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得枯荷听雨声(唐诗中的人生喟叹)
内容
编辑推荐

《留得枯荷听雨声(唐诗中的人生喟叹)》以唐诗为线索,展开了从哀乐人生、生活风景、自我修养到世道人心、爱情婚姻、女性话题、文艺禅悦,甚至养生健康及其他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唐朝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了一次巡视。作者洪丕谟是沪上著名学者,一生精研传统学问、书法和中医,有多部关于唐诗的研究专著。

内容推荐

《留得枯荷听雨声(唐诗中的人生喟叹)》兼具严谨的学者与潇洒为文两个元素,可称得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唐诗赏析书。作者洪丕谟是沪上著名学者,一生精研传统学问、书法和中医,有多部关于唐诗的研究专著。

《留得枯荷听雨声(唐诗中的人生喟叹)》以唐诗为线索,展开了从哀乐人生、生活风景、自我修养到世道人心、爱情婚姻、女性话题、文艺禅悦,甚至养生健康及其他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唐朝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了一次巡视。读过本书的人,对于唐诗本身既能得到扎实而翔实的讲解,对于唐诗的内涵又可以获得更深入、真实而丰富的体会。

目录

自序

一 哀乐人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

唯有春风不世情

祸福茫茫不可期

荷衣垂钓且安命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少小离家老大回

霜鬓明朝又一年

病树前头万木春

死是等闲生也得

夕阳无限好

城外土馒头

二 生活风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

岂得安居不择邻

竟日淹留佳客坐

相逢意气为君饮

一生好入名山游

莫为轻阴便拟归

黄四娘家花满蹊

别业居幽处

月照独眠房

楚腰纤细掌中轻

地僻门深少送迎

留得枯荷听雨声

枕上片时春梦中

相看两不厌

家书抵万金

三 自我修养

水能性澹为吾友

衣食才足甘长终

读书声里是吾家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春蚕到死丝方尽

劝君莫打三春鸟

草木有本性

蜗牛角上争何事

言依季布金

不羡侯家立戟门

到处逢人说项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 世道人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为他人作嫁衣裳

多蓄多藏岂足论

尘世难逢开口笑

不重生男重生女

不知腐鼠成滋味

一笑君王便著绯

官仓老鼠大如斗

似倩麻姑痒处搔

木雁先烹为不才

五 爱情婚姻

红豆生南国

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面不知何处去

悔教夫婿觅封侯

双宿双飞过一生

芙蓉帐暖度春宵

贫贱夫妻百事哀

恨不相逢未嫁时

小姑居处本无郎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六 女性话题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长安水边多丽人

一枝红艳露凝香

却嫌脂粉污颜色

鬓耸巫山一段云

绣罗衣裳照暮春

七 养生健康

浩然与溟滓同科

当流赤足踏涧石

疏粝亦足饱我饥

画舸春眠朝未足

一眸春水照人寒

明眸皓齿今何在

多病所须唯药物

病多知药性

衰颜欲付紫金丹

未须料理白头人

八 文艺禅悦

文章千古事

寻章摘句老雕虫

不薄今人爱古人

画眉深浅入时无

方便风开智慧花

忧喜心忘便是禅

梵志翻着袜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九 其他

劝君惜取少年时

富贵必从勤苦得

千金散尽还复来

剔开红焰救飞蛾

未必浮槎即有灵

嫦娥应悔偷灵药

试读章节

一次,我们的孔老夫子生了重病,子路请求为先生祷告。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有这回事。诔文讲:‘请你在天地神祗跟前祈祷。”’孔子听后回答:“我早就祈祷过了。”孔圣人平常讲话,不提怪力乱神,是个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大儒。眼下,他老人家得了重病,子路请求为孔子进行祈祷,孔子故意回问一句:“有这回事吗?”为什么孔子要故意反问呢?原来,孔老先生平时主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并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对于孑L子这种不谄媚鬼神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在《论语》的《先进篇》里得到印证。子路请教侍奉鬼神的事,孔子答他:“没侍奉好活人,怎谈得上侍奉死鬼?”回答得多么干脆响亮。再者孔门平时还积极主张养则待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无论是穷是通,不失“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而自强不息。不过,孔子尽管不谈怪力乱神,尽管主张人生在世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是却对天命大感兴趣,什么“五十而知天命”啦,“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啦,整部《论语》,粗粗统计下来,谈到天命的地方大概至少有八九条之多。原来孔子早年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原想在政治上来番施展,但结果却到处碰壁,令人沮丧,甚至浩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正基于这种经奋力拼搏而有志不达的生命历程,所以孔老夫子在50岁时,懂得了“天命”。当然,在孔子的眼里,做一个君子非但要知命,并且还要安命,“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安命和不安命,其结果自然大不一样。

儒信天命,释奉因果,墨家否定天命却大奉鬼神。东汉的大学者王充可以不信鬼神,但却坚信天命,这从他撰写的《论衡》一书,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论衡》谈命论命的篇章,有《命禄》、《气寿》、《命义》等多篇。如《命禄》篇开宗明义就讲:“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天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佛教奉因果不奉天命,所谓像教的本质,是以佛像的庄严祥和,指示一种释迦般的济世精神。西方天主、基督教徒,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即所谓的“原罪”思想,由此主张把一生都交由上帝或其独生子耶稣基督安排,并且一旦感到自己有罪,即行忏悔。这种一切交由上帝安排有罪即忏悔的思想,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听天由命或者讲是“安命”思想的反映。

想当年,贝多芬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多么慷慨激昂,多么大气磅礴!然而,人生在世,要是怀才不遇怎么办呢?要是很想做番事业,却又有志难伸怎么办呢?似乎只有一条“听天由命”的“安命”之路。讲是“安命”,其实从骨子里看,还是一条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法或者是劝人宽心法。当年唐朝邬三考试落第,情志抑郁难胜;于是我们的那位大诗人钱起就写了首《送邬三落第还乡》的诗,进行安慰:

郢客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

名宦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

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

一方面是劝邬三荷衣垂钓,潇洒自在地过他的“安命”生活,一方面又加以鼓励,命运之轮日旋月转,总会有轮到他“金马招贤”的一天。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安慰的,要有一点前景企盼的,要是钱起做诗仅仅写到“荷衣垂钓且安命”,而不亮出“金马招贤会有时”的光明,那对于有志于未来伸展的邬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

谈到命,随便翻翻唐诗,忽见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里也曾提到:“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信命,劝张功曹“有酒不饮奈明何”;而钱起谈命,鼓励邬三“金马招贤会有时”,表明了不同的人在命运面前的不同态度,细想人生,也真有趣。

其实,对于命,今人又另有解释。周作人写有两篇关于命运的文章,其中一篇道:“我近来很有点相信命运。那么难道我竟去请教某法师某星士,要他指点我的流年或终身的吉凶么?那也未必。这些要知道我自己都可以知道,因为知道自己应该无过于自己。我相信命运,所凭的不是吾家《易经》神课,却是人家的科学术数。我说命,这就是个人的先天的质地,今云遗传。我说运,是后天的影响,今云环境。二者相乘的结果就是数,这个字读如数学的数,并非虚无缥缈的话,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数目,有如从甲乙两个已知数做出来的答案,虽日未知数而实乃是定数也。”

先天禀赋加后天环境,禀赋不同环境不同,人的命运也就千变万化。听说,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什么性格决定论的,你生来直性子不会逢迎上司,这种人的命运,当属可想而知……不过,再放宽点,机会和运气也为命运注进了新内容。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机会有运气,那你的这个过程就自然而然要比别人来得辉煌,来得光鲜;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机会没运气,那你的这个过程也就自然而然比别人来得晦气,来得灰头土脸,没精打采。然而无论如何,人是要有点宽阔胸襟的,当命运之神一时未肯垂青你时,你也大可不必没精打采,“荷衣垂钓且安命”,不也同样可以活出另一种生命的滋味来吗?P15-17

序言

写作是苦差使,值此新世纪曙光初照之际,恰值我行将退休之年。本来嘛,当此人生交替、世纪交替的阶段,我已悄然准备,暗下决心,把人生的主攻方向,由文字的写作转移到书法的创作中来。宋朝卢梅坡《雪梅》诗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梅之与雪,各擅胜场,这就难为了我们的诗人卢梅坡先生,要花费一番孰优孰劣的评论了。然而我却有自知之明,书法优于为文,纵使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几乎平均每个季度完成一种著作,或古籍整理,或散文随笔,以每天平均两三千字计,则一年完成的文字量,大概在八十到一百万之间。回想我们的郑逸梅老先生,八九十岁高龄时,依旧是神明不衰,笔耕不辍,曾听他亲口对我说,他每天伏案的文字工作量,基本在一到二千字之间,由此可见,我正当年富力强的中年,每天花半天时间,作二千字上下的耕耘,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平时我的写作风格是不拼命,不停止,有人认为我出笔快,二十年来出版了这么多的书,好比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可我却更加自认为是慢吞吞的乌龟,问题在于慢而不停,积少成多,并非如兔子的猛奔一阵,就睡大觉去了。

然而讲归这样讲,搞文字要呕心沥血,从某种程度上看,说是自我戕害,也不为过。可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批以自我戕害为乐的人,你又有什么办法呢?书法创作是乐,文字写作是苦;书法创作是轻松,文字写作是沉重。在这世纪伊始轻松与沉重的过渡中,出于友情与惯性的双重作用,我还是举起了这管为文的秃笔,孜孜不倦地以狮子搏兔、全力以赴的精神,继《论语现代版》之后,及时完成了《唐诗与人生》的写作。

讲写作是自戕,是苦境,这也仅仅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众多视角中的一个视角来看问题。其实换个角度看,“吟稳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苦,“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苦,然而“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呢?且不说整个写作过程当中时时进发出来的奇思异想之乐,单就作品完成后那苦中生出来的乐趣,就大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慨叹。

书成自视,唐诗之与人生的关系,从“每逢佳节倍思亲”、“相逢意气为君饮”、“一生好入名山游”、“地僻门深少送迎”,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津桥上无人识”、“祸福茫茫不可期”、“少小离家老大回”,既是生活中一道道无尽的风景,又是人生中艰难苦恨、甜酸苦辣的种种体味。要是讲,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大学,那么同样可以认为,体味感受是人生的乐园。我们现代人不是讲感觉、讲过把瘾就死吗?那种从唐诗中读出来的感觉,那种从唐诗中体味、体认、体验出来的无穷乐趣,真值得你过把瘾而不死,而更加快乐,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向上。

不仅如此,唐诗中还有好多涉及世道人心、爱情婚姻、自我修养,以及文学艺术、养生健康,乃至禅悦感悟等话题。可以认为,大凡今人能够碰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困惑或者感悟,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相对应的或多或少的反映。由此,笔者在撰写此书时,便在按照出版社的总体要求的同时,多由古及今,由今及古,由中及西,由西及中,往往抓住一个如“水能性澹为吾友”,或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等诗句作为话题,然后由点及面,荡将开去。海阔天空,作思想之漫游;抽丝剥茧,绎生命之真谛。非敢云尽善尽美,聊以作我言抒我心。

记得还在年轻学医时。父亲曾经对我讲过:“一本《唐诗三百首》,足以陪伴人的一生,尤其是在艰难困苦当中。”回想父亲晚年处境,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中所经历的痛苦的心路历程。由于当时年纪太轻,经历简单,对于父亲的话未能作深一步的理会,时至现今,细细体味他老人家对我所讲杜甫诗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方知正是他晚年生活艰难、心情孤寂的映照,以及借以作清心涤烦、自我排遣的解脱。

由此我想,当我把此书奉献给世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同时敬献给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得枯荷听雨声(唐诗中的人生喟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丕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0956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