六节 天人相胜:刘禹锡的天人关系论

第四章 两宋篇

第一节 太极生物: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

第二节 太虚即气:张载的气本体论

第三节 天下一理:程颢、程颐的理本体论

第四节 新故相除:王安石的变化发展观

第五节 格物致知:朱熹论“即物穷理”

第六节 发明本心:陆九渊论“心即是理”

第五章 明清篇

第一节 知行合一:王守仁“致良知”的认识论

第二节 天下为主:黄宗羲历史哲学中的启蒙意识

第三节 经世致用:顾炎武的“实学”思想

第四节 别开生面:王夫之集古代唯物论之大成

第五节 手格猛兽:颜元崇尚“习行”的认识论

第六节 气化即道:戴震对“理先气后”的批判

第六章 近现代篇

第一节 法敝则变: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想

第二节 履而后艰:魏源“验于实事”的真理标准

第三节 乱极则治:洪秀全、洪仁王于的辩证法观念

第四节 中体西用:张之洞与“中西之争”

第五节 物竞天择:严复的“天演哲学”

第六节 三世进化:康有为改良主义的历史观

第七节 变化日新:谭嗣同“仁学”中的辩证法

第八节 知难行易:独树一帜的《孙文学说》

第九节 与天地竞:章太炎推崇“人演”的进化论

第十节 实践第一: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后记

试读章节

从“仁政”思想出发,孟子提出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的主张。他说当时的三种赋税(布帛税、谷米税、劳役税),如果征收两项,老百姓就可能冻饿而死;如果三项同时征收,老百姓就只能家破人亡。因此在经济上,他提出首先必须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他主张“制民之产”,具体做法是从推行井田制(他称之为“经界”)开始:给每个农户分配一百亩耕地和五亩宅基地,划定田界,国家收取劳役地租。至于其余的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桑麻种植,则由农户自行安排。他所设计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方案。他认为,老百姓有了“恒产”(指固定的产业),能够安居乐业,才能有“恒心”(指安分守法之心);没有固定的产业,生活朝不保夕,就难免有铤而走险之心。因此必须“制民之产”。在孟子看来,轻税薄赋、制民之产是当时经济方面最大的“仁”。

从“仁政”思想出发,孟子还主张大办学校、培养“仁人”。他认为,要推行“仁政”于天下,就必须使儒家思想被人们普遍地接受,让人们遵循以“仁”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这种统一的道德信念,“仁政”的推行,在全社会就有了思想基础。他还提出,国君应该尊重和任用贤才。而所谓贤才,首先必须是“仁德之人”。如果让不仁之人获得了高官,那就会在很大的范围里造成危害。这种见解,是针对当时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法家学派的。法家主张以“尚贤”作为选用人才的原则,而是否善于打仗、能否在兼并战争中建功立业,则是法家所谓“贤”的重要标准。对此,孟子坚决反对。他说对于那些嗜杀成性、企图通过建立战功而获得爵位的不仁之徒,不仅不能提拔,而且应该让他们受“上刑”,即给予最重的刑罚。在孟子看来,大量地培养和选拔“仁人”,是当时教育方面最大的“仁”。

孟子还提出了多方面的“仁政”主张。这些主张归结起来,都是要求统治者一切法令、政策的制订和执行,都要从仁爱、怜悯、同情、宽厚之心出发,以德服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问孟子:“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回答:“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的有这么大吗?”

孟子答道:“当时老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叹口气说:“唉,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大了,真不通情达理。”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捉野兔,文王和老百姓一同使用这个猎苑,因此,老百姓嫌它太小。而您呢?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死罪。这样,不就等于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火坑了吗?百姓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孟子的话,是要求齐宣王实行仁德之治,宽厚地对待老百姓。他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只有以德服人,老百姓才能心悦诚服。  ‘

孟子还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说,如果继续对外发动战争、对内重税盘剥,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必然会犯上作乱、起来造反。贤明的君主,应该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去爱护自己的人民,那么人民也会像子女敬爱父母一样,去敬爱君主。这种提倡君民“相亲相爱”的主张,试图为君民关系制造一种平等的、具有温情的氛围。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就是说,人民是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其次重要的是国家(“社稷”),再其次,才是君主。这种“民贵君轻”之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本”思想。它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性因素,对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孟子替当时的统治者设计的“仁政”方案,是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的。然而,尽管孟子带领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却终究未能让诸侯国的君主们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这不是由于孟子无能,而是由于他的学说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正如司马迁所指出的,是一个“以攻伐为贤”、“以力争天下”的时代。诸侯国的君主们,急切地试图通过对外武力征讨、对内实行严刑峻法,来建立自己的“千秋霸业”。在这种时候,孟老夫子关于“仁政”的喋喋说教,虽然是柔和高雅之音,却难免如司马迁所说的,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而脱离实际)了。

两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主要是诸侯争霸的结束和封建“大一统”政权的确立,统治阶级逐渐认识了孟子“仁政”思想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价值。于是,体恤民情、注重民心向背,开始成为明智的统治者的一条施政原则。而“以德服人”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理念。

P38-40

序言

钱念孙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至今仍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印度约于公元前1500年遭受雅利安人的入侵,璀璨夺目的印度河谷文化终于沉落;埃及于公元前332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其文化开始希腊化,以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吞并,埃及文化又汇入罗马文化圈,古埃及文明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等历史遗迹供人凭吊;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虽然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繁盛一时,但后来也由于外敌入侵和内部缘由,先后不幸夭折。这些世界上曾经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老文化,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半途衰竭了,颇能引起人们“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

可是,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虽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历经内忧外患,但从未发生过毁灭性的中断。在学术上,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在文学上,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真可谓峰峦叠出,代有高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漫长跋涉中,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多少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留下了多少震古烁今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新的历史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奋发蹈厉,与时俱进,彰显出历久弥新,更加绚丽多姿、兴旺发达的丰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就会像滚滚江河奔腾而来,灌溉和滋润我们的心田。它不仅能使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使我们开阔胸襟、增长才干、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华文化普及丛书”,正是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做的一点努力。

这套丛书按学科和事类分类,以文学、历史、哲学、伦理、科技、戏曲、民俗、建筑等分册,按照历史本身发展的顺序,精选各领域里的杰出人物、经典名著、重要事件等,透过现代学术的眼光,用简洁精当的描述和阐释,向读者系统介绍中华文化精华。其目的在于:使恢宏壮丽的中华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特别是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重视,帮助青少年理解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贡献和重要地位,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祖国、对民族的由衷热爱。

为了让深奥难懂的古代经典和远离今天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在青少年心目中“活”起来,丛书在严格尊重史实,力求内容准确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引入入胜地介绍各领域知识,使读者在了解中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又享受到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

或许若干年后,今天这套丛书的青少年读者,也有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步入中国文化的宏伟殿堂,与圣贤先哲的辉煌业绩相互媲美,相映生辉,为中华文化的兴盛和繁荣耸立起新的丰碑!

我们期待着!

历史期待着!

2010年10月25日于合肥

后记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奉行如下的基本理念:任何学科的“读本”,首先应该正确地、如实地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学术上务求准确、严谨;同时,“读本”还应该写得易懂耐读,在语言表述上力求通俗、生动。为了实现这两个“应该”,我们从灿若群星的中国哲学家中选出数十位代表人物,重温他们的哲学理论,从中提炼出富于特色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用简明的文字撰写成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哲学读本》。

本书对每位哲学家的生平有简略的陈述,并且选取他们生活和学术活动中的重要事迹作了介绍。这些事迹,能够反映哲学家的学术个性,体现他们各自的思想特色和风格。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每一节标题的开头,都是用四个字概括本节的基本思想内容。这样做,主要不是为了形式的整齐,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这简明的四个字,较为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每位哲学家的基本观念、主要贡献。而且,我们不是牵强、生硬地凑成这样的四个字,而是在对每位哲学家的理论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概括出每一节标题开头的四个字。

当然,上面所说的都只是我们的主观努力,都还属于主观领域,至于客观效果如何,那就有待于读者朋友的评论、指教了。

感谢丛书主编和责任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

作者

2010年11月30日于合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读本/中华文化普及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良琼//余秉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601923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5
17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