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民本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范仲淹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苏轼:湖山有情也忆君》、《真德秀:忧国忧民真儒者》、《黄道婆:衣被天下》、《王祯:以农为本》、《张养浩:鞠躬尽瘁为黔首》……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民本卷》,收录了以上民本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由潘清、刘舒曼编著。

内容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民本卷》分册。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民本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本书由潘清、刘舒曼编著。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中国民本思想的萌生与确立

1.我国民本思想的萌生

2.春秋时期诸子学的奠基者均信奉民本论

3.先秦民本论的主要内容

 二、民本论从汉代至明代的曲折发展

1.民本论在汉代被确立为国家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2.民本论在唐代被部分法制化

3.为民请命的“清官”思想在宋明的发展

4.明代中叶之后社会批判思想的发展

 三、近代与当代新民本论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1.早期启蒙思想家新民本论的思想萌芽

2.近代君主立宪主义者的新民本论

3.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新民本论的借鉴与发挥

中篇 故事

 一、先秦东汉故事

李冰父子:浇灌出天府之国

董宣:执法当如强项令

 二、唐代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为民生

段秀实:不畏强梁段太尉

杜甫:醉里眉攒万国愁

柳宗元:一生襟抱未曾开

 三、宋元故事

范仲淹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苏轼:湖山有情也忆君

真德秀:忧国忧民真儒者

黄道婆:衣被天下

王祯:以农为本

张养浩:鞠躬尽瘁为黔首

 四、明清故事

朱橚:著得《本草》救荒年

周忱:公心体国,藏富于民

于谦:独留清自在人间

海瑞:模范官僚,何如刚峰

潘季驯:大河安澜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

郑燮: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近现代故事

林则徐:荷戈西戍一老兵

魏源:末世惊风雷

郭嵩焘: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王韬:不作人间第二流

武训:千古奇丐,万世之师

杨斯盛:实业报国,毁家兴学

晏阳初:为平民鼓与呼

梁启超:近代思想的先行者

朱庆澜:爱心育人,慈心济世

周恩来:吾貌虽瘦,必肥天下

焦裕禄:人民的好书记

孔繁森:一团不熄的火

下篇 名言

 一、先秦名言

 二、两汉名言

 三、魏晋南北朝名言

 四、唐代名言

 五、两宋名言

 六、元明清名言

 七、近现代名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致说来,先秦民本论的思想从两种关系中逐步萌生出来:其一,从人与“神”的关系看,即由最初的重神轻民到重民轻神(或重民远神)的发展;其二,从君民关系看,从王权无尚,到“民惟邦本”的发展。而当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与荀子提出君民舟水喻之后,中国的民本意识便真正地确立起来。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重神轻民”的思想还不属于民本论思想范畴。但民本论思想的萌芽却是从“重民轻神”开始的。

在上古中国人的观念中,“王”实际上是天帝在人间统治的代理人。《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这段话较为深奥,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老天命定的工作,应当由人(即王)代替完成。老大规定了人与人之问的伦理秩序,告诫我们要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我们要使这五种关系敦厚起来。老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我们就要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五种人应该遵循的礼节,并且使它经常化,君臣之间就能互恭互敬、协同一致、和睦相处了。老天任命有德的人,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表彰这五种人,老天惩罚有罪的人,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犯各种罪行的人。处理好政务,要勤勉啊!要努力啊!”准上古的人看来,政治说到底是按天意天序办事,而认识天意、天序,要有一定的智慧,此智慧在哪里呢?《皋陶谟》接着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意为天心、天意来自民心、民意;天奖、天罚来自民众的意见。“达于上下”就是上通天道下知民情。这种说法,虽含有民本论的意义,但毕竟过于抽象,所以,那时最为盛行的方法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就是“绝天地之通”的时代盛行占卜与祝觋的原因。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特别是由于占卜不可能准确预知未来,所以,我们的祖先虽然还相信神的意志的存在,但对于用占卜、祭祀来探知神意的方法和求神力保护的愿望便怀疑起来。据《春秋左氏传》载:公元前706年,随国大夫季梁在与随君论述治国之道时提出:“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虢国的大臣史嚣对民与神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家兴亡决定于民而非什么“神”,因为“神”也站在民的一边。这样,以往那种重神轻民观念就彻底转变为重民轻神了。这是一种智力的觉醒。春秋中后期,以不毁乡校而闻名后世的郑国政治家子产则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著名命题(《左传·昭公十八年》),从而揭开了先秦诸子天人关系论的序幕,也意味着一个更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先秦民本论的形成。

就在人们逐步从神力的束缚下挣脱出来的同时,人们对于君民关系,也开始进行重新审视。事实上,这两者是一个相互重叠的过程。本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作为天帝之子,拥有一切,也统治一切,然而大禹之孙太康继承了乃父启的帝位后,耽于游乐,不理政事,趁他到河北打猎的机会,有穷国的国君后羿率领人民拦阻他回国都执掌政权。他的五位昆弟作五子之歌,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其义是说:人民可亲而不可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我们的长兄啊,你辜负了我们祖父的教导。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民本论的最早记载。太康失去帝位后,由其弟中康继位,夏朝得以延续。而后来,到了禹的第十代孙夏桀,又残忍暴戾、作恶多端,成汤“革命”,讨伐暴君,以商代夏。商朝的开明君主有鉴于此教训,对民众的力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商朝的第二十位君王盘庚为避水害,不顾大臣的反对,将国都迁到殷。他对大臣们说:“重我民,无尽到(今已简化为‘刘’)。”(《尚书·盘庚上》)所谓“到”,《尔雅·释估》:“杀也。”即指伤害之意。整句话意思是说要重民、保民,不要让民众受到伤害。但夏商两代的统治集团总体上仍然迷信天命和鬼神,世界上所有民族都经历对神的崇拜时期,中国也不例外。正如《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表明殷人以神为本。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在面临灭亡时,还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勘黎》)虽然将命寄托在天,但天并没有佑护纣王的我行我素及作恶多端,在牧野之战中,由于民众的阵前倒戈,商朝竟然被弱小的周朝取代。周初统治者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了民众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力量,天命不可靠,民心才可畏,于是他们慨叹:“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周初统治者还将天命与民众结合起来,认为天命通过民意体现出来,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损益殷人的天命思想,提出了“敬德”、“保民”,强调“以德配天”,要求国君“知稼穑之艰难,闻小人之劳”。周公的德政思想是当时民本思想的最高表现。在周公的治理下,周初的“成康之治”成为了著名的盛世而载人史册,周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可置疑的圣人。正是以他为代表,将德治、礼制和民本思想结合起来,建立起影响深远的东方礼乐制度,在此制度下民本思想得以进一步的孕育和发展。P4-7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民本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清//刘舒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121494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4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2013207643
中图分类号 D648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