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50台湾有群娃娃兵
内容
编辑推荐

《1950台湾有群娃娃兵》为作者(桑品载)的半自传性文学作品,近一年时间在“南方周末”写作版陆续发表。全稿以十余篇随笔加历史图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童年遭遇及在台湾做幼年兵,之后有机会读书并做报人、专栏作家的全部经历。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记录的是生命的印迹,反映的是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作者为台湾知名文化人,此书意在打捞历史,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1950台湾有群娃娃兵》作者桑品载先生是“台湾老兵”,这是对一个时代的一批人之特定称呼。再向前,向60年前回溯,则他们是“娃娃兵”,国民党从沿海地区败退时带去的小壮丁,那时桑先生12岁,他的老家在宁波的舟山群岛。

在台岛,小兵桑先生沦落为乞丐,九死一生,后为军人、报人,成为台湾知名文化人,坚定的统一派。

人生半百,他回到故乡,别梦依稀旧逝川。耄耋之年,他人生的片断清晰地呈现于纸上,使我们看到过往的时间和生命的痕迹。

《1950台湾有群娃娃兵》极为珍贵,一手史料,珍贵老照片,在制作上倾注心血,当是一本高品质图书。

目录

乡愁,老了!(自序)/1

小孩老头一张面孔/1

幼年兵/1

离 家/5

流 浪/22

我当了娃娃兵/29

少年队/35

幼年兵营/49

幼年兵总队/70

相见时难别也难/85

一张照片的故事/98

阿兵哥讨老婆/111

一只爱吃辣的狗/126

老刘要回家/137

向往一次战争/147

附录

台湾冷吗?——1988那年深秋/162

试读章节

小孩老头一张面孔

幼年兵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陆军部队里有一群娃娃兵。

娃娃兵的形成,大致因以下状况:

第一种,父贼长辈是官兵,他们混在部队里一起生活。

第二种,在战火中与家人失散,遇到好心军人,被收留在部队里。

第三种,父母将儿子托付给认识的军人,辗转来到台湾。

那时,国民党军队因屡战屡败,士兵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空缺”严重且普遍。如一个连,名单上的人数是一百二十多人,实际也许只有其三分之二。但部队长不敢上报实情,因怕受到处分。上面不是不知道,却不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部队在哪里。于是粮饷照发,“空缺”变成了“吃空缺”。

聪明的大小部队长,为了使名单好看些,把娃娃兵的名字写入军册里。只需把年龄改一改,譬如将10岁变20岁,将12岁变22岁。如果其父亲就是营长、连长,十来岁就补名成为“兵王”上士的也有。

不过,既然补上了名,吃粮拿饷,多少派些活干。当传令兵或者勤务兵,跑腿送公文,为长官买烟买酒,这是多数娃娃兵的工作内容。

国民党到了台湾,为的是“反攻大陆”,部队得加紧训练。孙立人将军受命练兵,职衔为“陆军训练司令官”,官阶中将。他在南台湾的凤山设立“第四军官训练班”,附设士官训练班,又将早先在上海、北京等地招募来的知识青年编组成“入伍生教道总队”,共三个团,一起驻在凤山。官、士、兵连成一线,后来被他的军系对手称为“孙立人的部队”。

还有一群女兵,驻在离凤山不远的屏东县,单位名称叫“女青年工作大队”,有两百多人。她们也是孙立人在大陆招募来的。

孙立人到陆军各部视察,发现了娃娃兵。娃娃兵身高不及三零步枪挂上刺刀,一颗炮弹扛不动,训练时体力不支,成为部队的累赘。把他们撵出去,又于心不忍,万一他们的父兄闹起情绪来,还会出现小兵变。唯一的法子,就是把他们集中起来,另成单位。

入伍生总队第一团第三营第九连本来就是“幼年兵连”。1950年夏天,该连在一次实弹射击训练时,发生枪榴弹爆炸,死伤十多人。连长、排长被撤职查办,上级来视察,发觉幼年兵里有些个儿蛮高,体力不错,便选出一些去正式当兵,留下来的,只剩两个排,等待补充。

命令说,16岁以下的都得到入伍生总队报到。为什么定位在16岁?因为17岁就可以当兵了。命令的岁数设有上限,但没设下限,因此不知道会“下”到什么程度。结果出现了一个只有6岁的,他叫郭天喜,东北人。

各部队娃娃兵先以师为单位集中,再造好名册向凤山报到。于是“幼年兵连”扩充为“幼年兵营”,仍属入伍生总队第一团第三营,分别是第九连、第十连、第十一连。

第十一连,就是原来的幼年兵连,他们只剩两个排了,便补两个排进去。原来的为第一排、第二排,后去的是第三排、第四排。新去的年纪略小,私下称第一、二排为“老幼年兵”。

孙立人获得情报,据说娃娃兵并没有被“搜”干净,原因是,他们的父兄或长辈舍不得他们离开自己。就这么一个命根子了,要吃苦大家一起吃,每天能看到儿子,说说儿子,简直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上级来查,把他藏起来,部队长不是不知道,只是大家老兄弟了,睁只眼闭只眼装作没看见。

孙立人闻讯光火,下达严令,没来报到的,部队长以抗命论处。

这下留不住了,部队长好说歹说劝娃娃的父兄们把孩子交出来。很好的一个理由是,孩子到了那里有人管、有书读,混在部队总归不会有出息。

命令生效,大批娃娃兵来到,加上原来的幼年兵营,人数达一千三百多人,足足可编成一个团。

但没有称“幼年兵团”,而是称“幼年兵总队”。取消营、连番号,改为大队、中队。共三个大队,每个大队包括三个中队。幼年兵总队脱离入伍生总队,直属陆军总部。

营房不够,便从凤山移驻台南。台南有座建好不久的营房,叫“胜利营房”,营房直线排列,一队一营房,最前面是总队部,最后是第九中队。大操场在左边,右边挨个儿是各队的厨房。围墙是土砌的,还没完成,后来由幼年兵用自己的脸盆端土填高打实。忙了好一阵子。P1-3

序言

我写的是乡愁——乡愁的生与死。

1949年,称有二百万人跟随国民党政府到台湾,其中称有六十万军人。这些军人来自大江南北,除高官外,年纪多数在30岁左右,多数没有结婚,甚至举目无亲。

中国历史中战争频仍,但却从没有一场战争造成骨肉分离长达四十余年。国民党政府来台之初,一方面以“打回大陆,回家团圆”做凝聚士气之饵,另一方面“想家”却又成为罪状,所以禁演《四郎探母》。

长辈学者台静农感岁月消逝,还乡无望,作《老去》一诗:

老去空余渡海心,

蹉跎一世更何云?

无穷天地无穷感,

坐对斜阳看浮云。

台教授于1990年88岁病逝于台北。

像台静农这样年纪的外省人,等不住了,有的老了,有的去了。然而,岁月“老去”,乡愁竞也会“老去”。四十多年后解严了,可以回去了,可是,原来二十几岁的人变成六七十岁,相拥而泣的亲人,已不是魂萦梦系的那个人。失去的岁月和失去的容颜永不会回来了。“乡愁”,仿佛已成为一个醒不过来的噩梦。

这本书有我自己的人生,更多的是别的老兵的人生。我抱着写历史的心情,写自己,写他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50台湾有群娃娃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桑品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8360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318001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