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红色记忆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少青主编的《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为文学作品集。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策划,省文联、省作协组织作家深入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红军长征甘肃段等地,采风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合集。这些作品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我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往事,展现了甘肃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伟大业绩,对总结梳理我省的红色记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马少青主编的《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以作家特有的敏锐,通过独特的视角,站在时代高度,用文学的形式向今天的人们呈现昔日的辉煌历程,秉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正能量。

《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是认真实施“红色题材创作年”活动的重要收获,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到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这些作品笔触生动、选材典型、临摹深刻、意境高远,既有对史海沉钩的详细考证,也有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写。从领袖到群众。从将军到士兵;从慷慨激昂的诗歌到文笔生动的小说,从短小精悍的散文再到视角新颖的人物纪实,创作者们怀着深厚的情感,激情写书,全力创作,用鲜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生动感人、光照千秋的革命图谱。

目录

第一辑 散文篇

 那些往事中不曾沉淀的红色光阴

 我终于转入了文艺创作这一行/武玉笑001

 昔日厅局长宿舍/谢富饶011

 雪山中的文艺兵/高平014

 南梁这个地方/马步升019

 六盘山上高峰/武国荣023

 回忆皮定均司令员/吴水发026

 习仲勋在两当二三事/李跃宏(搜集整理)030

 走南梁/王君034

 军民鱼水情/钟翔(东乡族)043

 八月里的英雄/李荣珍(回族)057

 毛泽东长征在陇南/罗卫东064

 红色临泽/岳西平076

 红西路军故事二则/孙瑾082

 留得燎原星火在,王振武088

 镌刻在墓碑上的故事/王国华098

 屯庄记忆/舒眉102

 望夫台/马祖伟(保安族) 108

 山城堡战役遗址抒怀/苏越 112

 红军当年住我家/罗天鸷 118

 一件皮背心,张海厚121

 最后的军礼,马俊生123

 苗春林为十八兵团突破秦岭防线做向导/王安瑞 126

 身经百战李明德/李明德(口述)左里仁(整理)129

 红色殿堂,常琦彪133

 家族红色往事/曾家文138

 奶奶的墓地/何建军 143

 深切怀念老红军朱福海/顽石 145

 庆阳革命女侠李叶/李致博 149

 哈达铺的记忆/闫俊录157

 重温解放路/张玉龙163

 一九三六年的馒头/何郑 168

 红军会同四区苏维埃政府为开明地主发保护证/杨世明 170

 红军爷爷的故事永不老,邢剑丽 173

 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周振国 179

 一个回族老鞋匠的拥军缘由/徐光文 187

 红色故事四题/冯淑雁193

第二辑 诗与歌

 大地之血点燃的激情与火焰

 以历史的名义,我崇敬/汪玉良(东乡族)206

 扁都口/何来208

 诗二首/杨文林210

 两万五千里的麦浪/牛庆国 212

 祖国在上/叶舟214

 读会师楼/苏震亚217

 祁连山的记忆/贺继新(裕固族)220

 甘南,新的诗篇/扎西才让(藏族)223

 1935年的粮食/完玛央金(藏族)225

 妇女先锋团/俞小平227

 红军/汪渺229

 小平啊,我的粮食丰收了/南山牛231

 南梁高粱:大地之血点燃的激情与焰火/北浪234

 南梁,我看到了中国的高度/申万仓237

 山城梁战马依旧嘶鸣/何鸿政239

 他们/万有文240

 一盏马灯/夏雨飞242

 驰骋在南梁大地上的一匹骏马——马锡五/郭文沫246

 红色的种子/苏黎明 247

 茨日那旧居/杜鹃249

 清明祭/武强华251

 永昌西路军陵园抒怀/谢国民254

 哈达铺,一曲红色的歌谣/赵新平256

 村民开会的地方/赵亚锋259

 在党旗下成长(儿童朗诵诗)/雪山魂(藏族)261

 迭山诗篇二章/花盛(藏族)264

 俄界曙光/阿垅266

试读章节

镌刻在墓碑上的故事

王国华

在民乐县顺化乡曹营村的王氏墓地上,葬着一位普通的老人,老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几行字:“故公生于一八八三年,卒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初四日,故公乐善好义勇于助人,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营救红军将士贺主成林春芳等七人掩藏于臭泉沟窑洞内养伤十五天,慷慨解囊相助指路东返略纪其事高风亮节以昭子孙。”这位老人就是冒死救助过红军的王之臣。

今年5月10日,我专程前往曹营进行了访问。王之臣老人虽已故去半个多世纪,但他的女儿——年逾九旬的王金莲,给我们讲述了她与父亲一起救助红军的故事。

1937年,红西路军失败后,马家军疯狂搜捕红军,残害救助红军的百姓,许多百姓都爱莫能助。而王之臣之所以倾其所有冒死为饥饿疲惫的红军解危济困,是因为受马家军迫害太深。王之臣生于1883年,由于从父亲王耀新开始就置房置地,到民国时期已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土地几百亩,房子七八院,磨坊、碾坊、油坊、醋坊俱有,还开了个当铺。人富了,就会被人眼红嫉妒。当地人不嫉妒,是因为王之臣和父亲王耀新都是大善人,穷人借粮能还则还,实在还不起的从不逼债,父子俩在当地威信很高。可是,他的万贯家财却常常被马家军“惦记”着。王金莲清楚地记得:“民国十七年,马家军来要钱,正好我爹外出,他们把我爷爷王耀新和我大爹王尽臣绑住,全身缠上布泼上油点火烧。爷爷因置地置房花完了钱,马家队没要上钱,就把我大爹活活烧死,临走时还把爷爷头上砍了一刀,骂着‘老贼,舍命不舍财!’我们进屋看爷爷头上的血还在冒。”

马家军来抢来烧不是头一回,但烧死哥哥王尽臣,砍伤父亲王耀新,这仇恨王之臣刻骨铭心已经十年。

1937年4月的一天夜里,红军林春芳等人来到民乐县靠山根的王家大庄。王家大庄正是王之臣离村子很远的一个庄子,当年已经16岁的王金莲记住了那夜发生的一切:“那天夜里,下着大雪,狗叫得很厉害,我们以为马家军又来了,我父亲上到房上看外面有人,问什么人?他们说是红军,开门进来,一共7个人,还有一个女的。他们衣服很单,手脚都冻伤了,但是很谦恭。我父亲架火让他们烤,我和母亲赶紧烧水给他们做饭。”来人正是林春芳等人。

林春芳,1913年出生于河南新县卡房乡居畈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就接受了进步思想,和群众一起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1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11月任红西路军三十军医生,并随西路军西进作战。

红西路军石窝分兵后,林春芳被编到左支队,随李先念西行。后为了缩小目标,组织上决定分散行动,临时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由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负责军事,林春芳负责卫生医疗工作,要他们向东寻找河东红军。他们在祁连山里迂回一个月后,大家商量再次分散行动,在东进途中林春芳一行7人来到王之臣家乞食投宿。

林春芳一行当晚住在王之臣家中,想在这里恢复一下体力后继续东行。王金莲记得:“爹还给红军专门杀了一头猪。那天爹和红军在庄子里喧了一夜,天快亮了才送到山上的窑洞里。爹说了马家军烧死我大爹的事,红军和爹手拍上说,输赢都打下了,说迟早要回来给爹报仇哩!”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以招致不测,次日天还没亮,王之臣装上炒面和青稞面干粮,将林春芳他们送到离村子三里地的臭泉沟的窑洞里。

臭泉沟是山下一条很清澈的水沟,沟旁有王之臣的一个庄子。王之臣地多牛羊也多,为了放牧和耕种山地的方便,他在那里依山打了庄子,山下挖了几孔窑洞,窑洞围在庄子里,庄子里圈牛羊,窑洞里住人。

林春芳他们在窑洞里住着,每天晚上,王之臣差人给他们送水送饭送干粮。当年给红军雪中送饭的情景王金莲至今仍历历在目:“雪下了两天,有一尺多厚,天又很冷,马家军也没来。老百姓害怕马家军,晚上没人敢出来。我们用老罐抬上饭去送,雪太厚路又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地很费劲。每天只要我们一去,红军有的在窑洞里头,有的就蹲到窑洞门口等着哩!”为了使红军尽快恢复体力,王之臣的妻子将青稞面干粮改做成麦面干粮,还杀鸡炖汤给红军补充营养,人虽各姓,但情逾骨肉。

就这样,林春芳等人在王之臣冒着杀头危险的掩护下,在窑洞里住了十几天。在这期间,马家队两次到村里搜查红军,保长、甲长、民团也纷纷出动进村骚扰。为了不连累王之臣,林春芳他们决定转移。临走时,王之臣给他们带足了干粮和炒面,并嘱咐了他们行走的路线和马家军驻地的岗哨情况。

王之臣出于对马家军的痛恨和对红军的爱戴,给予7人力所能及的掩护和接济,使他们绝处逢生,林春芳等人感激涕零,留下字书以志不忘。

离开王之臣家,林春芳他们向东行进。一天,敌人沿着他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追赶来,他们被抓捕,押到凉州第二监狱,后经党中央营救,1937年12月回到延安。

1949年9月,已经担任西北军区卫生部第四后方医院副院长的林春芳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民乐。进驻民乐后,林春芳即向房东赵文明打问王之臣,想和王之臣见面叙旧谈心,以表肺腑之言。但因军务在身无法离开,就写了个条子托赵文明从速交给王之臣。王之臣接到林春芳的条子,连夜赶到民乐县城找林春芳。可是,军情有变,林春芳已于凌晨4点就向张掖出发了。王之臣得知部队当天要在民乐五坝宿营,就骑着毛驴赶到五坝与林春芳见面。12年后再重逢,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林春芳向部队首长报告了实情,并让司务长准备饭菜招待了王之臣。那天夜里,林春芳和王之臣睡在老乡家的热炕上畅谈了一夜。次日,部队奉命向张掖挺进,为酬谢王之臣的救命之恩,林春芳把自己的坐骑青骟马送给了王之臣。

那年中秋节,部队驻扎在张掖,王之臣让大儿子王得志带着家乡的月饼和土特产专程到张掖看望林春芳。他们一同赏月、谈天。王得志离开时,林春芳送给他一套衣服和鞋袜,还给王之臣带了两条香烟。

不久,林春芳离开张掖去了兰州,部队进行整训,准备开赴朝鲜战场。1949年10月28日,林春芳给赵文明来信,信中要他转告王之臣,说:“我现住兰州市航空司令部,他儿子要到我处工作,来时可找我好了。最好11月来。”王之臣没有回音,林春芳也随部队赴朝参战,从此再无联系。1954年,王之臣去世,享年71岁。

朝鲜战争结束后,林春芳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十六陆军医院副院长,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院长,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一副院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93年12月在沈阳逝世,享年81岁。

七十多年过去了,那段往事虽然已经沉淀在岁月里,但在王之臣老人的墓碑上却镌刻成了永恒。

P98-101

序言

以文学的形式传承红色记忆

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连辑

甘肃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富集。

西北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中华苏维埃南梁政府在这里诞生;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胜利会师;

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在这里建成;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

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从这里走过……

丰富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遍布陇原大地的红色文化遗存,如歌的岁月,先驱的业绩,感人的故事,为甘肃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催生了众多优秀文学作品,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脍炙人口的《延安颂》《红军编制歌》《三军会师》等,生动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表现了革命的坚定理想和浪漫情怀,真实地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热血儿女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甘肃的红色文学创作,已经成为甘肃文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甘肃文化符号之一,为社会所关注。

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就是要举全省文学创作之力,以作家特有的敏锐,通过独特的视角,站在时代高度,用文学的形式向今天的人们呈现昔日的辉煌历程,秉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正能量。

编纂《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是认真实施“红色题材创作年”活动的重要收获,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到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这些作品笔触生动、选材典型、临摹深刻、意境高远,既有对史海沉钩的详细考证,也有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写。从领袖到群众。从将军到士兵;从慷慨激昂的诗歌到文笔生动的小说,从短小精悍的散文再到视角新颖的人物纪实,创作者们怀着深厚的情感,激情写书,全力创作,用鲜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生动感人、光照千秋的革命图谱。

唯愿厚重的历史、难忘的记忆,化作激励后人前行的不竭动力,凝成拼搏奋进的豪情干劲,以传承创新华夏文明的实际行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效,谱写出“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

2013年于兰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红色记忆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少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701579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3196575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3: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