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物质解密者(走近18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精英)/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品读本文顶尖文学家的字里世界;资鉴世界主流经济家的财富判断;整理百年卓越物理家的自然思想;体察国外著名化学家的变化之学;探视欧美生理医学家的生命研究;天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物质解密者(走近18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精英)》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本书由王子安主编。

内容推荐

《物质解密者(走近18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精英)》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

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物质解密者(走近18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精英)》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本书由王子安主编。

目录

威廉·伦琴

亨德里克·洛伦兹

彼德·塞曼

安托万·贝克勒尔

皮埃尔·居里

玛丽·居里

斯特拉特·瑞利

菲利普·伦纳德

约瑟夫·汤姆逊

迈克尔逊

加布里·李普曼

马可尼

卡尔·布劳恩

约翰尼·范德瓦尔斯

威廉·弗兰茨·维恩

尼尔士·达伦

海克·昂尼斯

马克思·劳厄

劳伦斯·布拉格

亨利·布拉格

查尔斯·巴克拉

马克思·普朗克

约翰尼斯·斯塔克

附录一 诺贝尔

附录二 1901-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试读章节

贝克勒尔于1852年12月出生于法国巴黎,他们家是个很有名望的家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物理学教授。他的祖父年轻时曾应征人伍,参加过讨伐西班牙的战争,但是他的志向是科学研究,战后他从事电学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因发现了晶体压缩生电现象和抗磁性物质而闻名法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的父亲在磷光物质和磁的研究方面在欧洲颇有声望。这样的家庭带给贝克勒尔一帆风顺的学习生涯。

贝克勒尔小时就读路易中学,后到巴黎工业大学和土木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工业大学任教。188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在此前后,贝克勒尔在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甚至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被选人了法国科学院。尽管如此,他的真正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却还没有到来。

1894年1月20日,在法国科学院的每周例会上,他第一次知道了伦琴发现X射线,立即对此有了极大的兴趣。贝克勒尔家庭研究荧光物质和磷光物质已有近60年的历史,但却没有重大突破。根据伦琴发现X射线这一线索,贝克勒尔希望找到X射线与荧光之间有什么关系,荧光物质是不是也能产生这种射线呢?

长期对光的研究使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这样一个念头:“既然阴极线通过放电管遇到荧光屏能使荧光屏发亮,最终导致x射线的产生,那么,如果我用太阳光代替阴极线,照到一种也可以出现荧光的物质上,也许会产生类似X射线的新放射线。”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为了验证这一设想,贝克勒尔选择了一个能在阳光下发出荧光的物质——黄色的硫酸双氧铀钾作为实验材料,荧光没有穿透能力,不会穿过黑纸使胶卷底片曝光,而X射线却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曝光。他的思路是这样的:用黑纸包住一张底片,使光线透不进去,黑纸外表放上硫酸双氧铀钾的晶体。在阳光照射下,铀盐会发出荧光,荧光不会穿透黑纸,如果同时发出X射线,底片就会曝光。

他把经过太阳照射的铀盐和黑纸拿到暗房,底片冲洗后,果然出现了铀盐的黑影。完全符合他的想法,他非常高兴地把实验结果告诉了父亲。一向严谨的父亲默默地想了一会儿,他觉得这里面似乎还有不够严谨、不合逻辑的地方,但一时还不能准确地指出。只是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现在还不能太高兴了,科学需要的是严谨和能经得起检验的结果。”

贝克勒尔马上静下来,他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新发现需要多次实验才能证实,于是他准备反复试验。可是天公好像有意捣乱,一连几天都是阴雨天气,没有太阳就不能做实验。贝克勒尔只好把准备做实验的几张底片用黑纸包好,放在实验室的抽屉里。为防止纸包散开,他把一把钥匙压在黑纸包上。恰巧,铀盐就放在纸包旁边。

贝克勒尔每天都出去看看天空是否放晴。4天过去了,太阳终于出来了。贝克勒尔收拾停当,正准备去做实验,猛然又想到,已经过去4天了,原来准备好的底片会不会因包裹不严而漏光呢?很意外的,打开看时,底片已经感光了,上面还印有一把钥匙的影子。贝克勒尔呆呆地坐在暗室的椅子上,脑子里一片迷惘,怎么会这样?

这样的失态并没有让他多停顿,他立马又兴奋起来,有了新发现。意外现象的出现打乱了他原先似乎非常完美的推断,他原先期待的结果被打得粉碎。“我原来的想法错了。铀盐本身就会放出一种射线,使底片感光。”贝克勒尔恍然大悟。一个新的思路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他站起来,推开暗室的门,外面阳光灿烂。贝克勒尔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暗暗地说道:“那就让一切从头开始吧。”

又是多次试验,贝克勒尔发现,放在铀盐附近的照相底片都会感光。铀盐也能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的射线,它是不同于x射线的一种新射线。贝克勒尔称之为“铀射线”。这样,贝克勒尔就成为第一个发现天然放射性物质铀的人,并观察了铀原子的自发衰变的放射现象。现在科学家已经查明,天然放射性元素能放出三种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氦原子核组成;β射线,由电子组成;γ射线,一种电磁波。

实际上贝克勒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他提出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即认为铀盐在发出荧光时会发出X射线;他采取了错误的实验方法,在没有对比实验的情况下单独做铀盐在阳光照射下的实验(因为他不知道不在阳光照射下铀盐会发生什么变化);他对实验的结果做了错误的解释。三个错误,最后却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这是科学研究中的奇迹吗?当然不。人对自然的认识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有了错误的认识并不可怕,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调整自己的认识,继续探索,就有可能走向成功之途。P36-38

序言

哲人云“知识就是力量”,更有人说,知识就是高度。在知识的内涵、外延里,科学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的历史性进步,由此而推动着人类历史由蒙昧走向文明、由刀耕火种走向科学现代。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文明的结合。历史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可感,社会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人类科学历史的宏观体系中,依据文明的东西方形态也可以划分为东方科学技术体系、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其中东方科学技术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应以中国为代表。比较而言,东方科学技术体系富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传统,在诸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古籍留存众多,内容博大精深。而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则深富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传统,因而造就出其最早的工业革命运动,形成实验手段与理论体系丰富的诸如物理学、化学、工程机械等成果。总之,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传统各有所长。东方的人文与西方的自然,如能够完美结合,则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模式。

在西方科学技术体系中,既有宏观的科学门类也有微观的分支科学。从自然科学的科学分类学角度而言,可以细分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学等属种。在复杂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外,西方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学科标准体系与科技奖惩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由此而推动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诸如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社会、知识化社会等,皆是这种科学技术完美发展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技术创新与奖惩制度体系中,诺贝尔科学奖金的设立即是推动西方百年来科学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点。诺贝尔奖金由瑞典化学家、自然科学家诺贝尔通过捐献毕生的私人财产设立,这种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精神,值得东方社会认真思索、务实学习。整个诺贝尔奖初期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与和平五个奖项,这充分反映了诺贝尔本人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人类人文素养的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诺贝尔奖项叉多出经济学奖、环境奖两种,每一个奖金项目都紧密结合着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多个春秋,即使是迟到的经济学奖也已经走过40年的岁月。作为人类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百年知识品牌,其中不仅有许多的科学成就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获奖者也值得我们研究。科学家的成果与科学家的精神及方法,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最核心的则是科学家的精神。所以为了便于中国读者,尤其是今日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掌握近现代西方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理医学、文学艺术、经济理论的过程、成果,我们编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策划、编写,终于完成这部多达25册的《走近诺贝尔奖》大型丛书。

从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的编写体例上来说,我们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另外,我们在每一人物的最后部分附加上包含涉及与该学科领域相关的学科简史、学科流派等内容的“经典阅读”栏目,以帮助读者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必备知识理论。

总之,我们期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深思、体味、参照、借鉴这些文学精英、科学精英的生平与精神,而规划出自己的成才之路,并能够在人生的路上“坚持理想、执着奋斗、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戒骄戒躁”,终获成果。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成为个人的人生座右铭:相信一套科学、有益的图书,同样具备相似的功能。当然,水平与时间的有限、仓促,使得本套丛书难免会存在一些瑕疵,期待读者给予批评,以期再版时予以改正、更新。

《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0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物质解密者(走近18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精英)/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860939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6.1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