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王德威编著的《文学(2013秋冬卷)》以“文学”为研究主体的论文集,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一流学术论文。摒弃目前流行的“职称论文”或“报章体”风格,追求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含金量,以期反映出当代文学理论前沿的种种探索与思考。
图书 | 文学(2013秋冬卷)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思和、王德威编著的《文学(2013秋冬卷)》以“文学”为研究主体的论文集,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一流学术论文。摒弃目前流行的“职称论文”或“报章体”风格,追求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含金量,以期反映出当代文学理论前沿的种种探索与思考。 目录 声音·“70后”:“低谷”中的崛起 传媒新变和“70后”作家的成长 廖一梅论 路内论 冯唐论 阿乙论 李娟论 心路 艰难的“重返” 评论 时代,亡灵,“无力”的叙述 ——读余华《第七天》的感受 “无力”与“有力”的辩证,黑暗中的光 ——致张新颖老师 高行健与莫言:再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危机 附:GaoXingJian andMoYan: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risis in and beyond Ch。inese Literature Wolfgang Kubin 浊酒一杯敬莫言 ——聊以三两声爆竹,和《四十一炮》齐鸣 《查尔斯河畔论鲁迅多》 身既死兮神以灵:鲁迅的《斯巴达之魂》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生死绍兴:鲁迅与戏剧的复活力量 鲁迅,群,与众 跨族寓言:金史良、龙瑛宗殖民后期创作与鲁迅作品的互文性探索 进化论与佛教的相遇:鲁迅手植(制)的一粒“双生种” 著述 Muθοs词源考 ——兼论西方文化基本结构(BSWC)的形成及其展开态势(下篇) 书评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识”的抵抗 离散华人的声音和文字 解剖汉语:节奏、隐喻、政治 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解读毛泽东时代前期的文本(1949—1966) 本卷作者、译者简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学(2013秋冬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思和//王德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15137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0 |
出版时间 | 2014-02-01 |
首版时间 | 2014-02-01 |
印刷时间 | 2014-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 |
CIP核字 | 2014028378 |
中图分类号 | I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