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学生不可不知的300个历史常识/成长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通览华夏文明,从朝代的兴衰演进中感悟生存智慧;触摸历史脉搏,从人物的叱咤风云中体会人生真谛。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轻松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常识,扩大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为其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海编著的《中国学生不可不知的300个历史常识》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作了精心的梳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时间为“经”,以从中国上古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为“纬”,将中国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有机提炼出来,化繁为简,在一个严谨科学的框架体系内,以词条的形式把所有的历史常识一一呈现。

内容推荐

《中国学生不可不知的300个历史常识》由于海编著。

了解历史,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那纷繁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中,我们读懂了几个人物,又览尽了多少风云?

《中国学生不可不知的300个历史常识》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时间为“经”,以中国上古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为“纬”,将中国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有机提炼出来,化繁为简,以词条的形式把所有的历史常识——呈现,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

目录

第一章 传说时期

 中华民族的象征/003

 盘古开天辟地/003

 女娲炼石补天/004

 仓颉造字/005

 黄帝战蚩尤/006

 中国早期的人类/007

 燧人氏击石取火/007

 山顶洞人/008

 河姆渡文化/009

 尧舜禅让/010

 三皇五帝/011

 湘妃竹/011

 大禹治水/01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夏朝的建立/015

 少康复国/015

 盘庚迁都/016

 中国第一部历书/017

 灭夏建商/078

 伊尹放逐太甲/018

 甲骨文/019

 占卜/020

 井田制/020

 牧野之战/021

 姜太公钓鱼/022

 周公辅佐成王/023

 国人暴动/024

 烽火戏诸侯/025

 商纣王亡国/026

第三章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031

 战国七雄/031

 三家分晋/032

 百家争鸣/033

 齐桓公首霸中原/033

 重耳醉返故都/034

 秦穆公重吏治/036

 长平之战/037

 合纵连横/038

 卧薪尝胆/038

 窃符救赵/039

 荆轲刺秦/041

 晏子使楚/042

 商鞅变法/044

 孙膑智斗庞涓/046

 负荆请罪/048

 屈原投江/048

 毛遂自荐/050

 一鸣惊人/051

 孔子/053

 老子/054

 孟母三迁/055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铁器/056

 工匠的祖师/057

 都江堰/057

 初税亩/058

 陨石的最早记载/059

 哈雷彗星/059

 中国音乐十二律体系/059

 《黄帝内经》/060

 《孙子兵法》/060

 《春秋》/06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062

第四章 秦汉

 万里长城和阿房宫/065

 世界第八大奇迹/066

 千古第一帝/067

 吕后掌权/069

 文景之治/070

 光武中兴/071

 汉武帝独尊儒术/071

 封禅/072

 指鹿为马/073

 焚书坑儒/073

 王莽改制/074

 张骞出使西域/075

 王景、王吴治理黄河/077

 王昭君出塞/077

 班超投笔从戎/078

 张衡/079

 九卿/080

 三公/080

 东汉外戚、宦官/081

 东汉党锢之祸/081

 黄巾大起义/082

 大泽乡起义/084

 绿林赤眉起义/086

 巨鹿之围/088

 鸿门宴/090

 四面楚歌/091

 汉王朝是如何打败匈奴的/092

 《大风歌》/093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094

 司马迁与《史记》/095

 我国第一部历法/096

 我国第一部字典/096

 谁改进了造纸术/097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是如何形成的/101

 官渡之战/102

 夷陵之战/103

 赤壁之战/105

 淝水之战/106

 司马昭夺权/107

 司马炎称帝/108

 身在曹营心在汉/109

 高平陵事变/110

 永嘉之乱/111

 祖逖北伐/111

 八王之乱/112

 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113

 东晋的建立/115

 王与马共天下/116

 桓温北伐/117

 陈后主亡国/118

 谁结束了十六国战乱局面/119

 北魏迁都/119

 北魏孝文帝改革/120

 太武帝灭佛/122

 刘裕称帝/123

 刘备称帝/123

 王猛辅政/124

 竹林七贤/125

 建安七子/125

 祖冲之/126

 书法史上的“二王”/126

 三顾茅庐/127

 不为五斗米折腰/12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28

 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30

 七擒孟获/131

 白帝城托孤/132

 洛阳纸贵/132

 九品中正制/133

 庶族、士族/133

 北魏均田制/134

 为什么和尚必须吃素/134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135

 敦煌莫高窟/135

 南北朝民歌/136

 《水经注》/136

第六章 隋唐

 杨坚建立隋王朝/139

 杨广夺取太子之位/140

 隋炀帝修大运河/147

 李渊太原起兵/141

 玄武门之变/142

 安史之乱/143

 开元盛世/144

 贞观之治/144

 藩镇割据/144

 永贞革新/145

 古文运动/145

 牛李党争/746

 黄巢起义/147

 五代十国/148

 耶律阿保机建成契丹国/149

 遣唐使/150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150

 玄奘取经/152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153

 诗仙/154

 诗圣/154

 初唐四杰/155

 赵州桥/155

 唐三彩/156

 科举制度的确立/157

第七章 两宋

 谁在陈桥黄袍加身/161

 杯酒释兵权/162

 同文馆之狱/163

 宋辽澶渊之盟/164

 庆历新政/165

 李元吴称霸/165

 乌台诗案/167

 靖康之变/167

 王安石变法/169

 北宋宋江、方腊起义/170

 东京保卫战/171

 岳飞抗金/172

 赵构即位/172

 南宋定都/173

 半部恍渤治天下/173

 唐宋八大家/174

 李清照/175

 交子/175

 话本/176

 南戏/176

 活字印刷术/177

 指南针/178

 宋代火药火器/178

 景德镇得名由来/179

 司马光为什么要编写《资治通鉴》/179

 精明上河图》/180

第八章 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85

 忽必烈建立元朝/186

 南坡之变/186

 元朝的疆域/187

 中国的省级建制/187

 元朝把各族人分为哪些等级/188

 谁创造了蒙文/188

 为什么元朝皇帝没有陵墓/189

 文天祥被害/189

 郭守敬修历法/190

 马可·波罗何时来到中国/191

 元曲四大家/192

 元代的三大农书/193

 元杂剧的衰亡/193

第九章 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197

 明咸祖“叔篡侄位”/197

 土木堡之变/198

 万历年间进行了哪三次军事征伐/200

 谁统一了女真族/200

 明末谁率众起义,并自称闯王/202

 李白成如何建立大顺政权的/203

 张居正辅政/204

 弘治中兴/205

 于谦守卫京城/206

 郑和下西洋/207

 倭寇为什么害怕“戚家军”/207

 第一个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是谁/208

 明朝为什么要建立特务机关/209

 天安门是谁设计的/209

 明十三陵何时竣工/210

 明朝大修长城/212

 八股文/212

 《大明律》/213

 休乐大典》/273

 体草纲目》/214

 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说/215

第十章 清朝

 谁称帝后把国号改为清/219

 雍正皇帝是怎样登上帝位的/219

 乾隆皇帝为何要六下江南/220

 洪秀全在哪里称王建制/221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222

 康乾盛世/223

 文字狱/224

 雅克萨战争/225

 史可法是怎样死的/226

 郑成功收复台湾/227

 林则徐/228

 黄花岗七十二烈土/228

 鸦片战争/230

 同盟会/231

 公车上书/231

 戊戌变法/232

 义和团运动/232

 洋务运动/233

 辛酉政变/235

 中日黄海大战/236

 武昌起义/237

 八国联军是怎样侵占北京的/239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40

 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哪些要求/241

 《马关条约》/241

 伲布楚条约》/242

 慷熙字典》/243

 《红楼梦》/243

 《四库全书》/244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

 南北议和/249

 二次革命/249

 南京大屠杀/250

 血战台儿庄/250

 百团大战/251

 皇姑屯事件/252

 九一八事变/254

 西安事变/255

 皖南事变/257

 七七事变/257

 辽沈战役/258

 淮海战役/259

 平津战役/260

 新文化运动/261

 五四运动/262

 五卅运动/264

 红军长征/264

 南昌起义/266

 遵义会议/268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和实施了哪些新政/268

 袁世凯复辟称帝/269

 中国共产党何时成立/271

 第一次国共合作/27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73

 红军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274

 香港海员为什么举行大罢工/275

 黄埔军校/276

 《双十协定》/276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星红旗/279

 国歌/280

 开国大典/28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部宪法/282

 青藏铁路大事记/283

 七千人大会/285

 中国什么时候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86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哪些拨乱反正的决策/287

 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287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288

 澳门回归日期的确定/289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90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2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293

 党的十六大/294

 “神舟”五号上天/296

 “神舟”六号上天/297

 “嫦娥一号”探月计划/298

 “神舟”九号上天/301

参考书目/305

试读章节

封禅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常常举行“封禅”大典,封为祭天,禅是祭地。祭天在泰山,祭地在泰山周围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肃然山等。封与禅同时进行。在泰山封禅,是因为泰山位于东方,东方五行属木,季节为春,万物之始,阴阳交泰之地。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是自定规矩,自泰山南坡乘车登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而后从泰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

汉武帝承袭了封禅的传统,共进行过两封两禅。他先到梁父山祭地,后在泰山东方设坛祭天。坛广4米,高3米,下埋玉牒书,礼毕再登泰山顶。在山顶再次祭天,第二天从泰山北坡下,在肃然山再次祭地。祭地时用一茅三脊草、飞禽走兽及白鸩诸物,并用五色土封埋。汉武帝身着黄色礼服,亲自跪拜。封禅后汉武帝下令改元。以后各朝封禅仪式基本相同,细节各异。历史上在泰山封禅的还有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南宋以后去泰山的封禅仪式不再举行,封禅和郊祀合而为一。

指鹿为马

公元前208年,太监赵高利用秦二世胡亥杀死丞相李斯,自己当上了丞相。从此,赵高大权在握,野心勃勃,妄图篡夺皇位。

赵高当上丞相后,专横跋扈,专干不得人心的事,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对他很不满,然而,官员们既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赵高趁胡亥正在上朝时,牵着一头鹿来到殿上,故意对胡亥说:“皇上,臣献给你一匹好马。”胡亥一见笑着说:“你错了,这是一头鹿,怎说是一匹马呢?”赵高把脸一沉,然后奸笑了一声说道:“皇上,这是一匹马,不信你问问这些大臣!”在场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生怕讲出实话来得罪了赵高,要遭杀身之祸。

隔了好一会儿都没有人作声,赵高有点耐不住了,他为了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势,点出几个亲信来回答,都一致说是马。这时,群臣中也有几个官员实在忍不住了,纷纷指责赵高丧心病狂、颠倒黑白的行为,他们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故意说成是一匹马呢?”可是,退朝后,这几个说鹿的官员,一个个都被赵高杀害了。从此以后,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说实话了。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以他为首的儒家学派纷纷起来反对秦始皇推行的新制度。这是思想文化战线上激烈斗争的开端。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危害极大。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于是,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和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无论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定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燃起了烧书的大火。第二年,有两个方士卢生、侯生,他们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后大怒,立刻派人去抓他们,可是没料想他们早已逃跑了。后来,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令人仔细一查,又发现成阳有一些儒生也在一起说过他的坏话。秦始皇更是怒不可遏,马上下令把这些儒生统统抓起来活埋了,死去的人数达460余名。其余没被处死的儒生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P72-74

序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国家的繁荣与衰败,时代的交替与更新。古往今来,有识之士无不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岁月流逝,日月轮换,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遗留给我们的是那流传已久的故事,还有那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中华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像一幅恢弘壮阔的画卷,也像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为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踪迹,其深邃、其厚重,常让人们掩卷幽叹。

了解历史不仅可以让我们熟知过去,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继承灿烂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纷繁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事件中,我们读透了几个人物,又览尽了多少风云?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轻松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常识,扩大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为其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作了精心的梳理,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时间为“经”,以从中国上古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为“纬”,将中国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有机提炼出来,化繁为简,在一个严谨科学的框架体系内,以词条的形式把所有的历史常识一一呈现。

同时,通过解读那些错综复杂的真相,带领学生们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温历史、解读历史、思考历史,触摸历史的脉搏,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使其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文化博物馆,深切感受中国的发展,全面感悟中国独有的精神文化,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获得最精良的文化滋养,自信地面对历史知识问答,成为通晓历史的小博士。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天空下沐浴温暖的阳光,开始一次痛快的智慧之旅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学生不可不知的300个历史常识/成长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123494
开本 32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2: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