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史100讲(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梦华主编的《国史100讲》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以朝代为界限,精选史学大家的作品,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每一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讲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清朝的中国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透视、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演变的考证等,考据严实,笔力强劲,在叙事的同时重点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文化演变上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内容推荐

梦华主编的《国史100讲》精选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吕思勉、王国维、岑仲勉、梁启超、傅斯年等的经典著作,按照历史时问和朝代划分,让这些史学大家带领读者走进古老中国的过往。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每一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讲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清朝的中国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透视、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演变的考证等,考据严实,笔力强劲,在叙事的同时重点分析社会的变迁、思想文化的演变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作为一部宏观历史概述和微观历史事件解析的集成型著作,读者可以以《国史100讲》为阶梯,从这些史学大家的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并汲取先人智慧,从而更好地思考现实、展望未来。

目录

第一章 上古先秦史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张荫麟

 亳一商一殷/傅斯年

 殷周制度论/王国维

 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

 姜原/傅斯年

 中国古代铁制兵器先行于南方考/朱希祖

 孔子学说中道德之标准/王国维

 孟子之学说/王国维

 老子之学说/王国维

 墨子学案/梁启超

 周秦诸子之名学/王国维

 楚的兴起/张荫麟

 六国混一/张荫麟

第二章 秦汉史

 秦汉史总论/缪凤林

 中国法家的历史观念/朱希祖

 新帝国的经营/张荫麟

 纯郡县制的重建/张荫麟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张荫麟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张荫麟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李源澄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张荫麟

 儒家与方士分离即道教之原始/夏曾佑

 西汉思想之发展/李源澄

 法吏与法律/李源澄

 王莽的改革/张荫麟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张荫麟

 后汉的外戚与宦官/吕思勉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两晋南北朝史总论/吕思勉

 魏时将帅之骄/吕思勉

 赤壁之战的真相/吕思勉

 替魏武帝辨诬/吕思勉

 诸葛亮南征考/吕思勉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夏曾佑

 晋人之矫诞/吕思勉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汤用彤

 魏晋思想的发展/汤用彤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

 晋代豪门斗富/吕思勉

 南北朝的始末/吕思勉

 晋南北朝隋之行政机关/夏曾佑

 晋南北朝隋之风俗/夏曾佑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总论/吕思勉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岑仲勉

 隋对西北之交通/岑仲勉

 印刷术发明/岑仲勉

 西乐输入/岑仲勉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岑仲勉

 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缪凤林

 宰相制度之屡变/岑仲勉

 府兵制的起源/岑仲勉

 门第之见与郡望/岑仲勉

 唐朝的中衰/吕思勉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岑仲勉

 唐之马政/岑仲勉

 宦官之祸/岑仲勉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吕思勉

第五章 宋史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张荫麟

 论宋太祖收兵权/聂崇岐

 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张荫麟

 金匮之盟/王桐龄

 宋初之内治/王桐龄

 宋太宗继统考实/张荫麟

 麟州杨氏遗闻六记/聂崇岐

 宋室积弱之原因/金毓黻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张荫麟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张荫麟

 南宋中兴之机运/金毓黻

 宋儒太极说之转变/张荫麟

 宋之灭亡/金毓黻

 宋之志怪及传奇文/鲁迅

第六章 元史

 萌古考/王国维

 元太祖定都和林说/岑仲勉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

第七章 明史

 明朝的盛衰/吕思勉

 洪武年中诸大事/孟森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孟森

 《明成祖生母记疑》辩/朱希祖

 夺门/孟森

 弘治朝政局/孟森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孟森

 宦官的专权/吕思勉

 权臣和党祸/吕思勉

 天启初门户之害/孟森

 崇祯致亡之症结/孟森

第八章 清史

 清代种族及世系/孟森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

 太后下嫁考实/孟森

 (圣祖)撤藩/孟森

 (圣祖)兴文教/孟森

 雍正朝特定之制/孟森

 中西初期的交涉/吕思勉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孟森

试读章节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

一、引言

吾国真正的大一统政治,不能不说是秦开其端,而汉完成之,故秦、汉的历史,自其表言之,固一赢一刘,以此代彼;自其里言之,只能算是一个时期,其共同势力者,皆所以造建大一统之时代与奠定大一统之时代而已。汉朝之儒者,固然不愿承继秦朝,而以秦为闰位,但汉承袭秦朝之制度,汉儒亦不能讳言,尽管有许多人在反对秦朝,实际上不过是对秦朝加以修正,或者是秦朝短祚所未曾注意到的事情,汉人来一一完成之。秦、汉之际无论在政治或社会方面,无疑的是一种巨大的变动,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班固都是这样看法,特汉儒以秦为变古破坏圣人的法制,与我们今日的看法稍有不同而已。

在一种巨变之下,必有许多问题产生。一方是对过去事件的处理,一方是对将来的要求,若能予以圆满解决,即能完成此重大之使命,否则即以武力勉强作成,亦必归于崩溃,秦之短祚,不能不说是对此应付不得其宜,汉之为汉,能传至数百年之久者,实有其所以然,而非侥幸所致也。所以在此新时代中,不仅要注意当时的事变,更应当注意此新时代下面的新学说,尤其是指导当时政治社会的学说。

二、秦朝的失败原因

秦、汉之际究竟有那些必待解决的问题呢?我以为,(一)是需要一种大一统的学说。秦朝用法家的农战政策,把六国兼并了,但是狭隘的法家,其用处只能在于国与国对立的时候,才有效力,荀卿曾这样说过:“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明明是说法家易于兼并人的国家而难于在各个国家混而为一之后而使他凝聚起来,这是秦朝失败原因之一。(二)是需要一个极自然的尊君理论。我们要知道周道以如此长久的时间还是停滞在封建制度里面,不能完成统一的局面,是由于天子之政令只能达于诸侯,而不能达于诸侯之陪臣,诸侯之政令只能达于大夫而不能达于大夫之家臣,家臣惟知有大夫,不知有诸侯,大夫惟知有诸侯,不知有天子,所以尽管说天子是如何当尊,终于不能统一。秦用法家的政略,于封君身死即收其土田,所以大夫对于他下面的人,不发生君臣的关系,这一点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制度,所以周王室不能作到的统一,秦实在是作到了。但是一部《韩非子》总在术的方面发挥,术者乃人君驾驭臣下的法术,法家虽是尊君卑臣,其理论根据实在非常薄弱,商、韩尊君卑臣的理论,以为君臣的关系乃是人臣以忠诚换取爵禄,假如一问人君之爵禄何自而来,则法家即无辞以对。秦朝统一以后,在此亦未有新的说明,此秦失败原因之二。(三)是需要一种均富安民的政略。大家都知道战国是商人资本发达的时代,秦虽行的是贵农轻商的政策,但他在另一方又在鼓励战士,所以秦朝的兼并者虽然不是商人,而乃是有首功的战士。并且法家所主张者,不在于安定而在于进取,不在于平均各种阶级,而在于发展各人之天才,竞争之结果,反足以造成许多阶级,秦朝在此未曾注意,所以一夫大呼,并起亡秦,此其失败原因之三。(四)是对于才知之士未予以正当之出路。战国时代,布衣卿相之局已成,才知之士,游说诸侯,可以立谈而取富贵,其不能者,亦可以为食客,秦朝执政诸人率出于游说,及其既得政权之后,则恶游说文学之士,儒侠皆无所容身。秦统一六国之后,一般人之要求皆在于重行封建,不仅是在子弟与有功之臣,得地而君之,在下面有勇才知之人都能有所归依,但秦朝并未注意及此,又未予以其他的出路,天下豪杰焉得而不起而亡之,此秦失败原因之四。(五)是废德教而任刑法。诗书文学在法家看来不仅是废物,而且是害物,治国只要有赏罚二柄就够了。如其是在作战耕田以外还有可作的事,恐怕人都不愿去作战耕田。商君有《开塞篇》,所开的是农战,所塞的诗书文学等事,以后的法家都守而勿失,秦统一天下之后当然还是如此,结果弄得爵赏无以劝善,刑罚不能止奸,此其失败原因之五。(六)是秦不能引导思想于一途而钳制思想。秦朝是知道思想纷歧足以影响于人心,而扰乱政治,所以对于战国各家各派之学说,不能不加以取缔,于是出此焚书坑儒之下策,结果使造不起反来的鲁诸儒都去附和陈涉来造反,在一方面是受压迫者起而反抗,在另一方面是秦朝根本没有领导思想的东西,此其失败原因之六。有此六端,焉得而不速亡,虽其原因,还不止此,而此六者不能不说是比较重要的。  三、董仲舒的改制运动与新儒学的创造

再来看汉朝对于上说的六项其办法如何。汉初对于商人是抑制的,对于才知之士,政府虽未予以正当出路,因当时又回复到战国养士的风气之下,所以此问题也不很迫切,当时虽未注重教化,以其能与民休息,刑罚是可逐渐减少。在思想方面虽无一种代表汉朝政治的学说起来,对于各家学说亦未压制,能听其自由发展,因为各家思想已由偏激而需要调和,所以在思想方面也不能引起反抗,在(三)、(四)、(五)、(六)诸项汉朝的办法是如此。

P104-105

序言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而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史学界从官修史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史学研究全面开花,涌现出了诸多大家。张荫麟、傅斯年、王国维、朱希祖、梁启超、缪凤林、李源澄、夏曾佑、吕思勉、汤用彤、鲁迅、岑仲勉、聂崇岐、金毓黻、孟森等,这些名字也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其研究领域里却是最璀璨的星辰。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在先秦史学和魏晋南北朝史学方面颇有研究。著有《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著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等多部著作。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术原则影响深远。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亦常作笔名,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在清华求学期间就发表论文,受到梁启超的激赏。除史学外,张荫麟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涉及,其涵盖面广,概括性强,识见高明,富于现代批判精神。

朱希祖(1879—1944),著名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他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中国史学概论”,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缪凤林(1899—1959),字赞虞,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博涉中外史籍,为柳诒徵高足。所撰论文《哲学与史学》、《三代海权考证》等深受学术界好评。1928年起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文学院史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也独树一帜,为人称道。

岑仲勉(1886—1961),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著名历史学家。曾在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佛游天竺记考释》,从而引起史学界注意。岑仲勉治学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证历史,又纠正了清金石家过信石刻、偏责史实的毛病,客观地论证碑志之价值。此外,他在隋唐史的研究上有重要贡献,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突厥史料的搜辑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

聂崇岐(1903—1962),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目录学家。长期执教于燕京大学,曾任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辑、副主任,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研究员兼通检部主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代理主任、教授、代理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宋史丛考》等。

孟森(1869—1937),字莼孙,号心史,清史学科奠基人、明清史专家。孟森致力于明清断代史研究,成绩斐然,多有精湛之处。著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等,对史实进行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

这些大家,或是某一朝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者,他们的作品,以其精湛的学力和笔力,为后人开拓出了历史研究的新路。本书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以朝代为界限,精选史学大家的作品,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每一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讲述了从上古时代直到清朝的中国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透视、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演变的考证等,考据严实,笔力强劲,在叙事的同时重点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文化演变上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本书在选编过程中,尊重作者行文,部分文章因长度关系,选人本书时为内容节选,在文下皆有注明。

作为一部集宏观历史概述和微观历史事件解析的集成型著作,读者可以本书为阶梯,从这些史学大家的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并汲取先人智慧,从而更好地思考现实、展望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史100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梦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4281
开本 16开
页数 46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22
CIP核字 2014027709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7
173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