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中邹鲁(理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山中邹鲁(理坑)》(作者陈爱中)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走进理坑;明清官邸数第一等几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山中邹鲁(理坑)》(作者陈爱中)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山中邹鲁(理坑)》包括了理源遗韵足千秋;书屋馨香育才俊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一、走进理坑

二、灵秀山水绕村落

三、明清官邸数第一

四、艰辛的商贾与富丽的商宅

五、书屋馨香育才俊

六、宗族史话

七、金瓜井与橘井流芳

八、理源遗韵足千秋

后记

试读章节

凡行船,宜早湾泊口岸,切不可图快夜行。陆路宜早投宿,睡卧勿脱内衣,为防备不测,二也。

凡店房门窗,常宜随手关锁,不得出入无忌;铺设切勿华丽,诚恐人动耳目。此为谨慎小心,三也。

凡在外,秦楼楚馆之处,不可私自潜行。适与酌杯,不可夜饮无度。此为少年老成,四也。

凡待人,必须和颜悦色,不得暴躁骄奢。高年务宜尊敬,幼辈不可欺凌。此为忠良厚善,五也。

凡收账,全要腿勤口紧,不可蹉跎怠惰。收支随手入账,不致失记错讹。此为勤谨细心,六也。

凡与人交接,务宜察颜观色,必要避恶向善。处事最宜斟酌,切勿欺软畏强。此为刚柔相济,七也。

凡遇事,必须公众商议,不可一意为主。买卖见景生情,不得胶柱鼓瑟。此为活动乖巧,八也。

凡公席,务宜谦恭逊让,不得酒后喧哗。出言要关前顾后,切勿胡言乱谈。此为笃实至诚,九也。

凡见人博变赌戏,宜远不宜近。遇人挟妓作乐,切勿沾染作耍。此为至诚君子,十也。

以上十条,虽系俗谈乱语,实系少年切要。初出江湖士商,闲时细览,方知商贾经营,非易事也。

除了必须掌握以上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外,还要学习并运用好明代《三台万用正宗》、清代《商贾要览》等书所列经商须具备的修养及如何处理好买卖关系等。通过这样严格学习的学徒生活,经过先吃一番苦、经历一番磨难之后,最终方能学艺成师,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商人。

学艺满师后,为了牟取厚利,商贾们的活动足迹遍及禹域,不但京省都会、大小城镇有他们劳碌的身影,就是山陬海隅、穷乡僻壤也不乏他们的足迹。诚如《婺源县志·人物志》中所载:余大防(字庭槐)“先贾于赣,继贸于亳”;余文增(字品佳)“尝贩木杭城”;余周(字受之)“商游苏垣”;余偕(字与行)“业瓷于樵成”;余席珍(字聘卿)“承先人遗业,服贾景德镇”;余丕盛(字嘉谟)“经商乐平”;余泰增(号芹宫)“贸易维扬”;余启堂(字益三)“年少便贾昌江”;余宗堡(字培五)“业木于亳”;余天降(字福从)“中年赴吴鲁,市墨营生”等等。特别是广州、上海、汉口等商埠,是商贾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经商者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由赣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岭南人广东,是当时内地通向岭南的主要商运路线,也是婺人入粤经商的交通要道,他们经由这条路把茶叶等货物运至广州,转销海外。理坑村的余圣材(字锦源),就曾“与族人合贷重资,业茶粤东”;余泰彬(字万林)亦“赴粤售茶”;余国炳(字明辉)则“往粤习墨业”等。而在广州,随着婺人贩茶人粤者愈来愈多和茶叶外销量的增加,广州人张殿铨曾在广州城西十三行街开设“隆记茶行”,专收婺源绿茶。横贯东西的长江也是当时一条重要的商运路线。商贾沿江贸易者亦甚多。如余滋(字植三)“服贾汉阳”、余觐光(字华扬)“中年服贾汉阳”等。五口通商以后,处于“黄金水道”长江人海口的上海,成为茶叶等物资输出的主要港口,许多商家又由粤转至上海贸易,《婺源县志》中所记理坑人余启榜(字廷标)“服贾粤、沪”,可为例证。

其时,理坑的商家与徽州他地的商贾一样,多为家境贫寒者且又由小本经营起步,所以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非常勤俭不能治生”(《丰南志》第五册)。有了第一代商人的勤俭创业,尤其是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共苦乐”之俭朴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商人后代非常注意以廉守业。史载“大富之家,日食不过一脔”,穷苦之家则更是“盂饭盘蔬而已”,是为徽商节俭本色之真实写照(《歙事闲谭》第一八册)。但是,仅有勤俭思想,并不足以致富。徽商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因为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为了生活,他们背井离乡,效法范蠡父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的勤劳自强精神,长途跋涉于外,踏遍名都大邑和偏僻乡村,历尽艰难险阻,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如理坑人余圣材,他“与族人合贷重资业茶粤东,牙侩亏空,归鬻己产偿之,其同业者欲以屋抵偿,材弗受”;后通过不懈努力,抓住商机继续经营,终于“颇获赢利”。像余圣材这样“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祁门倪氏族谱》卷下)拼搏之人,在徽商中比比皆是。正是由于徽商在创业过程中,靠着这种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依仗自己诚实的劳作,克勤克俭,最终走向成功与辉煌。所以,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说:“新都(徽州)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P67-69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山中邹鲁”——理坑》一书,是婺源文化研究所《婺源古村落的调查与研究》课题。当我写完全书文稿,按理说本当可以舒口气了,其实不然,心情一直在忐忑不安,生怕自己的稚拙文笔,对理坑“书香不绝、宦简联芳”之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诠释与勾勒不够。

说实话,虽然我是喝着“书乡”乳汁长大的准婺源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仍为粗人一个。中学(以种禾、采茶为主)毕业后,“专业对口”做了一名“知青”;此后,当过解放军、工人。我第一次接触婺源的古村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全县进行地名普查之际,因为负责普查业务工作,自然得赴乡村实地调查;再后的一段时间,转而行政主持县旅游局,同样因为工作关系,使我有机会进一步对县域内诸多村落作深入的探究。每次漫步于古村落,穿行在墙高巷深、宁静安谧的石板道上,眼见承负着数百年明清风霜的古屋,府邸宅院比肩而立,门楼门罩高大轩昂,马头山墙起伏跌宕,莲瓣柱础生机盎然,还有那布置井然的天井庭院、高大宽敞的堂屋花厅、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轻巧温馨的玲珑隔扇、精美绝伦的“三雕”(砖、石、木雕)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等,我禁不住被烙印着绚丽历史文化记忆的这些,深深吸引和强烈震撼了。

我对婺源是有感情的。此前,自学在清苦生活中秉笔行文的我,为宣传和推介“文公阙里”婺源,曾先后零零碎碎写了几十万字;又参与了《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等书的撰写;还出有《婺源》(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版)、《徽州五千村·婺源县卷》(黄山书社2004年版)、《跟我游婺源》(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和《婺源姓氏探源》、《初识婺源》等专著。但全面造访调查、剖析研究一个村落,这还是第一次,更何况面对的是理坑这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因此,为了揭示理坑丰厚文化底蕴的精彩历史,展现其独特的村落文化,我在领受研究课题后的一段日子里,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悉数投入其中。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至于让读者有太大的失望;倘若对来理坑村探访古奥、加深对中国农村文明史认识者有所小助,则将不胜欣慰。

当《“山中邹鲁”——理坑》即将付梓之时,要感谢的人非常多,是书能够顺利写成与出版,得力于诸君的帮助与大力支持。此时此刻,我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之情。大恩不言谢,我铭记在心!

最后尤需说明的是,由于自己学识浅薄,加之掌握史料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舛误之处。在此,我诚挚地敬请读者给予教正。谢谢!

陈爱中

2010年10月于婺源蚺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中邹鲁(理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爱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5251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6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1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