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编著的《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为英国当代直面戏剧的剧作选本,精选了4位剧作家的6部著名剧作,分别从地狱般的生存境遇和人性之恶、当代人情感的疏离与混乱、在亲情名义下的人性深渊和专制机器的肆虐暴行这几个方面令读者直面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新的社会现实。出现在本书中的,有读者熟悉的多产而英年早逝的激烈女剧作家萨拉·凯恩;有摘得英国实验戏剧多项大奖的安东尼·尼尔逊;有因《亲密》一作而被中国广大文艺青年知晓的帕特里克·马勃;还有以惊人的神来之笔向读者展示了瑰丽而丰沛的想象世界的马丁·麦克多纳。

内容推荐

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编著的《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试图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新的社会现实,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所选凯恩《摧毁》和《渴求》、尼尔逊《审查者》、马勃《亲密》、麦克多纳《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这六部剧作均热演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和世界各地,它们已成为西方的当代经典。

目录

直面戏剧——新一代的激越与自省

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

摧毁萨拉·凯恩

渴求萨拉·凯恩

《审查者》的象征与隐喻

审查者安东尼·尼尔逊

马勃的直面喜剧《亲密》

亲密帕特里克·马勃

麦克多纳的黑色直面戏剧

——《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

丽南镇的美人马丁·麦克多纳

枕头人马丁·麦克多纳

试读章节

1999年2月寒冷的一天,英国著名戏剧家萨拉·凯恩在伦敦金斯大学医院自杀身亡,年仅二十八岁。作为新生代戏剧家,她生前的几部剧作曾招致英国戏剧界及评论界的抨击与责难;而她个人也同其作品一样颇受社会舆论的非议。可当她离世后,世人又都为她生前剧作所蕴涵的那种人文关怀及艺术探索而震撼和折服。许多人认为,世界失去了20世纪末最优秀的剧作家。

凯恩在她短短一生中留下了一系列不朽剧作:《摧毁》(1995)、《菲德拉的爱》(1996)、《清洗》(1998)、《渴求》(1998)和《4.48精神崩溃》(1999,该剧在她去世后于2000年上演)。她的作品标志着英国新生代戏剧直面戏剧浪潮的兴起。她是当代西方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和马克·雷文希尔等新生代剧作家将当下人类世界中野蛮可怖的真实场景搬上舞台,迫使观众直面当代社会中赤裸血腥的战争、暴力和性迫害,从而激发人们的道德勇气,呼唤人们的良知灵性。凯恩作品《摧毁》中的战争恐怖与种族屠杀、《菲德拉的爱》中的乱伦和血腥暴力、《清洗》中的毒瘾、性虐和酷刑迫害等无不体现了直面戏剧的社会意义和精神本质。

1971年2月3日,萨拉·凯恩出生在英国爱塞克斯郡布伦特伍德附近的凯尔维登哈奇。其父母均为虔诚至极的基督教徒,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每日镜报》的新闻记者。后来她父亲担任了《每日镜报》东英吉利区经理,母亲则放弃教师工作全职照顾萨拉和她弟弟。萨拉年少时兴趣广泛,极其聪颖好学。她深爱曼联足球队,笃信上帝。然而,岁月荏苒,在失去对宗教的狂热后,她描绘自己少年时代的信仰是“全神贯注的,涅架般的疯狂愚蠢”。在入读申菲尔德中学后,她开始了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习作。虽然她不喜欢学校的生活,但念念不忘当年最喜爱的老师,“我的英文和戏剧老师出类拔萃——他们鼓励我阅读、写作和演剧,这正是我最爱好的。”

在高中时代凯恩参加了地方剧社,还导演过契诃夫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她甚至曾旷课在索霍理工学院的一部戏里担任助理导演。以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她带着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考入了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戏剧系。在大学剧场凯恩展示了自己出众的戏剧才华和天赋;她成为各种活动的明星并深得校园师生们的喜爱。同时,她也沉湎于演艺界狂放不羁的社交生活,涉足夜总会,交性女友,成为霍华德·巴克戏剧的狂热崇拜者。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的第一学期,她参加了霍华德·巴克《胜利》一剧的表演,在剧中扮演布拉德肖。巴克本人及其作品对人生与社会的悲观与宿命引起了她心底的震撼与共鸣,巴克的戏剧创作深深地影响了她的艺术和生命道路。

正当她的表演天赋和导演才华令她在表演艺术之路上崭露头角时,她的兴趣又转向了编剧,开始了写作。她的第一部习作叫《病》,这部三部曲的系列独角戏在爱丁堡的一家俱乐部上演。其内容涉及强奸、厌食症以及性本体。人们对她处女作的评价是“浮躁”且“粗糙”。

1992年,凯恩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后直接进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编剧硕士,师从戴维·爱德加。她并不喜欢学校的课程,只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这时,她开始秘密地创作《摧毁》,一部惊世骇俗,表现暴力迫害及受害者双方心理体验的剧作。在此剧写作期间,她来到伦敦,担任了布什剧院的文学助理。《摧毁》一剧先后共改了十五稿。1995年,由詹姆士·麦克唐纳导演的《摧毁》在伦敦皇家剧院上演。

在《摧毁》一剧中,一位中年小报记者带着一位略显痴呆的年轻姑娘入住利兹一家旅馆的客房。病人膏肓的中年记者缠着姑娘求欢,接着便强奸、侮辱及嘲弄女孩。随后的场面展示了嗜血的士兵兽性地吞食记者的眼珠,波斯尼亚种族战争中血腥的屠杀和蹂躏以及垂死的记者吞吃死婴等。

1995年1月该剧在伦敦皇家剧院首演,旋即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成为戏剧界三十多年来最具争议的作品。由于剧中的强奸,吞食眼珠及食婴的场面,英国报界评论该剧为“一餐令人恶心的秽物”,如同“把头塞入一桶泔脚中”。而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等著名戏剧家们则抨击评论界浅薄,“根本无法理解”《摧毁》一剧l Il。

在舆论界的苛责中凯恩继续着她的创作。在随后的几年中她完成了四部剧作。《菲德拉的爱》是她令人惊骇的第二部剧作。在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经典的血亲乱伦的故事基础上,凯恩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希波利特斯。《清洗》则描述了一所集中营内的爱情、死亡及毒瘾,正如她其他作品一样,剧作逼真展现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后凯恩用笔名发表了她的第三部剧作《渴求》。该剧更像是一部诗剧,四个人物,其风格为两对平行交谈,取材自《圣经》以及rr.S艾略特的《荒原》。人物坐在一排转椅上讨论爱情、暴力和死亡。《渴求》在当时被认为是凯恩最成熟的一部剧作。与此同时,她还为英国电视四频道写……

P1-3

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戏剧与外国戏剧,尤其是欧美戏剧,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初始,世界局势瞬息万变,西方列强咄咄逼人,中国社会却是病入膏肓,传统戏剧日趋僵化,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与国人的需求。西风东渐之下,随着春柳社成功搬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目,尤其是随着“进化团”等剧团的创立及其在全国各地的巡演,一场以“文明戏”为名的改革运动拉开了帷幕。“话剧”这种崭新的戏剧形式不久便名正言顺地成为其主要建设目标,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就此加快。由此可见,中国现代戏剧从一开始便与外国戏剧密不可分。而在其整个20世纪发展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外国戏剧始终与之如影随形,或为其借鉴的对象,或为其批判的靶子,在其发展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也正因为外国戏剧在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如此举足轻重,所以除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劫难的“文革”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在整个20世纪从来没有缺位,甚至还曾出现过两段堪称辉煌的时期:一是上半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二三十年代;一是下半期“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前十年。“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文学翻译家们除了回应时代需要译介了以易卜生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戏剧家作品之外,还把古希腊以降西方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戏剧家们的作品陆续引荐给了中国读者。令人感叹的是,在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还欠发达的条件之下,西方现代戏剧的重要流派及其标志性人物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被译介了过来,如唯美主义者王尔德、象征主义大师梅特林克、易卜生的信徒萧伯纳、写实主义大师契诃夫、表现主义先驱斯特林堡、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以及以叶芝、沁孤(又译辛格或辛)、奥凯西等人为代表的爱尔兰民族复兴戏剧等,可以说欧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要角几乎无一遗漏。而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外国戏剧的翻译、研究与出版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包括莎士比亚、莫里哀、雨果等在内的经典剧作和现代重要戏剧流派作品得到了系统地翻译与出版。不仅如此,当代戏剧也同步得到了介绍与翻译。应该说,这一时期外国戏剧的译介努力为推动中国戏剧的转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祥地,上海的戏剧活动曾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作为中国现代戏剧高等教育的摇篮——上海戏剧学院虽然成立相对较晚,但其创始人顾仲彝、李健吾、黄佐临等前辈很早就活跃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舞台上。一方面,他们认真地翻译和介绍外国优秀剧作,另一方面则努力借鉴并创造本土剧作,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戏剧生活,在中国话剧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戏剧学院更是成为我国外国戏剧教学和研究的重镇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率先编辑出版了“外国剧作选”丛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革”所造成的外国戏剧资料匮乏的缺憾,既满足了专业院校师生教学和研究的需求,更满足了一般读者了解和欣赏外国戏剧的愿望。因而,和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一样,这套丛书迅速奇货可居。

六卷本“外国剧作选”系列分别收录了古希腊剧作、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戏剧流派的作品。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本该紧随其后的现代派戏剧作品选却长期不见踪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方有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的首批外国戏剧专业硕士、著名戏剧学者汪义群教授担纲,编选出版了五卷本《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分别收入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叙事体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等现当代重要戏剧流派的代表剧作,实际上乃是“外国剧作选”的一种自然延续。不过,该丛书的出版过程并不顺遂,从1989年的第一卷到2005年的最后一卷,整整耗时14年之久。所幸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认识的转变,尤其是国家经济的好转,这套丛书最终不仅如愿问世,而且得以再版。在出版社普遍不再问津文学剧本的时代,此举对中国戏剧界人士来说不啻为一种福音。

然而,在已经步入新世纪十多个岁月后的今天,广大戏剧爱好者,尤其是从事戏剧学的专业人士仍然不无遗憾地发现,自上述“外国剧作选”丛书和《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问世之后,仅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外国当代剧作选”(1988—1992)丛书,包括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密勒、彼得?谢弗等六位西方剧作家的作品。北京之外,上海、广西、安徽、浙江等地也都陆陆续续出现过一些外国剧作集,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上戏英国戏剧专家荣广润教授主编的《当代世界名家剧作》、旅美学者胡开奇先生翻译的当代英美剧作、范益松教授翻译的美国剧作等。无可否认,这些著作的问世客观上填补了我国当代外国戏剧领域里的空白,对中国戏剧学科的发展功莫大焉,但总体上说来,与浩繁的当代剧作数量相比实乃沧海一粟。更为遗憾的是,这些剧作选或由于其目的不在于教学研究而缺乏系统,或因为是内部出版而传播范围狭窄,或因为篇幅所限仅为节选,因而无论是普通的戏剧读者还是专业院校的师生都颇感难解饥渴。

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尤其是为了提升我国外国戏剧专业以及戏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当代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加深与国际戏剧学界和同行的交流,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于2011年成立后,便把系统翻译出版当代外国戏剧代表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立志用若干年时间将贝克特、尤奈斯库、品特、阿尔比等人之后亦即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代表剧作有组织、成系统地翻译与出版。只不过中心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实践中又无法完全依照国度或年代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所以采取的是务实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亦即条件相对成熟的先出。就本丛书的形式而言,将会以戏剧流派作品选和代表性剧作家的个人集为两种主要模式。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陆续组织翻译和推出世界各国当代戏剧流派或代表剧作家的优秀作品。当然,就最初的状态而言,难免会让人产生凌乱无序之感,但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与努力,这一棵棵孤独的小树终将连成广袤的森林,并呈现一幅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代戏剧全景图。

当然,这样一项算不上伟大却也相当不易的工程,若是离开上海戏剧学院的坚定支持、国内外翻译家的鼎力相助以及世纪文睿出版公司的古道热肠,不要说最终的顺利完成,即使是眼前这样的简单起步,都是难以想象的。在此,我谨以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中心的名义,向所有为本项目付出过智慧与心血的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但愿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我们的美梦能够早日成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
译者 胡开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1300
开本 16开
页数 4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2014041803
中图分类号 I561.35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