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莲心向佛/国风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苏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个奇人,然而决不是大才。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可是缺少独创性,缺少雄伟气,一位英国的批评家对十九世纪的鬼才淮儿特所说的话,也可以用在苏曼殊身上。

所以曼殊的才气,在他的译诗里,诗里,小说里,画里,以及一切杂文散记里,都在流露闪耀,可是你要求一篇浑然大成的东西,却在他集子里寻找不出。

《莲心向佛》,是举世所尊敬的作品。

内容推荐

《莲心向佛》是“国风书系”之一,由苏曼殊编著。

《莲心向佛》分为禅里禅外和化外红尘两部分,收录了:《儆告十方佛弟子启》、《阿输迦王表彰佛诞生处碑译文》、《燕子龛随笔(六十二则)》、《岭海幽光录》、《燕影剧谈》、《告宰官白衣启》、《呜呼广东人》、《南洋话》、《华洋义赈会观》、《讨袁宣言》、《女杰郭耳缦》、《碧伽女郎传》、《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惨世界》等文章。

目录

代序一 行云流水一情僧/1

代序二 红尘过客苏曼殊/5

第一章 禅里禅外

 儆告十方佛弟子启/3

 阿输迦王表彰佛诞生处碑译文/7

 燕子龛随笔(六十二则)/8

 岭海幽光录/18

 燕影剧谈/31

 告宰官白衣启/32

 呜呼广东人/35

 南洋话/36

 华洋义赈会观/37

 讨袁宣言/37

 女杰郭耳缦/38

 碧伽女郎传/40

 《曼殊画谱》序/41

 《梵文典》自序/42

 《文学因缘》自序/42

 《潮音》跋/44

 《双枰记》序/46

 《三次革命军》题辞/46

 拜伦诗选自序/47

 《秋瑾遗诗》序/48

 送邓、邵二君序/49

 复罗弼·庄湘(说法不劳)/50

 冯春航谈/53

 海哥美尔氏名画赞/53

 露伊斯美索尔遗像赞/53

 跋画/54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57

 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57

 答邓绳侯/57

 花朝/58

 西湖韬光庵夜闻鹃声,柬刘三/58

 过若松町有感/58

 过平户延平诞生处/58

 淀江道中口占/59

 寄晦闻/59

 题《师梨集》/59

 有怀(二首)/59

 代柯子简少侯/60

 失题/60

 落 日/60

 调筝人将行,属绘《金粉江山图》,题赠二绝/60

 别云上人/61

 柬法忍/61

 为玉鸾女弟绘扇/61

 南楼寺怀法忍、叶叶/61

 饮席赠歌者/62

 东行别仲兄/62

 憩平原别邸赠玄玄/62

 芳草/62

第二章 化外红尘

 断鸿零雁记/65

 绛纱记/106

 焚剑记/119

 碎簪记/129

 非梦记/145

 惨世界/155

 天涯红泪记(未完稿)/221

附录 君子如水

 苏玄瑛传/227

 答芸深先生/228

 锦笈珠囊笔记/229

 独树斋笔记/230

 绮兰精舍笔记/230

 紫兰花片/232

 紫罗兰外集/236

 梵文典序/239

 初步梵文典序/241

 译河合氏曼殊画谱序/242

 曼殊画谱序/243

 曼殊画谱后序/244

 曼殊画跋/244

 绛纱记序/245

 碎簪记后序/246

 曼殊遗书弁言/247

 曼殊文选序/247

 燕子龛遗诗序/248

 燕子龛残稿弁言/249

 苏曼殊诗集序/250

 曼殊逸著两种后记/250

 苏曼殊年谱后序/252

 苏曼殊年谱及其它序/254

 与苏子谷书/255

 与苏曼殊书/256

 自题造象赠曼殊师/256

 书苏元瑛事/257

 苏曼殊与可怜的侣离雁/257

 戊申十月海上赠曼殊/259

 将去西京留别五安屿之函/259

 简曼殊海上并乞画梦隐第三图/260

 壬子暮春送曼殊东渡/260

 海上赠曼殊楚伧壬子冬日作/260

 戊午五月哭曼殊/261

 潇潇暮寸过吴门,一水红梨旧梦痕/261

 琵琶湖怀曼殊/261

 金阁寺怀曼殊/262

 野原樱州招饮妓寮即席赋此/262

 九月三十日西湖谒曼殊墓有作/263

 曼殊行矣作一律送之兼示燕谋/264

 曼殊赠画属题漫写二韵/264

 己酉题曼殊画册/264

 刘三来言子谷死矣/265

 读子谷遗稿感题/265

 诵子谷红叶疏钟之语感而赋此/266

 题子谷红叶疏钟诗后/266

 再题子谷红叶疏钟诗后/266

 赠曼殊/267

 曼殊为绣亚静女缋扇东渡前一日持示属题/267

 题曼殊东居十九首后/267

 忆曼殊/268

 送别苏子谷/268

试读章节

儆告十方佛弟子启

自迦叶腾东流象法,迄今千八百年。由汉至唐,风流向盛;两宋以降,转益衰微。今日乃有毁坏招提改建学堂之事。窃闻海内白衣长者,提倡僧学,略有数人。以此抵制宰官,宁非利器!然犹有未慊者,法门败坏,不在外缘而在内因。今兹戒律清严、禅观坚定者,诚有其人。而皆僻处茅庵,不遑僧次。自余兰若,惟有金山、高旻、宝华、归元,人无异议。其他刹土,率与城市相连,一近俗居,染污便起。或有裸居茶肆,拈赌骨牌,聚观优戏,钩牵母邑。碎杂小寺,时闻其风。丛林轨范虽存,已多弛缓。不事奢摩静虑,而惟终日安居;不闻说法讲经,而务为人礼忏。嘱累正法,则专计资财(此弊广东最甚。其余虽少,亦不求行证,惟取长于世法而已)。争取缕衣,则横生矛戟。驰情于供养,役形于利衰。为人轻贱,亦已宜矣。复有趋逐炎凉,情钟势耀。诡云护法,须赖人王。相彼染心,实为利己。既无益于正教,而适为人鄙夷。此之殃咎,实由自取。详夫礼忏之法,虽起佛门。要为广说四谛八正道等,令自开悟。岂须广建坛场,聚徒讽诵?

昔迦王虐杀安息国人,自知灭后当堕地狱。马鸣菩萨,以八地圣僧为之礼忏;但得罪障微薄,尚堕龙身,岂况六通未具,四禅犹缺;唐持梵呗,何补秋毫?此方志公智者,虽作忏仪,本是菩萨化身,能以圆音利物。若在凡僧,何益之有?云栖广作忏法,蔓延至今。徒误正修,以资利养。流毒沙门,其祸至烈。至于禅宗,本无忏法。而今亦相率崇效,非宜深戒者乎!应赴之说,古未之闻。昔白起为秦将,坑长平降卒四十万,死入地狱。至梁武帝时,致梦于帝,乞所以救拔之方。帝觉,求诸志公。公曰:“闻《大藏》中有《水陆仪文》一卷,若得之,如法行持,可以济拔。”于是集天下高僧,建水陆道场七昼夜,凡一切善法所应行者悉行之。一时名僧咸赴其请,应赴之法自此始。昔佛在世时,为法施生,以法教化众生。人间天上,莫不以五时八教次第调停而成熟之。诸弟子亦各分化一方,恢弘其道。迨佛灭度后,阿难等结集三藏流通法宝。至汉明帝时,佛法始入震旦。唐宋以后,渐入浇离。取为衣食之资,将作贩卖之具。嗟夫!异哉!自既未度,焉能度人?譬如从井救人,二俱陷溺。

且施者,与而不取之谓。今我以法与人,人以财与我,是谓贸易,云何称施?况本无法与人,徒资口给耶?纵有虔诚之功,不赎贪求之过。若复苟且将事,以希利养,是谓盗施主物,又谓之负债用;律有明文、呵责非细。不坐铁床、饮洋铜者,无有是处。付法藏者,本以僧众宏多,须入纲纪。在昔双林示灭,迦叶犹在叶波过七日已,乃闻音耗,自念如来曾以袈裟衲衣施我,圣利满足,与佛无异,当护正法(《善见律毗婆沙》第一)。此岂明有付法之文?正以耆年有德,众望所归故也。此土天台一宗,自谓直接龙树,而授受相隔,事异亲依。禅宗虽有传灯,然自六祖灭后,已无转付衣钵之事。若计内证,则得法者或如竹林竿蔗,岂必局在一人?若计俗情,则衣钵所留,争端即起,悬丝示戒,著在禅书。然则法藏所归,宜令学徒公选。必若闻修有缺,未妨兼请他僧(惟不可令宰官居士与闻选事,以所选必深于世法者故)。何取密示传承,致生诤讼,营求嗣法,不护讥嫌?若尔者,与俗士应举求官何异?而得称为上人哉!王者护法之事,虽起古初,印度四姓有分,婆罗门夙为贵种,主持宗教,尊为王家。刹利种人,宜多愤嫉。佛以净饭王子,为天人师。帝王归命,本以同气相求,自然翕合。即实而寻,为仁由己;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岂待王者归依,方能弘法?此土传法之初,诚资世主;终由士民崇信,方得流行。唐时虽重羽流,而瞿昙之尊,卒逾老子。三武虽尝灭法,而奕世之后,事得再兴。吾宗苟有龙象,彼帝王焉能为损益哉?顷者,日本僧徒,咸指板桓退助(日本勋臣,创议废佛法也者),以为佛敌,其实百万哑羊,娶妻食肉,深著世法,堕废律仪。纵无板垣,彼僧自当为人轻蔑。不自克责,于人何尤!吾士诸德,犹有戒香。不务勇猛精进,以弘正法,而欲攀援显贵,藉为屏墙,何其左矣?

夫世尊制法,“王”、“贼”并称。周武帝初年信佛,道安说法,令帝席地听之,与设食会餐,帝自辞曰:“法师不宜与贼臣同席。”即敕将去(见宣律师《续高僧传》)。此则“王”、“贼”同言,末世犹知其义。至于法门拜俗,礼所宜绝。远公已来,持之久矣。宋世始有称臣之法,清代遂隆拜帝之仪。斯皆僧众自污,非他能强。及至今日,宰官当前,跪拜惟谨,檀施在目,归命为依。乃至刊《同戒录》者,有戒元、戒魁等名。依附俗科,尤可鄙笑。夫儒俗逸民,尚有不臣天子;白莲邪教,且能睥睨贵游。何意圣教衰微,反出二流之下!近世基督教救世军有布斯者,自称法将,随俗利人,虽小善未圆,而众望斯集。一谒英皇,遂招物议。以彼人天小教,犹当清净自持。岂有无上正觉之宗,而可枉自卑屈?且法之兴废,视乎人材。枉法求存,虽存犹灭。仁者弘教,当视势利如火坑矣。然则佛门戒范,虽有多途,今者对治之方,宜断三事:一者礼忏,二者付法,三者趋炎。第一断者,无贩法名;第二断者,无诤讼名;第三断者,无猥鄙名。能行斯义,庶我薄伽梵教,无泯将来。若欲绍隆佛法,则有自利、利他二门要之悉以义解为本。欲得义解,必持经论。今者缩版《藏经》,现在日本(全藏只须一百七十余元)。寺置一函,其费无几(今人多喜往柏林寺奏请《龙藏》,较其所费三十倍于缩板《藏经》。王家赐藏,无过尘世虚荣,何益佛事?若欲籍为护符,求免封闭,亦不可得。日本缩板印行已二十年,而购求者殊少,固知其意在彼不在此也。思之真堪堕泪)。金陵扬州亦有流通印本,取携既易,为益弘多。念诸大德,固应计度及此。然以近世度僧,既太率易,有未知文字而具授菩萨戒者(此不得以六祖藉口)。是故建立僧学,事为至急。详邬波柁耶之名(译义为亲教师),亦以泛唤“博士”,西方或云“乌社”,此土遂有“和上”之名(见《南海寄归传》三)。是和上者,本以教授经论为事。《慈恩传》述那烂陀寺诸僧,以通经多寡为高下。此则建置精舍,本为学人讲诵之区,若专求止观者,冢间林下,亦得自如,,即不烦设寺矣。乃若保持琳宫,坐资寺产,逸居无教,等于惰民。如成都昭觉寺僧,资财百万,厚自营生,卒为宰官掊收。此之执吝,欲何为耶?

P3-5

序言

红尘过客苏曼殊

郁达夫

因为胡适之氏的《最近五十年的中国文学》里,没有苏曼殊的名氏,一般年青气盛的文学家,都起了反感,竭力的在为曼殊出气。所以这几年来,关系曼殊的论文纪载,散见于各种杂志上的很多。曼殊的遗文剩墨,尤其为书贾居奇,这几年来,他的作品,竟改换头面的出了几种。他生前的朋友,也在各处记述他的轶事奇行,想加重他的没世声名于万一。其实苏曼殊的名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经是不朽的了,那些推重过当的称颂,实在不能在他的名氏上更加上些什么。

苏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个奇人,然而决不是大才。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可是缺少独创性,缺少雄伟气,一位英国的批评家对十九世纪的鬼才淮儿特所说的话,也可以用在苏曼殊身上。

所以曼殊的才气,在他的译诗里,诗里,小说里,画里,以及一切杂文散记里,都在流露闪耀,可是你要求一篇浑然大成的东西,却在他集子里寻找不出。

我所说的他在文学史上可以不朽的成绩,是指他的浪漫气质,继承拜伦那一个时代的浪漫气质而言,并非是指他那一首诗,或那一篇小说。

笼统讲起来,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因为近来有一般殉情的青年,读了他的哀艳的诗句,看了他的奇特的行为,就起了狂妄的热诚,盲目地崇拜他,以为他做的东西,什么都是好的,他的地位比屈原李白还要高,所以我想来做一点批评,指点指点他的坏处,倒反可以把他的真价阐发出来。

他的诗是出于定庵的《已亥杂诗》,而又加上一脉清新的近代味的。所以用词很纤巧,择韵很清谐,使人读下去就能感到一种快味,举几个例出来,就可以明白: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

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软红帘动月轮西,冰作栏杆玉作梯,  寄语麻姑要珍重,凤楼迢递燕应迷。

罗幞春残欲暮天,四山风雨总缠绵,

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云娘十幅笺。

江南花草尽愁根,惹得吴娃笑语频,

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

平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畔柳波桥。

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看取红酥浑欲滴,凤文双结是同心。

折得黄花赠阿娇,暗抬星眼谢王乔,

轻车肥犊金铃响,深院何人弄碧箫。

镫飘珠箔玉筝秋,几曲回阑水上楼,

猛忆定庵哀怨句,三生花草梦苏州。

蝉翼轻纱束细腰,远山眉黛不能描,

谁知词客蓬山里,烟两楼台梦六朝。

像这些,都是定庵的得意之作,而曼殊去偷了过来,重加点染,就觉得清新顺口,读之有味了。所以我说他的诗比他的散文小说好,因为他的诗里有清新味,有近代性,这大约是他译外国诗后所得的好处。可惜我读他的诗不多,所以不能再仔细的分析评断他的诗。最后他的诗的清淡味,似乎是得力于放翁、后山的地方也很多。他的小说里,也曾这样的说过,他的杂记里,也把放翁的“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一绝,称道得十分起劲。

曼殊有这样的诗才,有这样的浪漫气质,而他的小说实在做得不好。我所读过的,只有一篇《碎簪记》,一篇《断鸿零雁记》,读了这两篇东西之后,我再也不想看他的小说了。

《碎簪记》系记一个多情多病的少年,屈伏在专制婚姻之下,和一位他所爱的女子,不能结婚,就郁郁以卒。同时他叔父婶母为他定下的一位女士,也为了这少年而死。三人结成三角恋爱,都是好人,都可以博得人爱,而都在前后差不多时候死了。《碎簪记》的骨子是这样,他的文章也做得很SentimeInal。照理是可以做得很动人,很Tragic的,然而他的技巧的不高明,描写的不彻底,真使我出乎意料之外。他的记述方法,用半写实的体裁,然而使人读了,处处觉得他在做小说。尤其是作中主人公的性格和事件的进展,联络很薄弱,看不出前后的因果系统来。他有时也用Suspence的手法,来挑动读者的好奇期待之心,然而这手法的用出,决不像曾经读过西洋近代小说的才人之所用,仍旧是一个某生体的中国滥小说匠的用法。譬如姓庄的那位少年,在病院里,与那位他还不曾见过面,然而心里已经决定生死不渝地爱她的杜灵芳小姐——这事情已经是不可通了——诀别的时候,曼殊竟用了“嗟乎,此吾友庄浞与灵芳会晤之始,亦即会晤之终也”两句滥腐的文章。

还有杜小姐将簪一枝,赠与庄浞,庄的叔父于庄和燕小姐及婶母等出去的中间,去请了杜小姐来,要杜小姐将庄枕下的簪儿折断,逼与庄绝一段,抄袭《茶花女》抄得太不高明,我真不解绝世聪明的曼殊大师何以会做出’这样的文章来。

《断鸿零雁记》,是举世所尊敬的作品,系带有一点自叙传色彩的小说,然而它的缺点和《碎簪记》一样,有许多地方,太不自然,太不写实,做作得太过。

这一篇是用第一人称的自传小说,记述他自小孤苦,离了亲身日本产的母怀,远适异国(就是中国),寄养在一家他父亲(日人)的朋友粤人的家里。这养父虽好,然而养父的后娶母却坏得很,养父死后,逼得他不得不去削发为僧。一天晚上,那受戒的和尚,于无意中遇见了他幼时的乳媪及她的儿子——这一段不自然得很——又于无意中遇见了很坚贞的当他养父在日为他定下了的未婚妻,就还了俗。这未婚妻在后花园赠银给他,要他东渡去寻亲生之母。他到了老母的怀里——他的生父早已死了,因此所以出养的——又和他的一位姨母的女儿(就是他的表姊),有了婚约,这是他老母所主张,他心里也十分愿意,可是终觉得对不起那后花园赠银的粤女,所以他就生了许多苦闷。苦闷之余,他就决计出家,又逃回中国,暂在杭州灵隐寺寄迹。这中间又于无意中遇见了他幼时的乡亲广东麦某,得知道那赠银的粤女,已因忠于他的原因而去世了。他悲愤之余,就沿门托钵,回到粤南去吊这少女之坟,在路上遇见了他那乳母的儿子,也为追荐他自己的母亲,已削发为僧了。主人公好容易到了他那未婚妻的家里,去访问她的婢女,倒反受了一顿抢白,他终于寻不着她的坟墓。最后的一段结语为:

“呜呼,‘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处葬卿卿’!读者思之,余此时愁苦,人间宁复吾匹者,余此时泪尽矣,自觉此心竟如木石,决计归省吾师静室,复与法忍(这是他同行的一位和尚的名字)束装就道。而不知弥天幽恨,正未有艾,吾搁笔不忍再言矣。”

实在做得太不高明,几乎把全篇的效力,完全打消了。

《断鸿零雁记》,因为带有自叙色彩的原因,内容稍为复杂一点,文章也似乎费了许多苦心,前后共二十七章,有三万多字,然而我觉得可取的,只有第一章的六七百字,其余的文章里,破绽很多,随便举几个例,就譬如第四章中,乳母对主人公说:

“今吾为尔计,尔须静听吾言,吾家花圃,在三春佳日,群芳甚盛,今已冬深,明岁春归时,尔朝携花出售,日中即为我稍理亭苑可耳,花资虽薄,然吾能为尔积聚,迄二三年后,定敷尔东归之费,舍此计无所出,三郎,尔意云何?”余曰,“善,均如媪言。”媪续曰,“三郎!尔先在江户,固为公子,出必肥马轻裘,今兹暂作花佣,亦殊异事,……”

你瞧,一个乡下的无知的乳母,何以知道三郎先在东京是一个贵公子,更何以知道他出则肥马轻裘?

又如第七章中,主人公得了未婚妻所赠之银,在东渡的舟中,拿出拜伦的诗来读后,又翻译了一大篇汉文等处,实在是画蛇添足,使读者的自幻观念,完全破灭,不得不自觉到“在这里读虚构的小说”上去。

还有第九章中,主人公到了日本,跟他母亲妹妹到小田原龙山寺去上先祖代代的坟的时候,他的感情,应该是如何的急迫,而他在寺的山门口,竟有看取山寺门联,悠悠批评这“蒲团坐耐江头冷,香火重生劫后灰”的联句的余裕,实在要使读者感到无限的滑稽。

诸如此类,还指不胜指,我恐怕一般崇拜曼殊的青年,要出来骂我吹毛求疵,不再做下去了。

这一回因为养病山中,偶尔读到了曼殊大师的遗著,所以拉杂写了这一篇感想,请读者勿要误会,说我在攻击这薄命的诗人,而借以自豪。老老实实,凭我良心说起来,我对于曼殊的漂泊的一生,是很表同情,很表敬意的,不过他的小说,尤其是《断鸿零雁记》,我觉得不敢赞成而已。

一九二七年五卅的午前作于逃难养病的山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莲心向佛/国风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曼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40335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45:25