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
内容
试读章节

沈宛的记忆中,很久都没有见过那样晴好的阳光了。可惜,她只来得及惊鸿一瞥,就被一阵阵突如其来的阵痛拽入了无边的黑沉中。

清醒过来的时候,天光已经黯淡下去了,屋子里点上了灯,却照不亮她心里的阴郁。她只觉一身的滞重与酸痛,整个人像是死过了一回。甫一睁眼,一串泪珠就滚了下来。

她知道,她马上要面对的是什么。她既不想醒来,又不敢不醒来。

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啊!正伤痛间,一个刻板而严肃的声音响起,“恭喜姑娘,是位少爷。”沈宛愣愣地抬起头,看向那个近在眼前的襁褓,目中尽是哀恳之色,良久,才道:“苏嬷嬷,我能不能喂喂他?”那个面容严肃的妇人似乎有些为难,叹了口气说:“姑娘这又是何苦!”沈宛却很固执,“好歹母子一场,难道明相连这点念想都容不得吗?”苏嬷嬷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她怀里。那小小的孩子或许也感知到了即将到来的离别,放声大哭起来。沈宛小心翼翼地抱着他,一任那凄楚的情绪绝望地淹没了自己。

这个孩子还那么小,五官都没有舒展开,看不出来日的样子。等他长大了,会像他的父亲那样英气俊朗吗?从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沈宛近乎虔诚地希望他长成他父亲的样子。他已经失去了父亲,又要失去母亲,在那个豪华而冷漠的家里,或许,只有与父亲酷似的容貌,才能成为他必然孤独的生命里最大的依恃。

儿子,对不起,我不能陪着你长大了。从这一刻起,我祈求上苍把我余生所有的福气与运气都给你。如果你注定一生难得自由,那么,我只求你平安。

“好了。”苏嬷嬷上前半强迫地抱走孩子,语气和表情始终不变,“姑娘善自保重。”

沈宛默然。她无力地垂下瘦而虚弱的臂弯,用尽剩下的力气挺直脊背,做出一个孤绝而骄傲的姿势,让人不忍回望。只是,怀里空了,像是心里也空了一样。

既然再多的泪水和呼唤都留不住他,又何必徒惹难堪?名妓不论如何闻名,都终归是“妓”,不配迈进那个高贵的门槛。而她的孩子,却是叶赫那拉的子孙。明珠瞧不上她,却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他的孙子流落在外。孩子抱走,而她,永远都是和那个家不相干的人,连半点痕迹都不会留下。甚至于她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将来也不会知道她这个人的存在。

她虽在贱籍,却一生自负。那个显赫的门第于旁人而言,或许是通天的机会,可她却全不放在心上。然而,她自是不在意那些显赫与富贵,却终是不甘。她失去了她一生中最爱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容若,你知道吗?我一生不悔不怨。若是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依然愿意义无反顾地奔向那个虽身处繁华中却无比落寞的男子。沈宛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束了。从此,即便容颜如旧时,风采更胜往昔,她最光彩动人的生命,也都已埋藏在了那个酷烈的夏日。她真实地疼痛着,而那个时代,则兀自茫然着,尚不清楚有什么已擦肩而过。

那时候,还没有“偶像”这个说法。即便有,天下人的“偶像”也应该是皇帝。可是,在后人的视界里,纳兰容若这个异类,却生生地搅乱了那个时代的一池春水。马上得天下的大清帝国,唯一的柔情似水,似乎都让这个忧伤的男人写尽了。

尽管他的忧伤与情深从来都与她无关,可沈宛还是做好了为他一生献祭的准备。那一日,皇皇京都,长空如醉,他立于夭夭灼灼的桃树下,一身飘逸的长衫随风招摇,眉间眼角的笑意温醇如酒,“沈姑娘,你来了。”君子一诺,万山难阻。明知道他的温柔清澈无私,明知道他迎接的只是一个知己的约定,她还是决定义无反顾。她一生求而不得,他一生追悔莫及。一个追得太累,一个走得太远,终究无缘。

我是被天上的彩虹罚下地狱,

幸福曾是我的灾难,

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会仅仅献身于力与美。

我永远都走得不够远……

我需要太阳,你明白吗?

我需要太阳……*

——出自法国诗人兰波《地狱一季?言语炼金术》,王道乾译。

如果生命真的可以轮回,希望他的来生不要那么孤单。但愿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自由,可以一生守护他珍爱的女子,可以呼朋唤友、平安喜乐。

沈宛看了那孩子最后一眼,含泪偏过了头。他要回到他父亲长大的地方去了。他会锦衣玉食,享尽富贵。只是,如果他的父亲还在,一定不喜欢这样的归宿。

那个辉煌却落寞的宅子里,埋藏着他一生的渴求。沈宛不知道许多许多年以后,后人会如何评价她一生的爱人。站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她看到的是不尽的崇拜与哀思。因为那个男人实在太让人感佩与心疼了。可是,如果容若还在,一定会笑着摇头。众生平等,何必强求偏执的慈悲与恋慕?

可惜,他也只是懂得罢了,终究无法勘破。而她,又何尝不是?她永远记得读到那阕词时,他脸上的忧伤。“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他无限惆怅地说:“宛儿,世间的‘情’字,可悲与可敬之处,皆在一个‘不怨’上。”

她从前不明白,如今,却是明白了。P1-4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纵古论今,把纳兰这样一个人放在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千年不变的道德传统下,细腻地写出了纳兰的心思和无奈,纵观21世纪的今日中国,我们每个人处境,又有多少与纳兰不同之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轮回。比起纳兰,你我可能会有更多的无力感。只是纳兰最后坚守了他的内心。

——纳兰性德1988

沈婉的深情和纳兰的深情一样的深,却是不一样的爱,沈婉之爱纳兰,那是完全的崇拜,纳兰挚爱表妹,那是心心相印。爱情其实千古不变,沈婉的故事里,有你我的影子,而纳兰,确是无可比拟的。

——陶子爱桃子

看过多少纳兰,这本纳兰最好。明显地,作者把纳兰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挖了个遍,每个人都那么形象,那么生动,作者别出心裁,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沈婉的视角去写纳兰,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最爱海子诗

后记

终于有一天,我成了一个“冷血”的人。

看着镜子里那个漠然而无动于衷的自己,我也曾有过深深的迷茫与不知所措。因为,明明,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伴随着我骄傲的童年时代和反叛的少年时代走来的,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慈悲信仰的自己。

可是,现在,既不算年轻、也不算苍老的我,已经变了,变得很难动容。

我的哲学,不再是年少时无垢的温暖与纯净,而是——即使圣洁如天使,也有邪恶的羽毛。

我知道,这份体悟,不是源自知识的丰足和信息的强大,而是源自人生,真实的人生远比你想象的要难缠。

所以,我迎视着荆棘丛与光明地,不敢再如并不久远的从前一般,没心没肺地嚣张和真诚。

所以,我竟然觉得:到了此刻,再让我对某些人、某些事,产生类似于羡慕与动容的情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而奢侈的要义,并不在于昂贵,仅在于难得。比如,纳兰容若。

也许你会问我:他那么孤独,你羡慕他什么?尤其是在你伤情地讲述了他落寞的一生之后,再说出这样的话,怎么都觉得假。

可是,我说的是实话。

世人总喜欢把寂寞和孤独混为一谈。可是,怎么可能相同呢?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的眉头连接着你的心脏。而寂寞,就是你不知道那个人到底是不是存在,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来赴约,你就一直等着。可孤独,却是那个人已经存在,但是却不在,不在你身边,不喜欢你,或者是,死了。

而纳兰容若,就是最懂得这种孤独滋味的人。

我羡慕他的勇气。

对,勇气。如果人生孤苦,谁还有勇气纯净如初?就是他,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希冀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人生。在他那个不长的故事里,他失去再失去,一首首词皆如字字泣血、触指寒凉,却也始终怀着一份纯净的执念,信守如初,直到他用孤独杀死了自己。

就是那份勇气,让天才的纳兰容若举世无双。我无法不动容。他是那么高贵,又是那么让人心疼。生于繁华,长于落寞,这就是纳兰容若的一生。

可问题是:纳兰容若的孤独与痛苦,昭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没落?

我想起了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

宝石、黄金,还有虚假的高高在上掩盖了一切,让远处只知膜拜与嫉妒的人们忘了快乐王子的孤单与寒冷。就好像,他拥有那么多的黄金与宝石,就该快乐,就注定是王子。

于是,这个城里的所有人都热烈地议论着他的富有:

“你为什么不能像快乐王子一样呢?”一位明智的母亲对自己那哭喊着要月亮的小男孩说,“快乐王子做梦时都从没有想过哭着要东西。”

“世上还有如此快乐的人,真让我高兴。”一位沮丧的汉子凝视着这座非凡的雕像喃喃自语地说着。

“他看上去就像位天使。”孤儿院的孩子们说。

羡慕的人太多了,谁都不会相信:“实际上,他比一个要饭的乞丐强不了多少!”

他只有一个朋友,是一只离群的燕子,为了一段可笑的恋情忘记了严冬的残酷;

他看得见自己城市中所有的丑恶和贫苦,却看不透最丑恶和贫苦的是人心:

他最后穷得只剩下了一只铅做的心,却还是任它痛苦地爆裂了。

他原本是一个王子,生活在一个隔绝了哀愁的地方,最后却一无所有地痛苦死去。他可冷,而那个城市则可悲。

而有趣的是:虽然天使有一双慧眼,把那个城市里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快乐王子的铅心和死鸟呈给了上帝,上帝欣然接过之后,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而在我那黄金的城堡中,快乐王子可以尽情地赞美我。”

赞美,原不是快乐王子所吝啬的,可若是以此作为被安置和被尊重的代价,那么,他是否宁愿待在肮脏却自由的垃圾堆里,与他死去的朋友一起,沉默而高贵地恪守着最后的尊严?

如果纳兰容若看到这个故事,会不会无声地流泪?为着那份相似的沉痛,为着那份世人所不能理解的孤单?

我想,会的。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哭了。

目录

前言:惟天真者善钟情

楔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莫疑情真,奈何缘浅

乌衣门第里的优雅叛徒

青眼高歌俱未老

终将走出的,无罪的童年

每个孩子的第一个偶像,都是父亲

初恋:内家富贵,何如林下隐谐

被汉化了的边缘贵族

绿水亭的春天

那漫山的荼蘼,即将谢尽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动荡的十九岁

由寻常的遇见开始,痴缠一生

你的盛世,我的荒年

明澈与痴迷之间

落幕的天子近臣

瞬息浮生,皆在她的笑里

隐于剑鞘里的无双风流

天下第一绝情之人

须知道,福因才折

风华正茂,却是穷途

解道醒来无味

那三百年里,只有一个纳兰

后记:生于繁华,终于孤独

序言

当玛利亚还是圣母、黄瓜也只是黄瓜的时候,这个世界还很纯洁和温暖,没那么多的荒凉和冷漠。彼时还是个叛逆少女的我,正疯狂地喜欢着世间的一切“怪人”和“怪事”。

所以,对“不怪”的纳兰容若,我一度很不“感冒”。那时候,视线只堪堪地扫过那句荒凉了无数少女心的“一生一代一双人”就放下了。小的时候,不懂爱情,更不懂得伤心,又哪会明白人生?

于是,这一错过,就是多年。

直到有一天,我已经长大,多了心事、有了感慨,看到了人生遮掩在一团和气之下的丑陋与冷血。我的喜好已经跟从前不太一样了,依然“怪僻”、依旧“刻薄”,可望向天空的目光,已习惯性地放低了角度,不再那么目空一切和旁若无人。只因我已明白:那些放肆的“怪”,有时候是一种幸福。因为有人纵容,才敢不管不顾地张扬个性,在褪尽了童话色彩的成人世界里嚣张。或者,是生活给了他足够的宽容,让他可以不必直面那些惨淡与凄苦。而许多人,却是要蹚着淋漓的血泪前行的。我,又有什么资格不喜欢别人的“不怪”?

然后,我看到了一阕词。同样只是一眼,就再也放不下了: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我识过很多汉字,念过不少成语,却从不曾深刻地感受过“心旌摇荡”这四个字的真实感觉。那一刻,我明白了。正是因为明白,才心下黯然。到底是怎样的心灰与通透,以及惊才绝艳,才写出了这样温柔蚀骨、苍凉透骨的文字?他是谁?他经历了什么?

在教科书上,他的资料非常官方和枯燥,看不出什么浪漫与唯美的成分:纳兰性德,满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仅31岁。

哦,原来还是个“老熟人”。我心念急转,想到了少年时代惊鸿一瞥时的不以为然。那时候,在我心里,他,好像只是个有着世间最美丽名字的、好命的皇亲贵胄,即便情深,也是因着依傍了强大的资本,足以让他抛开生计与生存的惨烈,旁若无人地情深无限。可是,再次“相遇”,我却不忍再作这样不负责任的揣测。

对于文字,我是这样的:我常常不相信文字传递的信息,但永远相信文字带给我的直觉——那些瞬间击中内心最深处、让人不自觉沉陷其中的字字句句,不可能是造作得出来的。读纳兰词,我能感觉到,只有投入地经历过情深与情真的人,才会有那样刻骨的情怀。

我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越往下看,就越悲哀。因为我发现,世间居然存在着一种悲哀的宿命:天才似乎总是不幸的。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才高必夭,这样惨烈的字眼全着落在纳兰容若身上了。他用他的一生,谈了一段情,夭折了一个理想,挥霍尽了一份天真,然后,含泪带笑地逝去。徐志摩说:“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谢尽。”

他的生花妙笔,曾柔软了一个时代;他的刻骨柔情,曾黯淡了生冷的岁月。于是我们看到:十七世纪的北京城,只属于两个人。一个是雄才伟略的康熙大帝,一个是才情逼人的纳兰容若。前者开启了一个盛世,后者惊艳了无数词章。

只可惜,“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他留下了一个名字,却带走了无数心事。他的追随者们,在他如泣血般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词句面前赞叹流连时,却慰藉不了他的情殇。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把才子分类,恐怕浪子型和贵族型的才子最受欢迎。而纳兰容若则似乎两者兼而有之:贵族式的精神、浪子般的气质,优雅而不羁,不需刻意标榜,已自吟诵成绝响。他标志性的忧郁,曾经让他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异类。然而,时至今日,终有更多的人明白:那种忧伤,原来是源自灵魂深处的澄澈。

他的生命那样诗意,也那样绝望。他热血的理想,折翼于冷酷的现实;他诚挚的珍惜,摧毁于无常的命运;他恋慕的自由,湮没于世俗的羁绊。尽管他一字就能倾城,却始终与向往中笔床茶灶、纵情天地的生活无缘。命运,永远都有杀人于无形的能力。

他曾刻有一方印,印文为“自恨多情”。他那么了解自己,却逃脱不了宿命的安排。情深成全了他,也毁灭了他。他像是一只凌空而舞的气球,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执着,要么飞上云霄,要么坠落大地,决不肯飘在半空随风逐尘。多情、情深,如一道符咒一般,缠缚了他的一生,却也让他生而绚烂、死则绝美。

纳兰容若,除了他,谁还能当得起这样美丽的名字呢?他惆怅中的深情、天真里的洞明、温柔下的落寞,世无其二。

我想到了一首诗:

我长久地凝望着落日倾泻的忧郁金流。

我会是一个弃儿,被抛在茫茫沧海的堤岸;

或是一位赶车的小马夫,额头碰到苍天。

小路崎岖,山岗覆盖着灌木。

空气凝固。

飞鸟与清泉远在天边!

再往前走,想必就到了世界尽头。*

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

却原来,不过是个可怜人罢了。

而我们,却应该记住。

内容推荐

他是一个忧伤的贵族,不得志的有情人。一枝生花妙笔写尽世间风流,却写不出纠缠他一世的心伤。他的富有和贫穷,慷慨与吝啬,都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伤口。从此,任是时光飘摇、岁月游移,他自独立于山花烂漫的逆光之地,笑容有多温柔,痛苦就有多沉重。

他是纳兰容若。大清三百年,只得一个纳兰。

在这本《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里,有的只是一个伪文化人对纳兰容若的理解。面对这样一位悲情公子,情怀似乎总是优越于理智。是的,这里有文献资料却不是文献,皆经过考证却不落笔于考证。它是想象、是疼痛,也是一种别样的解读。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作者杨楠楠,其文刻薄彪悍、刁钻成性,偶有淡淡的温情忧伤。

编辑推荐

纳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一千人心中会有一千个纳兰,也许,只有他最后的伴侣——沈婉最清楚。纳兰,沈婉,这两个在一起却始终得不到爱情的人,就想两朵风雨中相互依偎的莲花,却成不了并蒂莲。传说中沈婉跟纳兰生了一个孩子,陪纳兰度过了最后的时间。然而,纳兰到底爱不爱她,可能她自己心里最清楚……《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从沈婉的角度,叙述纳兰悲戚深情的一生,也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纳兰。作者杨楠楠,其文刻薄彪悍、刁钻成性,偶有淡淡的温情忧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楠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96600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3201196
中图分类号 K825.6=49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