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全书共分五部分,“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范本。本书由湘一主编。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不倒,视为朝廷“中流砥柱”。可见其影响之大。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是每个渴望成功者的楷模。
《曾国藩全书》共分五卷,“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家训”全面解读了曾国藩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一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实为中国家教范本。《曾国藩全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本书由湘一主编。
钦点翰林,改庶吉士后的曾国藩同年(道光十八年)八月与凌玉垣、郭嵩焘同行回到湖南。偏远山村里出了个翰林,这个头等新闻惊动了附近大大小小的村落。连日里,曾家的宾客络绎不绝,比曾国藩“早售”之日的场面热闹多了。亲戚朋友,以及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全部都赶来贺喜,所有的贺词赞语无非就是子贵父荣,说曾国藩乃蟒蛇精灵之类的话。当全家都在沸沸扬扬的时候,年已六十五岁的祖父曾星冈却较为冷静,对儿子竹亭说:“我家以农业为本,现在虽然富贵了,但过去是不能忘的。宽一当了翰林,事业还很长远,我们家里的一切食用都不要他关问,不要累着了他。”这实际上是叫曾国藩解除后顾之忧,将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仕途上。
道光十九年正月,曾国藩拜祖坟,上祠堂和家庙进行祭祀。又于二月初七日起一一走访了县里的亲朋好友,更于三月二十九日起,遍走衡阳、耒阳、永兴各地亲友,拜谒地方官员绅耆,六月廿二日才回到了家中。甫一月,又于七月二十三日起,走访了宝庆、武冈、新化、蓝田这些地方的亲戚朋友,十月初四日才回来。之所以他会如此忙碌,一为酬谢亲友,二为炫耀衣锦还乡,三为联络官府,更为光宗耀祖。
由于第二年(道光二十年)四月翰林院举行散馆考试,曾国藩于十一月初二日开始向京城出发。正好这天寅时,纪泽——他的第二个儿子呱呱坠地。自从十五个月的大儿子桢第于当年二月初一日因痘症夭折,十岁的满妹也因此而夭折后,他妻子总是不停地哭,这天却破涕为笑了。自衡阳迁湘乡大界的曾氏始祖曾学孟,在迁湘乡前,曾住在衡山白果十多年时间,其妻屈氏在白果鸡公头一个姓周的人家屋后埋葬。由于久未挂扫,已经找不到在什么地方了,曾星冈这年才去白果找到了这个地方。也正在曾国藩进京的这一天,一百多名族人全部集合在他家之后,上坟山竖碑祭祀。曾国藩正是参加了这次大祭坟活动后,从白果出发,经过两个县城——湘乡、宁乡,到达长沙府,下河乘船北上的。他的父亲和叔父骥云把他远送到了长沙才回去。
他和同行者经过漫漫征途,于三月二十八日才来到北京,在宣武门外一个叫千佛庵的庵堂里住了下来。
四月十七日散馆的题目是《正大光明殿赋》,以“执两用中怀永图”为韵,诗的题目是《赋得“人情以为田”》,得耕字。第二天揭榜,曾国藩列二等第十九名。廿二日引见,他被任职为翰林院检讨。
曾国藩自道光二十年进入翰苑,至这年年底,已经过了差不多三年时间。除夕将到之际,他回首流逝的岁月,一想到自己功不成名不就,学业也没有长进,京都的繁华与自己的清苦冷落更是对比鲜明,不禁“心摇摇如悬旌,又皇皇如有所失”。
西行入川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初十日,曾国藩参加翰詹廷试,廷试的题目是《如石投水赋》,其韵为“陈善闭邪谓之敬”;《烹阿封即墨论》;《赋得“半窗残月有莺啼”》,得“莺”字。他在众人中名列二等第一,十四日引见,第二次被任职为翰林院侍讲。七月十五日正式补了侍讲这一空缺。
三月二十三日,曾国藩被引见后的第九天,他兴高采烈地向祖父母报告说:“三月初六日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初闻之,孙心惊恐甚,盖不作赋久,字亦生疏。向来大考,大约六年一次。此次自己亥岁二月入考,到今才过四年,此举万没料中。故同人闻命下之时无不惶悚。”而结果却让曾国藩出乎意料,故他不无自豪地禀告祖父母说:“湖南以大考升官者,从前惟陈文肃公一等第一,以编修升侍读,近来胡云阁先生二等第四,以学士升少詹,并孙三人而已。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孙学问肤浅,见识庸鄙,受君父之厚恩,蒙祖宗之德荫,将来何以为报!惟当竭力尽忠而已。”他升了官,以前的冷落感一扫而空,怨天尤人的情绪也消失殆尽,立即大谈“竭力尽忠”。
曾国藩的好运接连不断,升侍讲后不久的六月二十二日,朝廷命他充任四川省分试正考官,而较他年长资高的御史赵楫却只得到副考官的职务。
曾国藩立志要像诸葛孔明那样,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所以他一到四川,这位卧龙就成了他第一个凭吊的对象。
他曾在留侯张良庙流连忘返,对这位汉初的风流人物“英风渺千载”备加景仰,将自己“亦欲从之游”、“达人志江海”的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
西行旅途中,曾国藩深刻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并终生铭记于心。他在河北途中患暑热后,好几天吃不下一粒饭,颠簸晃荡的轿子更是让他难以忍受,但同行者除劳崇光多方照顾外,别的人都好像看不见似的,曾国藩竞病得“皮皱面有洼,耳聋气愈下,惨淡过潼关,沉昏渡清灞”。他一到西安,陕西巡抚、湖南湘阴人李星沅却给了他很多的照顾,百般慰藉,“遗仆炊香粳,呼僮伺馆舍。征医未辞频,馈物不论价”,还专门飞报蜀中大吏,吩咐他们以医师代巡捕,来迎接这批考官。
这年十一月二十日曾国藩返都后,担任文渊阁校理。P5-6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回京后,因受宠于权相穆彰阿,官运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吏部左侍郎等职。1853年丁忧在籍,奉命操办团练,后编为湘军,参加对太平军作战。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1865年任剿捻钦差大臣,翌年因无功而去职,回两江总督任上。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因屈从洋人而遭舆论谴责。旋回任两江总督,卒于南京,谥文正。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恶名。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而近代许多民主志士则痛骂曾氏“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孙中山甚至怒斥曾国藩“以夷攻汉”的汉奸行为是“廉耻道丧,莫此为甚”。相较而言,章太炎对曾氏的评价或许要公允一些,他称曾氏“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但不论是颂扬曾国藩的人,还是贬抑曾国藩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言行对于中国近代士大夫乃至一般民众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曾氏一生恪守儒家“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终于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其一生虽无系统论著,但他对自己的文字视之甚重,片言只字都有专人妥为保管,所有奏稿、日记、书信、诗文都留有副本得以流传下来。
曾国藩自青年时代起便“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欲刻苦而自援拔”。在西方文化东渐、内忧外患同时袭来、清王朝统治秩序大乱之际,曾国藩以国家的屏藩自居,经常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自勉“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向。曾国藩还认为,要实现“匡时救世”的人生抱负,就必须具有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他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古往今来圣贤豪杰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万难、独任艰巨才达其目的的。他把自己一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坚忍”二字,说:“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竞成。”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更是影响深远。钱穆评及曾国藩家庭教育观时说:“道、咸之际,有曾国藩家书家训,乃以书信亲教其子弟,此乃一种家庭教育。”台湾学者侯王渝评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言近旨远,意诚词恳,娓娓不倦,尤足振聩发聋,警顽立懦,使人涤瑕荡秽,化恶迁善,于转移风尚,变化气质,所关匪浅”。正因为如此,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都争相效法曾国藩治家之道,影响至今,实出乎曾国藩本人意料。
本书以曾国藩的为官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共分五部分,“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冰鉴”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范本。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