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书集体小说一经出版,便风行各国,200多年来成为全世界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必读的经典,掀起阵阵少年维特热。

故事发生在1771年5月至1772年12月,情节十分简单:维特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初春的一天,他告别了家人和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对当地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儿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歌德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的烦恼》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试读章节

我离开了,我是多么高兴!我的知友,人心是怎么回事!我那么爱你,曾和你形影不离,离开了你,偏偏会感到快活!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特别为我安排的其他瓜葛,难道不都是为了折磨我这样一颗心的?可怜的莱奥诺蕾!然而,我是无辜的。她妹妹非凡的妩媚给了我愉快的感受,她那可怜的心却孕育着对我的热恋,我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我就完全没有过错吗?难道我不曾培育她的感情?不曾拿她取笑?她那种天性的真诚流露,本来没有什么可笑,却往往引得我们忍俊不禁。难道我不曾……唉!人是怎么回事,竟会这样自怨自艾!我要,亲爱的朋友,我答应你,我要改正自己,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给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的欢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的确,你说得对,我的知友,要是人类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对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人类为什么这样,只有上帝知道。

请告诉我的母亲,说我将竭力办好她的事情,会把有关消息尽早通知她。我已经和婶母谈过话,发现她根本不像家里人说的,是个恶妇。她心肠挺好,是个快活的急性子女人。关于那份留着未分的遗产,我向她说明我母亲的忧虑;她向我说出了她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她准备交出一切,这就超过了我们的要求——一句话,关于这件事,我现在不写什么了,请告诉我母亲,一切都会顺利解决的。我亲爱的朋友,从这件小事,我又领悟到,在这世界上,误解和怠惰也许比狡诈和恶意还要误事。至少后面两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

再说,我在这里十分称心如意。这个天堂般的地方,寂寞对我的心灵正是一帖珍贵的良药,这青春焕发的季节,将它全部温暖注入我时刻寒颤的心房。一棵棵树木,一排排树篱,都是花团锦簇,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这芬芳的海洋中浮游,觅取全部养料。

市镇本身并不宜人,周围却有一片难以形容的自然美景。已故的冯·M伯爵为之动心,在一个小山丘上建起了一座花园。那儿群丘交汇,形成一道道十分诱人的峡谷,气象万千,景色绝美。花园朴实无华,一进园门,马上感到它不是出自园艺专家的设计,而是由于一位慧心人的匠心独运,他要在这儿享受它的乐趣。那危亭颓榭,曾是他心爱的场所,也是我留恋之地,我在那儿为长逝者洒下了不少眼泪。不久,我将是这座花园的主人;我在这儿的几天里,园丁对我已很热诚,因此他会同我相受得不坏的。

一种奇妙无比的欢畅沁透我的整个灵魂,正如我全心全意欣赏的这甘美的春晨一样。我在这儿独享生命的欢乐,这个地方正是为我这样的灵魂创造的。我的知友,我真幸福,完全沉湎在幽静的情趣中,我的艺术也就无法施展。我现在没法画,一笔也画不出,然而,我从未比此时此刻体验到更伟大的画家生涯。当雾霭自秀丽的山峡冉冉升腾,太阳高悬在浓荫密布的森林上空,只有几缕阳光潜入林阴深处时,我便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我感到我的心更贴近草丛间熙熙攘攘的小天地,贴近无数形态各异的虫蚁蚊蚋,这时,我便感觉到全能的上帝的存在,他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我感觉到博爱众生的上帝的气息,他支撑我们在永恒的欢乐中翱翔。我的朋友!当我眼前暮色弥漫,天地渗入了我的灵魂,犹如映人情人的倩影时,我往往满怀渴望,潜心思忖:哦,在我心中活动的景物是如此丰满,如此温暖,但愿你能挥洒自如,使它重现在纸上,它会成为你灵魂的镜子,犹如你的灵魂是永恒的上帝的镜子一样。我的朋友——但是我力不胜任,我慑服在这些景物的壮丽的神威之下了。

五月十二日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迷惑人的精灵在这—带出没,还是我心中热情的奇妙幻想把我周围的—切变成了天堂。城门外面便是一泓清泉,我像梅露茜和她的姐妹们一样,被这清泉迷住了。——你走下一座小山丘,来到一个穹隆前,往下再走二十级石阶,便有一股最清澈的泉水从大理石岩里喷涌而出。泉上有矮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阴如盖,凉爽宜人。一切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但又令人敬畏。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一个小时。年轻姑娘从镇上前来汲水,这种最必要的日常家务,从前连国王的女儿也要操劳。我在那儿静坐时,族长制时代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在我脑际浮现:在泉水旁,祖先们敦睦友谊,订立姻盟,仁慈的精灵在清泉和井水周围飞翔。哦!谁要是在盛夏艰辛跋涉后从未体验过泉水的清凉,他便无法体味我的感受。

五月十三日

你问,要不要寄书给我?——亲爱的,求你看在上帝分上,别拿书籍来打扰我吧。我不愿再听凭别人给我指导、鼓舞和激励,我这颗心已经折腾够了。我需要催眠曲,我已经在《荷马诗集》中找到无数。多少次我曼声低吟,催促我激昂的热血入眠,因为这颗心是如此变幻莫测,捉摸不定,你是从未见过的。亲爱的!你目睹我从悲哀转为狂欢,从淡淡的忧郁转为恣肆的激情,时常为我担惊受怕,我是否还需要向你细说呢?我对待我的心如同对待一个病孩,随它为所欲为。此事不足为外人道,有人会见怪我的。

五月十五日

此地的贫贱百姓已认识我,他们喜欢我,尤其是孩子。我和他们相识之初,曾友好地向他们问这问那。有些人以为我要嘲弄他们,非常粗鲁地把我打发了事。我并不因此感到愤慨,我只是对以往常见的现象有了最生动的体会:凡是地位较高的人对平民百姓总是采取冷冰冰的疏远态度,仿佛一接近他们就会丧失身份;至于一些漫不经心、举止轻浮之徒,却故意装出纡尊降贵的神气,使贫苦百姓更觉得他们傲慢。  我明知世人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但是,我总觉得那些自以为为了保持身份必须和所谓下等人疏远的人,如同害怕被敌人击败而躲藏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

不久前,我来到泉水旁,看见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搁在最低一级的台阶上,左顾右盼,看看有没有女伴走来帮她把水罐放上头顶。我走下台阶,望着她说:“姑娘,我来帮你好吗?”她脸涨得通红。“噢,不,先生!”她说。“别客气了。”她把垫环摆摆正,我帮助了她。她道谢后一级级走了上去。

P5-9

序言

两百年前,德国一位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写了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位作者就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这部杰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于一八三二年出版以前,在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维特》连在一起,只要一提起“《维特》的作者”,不必说明是谁,几乎人人皆知就是指歌德。

……

歌德听到耶鲁撒冷的死讯后,立刻给克斯特纳写信,讯问真相,他从克斯特纳的回信中了解到耶鲁撒冷的自杀经过,他知道耶鲁撒冷的忧郁懦弱的性格,也知道他在工作中和社会上并不得意,他体会到耶鲁撒冷的痛苦,在他弄明白耶鲁撒冷不幸的结局后,喟然叹道:“哦,耶鲁撒冷,我现在懂得你了,我现在能够把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是的,表达出来!”

耶鲁撒冷的死好像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爆了歌德胸中炽烈的感情,他积极收集有关材料。一七七四年春,他心中酝酿成熟,就杜门谢客,搁下一切杂务,振笔疾书,只用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震惊世界文坛、拨动了多少青年心弦的杰作。《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倾倒了一代青年,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讲着维特式的话,模仿维特的一举一动,极少数人甚至仿照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维特和绿蒂这两个人物,也早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郭沫若同志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把《维特》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一九二二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短短的十三四年中,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三十七版之多,一本薄薄的外国文学作品,再版次数如此之多,在中国出版界是绝无仅有的事。

笔者的这个译本,于1982年出版以来,也是年年再版,还发行到大陆以外的港台各地,至今盛况不衰。

一部文学作品,从本国传到国外,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始终受到读者的喜爱,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正是世界经典名著的魅力。

侯浚吉

2006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侯浚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002402
开本 32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24
CIP核字 2006029040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9
出版地 上海
203
138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