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钱与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子今编著的《钱与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介绍了钱树和摇钱树,厌胜钱,民间艺术形式中的钱形图案,钱神信仰,钱与岁时民俗,钱与人生礼仪,钱卜技术,冥钱象征,“戏钱”与“钱戏”,“钱”的俗名等内容。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王子今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钱与民俗》。《钱与民俗》的内容提要如下:

“钱”是货币的俗称。从古至今,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诸如祈福纳祥、驱邪去祟。在元日、二月二、清明、端午等,都可以看到以钱为道具的岁时民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初生“洗儿钱”、周岁“会银钱”、婚礼“撒帐钱”……

目录

前言

一、钱树和摇钱树

 1.汉代墓葬出土的“钱树”

 2.西王母崇拜与“大富”追求

 3.“摇钱树”礼拜:悠久的民俗现象

二、厌胜钱

 1.“钱”与巫术

 2.辟邪消灾:厌胜钱的作用之一

 3.趋吉迎祥:厌胜钱的作用之二

 4.形式各异的厌胜钱及其民俗学价值

三、民间艺术形式中的钱形图案

 1.古代画像中的钱形图案

 2.古器的钱文

 3.“锦钱”与“绮钱”

 4.以“钱”为主题的剪纸艺术

 5.“刘海戏金蟾”

四、钱神信仰

 1.《钱神论》

 2.民间“钱神”信仰

 3.男钱·母钱·子母钱

 4.神钱传说

五、钱与岁时民俗

 1.元日:贴五色纸钱

 2.正月二十九:掷钱送瘟船

 3.二月二,引钱龙

 4.二月二十五日:五谷钱囤

 5.三月三,钱龙宴

 6.寒食·清明:纸钱致祭

 7.四月初八日:置钱摸孙

 8.五月初五钱-五日午时钱

 9.重午:赐百索彩钱

 10.端午:门首挂纸钱

 11.七月六日:挂地头钱

 12.七夕钱

 13.除夜挂钱

 14.压岁钱

六、钱与人生礼仪

 1.初生:洗儿钱

 2.周岁:外家送彩钱金银钱

 3.婚礼一:抛喜钱·开门钱

 4.婚礼二:撒帐钱

 5.丧葬一:落气钱·望山钱·起脚钱

 6.丧葬二:口含钱

 7.丧葬三:洗阱钱乃

七、钱卜技术

 1.以钱代蓍

 2.金钱卜欢

 3.卜远人

 4.卜得山上卦

 5.《聊斋》“钱卜巫”故事

 6.清代竹枝词所见民间“卜钱”风习

八、冥钱象征

 1.“土金”和“土钱

 2.瘗钱礼俗

 3.“瘗钱”镇墓的意义

 4.以纸寓钱为鬼事

 5.纸钱异名

 6.“鬼节”和“哭节”:焚纸钱的时序I

九、“戏钱”与“钱戏”

 1.意钱

 2.摊钱

 3.簸钱

 4.其他钱戏

十、“钱”的俗名

 1.青蚨

 2.阿堵

 3.孑乙方兄

 4.上清童子

 5.白水真人

 6.“钱”的其他名号

后记

试读章节

3.“摇钱树”礼拜:悠久的民俗现象

钱树或摇钱树,长期成为民俗观念中一种意味着财富之源的象征。

钱树或摇钱树一般用以比喻可以不劳而获的财源方式。从一些资料看,曾经用来借喻妓女与鸨母的经济关系。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歌》中说道:“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与其母至京师,竞殁于风尘。及卒,谓其母日:‘阿母,钱树子倒矣。…《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道:李甲与杜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而日久手头益短,妈妈于是叱骂道:“你只教他今日费些小钱儿,把与老娘办些柴米,养你两口也好。别人家养的女儿便是摇钱树,千生万活;偏我家晦气,养了个退财白虎。开了大门,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到替你这小贱人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八《姑妄听之四》:“有角妓号‘玉面狐’者……乃自诣其家日:‘我为鸨母钱树………又如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上:“阿母以钱树子望,常勒高价。”

清人孙锦标编《通俗常言疏证》卷四《货财》“摇钱树”条又有:“《占花魁剧》:‘被许多人,口称是万俟府中,把女儿抢去,若有些山高水低,可不把我一个摇钱树活活的砍折了。’《怜香伴剧》:‘我周公梦的秀才,是个摇钱树,只求树不倒,不怕没钱摇。”’这后一例,摇钱树的指喻,已经并非通常所见为风尘女子所专用者了。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的“摇钱树”条,说到北京旧俗有岁末制作“摇钱树”用以祈年的风习:“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这一风俗的文化遗存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民间木刻年画,多有描绘摇钱树的画面。

清代杨柳青以“摇钱树”为主题的门神画,画面为一满盛珠玉、珊瑚、金钱、元宝的聚宝盆,书有“聚宝盆”字样,有金钱为饰。聚宝盆中生一树,枝上挂有串钱,枝叶间又有数十枚散钱悬缀,钱文可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四童子攀摘树钱,有整枝折下者。山东潍县的“摇钱树”画面,则是钱币整齐地铺缀于树枝。南京高淳的“摇钱树”木雕,则两株摇钱树并列,各有孩童攀折,树下以簸箕、木铲、推车收储,一如农家场上作业景象。而两株摇钱树枝上所繁密缀生者,一为钱币,一为元宝。在一组题“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的年画上,也各以摇钱树为主题。两棵树上钱的缀生形式有所不同。“金玉满堂”图上两童子手持钱枝,“长命富贵”图上两童子手捧金钱。分别以“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为钱文的硕大钱形牌饰,平悬于树干前。

清代朱仙镇以沈万三故事为题材的门画,也有摇钱树画面。沈万三是明代巨富。王世贞《国朝丛记》说,“大豪沈万三伏法,高皇帝籍没其家,所漏赀尚富。”《柳亭诗话》说,“水西门有猪龙为患,相传明祖以沈仲荣聚宝盆镇之乃止,故名聚宝门。仲荣得张三丰罐火之术,致富敌国,盆即鼎器也。”沈仲荣就是沈万三。画面可见沈万三和沈夫人及一女侍在观赏聚宝盆中的摇钱树。沈万三的衣服,竟然也是以钱文为图案。

清代绵竹墨线版印条屏也有“摇钱树”画面。一对夫妇在树下对语,树上一童子摘取金钱,下有一童子以容器接承。树上所缀钱均为单枚,没有串钱。据说描绘的是清人《天缘记》传奇所说天女张四姐下凡,与贫士崔文瑞结合,点化一“摇钱树”的故事。画面钱文为“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

对于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摇钱树画像,有的学者已经进行了民俗文化的分析,指出这种文化象征物从有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到“显得十分世俗化”的变化,与“商业的发达,老百姓对财富的追求”有关。研究者还进行了不同文化体系类似现象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的摇钱树与西方的圣诞树有本质上的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它们均以树为主体形象,树上均挂有一定寓意的配饰。圣诞树是礼物盒,而‘摇钱树’是铜钱。它们的功用类似,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均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它们情感的表达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象征手法,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定意义。尤其是它们均以生命树为主体,与太阳、永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近数百年来民俗信仰中的摇钱树,而两汉前后墓葬出土的摇钱树则以“亡者”为对象,情形有所不同。

民间信仰系统中的摇钱树,其神话色彩在有些地方依然有所留存。例如,在吴语地区,每当五月朔日,大户人家要在厅室贴天师符以镇伏凶邪,小户则多贴五色桃印彩符,而描画摇钱树之类,据说同样能够达到镇凶避邪的效果。

在许多地方,以摇钱树的模拟物招摇过市,成为年节庆祝活动的传统表演项目之一。绍兴新年时,乞丐手持青绿柏枝,枝上叶问用红线扎系铜钱,以象征摇钱树,反复摇动,以乞求钱米。上海大年初一,乞丐挨门乞讨,手持一根天竹,上面以红线悬挂铜钱,边走边唱:“摇钱树,进门来,一年四季发大财,日日进财宝,年年添人丁。”台湾也流行同样的风俗,只是乞讨者手中所持不是松竹枝,而是用红线扎有铜钱的榕树枝。这种风习,很可能与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一二“十二月”条下所谓“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的情形有关。

年节期间类似的表演形式其实非常普及。表演者的唱段中,摇钱树成为引人注目的主题词。例如贵阳地方的乞丐“沿门高唱着新年的歌颂而行乞”时,有这样的唱词:“新年对新节,门神、对子两边贴!……好的!左边贴的摇钱树,右边贴的进宝瓶!……有的!摇钱树,进宝瓶,早落黄金晚落银!……有的!进宝瓶上一枝花,主人家养个大娃娃!……好的!”又如徐州地方的《过年吉利歌》:“大年初一开财门,门里门外有财神。门外有棵摇钱树,门里又有聚宝盆。”又如上海农村的《送喜歌》:“大年五更早开门,门里门外遇财神。马驮金,驴驮银,骡子驮钱进大门。进去大门摇钱树,进去二门聚宝盆。”苏南地方的《春调孟姜女》也唱道:“春锣是只聚宝盆,锣膛里头金银装。春板就是摇钱树,落下金银满箩筐。”其中“春板就是摇钱树”一句值得注意。土家族地方旧时行乞时要唱《金钱板》歌,其中说:“扬手打起金钱板,恭贺主东万万年。主东送我一文钱,日后进财万万贯。……竹板上面挂小钱,此钱不是非凡钱。(今按:“非凡”,似应为“平凡”)太上老君八卦炉,熔铜炼铜铸的钱。东家门前摇金钱,日落千来夜落万。东家给我钱一串,日后进财万万千,子子孙孙用不完。”行乞时所打之竹板,也成为可以“东家门前摇金钱,日落千来夜落万”的摇钱树的象征了。

其实,虽然以上多举乞丐口唱的“摇钱树”为例,但是对于“摇钱树”的向往,却是覆盖极广泛的社会层面的民俗现象。江浙地方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太保书》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东风吹进摇钱树,西风吹进聚宝盆。南风吹进金银宝,北风路上赚黄金。”上海嘉定农村的《贺新年》民谣,也唱道:“摇钱树,进门来。大大元宝滚进来。糠畚出去,白米畚进来。花也好,稻也好,一年四季样样好。财神来进宝,五谷十分收,金银用不了。”山东薛城一带民间新年吉祥歌谣也有这样的内容:“大年五更开大门,门里门外都是神。院子栽的摇钱树,堂屋搁着聚宝盆。”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向往着富足生活,而摇钱树,已经被看做象征财富源源不断的一种文化符号,于是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众的深心尊崇。

明代学者杨慎《丹铅余录·续录》卷二有“孟子注”条,其中写道:“《孟子注疏》‘非礼之礼’,注云:‘陈质娶妻而长拜之。’‘西子蒙不洁’,注云:‘西施越之美女,过市,欲见者先输金钱一文。’此二事不见于他书。若质者,古今畏内之最也。西施事尤可笑,亦后世摇钱树之比乎。”事实可能正如杨慎所说,有关摇钱树的礼俗,是“后世”形成较晚的民俗现象。而元人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四有《题娄参议诗树》:“得名诗树有二说,为君注解在所择。作诗要使主意明,根干枝梢到花叶。意明辞精兴寄高,一树琼瑶万花发。漫无命脉百千韵,败叶飘零谁总摄。正如富人号钱树,乱落分飞空琐屑。半山老人选唐诗,一集百篇存一绝。诗律贵工不贵多,无使黄金杂铜铁。一联一咏堪讽咏,传世谁能扪众舌。我言相敬不相欺,深叩草堂当得法。”诗人说“富人号钱树”,自然多多益善,艺术的原则却并不是如此,应当“贵工不贵多”。所谓“富人号钱树”,说明在胡祗通所生活的时代,追逐富贵的人群对钱树的礼拜,已经形成风习。

P5-12

序言

自从社会进入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时代,钱就广泛地介入了社会生活。

在中国帝制稳步行进的历史中,国家货币在大多数时间都强硬地执行着控制经济、引导经济的职能。在社会生活中,钱的作用十分显著。为了钱,人们相互争逐、抢斗、厮杀、暗害。唐代诗人罗隐的《咏钱》诗写道:“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小人”把“钱”作为行恶的“梯媒”,可能确实是常见的情形。“愁肠”、“睡眼”一句,说到钱可以消释愁苦,可以振奋精神。而豪门贵族的“狼虎性”的形成和暴露,也往往是和对于钱的疯狂追逐相关的。

回顾历史,人们感受甚多的是“钱”深深地融入了普通的民俗。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承受着“钱”的干预。有些民间礼俗,于是重重地打上了“钱”的烙印。回顾历史,我们也看到,在人们的意念中’,“钱”也成为标志某种追求、象征某种理想的文化符号。清人陈鼎《东林列传》卷一五《冯琦传》后,有一段揭露和批评贪官行径的文字:

外史氏曰:尝稽之史册,凡国家好利及用佥人族类未有不亡者也。他朝姑置勿论,如元之末年,所用多非读书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下属始参,曰“见面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索贡,曰“追节钱”。上元曰“花灯钱”。端阳曰“蒲粽钱”。中秋曰“月饼钱”。重阳曰“萸糕钱”。冬至曰“馄饨钱”。除夕曰“压岁钱”。每事需索,曰“常例钱”。出巡而经其道,曰“过山钱”。下郡县,曰“长夫钱”。初到任,曰“垫衙钱”。勾追曰“赍发钱”。狱讼曰“公事钱”。坐衙审断,曰“铺堂钱”。吏胥需索,曰“东道钱”、“轿马钱”、“舟楫钱”、“饭食钱”、“供应钱”。开手曰“纸笔钱”。管家曰“帮衬钱”。转桶曰“利市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缺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肥曰“好窝子”。漫不知忠君爱国之为何事。盖此辈既不读书而性又最贪,末年多用之,故坏也。至于明末,则用内官。如矿使、税使、监军之类。出则惟钱是索。诚如先生所言:朝廷欲爱民,而彼专欲害民;欲通商,而彼专欲困商;戒勿拨置,而拨置愈多;不许骚扰,而骚扰愈甚也。有天下者其思之哉,慎之哉,戒之哉,毋惑乎小人而好利也。

其中说到“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列有名目计24种之多。我们看到,按照节令索要,也就是所谓“逢节索贡”的“追节钱”种种钱名,如“花灯钱”、“蒲粽钱”、“月饼钱”、“萸糕钱”、“馄饨钱”、“压岁钱”等等,已经有浓重的民俗生活色彩。有些名目,像“压岁钱”等,逐渐成为人所共知的民俗现象。不过,究竟是贪官污吏“讨钱”时借用了民间习惯,还是先有官场语汇,而后传染了更宽广的社会层面,情形可能是相当复杂的。

后记

钱崇拜,是中国古来民俗特征之一。其中所反映我们民族意识的一个侧面,值得认真分析。然而也应当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遗存中,在钱崇拜的另一面,还可以看到更为重视“礼”的传统,更为重视“德”的规范,更为重视“义”的准则,而对于钱这种物质生活的“上帝”绝不顶礼膜拜的情形。

在唐人寒山《诗三百三首》中,多可看到体现对于拜钱主义之深刻省悟的诗句。例如所谓“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第九四首),“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第七一首),以讥讽语气评价有关社会现象。又如“富贵疏亲聚,只为多钱米”(第一二四首),“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第二七四首),“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第一四六首)等等,浅白平易的文字之中,有人生哲理的意味。陆游《苦贫戏作》诗有“箕踞浩歌君会否,书痴终觉胜钱痴”句,则体现出在钱神面前坚守自己的文化立足点的信心。宋元时代文人间似乎曾经流行“钱痴”的说法,以为对富贵无才学者的讽刺。沈括谈到石曼卿邻家“钱痴”(《梦溪笔谈》卷九)。沈与术《次韵题沈传曜瘦节堂》诗:“平生一字不疗饥,谁云糠核能瓠肥。牙签玉筋五鼎食,是中有趣非钱痴。万事颠倒绝可嗤,此腹却受将军讥。”调侃之言,也说到钱痴。又如赵蕃《幽居即事八首》之五:“月皎白发可数,冷风病骨难支。何许林中肉醉,准家世上钱痴。”金人王寂《题刘德文乐轩》:“朱门钱痴豪且奢,氍毹按舞催筝琶。萍蓥豆粥何足道,猩唇熊掌来咄嗟。”元人袁桷《清明行》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君不见,江南卿相墓,五凤飞楼锁烟雾。诸郎钱痴恣歌舞,不识当年出勤苦。杨花飞尽犹不来,空有啼乌满荒树。”对“钱痴”的鄙视,自然是以自身“冷风病骨”、“萍螫豆粥”生活为认识基点的,然而却不可以看做狭隘的私人情绪,其中其实深含着社会的公义和文化的远见。

在平民语言中,可以因“钱财如粪土,仁义重于山”等等感受到其志凛如,也可以看到“钱心重,情分少”一类的社会批评,至于所谓“钱眼里安身”,“钱眼里坐”,“钱眼里面坐”,“坐钱眼中间转”,“铜钱眼里做工夫”等俗语,更是对贪婪物欲的辛辣讽刺。“铜臭”一语,很早以来就明确表现了对于饯的社会影响力的极端蔑视。所谓“一生铜臭者”,士人往往深心以为不齿。更有“笑杀人间铜臭”语,鄙夷的倾向更为强烈。不论这些言行是否有矫情或者偏执的成分,不论他们所据以抗击钱神的精神信仰是否有长久的文化价值,这种社会现象我们不仅不可以忽视,而且有必要对于其文化精髓进行更认真更深入的发掘。

本书是在《钱神——钱的民俗事状和文化象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字部分有较多删改,也有一定篇幅的补充,插图大多是重新选定的。定稿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曾磊、韩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赵宠亮、崔建华、吕方的帮助,谨此致谢。

王子今

北京大有北里

2011年1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钱与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9708
开本 32开
页数 1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2
14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