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约翰·史密斯的告白
内容
试读章节

看来这就是定论了。我感觉除非是比火灾或地震更为严重的事,否则没有什么可以让我离开沙发了。那些疾病的名字让我一阵刺痛。“别再说了,大夫,”我说,“我一次只抱怨一样。我并不是个自私的人,但为什么那么多体弱的人连个背痛都没有,我却要忍受这些?老天,我到底该怎么办?我会烦死的。”

“一派胡言,”他乐呵呵地说,一手放在门把手上,“那句诗是怎么说的?‘心灵是自己的王国,它能创造天堂中的地狱,也能创造地狱中的天堂。’你要在身边堆满书籍,用文学来满足自己,以补偿身体方面的不足。甚而至于拿出笔、墨水和纸张,进行自己的创作。据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创作优秀作品的可能,这当然不对,不过真有可能存在着‘默默无闻的弥尔顿’,只要让他们置身适当的土壤,就会开出诗歌和小说的花朵。”

“就是说,”我总结道,“一个人的才华总会表现出来,严寒也不会永远让它冻结。”

医生放开门把手,往回走了一步。他是个非常固执的小个子,自然而然地绝不能容忍别人的固执。

“不,你得有对财富的欲望,”他说,“对金钱的追求像阳光一样照耀着贫困的天才,让他的潜力暖和并苏醒过来。我认为拥有某种才华,也是降临在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身上的诅咒。”他越来越受到这个话题的吸引,又向前走了几步,坐进了安乐椅中。“在学生时代,我认识很多前程远大的年轻人,凭他们的才华足以在事业上登峰造极。但是一年一两百块的可怜收入,就让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只会泡蘑菇磨洋工。同时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只有他们一半的脑子,在强烈的欲望驱使下,很快就挣到了与其能力相当的年收入。如果这适用于医学界,便也更加适用于我所了解的文学界。似乎最成功的作家也会把开始新的写作看成一项痛苦的工作。卡莱尔说他重新开始写作时‘并不像士兵重返战场,倒像被抽打的奴隶回去工作’。如果这就是成功人士的感想,那么对于没有经历过成功的新手来说,将是一件多么沉重又让人疲惫不堪的苦差事。我告诉你,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人就什么都不会做。除非像麦考利那样的怪胎,听说他从幼儿园起最喜欢玩的就是笔,宁可选一个墨水瓶,也不要诺亚方舟。一个有脑子的能人可能会失败,但一个有脑子的穷人一定会成功。”

“日前人们跟南安普顿伯爵谈论他的儿子,”我接着说,“你记得伯爵是怎么回答的吗?他说:‘如果上天觉得他是个聪明人,那我会负责钱的问题。”’

特纳医生朗声大笑,简直像他开的最有营养的处方一样让人精力充沛。“他父亲这么智慧,他一定也很聪明。”他说,“不过我必须得快点走了,瞧瞧这个!”他给我看了一长串名单,“我得见完这所有人才能回家,再见!希望明天你会好一些。如果你一定需要刺激,可以喝一点威士忌或者白葡萄酒。”他关上身后的门,走了。P3-5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手稿说明

注释

序言

在《闲人》杂志上一篇名为《我的第一本书》的文章中,柯南·道尔回顾了自己早年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作家的奋斗历史。他提到一部手稿在寄给出版商的途中丢失,并夸张地写道:

那件事糟糕透顶!出版商说他们从来没见过那部稿子,邮局寄来无数的蓝色表格证明他们与此无关,从那以后一直到今天,再也没有人听说过关于这部手稿的只言片语。

这部作品就是《约翰·史密斯的告白》,一部含有“个人——社会——政治”性质的小说。当时,柯南·道尔住在朴茨茅斯郊区的南海,正着手打造自己医生兼作家的身份。一八八一年六月,在爱丁堡大学学习五年之后,他拿到了医药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在船上做了一段时间医生,然后跟爱丁堡大学的同学乔治·巴德合伙开了一家短命的诊所。一年后,柯南·道尔来到南海,在布什山庄一号赁屋而居,下决心开始全新的职业生涯。“我租下了我能找到的最中心的房子,”他给一个朋友写道,“成败在此一举。…诊疗室里放着价值三英镑的家具,一张床,一盒牛肉干,两个黄铜大盘子,上面有我的名字。”

虽然资历、精力和经验都不错,但柯南·道尔还是遇到了不少挑战。人生地不熟,没多少钱支付开展事业所需的开销。家中的情况也增加了他的压力。父亲查尔斯·道尔多年来饱受健康不佳和酗酒成瘾的折磨,住进了一个柯南·道尔称之为“疗养院”的地方,让本来就不稳定的家庭财政更加不堪重负。作为已成年的儿子,柯南·道尔成了这个辛苦挣扎的大家庭实际上的家长,责任时刻要铭记在心。“家道艰难,对我来说也许正是一件好事,”他写道,“我自由散漫,虽精力旺盛但有些鲁莽,做事不计后果,而现在需要的正是精力和勤奋,我一定要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母亲那么出色,我们不能令她失望。他的两个姐妹在葡萄牙做家庭教师,寄回收入贴补家用。柯南·道尔也尽了一己之力,寄钱回家希望能负担十岁的弟弟英尼斯的费用。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巨细靡遗地讲述了自己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他常常一条一条地列出自己的支出,以及从行医和写作中获得的收入。正是这些信件,让我们了解到他是如何维系一份摇摇欲坠的事业的。

到一八八四年,柯南·道尔终于可以骄傲地告诉母亲,在南海已经有一百户居民聘他为家庭医生,而且是唯_的。但在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三年,病人真是少得可怜,尽管一八八三年有格雷沙姆人寿保险公司雪中送炭送来的一笔体检生意,他主要还是靠写作挣得些额外的收入。从他一八八二年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写作收入并不丰厚,但已经非常重要:“这个时候我们还得靠文学为生——昨天我拿到了一篇摄影文章的校样——稿酬不多,我敢说只有一个英镑。”

十年后,柯南·道尔彻底弃医从文,他把这个决定称为“我生活中最为喜悦的伟大时刻之一”。但在南海时期,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和热忱平分给医学和文学。二者时而相辅相成,时而水火不容。(“很难说哪一方面更受折磨。”后来他开玩笑说。)  从学生时代起,柯南·道尔即开始创作短篇故事和诗歌,时不时地给杂志投稿碰碰运气。其中一篇,在一八七七年末一八七八年初寄给了爱丁堡著名的《布莱克伍德杂志》。这篇《幽灵农场戈索普——一篇真正的鬼故事》未能发表,手稿在杂志社的档案中尘封了几十年无人知晓。他第一篇成功的作品受到了埃德加·爱伦·坡的强烈影响。作品名为《神秘的瑟萨撒山谷》,发表在一八七九年九月六日的《钱伯斯周刊》”上,稿费还不错,一共三个畿尼。“拿到那张小小的支票,就像野兽第一次尝到了鲜血的滋味。”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不管我碰到过什么样的挫折——天知道挫折可真不少——这证明我还有能力赚到金子,我的内心呼唤我再来一次。”他的文章也开始发表了,有的是为了证明他的专业地位,没有报酬,比如发表在《不列颠医学期刊》和《柳叶刀》杂志上的;也有一些有稿费,比如在《不列颠摄影期刊》上的。

一开始投稿的失败,并没有打击他的信心。他跟《伦敦社会》的编辑詹姆斯·霍格这样的人取得了联系,并从中受到鼓舞。霍格是最早对年轻作家表示关注的编辑之一。至一八八三年,刊登过柯南·道尔作品的杂志有:《一年到头》《布莱克伍德杂志》《伦敦社会》《钱伯斯周刊》《法庭》《好言》《青少年之友》。不过,真正代表柯南·道尔早期成就的,是发表在《谷山》上的《哈巴库克·杰弗森的证词》。《谷山》是英国最有名的文学杂志,由史密斯和埃尔德公司的乔治·史密斯发行,一八四二年该公司由于出版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名声大噪。柯南·道尔的成功加固了他与编辑詹姆斯·佩恩的关系。他对詹姆斯·佩恩仰慕已久,詹姆斯·佩恩将他正式引入了伦敦的文学圈。

不过,成功也伴随着烦恼——当时像《谷山》这样的杂志通行的做法是,匿名发表作者的作品。由于没有什么依据,评论家们往往把柯南·道尔的作品当成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柯南:道尔为此喜忧参半。.喜的是斯蒂文森和爱伦·坡都是他崇敬的作家,忧的是这对于打开自己的知名度毫无帮助。一九。七年,在出版关于作家与写作的作品《穿过神秘之门》时,柯南·道尔说:“那种惯例极其不公,它堵上了年轻作者提升的全部道路。”《哈巴库克·杰弗森的证词》让他认识到,短篇小说对于实现严肃的文学理想毫无用处。“重要的是你的名字得出现在一本书上,”在一八八四年四月写给家中的一封信上,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你的个性,成功还是失败全在于此。”嘲

《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是柯南·道尔第一次尝试从短篇故事作者向小说家的转型。从一八八三年的一封信中,看得出他对这项冒险的信心与日俱增。作品的独创性也给了他信心,虽然他还不太清楚这种独创性会带来赞美还是批评:

我为什么不能在文学领域有所作为?我很清醒……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只要能够立足,它就会让我在一群高手或庸才中脱颖而出。

但是,他的自信起伏不定,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写作技能。一八八四年四月的一封信中,他向母亲承认:

有时我非常自信,有时非常不自信。我知道写短篇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可我是否也能写长篇呢——是否能让情节延长而不致弱化——是否能让人物的个性始终如一——这些问题真是困扰我。

这部作品中,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微乎其微,内容无非是二十出头的柯南·道尔对时下争论的某些话题长篇累牍的看法,借由约翰·史密斯之口来表述。他是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由于病痛不得不在家休养一星期。这些看法大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偶尔也通过史密斯与医生或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传达,但那些人物都可以视为他自身的一种延伸。《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一位年轻作家的观点和想法,这个作家,不久之后创作了文学史上最著名也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

一八八三年,二十三岁的柯南·道尔试笔《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时,已经卖掉了一部作品,引起了某些评论家的注意。这就是《北极星号船长》,一个以他在北极的旅游经历为基础的鬼故事。那年春天,他开始写《告白》这篇小说,其间灵感突发写了那部突破性的《哈巴库克·杰弗森的证词》——来源于玛丽·塞莱斯特号的神秘事件。可当转过头来写完这篇小说寄给出版商后,手稿却从此销声匿迹了。“不,我没有找到可怜的约翰·史密斯,”他给母亲写信道,“我后来想凭记忆重写,可手边的事情太多了。”

史密斯一生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不少事情。现在,他业已中年,因痛风而在寄居的房子里卧床休息。他的时间主要用来交谈,对象包括他的医生、女房东、一位邻居和一位退休军官房客;他也常常独自思考,各种各样的话题组成了舟

这部作品的主题。疾病占据了他的全部心思,话题因此扩展到对医疗、科学和人性的思考。作品中也不乏关于宗教的讨论,以及各种各样跟文学有关的看法。

通过史密斯及其他人物,柯南·道尔彰显了自己的观念。《约翰·史密斯的告白》实际上很像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柯南·道尔成长在一个严格的罗马天主教家庭里,虽然经济拮据,母亲仍竭尽所能让他在英格兰北部兰开夏的史东尼赫斯学校接受了良好的耶稣会教育。但就是在这所学校,他开始跟伴随自己成长的教会决裂。“什么都比不上耶稣会教义那么顽固不化。”他在自传《回忆与冒险》中写道:

我记得那时我还是个小伙子,有一天听到那位极端的爱尔兰教士墨菲神父宣称,所有教堂外面的人必将遭受天谴,我满怀恐惧地抬头看着他。从那一刻起,我和那些引导我的人之间出现了裂缝。

虽然并没有成为一位无神论者,但他拒绝教会的绝大多数教义和有组织的宗教本身,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跟他所受的科学和医学教育相容的信仰。在写作《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时,他开始研究精神现象,最终在一九一六年接受了唯灵论的学说。

《告白》的主题隐含着自传的性质,相关例证可以从正文的注释中看到。柯南·道尔希望读者看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性,虽然他也抨击医学知识的不完善之处,强烈批评将现有理论视为不可动摇的科学体系的矫揉造作。除了对巴斯德关于微生物和抗体的新观点的肯定,他还非常推崇当时极富争议的进化论之类的学说。与那些偶尔从科学角度反对这些学说的人不同,他更厌恶有组织的宗教的自负和顽固——比起教会的陈规教条,他从医药的玄学中找到了更为真实的宗教情感。他引用几十位思想家的言论来驳斥教会的教义。书中,史密斯跟一位来访的神职人员辩论,令后者愤然离去。这个情节可能源自柯南一道尔在南海的真实经历。

史密斯虽已届中年,但他的观点和热情都属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因此在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柯南·道尔终身信奉书中的一些观点,但并非所有。一九一○年,他给伦敦圣玛丽医院做了一次名为“医学罗曼史”的演讲,相当谦恭地回顾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爱丁堡大学与同侪将科学视为世间万物的答案。第五章中,史密斯又回到人性这个话题,称女性为“男性的补充”。如果柯南·道尔当时持此种态度,他在后来的作品中却不是这样描绘女性的。这也与他当时对母亲玛丽·弗利·道尔的看法有所不同。他的母亲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多数女性,受教育水平要高,个性和意志要强。实际上,在柯南·道尔有了更多人生经验之后,他作品中的一些女主人公是非常独立的。

一个更为重要的主题——帝国和民族,出现在第二章,并且一直持续到全书结尾。柯南·道尔成长于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读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小说,比如G·A.亨蒂的作品。这个主题在他前面的作品中并没有涉及,但在这部小说中,常常通过史密斯楼上的退休军官之口来展开。两个人都不好战,虽然在一次虚构的俄国对亚洲的侵犯中,少校愿意甚至是急切地想要诉诸武力。不仅是史密斯,连那位少校也用坚定的言辞描绘了战争让人类付出的代价,以及帝国官僚主义的愚蠢。小说中的史密斯,一个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殖民地的人,深信殖民地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无论是它最好的方面,还是最糟的方面。柯南·道尔还预见到在遥远的将来,大英帝国不过是世界上四大势力中的第三位,不仅位于美国之后,也位于中国之后。即便如此,在最后完成的第五章的最后几页,作者还是为殖民地战争写了一首吉卜林式的赞歌《迪克下士的晋升》。这首诗后来也出现在柯南一道尔的其他作品中。

即便富于激情和理念,《约翰·史密斯的告白》仍明显缺乏讲故事的技巧,而讲故事的技巧恰恰又在柯南·道尔后来的作品中非常突出。这一点和十年后的《斯塔克·芒罗书信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那部作品里使用了早期手稿中的很多观点和情节。斯塔克·芒罗医生是一个闯荡世界的年轻人,对于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的大段描述,让人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但在较为年长、被疾病所困的史密斯身上,相同的描写则给人以卖弄之感。“你把好好的一堂讲座变成了一堆故事,”歇洛克·福尔摩斯有一次向华生医生抱怨。他自责在叙述一个案件的时候“迎合了大众的趣味”。根据那个标准,福尔摩斯会更喜欢《约翰·史密斯的告白》,而大部分读者则会被《斯塔克·芒罗书信集》的精彩描写吸引。

不管怎样,《约翰·史密斯的告白》为我们了解柯南·道尔的早期生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且至少也给了职业作家一个重要的启示:他并不害怕放弃失败之作,也勇于在其中找到日后可能有用的元素。从后来柯南·道尔对于《告白》的评价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非常清楚这部作品的缺点。实际上,他为此感到羞愧。在发表于《闲人》杂志上的文章中,他又一次提到这部丢失的手稿,也许是为了警告其作品未来的编辑者和研究者,他写道:“我必须老实承认,如果有朝一日这部稿子再度出现——以出版物的形式,那对我的打击会比它的丢失严重得多。”

那么,为什么他要费神去重写一部当时就心存疑虑的作品?虽然他在回顾这部作品时有非常苛刻的评价,虽然他一度抛弃了这部作品——出于未知的原因——但在完成重写工作之前,至少他还是相信保留这部作品是有价值的,并且开始着手重写。实际上,从他后来的作品(《斯塔克·芒罗书信集》《穿过神秘之门》以及注释中提到的其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是逐字逐句的照搬,这都跟他对这部作品的贬低不相符。

对于柯南·道尔来说,《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是一部仍在写作过程中的未完之作。虽然柯南·道尔对于是否将其出版考虑再三,但它肯定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作者如何成长为一名作家,也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让它以出版物的形式再度出现,即使这违背了作者的意愿。

内容推荐

《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是柯南·道尔的第一本小说,1883年在邮寄过程中丢失。2004年,他重写的一百五十四页手稿被发现。经柯南·道尔产权会、柯南·道尔研究权威专家与大英博物馆三方联合鉴定整理,2011年出版。

约翰·史密斯游历丰富、见多识广,年届五十的他,因为痛风困居在屋里。为了打发时间,他拿出纸笔,将自己年轻时的冒险、对历史的观察、对艺术的见解、对宇宙生命的思索、对帝国兴衰的预见,一一诉诸笔端。时空交错、思绪流转,迥异于传统的写作手法,堪称意识流小说先驱之作。

《约翰·史密斯的告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作家的内心。这位作家,三年之后创作了文学史上最著名也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

编辑推荐

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时所显现的非凡洞察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在《约翰·史密斯的告白》中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以超越时代的睿智预言——有四个国家在未来将成为超级大国,在我看来,最有把握居于第一的是中国。拥有吃苦耐劳的居民,坚韧、节俭、聪敏,团结在深厚的爱国主义下,有恢弘的历史记忆作支撑,它必将重返万国之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约翰·史密斯的告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柯南·道尔
译者 李耘//张芸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52935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197
13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