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丛考》由张求会编著,全书根据内容的区别,分成四编。第一编由7篇文章组成,集中于陈寅恪先生生平、交游的考证以及身后事的介绍。第二编包括1篇序文和5篇书评。第三编侧重于对陈寅恪先生集外佚文的披露和研究,各篇排列的次序尽量与陈先生原作完成或发表的顺序相对应。第四编的3篇文章,情况稍稍有些特殊,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图书 | 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寅恪丛考》由张求会编著,全书根据内容的区别,分成四编。第一编由7篇文章组成,集中于陈寅恪先生生平、交游的考证以及身后事的介绍。第二编包括1篇序文和5篇书评。第三编侧重于对陈寅恪先生集外佚文的披露和研究,各篇排列的次序尽量与陈先生原作完成或发表的顺序相对应。第四编的3篇文章,情况稍稍有些特殊,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一 陈寅恪1949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 二 陈寅恪1949年去留问题补谈 三 关于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四 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 五 《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补正 六 《夏鼐日记》里的“陈寅恪话题” 七 陈寅恪、唐筼骨灰安葬侧记 第二编 八 当陈寅恪已成为历史 九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更多人认识陈寅恪 十 《陈寅恪诗笺释》序 十一 《陈寅恪诗笺释》六题 十二 往事如烟耐追摹 十三 “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 第三编 十四 陈寅恪佚文《敦煌本<太公家教)书后》考释 十五 陈寅恪讲义《敦煌小说选读》相关问题续探 十六 陈寅恪手书《宋诗精华录》批语辑注 十七 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 十八 唐景崧内渡:一个让陈寅恪为难的话题 第四编 十九 陈寅恪兄弟诗词“误署”问题 二十 义宁陈氏的三通手札 二十一 陈宝箴文稿的另一抄本:与陈寅恪旧藏本相比较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求会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00687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6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30 |
| 出版时间 | 2012-11-01 |
| 首版时间 | 2012-11-01 |
| 印刷时间 | 2012-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9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25.8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浙江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