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大,应大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教学之大,应大在“实用理性”的教育职责。
李秀伟编著的《教育言无言》的目的就是对实际教学问题的道德分析和实践探讨,探究教学的情与理、体与用,试图有系统地了解教学的道德基础,并从一般课堂中的教学原则出发,寻找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教学审美路径,这才是教育的路径。
图书 | 教育言无言 |
内容 | 编辑推荐 教学之大,应大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教学之大,应大在“实用理性”的教育职责。 李秀伟编著的《教育言无言》的目的就是对实际教学问题的道德分析和实践探讨,探究教学的情与理、体与用,试图有系统地了解教学的道德基础,并从一般课堂中的教学原则出发,寻找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教学审美路径,这才是教育的路径。 目录 引论 以教学观教育 一、教学之理 二、教学之道 三、教学之境 第一章 “求真”之教 一、可怕的是错误吗? 二、何以表演? 三、“知识风险”又会怎样? 四、祈使真实之意 第二章 “向善”之教 一、人何以被冷落? 二、我在哪里? 三、仅仅是科学精神? 四、呈现道德总则 第三章 “审美”之教 一、应该感动谁? 二、谁来欣赏我? 三、如果有了兴趣? 四、升华教学境界 第四章 “公正”之教 一、“互助”就够了吗? 二、谁付出的努力更大? 三、我可以特殊一点吗? 四、求解中和之美 第五章 “信任”之教 一、自主在哪里? 二、真的在乎讨论? 三、美丽从哪里来? 四、给予自由关怀 第六章 “尊重”之教 一、学生,仅仅是学生吗? 二、学生读书,我们在做什么? 三、课堂谁说了算? 四、打点主体尊严 第七章 “深刻”之教 一、办法在哪里? 二、思想会有多远? 三、科学与人文,教学谁属? 四、雕琢理论思维 第八章 “价值”之教 一、“找”的背后失落了什么? 二、谁在乎价值? 三、课堂的生命意蕴可循吗? 四、寻觅人性光芒 第九章 “需要”之教 一、“问题”的问题在哪里? 二、这节课学什么? 三、在哪里可以停留? 四、因循学的需要 第十章 “独立”之教 一、为什么不想当解放军了? 二、她的算法也对吗? 三、仅仅是“一个人在家”吗? 四、人格决定发展 第十一章 “智慧”之教 一、讲授可以不尴尬吗? 二、如何拥有教学的品性? 三、怎样来说“有效”? 四、智慧破解困境 第十二章 “条件”之教 一、教材,到底如何面对? 二、课程属于谁? 三、是否已经足够? 四、教学在于提供 第十三章 “生态”之教 一、制约学生的是什么? 二、用什么解释环境? 三、教学如何回归? 四、求取情感化的环境支撑 余论 把希望收进行囊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教育言无言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秀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833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420 |
丛书名 | |
印张 | 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30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